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早些归来早些眠(有故事的中国人)

  • 定价: ¥48
  • ISBN:978751046955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世界
  • 页数:208页
  • 作者:红娟|责编:葛文聪
  • 立即节省:
  • 2019-10-01 第1版
  • 2019-10-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讲述了中央电视著名纪录片导演冯雪松的人生故事。
    他从一个成长在北方小城市的对文学和生活充满热爱的青年,通过个人的奋斗和努力成长为一位荣获了多个国家级奖项的中央电视台的纪录片导演。十八年来,他更是通过自身的努力,将一位在摄影史和新闻史上占有极为重要地位的,但却为人所遗忘的战地记者、摄影家,重新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

内容提要

  

    冯雪松和方大曾的渊源在837张老照片的黑白影像间开启,那些照片的拍摄者是今人鲜少知悉的战地记者方大曾,这位家境优渥的北平青年曾以一部相机和一支钢笔孤身走向日寇的炮火,用生命向民众传递前方战事,自1937年失踪后如一颗历史遗珠般被历史尘埃湮没。
    60年后,出色的电视人冯雪松轻轻拂去遗珠上的尘埃,其后用自己宝贵的20年光阴追踪探寻方大曾,使这位无名英雄重归国人视野,冯雪松与方家人20载执著相守的如歌岁月亦成为一段人间佳话。
    本书两位主人公的人生故事,堪称20世纪出色新闻工作者的写照。

作者简介

    红娟,光明日报社记者,光明日报辖下中华读书报社编辑总监。擅写人物专访,曾采写过众多国宝级中华文化名人。

目录

序  杨牧之
引言  遗落与重拾
世纪之交前一份命里注定收到的传真
自卑的“独行少侠”金榜题名逆袭成功
“男人可以被消灭,就是不能被打败!”
打开几百张老底片里那些尘封往事
曾经离散又失而复得的837张旧底片
风尘百载叹无声:方澄敏曾经的努力
炮声响了,他与逃难的人群相悖而行
35mm徕卡,父亲留在世间的“眼睛”
协和胡同10号院,绵绵等待无绝期
只因那一霎回眸,濠江江畔情定终身
千里走单骑:一本书带来的诸多改变
句号再度被打开静待来者解迷雾
一人一生值守一事,谨听从心的呼唤
重情重义:雪松心里难相忘的几个人
在小方精神中“刻舟求剑”追念初心
尺山尺水永留痕,一花一木想英姿
问天下谁是英雄——挚友眼里的雪松
展国家纪录平台聚天下追梦英雄
“想道声谢,又总觉得这句谢谢太轻”
后记:早些归来早些眠

前言

  

    冯雪松为方大曾立传,整整寻找了方大曾二十年;
    红娟为冯雪松立传,用了十三个月的时间——有时候繁忙中的一霎那,有时候夜里突然醒来,会陷入对这本书的构思之中。
    他们靠的是什么?是“正义”和“无畏”的感召,是对“正义”“无畏”的呼唤,是对这世界上为追求自由、民主、幸福而献出正义和无畏的人,表达他们的敬意。
    方大曾用他的笔和相机传递抗日前线的战事,鼓舞人们抗日的激情;
    冯雪松和红娟探寻着英雄的世界,复活英雄的业绩,他们目的十分单纯,只希望这种探寻、复活,可以让这种精神流芳百世。
    红娟同志供职于《中华读书报》。这份报纸有很多能干的编辑。能写作,会讲话,没有挖不出的文化新闻,总是设法冲到这些新闻的第一线。我总想,《中华读书报》的文化品位,就是像红娟这样一些多才多艺的文化记者闯出来的吧?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都可以独立地办一份好看的报纸。
    红娟是其中很耀眼的一位。
    她为这本书,为大曾和雪松,下了这么大的功夫,投入那么多的感情,为了什么?只是因为内心燃烧的一团火,为正义而歌。
    她是一个兴趣广泛的记者,要努力完成她负责的版面,要认真参加编辑部和朋友邀约的会议,要培育快速成长的孩子,要带孩子增广见闻,要做朋友圈中的好伙伴,贡献自己的快乐和智慧,还要设计、装修祖上留下的房子……
    但她仍然在“百忙中”完成了这部著作。阅读了这份书稿之后,我明白在红娟的内心,在她笑口常开的乐观神情中,潜伏着的对英雄的崇敬、对正义的追慕,对无畏、无私的执着。
    于是,我也产生了对作者的敬佩。
    她追寻着雪松的足迹,寻找着方大曾的往事,她从中看到大曾与雪松的精神,也感受到了两位人物相知相通的地方。
    红娟无限感动地介绍着:
    在别人躲避无情炮火的时候,方大曾反倒离炮火更近。这是方大曾的境界,应着罗伯特·卡帕的话:如果你的照片拍摄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得不够近。
    于是他说出了:“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红娟无限感动地说:
    正是冯雪松用二十年的寻找与发现,不遗余力地展示出这位已被历史尘烟湮没的摄影家的绝代风华,还原了方大曾那些鲜为人知的艰难跋涉。
    837张照片底片,记录着方大曾的生命历程,在冯雪松寻找的旅程中,展示给了我们多少人:中国摄影出版社的编辑和评论家,台湾著名摄影家,台湾《摄影家》杂志,《焦点》杂志,《人民摄影报》,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等,他们对留下的837张底片还原出的照片高度赞赏。有的人甚至不相信这是一个中国年轻人的作品,他们认为那个时代只有外国的艺术家才有这种摄影眼光和技巧。
    著名新闻传播学专家方汉奇先生评价冯雪松:“冯雪松同志从发现、寻找,到深入开掘和研究方大曾……使被埋没了多半个世纪,几乎被遗忘的一位杰出新闻记者的事迹,得以重现和弘扬于天下,弥补了中国新闻事业和中国摄影史上的一个重大缺失,真是善莫大焉、功莫大焉!”而这个发现、寻找、开掘和研究的过程,得以红娟的笔,被生动、感人地叙述出来,这也是一位敬业的记者给读者的一份厚礼、一个奉献吧。
    早些归来早些眠。我们怀念方大曾,我们感谢冯雪松,我们祝愿红娟的大作不断涌现,为了正义和无畏。
    杨牧之
    2019年6月

