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汤恩伯传

  • 定价: ¥62
  • ISBN:978750349795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58页
  • 作者:兰洋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片回望烽火硝烟的家国情怀!
    一阙领略济世初心的情趣人生!
    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本书是一部解放军战士的日记选,时间跨度为1949—1957年。全书体现了一个普通战士身上的爱国主义,一个爱国主义战士的家常人生。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解放军战士的日记选,时间跨度为1949—1957年。全书体现了一个普通战士身上的爱国主义,一个爱国主义战士的家常人生。从洋洋数十万言的日记记载中,能看到作者坚定的革命信仰,也能看到作者具体的处事生活,是一部非常具有爱国主义教育意义的图书。

作者简介

    兰洋,男,1991年出生,重庆万州人,中共党员。国防大学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军事历史。先后在《军事记者》《党史文苑》《台湾周刊》等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参编《中国未来五年发展新布局》《全面从严治党改变中国》等著作两部。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平步青云路
第二章  抗日战场播远名
第三章  才占中原,又图东北
第四章  “汤灾
第五章  从抗日走向反共
第六章  “中原王”惨败中原
第七章  无力回天
第八章  移居孤岛,殒命东洋
第九章  历史的回声
后记

前言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每个人笔下的历史都是不同的,因为作者自身的立场观点亦不同。历史如同一部大片,包罗万象,它不分剧种,不分悲喜,想看战争的在里面看战争,想看爱情的在里面找爱情,想看悬疑的在里面找悬疑,因为每一部小说、电影都源于历史,源于曾经活生生的故事。
    刚刚接手这本书时,得知要写一位国民党将领的传记,我想的最多的就是,汤恩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是英武、果断、热血,还是残暴、狡猾、卑鄙,这个问题一直困扰我很久很久,给读者呈现一个怎样的汤恩伯才是公正的、合适的?
    直到前不久,才终于想通,原来我本不必纠结于这个问题,因为汤恩伯原本就是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思想的人。就如同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当下的人一样,面对日本侵略者时嫉恶如仇,在与日军对战中宁死不屈;面对信仰冲突时,摇摆不定,左顾右盼;面对高官厚禄时想入非非,铤而走险,这些一切的一切原本就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的反应,不会因为他是一个历史人物,他是一个国民党将领而改变。
    至于我要做的只是将一切的一切诉说出来,如同一个说书人,将原本远离我们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是非功过每个人心中自然有杆秤。
    有人说,汤恩伯的一生是不断战斗的一生,是胜少败多的一生,是大踏步撤退、小步幅进攻的一生,是给十三军带来恶名、给中原人民带来灾难的一生,是坚定追随蒋介石最终被抛弃的一生。
    汤恩伯,作为一名国民党将领,曾占据中原多年,实力雄厚一度被称为“中原王”,在抗日战争中也曾有过血战南口、策应台儿庄等不俗表现,但在诸多国民党军队将领中其知名度远不如陈诚、戴笠、胡宗南、龙云、卫立煌等人,到底是何种原因使这个曾经位极人臣的“中原王”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翻阅史料,我在南京图书馆搜集关于汤恩伯的相关著作时,不说与解放军方面的十大元帅、十大将相比,就与其他国民党将领厚厚的传记相比,关于汤恩伯的专著,偌大的南京图书馆也只有三本,提供外借的也只有一本。但当拨开历史的迷雾,渐渐走近这个曾经的辉煌战将时,我才开始了解,原来汤恩伯是如此矛盾的一个人。可能这种矛盾让人们对他毁誉不一,也正是这种矛盾让很多人对他的一生望而却步。
    他既是常胜将军又曾溃不成军,从一个农家子弟到军队统帅,在没有强大的背景和后台的前提下,汤恩伯能一路高歌猛进不得不归功于他过硬的军事素质和出色的指挥潜质。他拥有常人难以具备的统帅天赋,1941年,豫南会战,汤恩伯率领部队顽强抵抗进攻的日军,重创日军,被日军称为“天字第一号大敌”。但同时他又曾溃不成军,部队土崩瓦解。1943年,中原会战,同样是汤恩伯,同样是面对日军,其手下军团几乎一触即溃,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势如破竹的情况下,唯独中国战场遭遇惨败。
    他既是热血男儿,又曾亲日近伪。他拥有着一个中国人该有的血性,1937年,在前有劲敌、后无援军的情况下,面对日军强攻,汤恩伯寸土不让,率领第十三军将士硬是将日军号称“三天夺下”的南口坚守了十八天,其间亲临前线,寸步不离,赢得“抗日铁汉”美誉。他也曾为了实力摇摆不定,在抗日战争后期,一度与日伪关系紧密,与汉奸大做生意,还手书保证愿意接受伪军。作为接受日本投降代表,面对投降日军毕恭毕敬,丝毫不见胜利者的骨气。
    他既是一个坚定的反共分子,又是一个摇摆不定的投机者。他曾竭力反共,杀害手无寸铁的苏区人民,亲自指挥用机枪杀害苏区人民三千多人。失意之时却又通过他人联系共产党准备举旗起义,但最终还是背信弃义,杀掉了作为中间人的养父,向蒋介石邀功。
    在写书的过程中我们考究了很多问题,毕竟历史早已过去,漫长的岁月甚至模糊了很多当事人的记忆。在翻阅资料时,我们会发现很多出入之处,乃至一些被广泛运用的材料也存在着不小的漏洞。例如很多文章中都提到汤恩伯在中原会战中大部队被日军打败后,如丧家之犬,被民众缴枪,自己也化装成伙夫才逃过一劫。但据史料记载,当时汤恩伯根本没有跟大部队在一起,而是在洛阳开长官会议,而且即使军队再怎么狼狈,毕竟是作战部队,怎么会被拿着锄头、扁担的老百姓缴枪呢。关于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分析,除此之外,在与日军作战中,对汤恩伯所谓“水”“旱”“蝗”“汤”称号等多个问题都提出质疑,并列出证据、理由,所谓考究历史大概便是如此吧。

