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结构化思维

  • 定价: ¥49.8
  • ISBN:978751422769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文化发展
  • 页数:278页
  • 作者:黎甜
  • 立即节省:
  • 2019-12-01 第1版
  • 2019-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结构化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在陈述问题、表达核心观点的时候,能少说废话,将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准确地表达观点,建构条理清晰的思考模式。学会有结构、有规律地整理复杂信息,让人生从此提效。
    万事万物,皆有结构,皆成框架,皆成系统。本书在搭建结构化思维关键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了八种升级版的思维结构,具体方法配合落地训练,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式。

内容提要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是思维结构的基础知识,第三章、第四章是在基础知识之上搭建结构化思维的关键原则和方法,是本书的核心。第五章是在结构化思维之上,介绍了8种升级版的思维模型,将结构化思维从空中楼阁落实到具体运用中,并且配合综合练习,让思维结构的搭建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掌握并形成结构化思维。

作者简介

    黎甜,三级拆书家
    领英专栏作家
    今日头条特约作者
    简书人气作者
    一览英才网特邀作者
    WPS office学院 特约作者
    文学、管理学双学士,毕业后先后在多家500强企业从事文员、销售、培训师等工作。体会过点击率超高的两个岗位(文员、销售)的辛酸苦辣,锻炼出用业务和管理双重视角来思考,后融入到自己的思维里、课程里、文章里。

目录

第一章  初识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意义
  第二节  思维和思维方式
  第三节  结构化思维
第二章  深入思维
  第一节  思维的过程
  第二节  获取信息
  第三节  信息的加工处理
  第四节  呈现结果
  第五节  迁移运用
  第六节  区分“事实”和“感觉”
第三章  归纳和演绎
  第一节  归纳
  第二节  演绎
  第三节  归纳和演绎的对比
第四章  结构化思维
  第一节  金字塔结构
  第二节  搭建结构
  第三节  运用结构
第五章  构建思维模型
  第一节  5W2H思维
  第二节  认知圈思维
  第三节  流程思维
  第四节  人事物思维
  第五节  故事思维
  第六节  客户思维
  第七节  水平思维与垂直思维
  第八节  T字思维
  第九节  刻意练习,终成思维高手
终章  我们在说“道”和“术”的时候在说什么?
参考书目

前言

  

    我曾经看到一个案例。
    美国的一个老人院,老人们都躲在房间里不出来,不愿意相互交朋友。正好老人院旁边有家幼儿园,于是老人院的院长找到幼儿园园长商量,让小朋友到老人院来上课,所以小朋友每天就来跟老人互动。
    老人和孩子能怎样互动呢?除了小朋友唱歌跳舞之外,他们很快找到了一种愉快的相处方式:老人们给小朋友讲故事,讲自己年轻的时候有多厉害。
    老人喜欢重复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幼儿园的小朋友恰恰处于需要不断重复听一件事的阶段。小朋友会不断要求:“林爷爷,您再讲讲美金应该藏在哪里?”“李爷爷,您再讲讲窃听器应该怎样装……”
    一段时间以后,人们惊奇地发现这些幼儿园的5岁的小朋友语文能力超过外面10岁的小朋友,最让人诧异的是,小朋友的情商(EQ)竟然能超过外面的青少年。
    为什么?
    因为小朋友每天听到的都是有结构的、有逻辑的话,美金可以藏在哪儿、怎样藏不会被发现,窃听器是什么、窃听器有什么用、怎样安装窃听器……而普通父母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往往讲的都是没有结构的、没有逻辑的单独句式,甚至有时候都称不上“句子”,比如“去洗澡”“赶快刷牙”“不要看电视”等,所以这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和普通小朋友的语言和思维能力相差巨大。
    孩子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构建了不一样的思维结构,在幼儿时期就能展现不一样的能力,这种思维结构上的差异,放在每天都要处理成百上千条信息的我们身上,会带来怎样的差别呢?
    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有一样东西,前进一步就天地宽广,那一定是思维结构。转变思维结构,能改变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处理的方式和处理的结果。如果具备有条理、系统性的思维结构,我们就能从容地待人处世,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笔者在从事培训的8年时光里,与上万学员进行了沟通,观察了上千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中寻找高效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结构,并且不断地思考“如何改变”——如何改善思维方式,让思考过程更加有逻辑,让思考结果更加有价值。
    答案是:构建结构化思维,让零散、无序的思维方式变得系统化、有序,经得起深入分析和推敲的思维结构,是改善思维方式的必经之路。
    本书第一章、第二章是思维结构的基础知识,第三章、第四章是在基础知识之上搭建结构化思维的关键原则和方法,是本书的核心。第五章是在结构化思维之上,介绍了8种升级版的思维模型,将结构化思维从空中楼阁落实到具体运用中,并且配合综合练习,让思维结构的搭建不再是纸上谈兵,从而掌握并形成结构化思维。
    我们搭建属于自己的思维结构,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从本质上提升自身能力,提升认知水平,这才是真正的澄源正本,一通百通。