后记

  

    早些归来早些眠
    2018年春节大年初五,我到叔叔家拜访,叔叔问我最近忙些什么,我说在写书,为一个朋友写,写他二十年坚持做的一件事。爸爸和叔叔小时候是在东城区灯草胡同长大的,那里有他们儿时的记忆,灯草胡同与协和胡同几街之隔。我绘声绘色滔滔不绝地描绘着小方,描绘着1999年后走进方家人故事里的冯雪松,讲啊讲的。正在洗碗的婶婶也放下了手中的活计认真地听了起来,大家还你一言我一语地回忆着当年这些似曾相识的人的样貌,比如方朱理,比如方澄敏,还有协和胡同左近的那一条条老街……说着和听着,忽然我的眼睛就有些酸,回忆是多么具有凝聚力啊!它把几代人渐行渐远的记忆正一点一点地拽回来。拉近这些凝重而美好回忆的推手正是雪松,我只是被他感召的一个传播者。家人忆旧的话题一打开,整个屋子里的亲情氛围更加浓郁温馨,爸爸和叔叔全都叮嘱我:“你一定要好好给人家写啊!你的这个朋友雪松太了不起了!”
    对雪松一共也没有采访过几次,但因为同是媒体人,我会更加懂得他的付出和艰辛。作为同龄人,也更加感佩他无私高贵的情怀。有时候闲暇望向窗外时,有时候开车手握方向盘时,我会构思这本书该怎么写。头脑中忽然会交错出好几条线,方大曾和我外祖父是同龄人,1937年他们都是二十五岁。冯雪松和我是同龄人,我们都出生于1970年的第一个春天。雪松的儿子瑞濠和我的儿子皓玄又只相差一两岁,也是同龄人。我们都在同一时点上生活在曾经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在一种时空的交错中,我会天马行空地想象一下:
    30年代中期,因为住所都在东四到东单这条大街上相邻仅两公里,或许我的外公就见过或者与小方擦肩而过呢!那个时候,我的外公可能在忙着上学也可能在培养着他的一个新雅好吧!那时他的家世也是蛮殷实的,他同样喜欢摄影,但他的镜头扫过之处多是一些家人的倩影和山水的风情。而那个时候,方大曾已经胸前挎着一架相机云游四方,用快门捕捉着市井中一张张生动的身影和面庞;也可能,他把镜头对准了黄河边的船夫和晋北荒凉破落村落里的农民,又或者他已是走在通向绥远和红格尔图层层哨卡的路上。
    90年代中期,当冯雪松一边蹬着他的破自行车一边听着随身听里崔健的《寂寞就像一团烈火》,想着今天到底去哪个学长哪个老乡那里再挤上一晚的时候,我可能正安逸地躲在爸爸妈妈给我的小两居里摆弄一些小姑娘的心水收藏,可能对着镜子把刚刚买的一件衣服在身上比来比去!当冯雪松还在央视机房里绞尽脑汁编片子加班时,我可能正抱着一大篮好吃的零食,一边看着喜欢的电视剧一边和闺蜜煲着电话粥。又可能,我和冯雪松同时参加过哪一场新闻发布会,然后擦肩而过呢!
    本世纪初,在我带着八岁的皓玄上着某一个课外辅导班时,十岁的瑞濠正跟在爸爸的身后来到小方的故居或者母校,用他的小相机对比着光线取景拍摄。
    这样的念头会经常不期而至地涌到我的脑海里,栩栩如生。这想象会让我的心时不时莫名地激动或者伤感一下,每个人过什么样的日子都是他的选择,没有好坏之分,大多数人会忙碌和沉湎在个人和小家庭的凡常日子里,但我们会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看见自己的岁月。很多年以后,会有一种永恒在曾经芸芸众生的平凡之中脱颖而出。如我一样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凡人,更多时候我们的人生是获得,是在别人的剧情里或欢喜或唏嘘。