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海明威与骗子工厂(上下)

  • 定价: ¥99.9
  • ISBN:9787532168781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页数:673页
  • 作者:(美)丹·西蒙斯|...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根据1980年FBI解禁档案改编,深度还原海明威的绝密间谍经历!
    海明威曾是FBI、军情六处、帝国保安部、军事谍报局重点关注的间谍;
    在古巴,海明威曾亲手建立间谍网、追踪德国潜艇,被FBI监视20余年;
    本书根据FBI解禁档案改编,95%剧情源自真实历史;
    作者丹·西蒙斯27年狂揽35项世界重磅大奖:雨果奖、轨迹奖、星云奖、世界奇幻文学奖、布莱姆·斯托克奖、恐怖作家协会奖、英伦奇幻小说奖、日本星云奖、法国宇宙奖……
    丹·西蒙斯作品世界各国销量逾1000万册,畅销30多国: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

内容提要

  

    1961年7月2日,一代文豪海明威将猎枪对准自己,扣动了扳机。
    人人都以为海明威死前精神错乱,疑神疑鬼,却没人知道,他受到了联邦调查局无孔不入的监视,更没人知道,他曾亲眼见识过多么黑暗的世界。
    20年前,海明威在古巴建立了名为“骗子工厂”的业余间谍网。从此,他身边便怪事不断。失踪的潜艇、残忍的暗杀、敌我难分的骗局……本应无足轻重的业余间谍海明威,竟在不知不觉中,身陷英、美、德三国布下的惊天杀阵!

媒体推荐

    剧情发展迅速、令人爱不释手的真实间谍故事。黑暗古巴、双重间谍、神秘密码以及连环谋杀……海明威爱好者和间谍小说爱好者绝对会大爱!——《图书馆杂志》
    《海明威与骗子工厂》中,西蒙斯生动描绘了一张烧脑的阴谋网络。书中角色敌我难分,事实与虚构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筑了这篇绝佳的海明威纪念作品。
    ——《出版人周刊》
    我景仰丹·西蒙斯。
    ——斯蒂芬·金(《肖申克的救赎》《闪灵》作者)
    没有人比丹·西蒙斯写得好!
    ——《圣路易邮报》