后记

  

    终章:我们在说“道”和“术”的时候在说什么?
    在讲完这么多思维结构和模型之后,不得不提到“道”和“术”。
    很多人的习惯是“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也就是常常用自己已知的思维模型去嵌套所有的情况,造成“误把李逵当李鬼”或者“东施效颦”的结果。理解“道”和“术”,研究每个问题背后的“道”,而不是生搬硬套思维模型和解决办法的“术”,才是进阶精英的关键。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开始崇拜方法论、盲目崇拜“术”,可能是我们总遇见问题,总想解决问题,于是沉迷和崇拜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拥有方法论的那个人。
    从逻辑上来说“问题一原因~解决方案”的思维模式没有问题,关注“解决方案”也没有问题,可是每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特别之处,“解决方案”再好也只是“术”,这个“术”能解决别人的“招聘难”问题,不代表能解决他人的“招聘难”问题。
    所以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解决方案”的“术”,不是各种“思维模式…‘思维模型”的“术”,而是“解决方案”的“道”,“思维模型”的“道”。也就是思考这个“解决方案”“思维模型”为什么能解决他的“问题”?这说明背后有什么机制?存在什么样的原理?
    只有把“道”研究清楚,把总结出来的机制、规律、原理,放到自己的问题里,我们才会融合变通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最后形成自己的“术”。
    “道”是规律,是万事万物运行的轨迹,“术”是人遵行自然规律的做事方式。
    “道”是万变不离其宗的根源,“术”是因时制宜、因事制宜的做事方式、解决方法。
    这里用一个例子来分析讲解:
    前阵子,公司的运营主管给我们培训“如何玩转运营”。
    课程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运营的概念,解释了运营是什么,以及运营的分类,从各个角度对运营进行分类,比如产品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等。
    第二部分是运营的意义,从企业的角度讲述运营工作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是运营的玩法,从运营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的成功经验出发,讲述四个阶段的玩法:拉新(怎样获得新客户)、留存(怎样让用户持续使用产品)、促活(怎样唤醒不用产品用户)、转化(怎样从免费到付费)。
    听完他的课程,看得出他是有干货的,方法论上功力很深,而且运用了“What-Why-How”的思维模型,让非运营岗位的我们认知了新事物。
    可是作为受众的我们却感觉没融入“运营”里,像看了一场华丽的演出,他在演,我们在看,跟我们本身没有多大关系。
    培训后,他询问我们对培训的建议。听众表示:“干货很好,可是跟我没关系!” 一场内容很饱满的培训,一个很符合实际情况的思维模型,为什么听众不买账呢? 首先,培训内容没有与听众相关联。听众并非都是运营人员,为什么要耐着性子听与本职工作无关的内容呢?这个问题要回答清楚,听众才会买账。所以他需要从一开始就解释清楚“运营工作与非运营岗位的关系”,这个关系还要是好的关系,不是负面关系,也就是要点出“运营工作对非运营岗位的帮助是什么”。 事情到这里好像就解决了。其实不然,这只是表象问题,加入“我和运营”的关系,我就真的和运营关联起来了吗?这就像我们知道了亲密关系很重要,难道我们就真的会处理亲密关系吗? 如果不是运营相关工作,听完运营主管的课程,最大的焦虑在于:即使我知道了运营对我的工作有帮助,但是我还是不知道怎么做! 运营主管分享了很多自己做运营的方法,可是我们并不是真正的运营岗位,我们只能借鉴经验,不能照搬。 他说:“公众号要让客户参与进来。