而方大曾和冯雪松不是这样,他们是英雄,是忘我而无私的英雄。他们是给予,他们是拿着灯盏为他人照亮心路的高尚存在。 个人认为,家世优渥的青年投身于革命的滚滚洪流之中,会更加让人感动和钦佩。方大曾本不需要通过革命去改善自身的境遇,他只是不肯苟安于飘零动荡的世道中,于是他选择向进步靠拢,他冒险掩护进步同学,他冒着被抓的风险跟拍李大钊的葬礼,他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行走在战争一触即发的刀锋上,他与被战火轰炸后四散逃逸的人流相悖而行,几乎可以说是时刻准备从容赴死以身许国。他是那样一个前途无量可以大有作为的如阳光一样绚烂的青年,他只是希望他的国家可以更加强大。他本可以出洋以避战祸,他也可以按部就班地大学毕业,然后择一家门当户对的亲事,生儿育女体尝常人该有的人生况味。然而他都没有,他的结局当然令人潸然泪下,但他的非凡人生和他镜头里的黑白往事却胜似干言万语在世间亘古流传。 …… 从2017年至今,由冯雪松撰写和主编的方大曾系列图书已经出现了英文版、韩文版,阿拉伯文版、印地文版、土耳其文版的出版也在酝酿之中,国际出版商对方大曾和冯雪松这两个有故事的中国人表现出浓厚兴趣。月前,雪松送了我一套“寻找方大曾二十周年”中文纪念版,非常漂亮的装帧,函套里,是《方大曾:消失与重现》《方大曾:遗落与重拾》两本书;函套上,映着小方的毕业照,青年英气深邃的目光和嘴角浮起的浅浅笑意。当这个夏天忙过,我的新家终于装修好了,我整理居室的时候,顺手把这部纪念版放在了有些古色古香的漆器书桌上。整个九月,金秋来了,开学季也来了,每一天都行色匆忙,难得拾歇一刻。但有很多个瞬间,会在目力所张之处,和函套上的小方打个照面,我的心会在他的目光里做片刻停留,我会把自己想象成小方母亲,我怎会舍得让自己如此漂亮的孩子走近炮火?我会特别心疼方澄敏一生缚得永久的等待!我会特别感佩从陈申到阮义忠到冯雪松等一干人执着的接力!同为新闻工作者,方大曾,我的前辈,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呢? 一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但我至少可以凭借我的口我的笔讲述好这段弦歌,让我周围的人都知道方大曾。 搁笔之际,心头很多感慨,谢谢我的老领导亦为恩师的杨牧之署长,杨署长现在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的总主编,听了我讲述方大曾和冯雪松的人生故事后,在百忙之中为我的书作序,这是悠对我这个晚生后辈最大的鼓励与认可。谢谢新世界出版社李春凯社长和解琛总编辑对本书的关注与关照。谢谢乔天碧、葛文聪前后两位责任编辑对本书的倾力编排,还有贺玉婷、魏芳芳两位漂亮的美编妹妹。 谢谢与我有着超过二十年友谊的海鸥姐姐当初予我机会听这个故事写这部书。 谢谢雪松,让我看到同龄人的优秀,这优秀也成为我面前的一扇明镜。 谢谢小方,让我感受到高尚的力量,每天与高尚对视几秒,内心会特别澄澈和勇敢。 冯雪松的书,装点了我的案头。方大曾的故事,装饰了我的心。他们,共同装潢了我的笔墨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