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国内痕迹检验师专业推理小说“尸案调查科”系列大结局(上),中国版《犯罪现场调查》+《真探》!
备受瞩目的行业剧——“尸案调查科”系列电视剧、网剧、大电影即将呈现!
尸案现场抽丝剥茧,还原事发过程;案件背后寻踪觅源,探究人性深渊!
是硬推理,更是技术流。详细解读每一个案件背后的技术谜题!
本书是一部推理小说,讲述了市公安局技术室的几名技术警察如何运用刑事科学技术侦破疑难案件的故事,共有4个案件构成,内容涉及法医、痕迹检验、理化检验等刑事技术专业知识。作品推理逻辑严密,可读性强。读者在阅读的同时,也能学习知识。
内容提要

案中案、局中局,背后真相触及人性根本!
公安刑事科学技术室痕迹检验师九滴水专业推理小说!
是硬推理,更是技术流!详细解读每一个案件背后的技术谜题!
嗜血赌局:摄像设备完好,轿车却凭空消失在塌陷区……
土屋谜尸:直播登山发现可疑腌肉,独居老人坟前出现吊唁物品……
寄生恶念:尸体身上出现烫伤痕迹,竟意外暴露嫌疑人身份……
亡魂秘语:十几年前“以命换命”的预言,换来一场灭门惨案……
从每个被害人的死亡痕迹中找出真凶!
作者简介
九滴水,刑事科学技术室痕迹检验师。
习于凶案现场调查,他人见血腥凶杀,我们解死亡密码。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坚信罪恶触物留痕,秋毫之末即是正义所在。
代表作:“尸案调查科”系列作品——
一季:《尸案调查科》 《尸案调查科2:重案捕手》 《尸案调查科3:无间行者》
二季:《尸案调查科.第二季1:罪恶根源》 《尸案调查科.第二季2:一念深渊》
系列大结局:《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 《罪案调查科:罪终迷局(终场)》
目录
第一案 嗜血赌局
第二案 土屋谜尸
第三案 寄生恶念
第四案 亡魂秘语
前言

当编辑通知,要为“尸案调查科”系列第六部写序的时候,我的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尸案调查科”系列,是我这个门外汉进入写作圈后的第一个系列,随着每一部小说的出版,我不断尝试寻找提高自己写作能力的方法和门道。关于写作方法的参考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在叙事手法上我也做过很多尝试,但无论如何改变,似乎均收效甚微。当和一些专业作家聊天后我才了解到,原来长时间写这个系列,已经让我形成了惯性思维,对于初级写作者,要想跳出这个思维,并不是一般的困难。
我有个习惯,闲暇之余,我会拿起自己的书,偶尔翻两页,可每每翻起,我都有种对不起读者的感觉。“尸案调查科”系列,存在很多不足,但就算是这样,还是有一大批读者对我关爱有加,不离不弃,小九在此愧不敢当。
随着入行时间久了,我也了解到了出版行业的一些规则,出版物不像是网络文学,首先,网络文学不存在字数限制。其次,网络文学对内容的把控也相对较弱。因此,出版一本图书,不仅要考虑书写字数、出版成本、尺度把控,还要在仅有的篇幅内设计出故事的“起”“承”“转”“合”。种种限制,导致很多作者根本“放不开”,因为就算你写作的时候灵感爆棚,出版的时候照样该删的删、该减的减。
我原先计划着把“尸案调查科”系列无限地写下去,可当第六部完稿时我发现,如今的我必须跳出自己的惯性思维。在这里,我只能遗憾地告诉大家,“尸案调查科”系列,暂时只到这里,至于会不会有后续,需要视情况而定。
因为第六部是“尸案调查科”系列的最后一部,所以我在写作时,抛开了所有杂念,把大纲中最精彩的七个案子全部“放开了”写。当我收笔的那一刻,我发现自己已经写了足足两本书的体量。至于为何每本都要写七个案件,其实我也不知道,大概和我的强迫症有关。我很感谢我的出版公司中南博集天卷,当我交稿时,编辑并没有因为字数超出单本体量而为难,她在尽一切可能保证全稿完整的前提下,想办法解决出版成本以及各方面所带来的难题。经过多次协调,“尸案调查科”系列的第六部,可能会分为两本出版。也许是因为这是目前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所以编辑想方设法满足了我的“任性”。
虽然这一部的七个案件,被我足足写成了两本的体量,但这一部绝对没有长篇累牍,它仅仅是最精彩的七个案件的合集。不管从推理还是故事的饱满度来看,均是系列之中我最满意的一部。
从2015年6月至今,“尸案调查科”系列已经陪我走过了三个年头,从提笔写下第一个字,到第六部完结,我很感激各位读者对我的包容,新的系列已经在脑海中有了雏形,咱们“绿水青山,新书再见”!