后记

  

    面对市场中爆炸般的信息、浩如烟海的图书,很多人可能会忽视这躺在角落里的一本关于某个国民党军官的“故事集”,甚至可能在不久之后它就淹没在汹涌的出版浪潮中。
    我们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二战”期间曾担任麦克阿瑟将军副官的菲律宾外交部部长、普利策奖得主卡洛斯·罗慕洛说过的一句话可以作为答案——漠视历史的人往往会成为历史的受害者。
    二战结束已经七十多个年头了,日军从中国大陆退败已是七十多年前的事了,那些曾经历过这场战争的人大都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解放战争结束也已超过七十年了,那些故事的主角即使健在也都是耄耋高龄。新一代的我们对于战争、对于历史的记忆还停留在书本上,是否有人曾想过,“血战”“惨烈”“全军覆没”这些历史书上冰冷的文字背后,不知堆砌着多少先人的尸骨。
    回顾历史,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是活在历史之中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有其时代必然性。他们有着自己的社会关系,跌宕起伏,一切看似戏剧,却又存在着合理。就如同人们常说的命运,什么是命运,所谓命运不过是由一个人的能力、态度、性格、人脉、品行这些因素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构建起来的,说到底命运还是由自己掌握的。而所谓的历史人物也一样,往往其性格中的某些因素早就注定了,他会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悲剧或喜剧,不同的只是时间的早晚和形式的差异。现在很多人在研究历史人物时,喜欢脱离时代背景,拿现在的眼光研究过去的问题,这种超越历史的历史观,让人有些哭笑不得。
    因此我们在讲述一个历史人物的跌宕起伏时,同样是在叙述那段过去的历史,在讲述着他和他身边的人和事。就如同汤恩伯,打开这本书,轻轻翻过扉页,轻读文字,你会看到那血肉横飞的战场、日军凶恶的面容,听到炮弹爆炸的声响,甚至尸体烧焦的味道还会让你阵阵作呕。中原人民的苦难让人义愤填膺,饥民的哀号让人心生怜悯。台儿庄战役骄人的战绩让人热血沸腾,中原会战溃败的军队又使人扼腕叹息。
    在这里你还会看到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能征惯战的“土木王”陈诚、生活在黑暗中的“特工王”戴笠、雄霸一方的“西南王”胡宗南、中国地区当时官方最高统帅蒋介石、残忍的日军统帅冈村宁次、无耻的汉奸首领张岚峰……汤恩伯如同一条引线将属于那个时代的人物和故事一个个地串在了一起。合上本书,一切的一切,尘归尘,土归土,过去终将过去,我们不去加深仇恨,也不去重揭伤疤,我们只是牢记那些我们应该记得的东西。
    本书的作者是90后,年轻的我也是为了向历史研究输入一些新鲜血液,我或许没有专家教授的文风老辣,剖析深入,但我有我的激情,有我的热血,我同样可以深入浅出,研史拓新。作为90后.我虽不曾经历过什么样的历史,但我们不能忘记,如果当一个国家的新生代只记得当红的明星、热播的电视剧,而不再去关注那些曾经战火纷飞的年代,不再去了解我们民族的昨天,那么他们如何走好明天的路?此外我还有一个身份,作为军人,任何人懈怠、安逸都不应该成为我们逃避的理由,抚摸军帽上的徽章,它印刻着祖国,印刻着枪。居安思危,忘战必忧。今日我们用笔做刀,刻画出民族的过去,明天我们则肩扛钢枪,守卫着国家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