作者简介

    丹·西蒙斯Dan Simmons(1948-),美国才华横溢的小说家,写遍奇幻、科幻、恐怖、推理、惊悚、历史、主流文学。任何类型,只要他一出手,必定叫好又叫座,捧回无数大奖,是名副其实的“跨界大师”。奇幻小说《迦梨之歌》获得奇幻小说的至高奖项——世界奇幻文学奖。恐怖小说《腐朽的慰藉》将恐怖小说界超重量级的三大奖项——布兰姆?史托克奖、英伦奇幻奖和轨迹奖收入囊中。科幻小说《海伯利安》囊括全球所有科幻重要奖项,与《银河帝国》并称为科幻文学史上不可逾越的两座丰碑!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1961年7月2日,在爱达荷州的新居里,他终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套房子周围风光宜人,上可观群峰幽谷,下可览潺潺河溪,山涧对面更是他诸多亡友的安息之所。然而我料想,即便他还活着,这些也已毫无意义了。
    我是在古巴收到噩耗的。这颇有些讽刺意昧——自从与海明威共度过一段时光之后,我已有十九年未曾回古巴。更讽刺的是,1961年7月2日是我四十九岁生日。那一天,我与一个油头粉面的小个子男人混在一起,穿梭于油腻肮脏的小酒馆之间,之后依然跟随那个男人,彻夜驱车奔波。他把车子开到了三百五十公里外的荒郊野外,就连从圣克拉拉驶向雷梅迪奥斯的装甲列车都被我们远远抛到了身后。接下来的一天一夜,直到与那个小个子谈完生意,我一直都待在甘蔗园和棕榈林间。在去往圣克拉拉的佩拉酒店小酌一杯的路上,我始终都没听广播。那家店里的收音机播放着悲戚的、近乎哀乐的旋律,可我却并不以为然。也没跟任何人交谈。直到当天傍晚我返回哈瓦那,从那家邻近原美国使馆(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1961年1月,卡斯特罗驱逐了美国外交官)的酒店退房时,才终于得知了海明威的死讯。
    “先生,您听说了吗?”七十岁高龄的酒店侍者一面准备帮我把行李搬到路边,一边问道。
    “听说什么?”我有些疑惑。在老头儿眼里,我只是一个来自哥伦比亚的生意人。如果他有什么消息要告诉我,那一定是糟糕透顶的消息。
    “那位作家死了。”老头儿长满青灰色胡茬的瘦削面颊颤抖着。
    “哪位作家?”我看了看手表。晚上八点我还要赶飞机。
    “老爹。”老侍者答道。
    还未及放下戴着手表的胳膊,我便被这噩耗惊呆了。在那一瞬间,我发觉自己已经很难继续注视手表指针。“你是说海明威吗?”我问道。
    “对。”说完这个字,他不住地点着头。
    “他是怎么死的?”
    “中枪而死。”老侍者说道,“他头部中枪,是他自己扣动的扳机。”
    是啊,我心想,他当然要自我了断了。“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两天之前。”说完,老头儿深深地叹了口气,一股朗姆酒的味道扑面而来。“在美国。”他补充道,仿佛这足以解释一切。
    “Sic transit hijo de puta.”我用西班牙语默默说道。若是翻译得文雅一点,这句话大概可以被理解为“这个狗娘养的”。
    老侍者点头的动作突然停止,瘦骨嶙峋的脖子支棱着脑袋,仿佛被人抽了一巴掌。他那双温顺谦恭、时常显得不太机灵的眼睛猛然间闪出近乎愤恨的怒火。他把我的行李丢在大厅地板上,腾出双手,似乎要跟我打一架。这时我才意识到,他或许也是海明威的旧相识。
    我伸出右手,掌心向外:“别误会,那句话是海明威自己说的,是他在大革命期间巴蒂斯塔被推翻时所说的。”
    老侍者点点头,但他的眼神里依然透着愤怒。我掏出两比索递给他,然后把所有行李都丢在门口,径直走出了酒店大门。
    我的第一反应是找到那辆我一直使用的汽车——它被我丢在哈瓦那老城外的一条街道旁——驾驶它赶去仅十二英里。外的嘹望山庄。但我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好主意。我必须尽快赶到机场,离开这个国家,而不是像个游客一样到处闲逛。更何况,山庄已被革命军政府没收充公,现在正有士兵把守。
    我感到疑惑。那里有什么可把守的?他那数千册无法带出古巴的书?他那几十只猫?他的步枪、霰弹枪和狩猎纪念品?还是他的小船?我很想知道“比拉”号到哪里去了。它是依然在柯西玛静静停泊,还是已经被政府强征了?
    总之我知道,从今年开始,由孤儿和乞丐们组成的军队一直在瞭望山庄进行封闭训练。从哈瓦那方面传来的命令是,这些由穷人组成的民兵部队不被允许进入山庄建筑内部。所以,士兵们只能在网球场旁边安营扎寨。然而他们的长官却睡在客房之中——他睡的十有八九就是我们在那座房子外面经营“骗子工厂”时,我所睡过的床铺吧。在我手提箱的装饰衬层里藏着一张胶片,上面清晰地显示着,在海明威庄园旁边山巅的斯坦哈茨公馆露台上,菲德尔·卡斯特罗已经布置了一处防空阵地。阵地里有十六门苏制一百毫米口径高射炮,用以应付针对哈瓦那的空中袭击。阵地上驻扎着八十七名古巴炮手和六名苏联顾问。
    不,我不能去陈望山庄,至少不能在这个炎热的夏夜去。
    我沿着主教大街走过十一个街区,来到小佛罗里达酒吧。革命爆发仅仅一年半,大街小巷似乎变得空旷了不少,与我记忆中20世纪40年代初街头的车水马龙大相径庭。从街对面一家酒馆里走出四名苏联军官。他们大声唱着歌,显然已经醉了。主教大街上的古巴人——无论身穿白衬衫的小伙子,还是套着短裙的漂亮姑娘——都把脸扭到一边,仿佛苏联人在当街小便。就连街边的妓女都对他们敬而远之。
    小佛罗里达酒吧也被收归国有了,这一点我是知道的。不过,在这个星期二的傍晚,它却开门营业了。我听说,该店自50年代起便配备了空调设施。不过,不知是我的消息来源有误,还是在革命之后用空调降温的成本太高,今晚所有百叶窗都打开了。酒吧面朝街道,大敞着门,一如当年海明威和我在此推杯换盏时的样子。
    当然,我并没有进店。我压低帽檐装作望向别处,只有在确认自己的脸被阴影遮蔽时才往店里瞟了一眼。
    ……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