九滴水
2018年9月16日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第一案 嗜血赌局
一
老贾今年五十有六,按理说到了他这个年纪早该退居二线,喝喝茶、看看报,过清闲日子。可作为尖刀连退伍的特种兵,蜷在办公室里混吃等死,绝对不是他的性格。
放眼整个云汐市公安局,像他这把年纪还带着探组搞案件的真不多见。毕竟要撑起刑警这个称号,除了不屈的拼搏精神,强健的体魄也是一条硬杠杠。
刑警支队的走廊上挂着三幅牌匾,分别写着:“能打”“能追”“能熬”。可以说,这六个字是对刑警生活最简单粗暴的概括。老贾整天自诩不输给任何年轻人,可话说出去还没多久,他便打了自己的嘴巴子。
就在一年前,刑警队新进了一批警校毕业生,清一色的“95后”。按照上级指示,老贾探组也领回一个1996年的小屁孩儿。老贾平时有浏览手机新闻的习惯,互联网上对这些在蜜罐中长大的“95后”可没少诋毁,什么脑残追星、过度啃老,几乎成了“95后”的代名词。老贾看着这位比自己儿子还小10岁的小屁孩儿,心里总有一个“这娃是否真能当刑警”的疑问。
小屁孩儿名叫师国基。在刑警队有个传统,为了防止被嫌疑人报复陷害,侦查员在外办案,彼此称呼从不用全名,大多都在姓氏前加个“小”或“老”组成代号。按照规矩,初来乍到的师国基在探组的代号就是“小师”。
可谁也没承想,这个起先被所有组员都不看好的小屁孩儿,竟然在一年后令所有人刮目相看,就连作为探长的老贾见了他,都不得不尊称一声“小老师”。
代号的转变,还要从一起久侦未破的命案积案说起。早些年,由于技术落后、设备不精等诸多主客观原因,并不是所有命案都可以侦破。按照公安部的要求,各个地级市每年都要开展命案积案的侦破工作。这些命案积案会重新分配给有经验的刑侦探组。老贾探组作为刑警队的“头三响”,分到手的案件,难度可想而知。
这起命案的卷宗只有薄薄的50张纸,案情也仅有短短的几句话:“1995年2月1日20时许,云汐市烙头巷发生一起抢劫案,嫌疑人持钝器杀死受害人,抢走财物后逃离现场。”
烙头巷毗邻火葬场,是云汐有名的无人区,别说当年,就是22年后的现在,也鲜有人在此居住。
根据卷宗材料记录,案发时周围一片漆黑,没有摄像头,用时下最为流行的话说,这起案件就是标准的“无差别犯罪”。
老贾拿到卷宗时,调查了死者所有的社会关系,就连那些死者家人都联系不到的亲朋,都被老贾一一寻了出来。可经过一年多的侦查,案件没有任何进展。每每提及此案,老贾都是“一个头两个大”。但令老贾没有想到的是,案件最后能成功告破,竟然是因他的一个无心之举。
那天师国基正坐在老贾办公室内东张西望,老贾鬼使神差地把命案卷宗扔给了师国基:“是不是没事干?把这个拿回去研究研究。”
师国基看到卷宗封面“高亚新被抢劫杀人案”的字样,瞬间来了兴趣。他如获至宝地将卷宗搂在怀里,转身折回了自己的办公室。
老贾望着师国基的背影,意味深长地摇了摇头,似乎对此并不抱任何希望。
可三天后,师国基竟找到老贾,他开口的第一句话就让老贾的眼珠子瞪得比牛眼还大。
“贾探长,我觉得嫌疑人应该是死者的发小,刘正日。”
“刘正日?你有什么证据能证明是他干的?”
师国基翻开卷宗:“从当年的调查材料看,死者的家庭情况不是很好,被杀时,还不满16周岁。假如我是抢劫犯,我是不会选择这么小的小孩儿下手的。因为这么小的小孩儿身上不会有太多的现金。死者被发现时,身上有被翻动的痕迹,侵财迹象明显,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盲目地将之定性为抢劫杀人。”
老贾点点头:“对,你说的我同意,但在确定犯罪嫌疑人的动机之前,定性对案件侦破来说只是一个称呼而已。”
“还有,”师国基继续说,“贾探长,您不觉得案发地点有些蹊跷吗?为什么嫌疑人会在夜里去火葬场附近转悠?而且死者的实际居住地距离案发地很远。”
“这个……”
师国基似乎早就料到老贾会有这个反应,他接着说:“我以‘夜晚去火葬场’为关键句上网查询资料,后来在贴吧里找到了只言片语。
“按照我们云汐本地风俗,在下葬时要在坟前摆放供品,供品只能由墓地的看护食用,陌生人吃后,会遇到灾祸。可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很多人家连饭都吃不饱,自然不会在意这些。通常墓地的看护只有一到两人,而火葬场附近的墓地少说也有七八座,每天那么多人下葬,看护不可能第一时间把供品都收走。贴吧里有个网友留言,他小时候就曾去坟地偷过供品。”
老贾听到这儿,隐隐觉得小师的话越说越上路,他很认真地点点头:“去墓地偷供品的事我也听说过。”
“死者被害时不满16周岁,心智不会像成年人那样成熟,如果他案发当晚真打算去偷供品,绝对不会单独行动。”
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