比如,我们有一期母亲节的活动特别成功,首先在公众号发出母亲节的文章,与客户进行情感链接;然后让客户在公众号下方给母亲写寄语,满足客户的表达需求;最后点赞最多的有礼品相送,召唤他们多参与。” 这样的活动经验对于我们其他岗位是无法复制的,只能借鉴其中“写寄语”“点赞送礼”等零散的方法。 这样的借鉴不成系统,不是结构化的运营方式,而且因为受条件限制,也不会广泛使用。即使用得上,也会因为不知道这些方法成功的逻辑是什么,在变通使用的时候,往往东施效颦。那么,借鉴价值是不是低了一点,我们听完还是不知道怎样运营自己的产品、做自己的工作。 所以这场培训表面上的问题是没有告诉听众“为什么要听这场培训”,而问题背后的实质是:没有告诉听众运营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只讲了运营的方法。也就是没有运营之“道”,只有运营之“术”。 首先,我们拿运营公众号来说: 客户为什么进入公众号(为什么这些方法能吸引客户进入公众号)是“道”,什么方法吸引客户进入公众号是“术”; 客户为什么持续使用我们的产品是“道”,什么方法能让客户持续使用我们的产品是“术”; 客户会为什么产品付费、为什么会付费是“道”,什么方法能让客户付费是“术”…… 其次,我们拿运营来说: 为什么会出现运营,为什么以前没有运营,现在有了运营才是“道”,“运营的概念、分类、方法”都是“术”。 最后,拿思维模型来说: 为什么会有“What-Why-How”这个思维模型? 顺序能不能换? 其中某部分能不能替换成其他内容? 与“5W2H”有什么关系? 这些是“道”,而套用“What-Why-How”模型是“术”。 只有我们理解了这些底层逻辑,才能对这个事物深入地掌握。 只有我们理解并掌握了运营之“道”,才能迁移到自己的工作和产品上。 比如: “为什么要做活动呢?因为随着物质的满足,人们对情感的需求越来越高。” “怎样满足人们的情感需求?要对他们投入感情,从而收获他们的感情。” “什么事情能够完成这次感情的互动?那就是活动,我基于公众号可以做互动活动,像点赞、转发、留言、回复等,各位也可以想想自己的工作能与客户产生情感链接的方式是什么。” “如果我也选择做活动,那么,做什么活动能与客户发生情感链接?” 同样地,在接下来阐述活动的举办形式、开展过程时,也需要告诉我们“活动之道”: 举办这样的活动、活动开展的过程遵循了什么规律、什么人性? 而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活动前、中、后要做什么,以及采用以下N种活动环节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我们不理解其中的规律,就很难复制和落地。 同理,我们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思维之道,才能将其迁移到工作和生活中。 “What-Why-How”模型符合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最重要的是让听众能融入这个认知里,只要能让听众最大限度地认知我们想要表达的信息,顺序和内容都可以调整,在这场培训中“Why-What-How”会更合适,而且内容要稍做调整: Why:大家为什么要了解运营,运营与对非运营岗位的帮助是什么? What:运营之道:理解人性,满足需求。(这是笔者的理解,不一定对。) How:如何运用五大人性运营客户? 每一种思维模型的创造提炼都是能人在专研领域深耕之后,提炼出来的“解题套路”。我们要做的是去学习每种思维模型背后的道理,掌握思维之道,以便自己灵活变通。当然,无论何种思维模型,都是结构化思维的结果,哪怕是随意、任性的水平思维,最后也能被爱德华教授总结成《六项思考帽》,来提高水平思维的效率。所以结构化思维,也是思维之道。 任何一件事都存在两个“道”,第一是事情本身之道,就如上文的运营之道,第二是思维之道,知道了事情本身之后,我们如何去面对和处理,用什么思维模型,为什么用这个模型。想成为更优秀的自己,首先要专研于某个领域,掌握事情的本质,然后运用思维之道,创建出属于自己的理论和模型,成为提供“解题套路”“解决方案”的人。 我们在说“道”和“术”的时候在说什么? 我们在说每件事都有其本质,了解其本质,然后选择运用对应的思维;我们在说“结构化思维”和众多“思维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