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古槐幽梦

  • 定价: ¥55
  • ISBN:978752051534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文史
  • 页数:293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记述的是一段婚姻传奇的佳话,围绕有着天渊之别悬殊的两个家庭的结亲,爱情、亲情、乡情相互交织,盘根错节,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因此作品的情趣自然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在情趣上面别具匠心,不惜笔墨,下足了功夫。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的是明代贤官吴来朝的传奇爱情。吴段两家早先缔结娃娃亲,但是吴家家道中落,段家依然富甲一方,吴家主动取消亲事。吴来朝为生计奔波,只能上街卖豆腐。一时与段小姐偶遇在古槐树下,段小姐芳心暗许,得知事情原委后执意要嫁,段父愤而将女儿赶出家门。后有段叔挺身而出,代办侄女婚事。段小姐助吴来朝重入学堂,家业兴隆,日后祖孙三代八人登科入仕,成为名震一方的名门望族。

媒体推荐

    《古槐幽梦》记述的是一段婚姻传奇的佳话,围绕有着天渊之别悬殊的两个家庭的结亲,爱情、亲情、乡情相互交织,盘根错节,一个“情”字贯穿始终,占据了小说的大部分篇幅,因此作品的情趣自然上升到举足轻重的地位。作者在情趣上面别具匠心,不惜笔墨,下足了功夫。
    ——作家  段熙曾
    《古槐幽梦》记述了富家女段青莲义嫁业已穷困的吴来朝的传奇爱情故事。段父要面子而不让亲生女儿进家门,段叔代办嫁侄女,吴来朝考中贡生后,很多人祝贺,段父挂不住面子而锯掉门槛,颇带有民俗喜剧文化色彩,可以改编成莱芜梆子,亦可编成有趣的影视剧。
    ——作家、文史专家  尹祚鹏

作者简介

    吴熙禄,1948年1月生,山东省济南市钢城区人,大专学历。1965年参军,1969年退伍,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在报刊发表文章五十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散文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等。

目录

前言
第一回
  躲是非吴拯飘席择地
  续香火来朝应运降生
第二回
  遭遇冷落小千金遇险
  寻求押扶大恩人受托
第三回
  吴夫子演卦泄露天机
  侯媒人提亲透示真情
第四回
  留遗嘱夫子安然仙逝
  应先言寒门不幸遭灾
第五回
  知灾情段存义犯难为
  借机会少员外悔女婚
第六回
  小才子来朝窗外听课
  老塾师陶仁念旧收生
第七回
  来朝卖豆腐段家门前
  青莲解刚局槐荫树下
第八回
  段存义再三求情无果
  秦秀才巧思圆梦示姻
第九回
  搬纲常逼女大舅发成
  争女权犯尊小姐陈词
第十回
  有家难回小姐住叔家
  无计可施秀才嫁祸槐
第十一回
  吴家淡然当年贫富缘
  二叔求续旧日娃娃亲
第十二回
  二次提媒侯文瑞感叹
  几番劝导吴善继动心
第十三回
  重续早年亲媒人凯旋
  再劝痴情女老娘灰心
第十四回
  选定婚期二叔费心思
  遮人耳目塾师授机宜
第十五回
  筹备迎新人族间共济
  将别诉衷肠母女依泣
第十六回
  义女嫁临轰动东南乡
  嘉宾酒兴盛赞风水地
第十七回
  新郎劝酒婚宴认恩公
  先人入梦洞房示吉言
第十八回
  吴来朝西庄插班读书
  县教谕途中塾馆试才
第十九回
  误写休书表哥停护送
  挽回过错灯笼复照明
第二十回
  展露头角初考连登第
  才逆八股乡试难中举
第二十一回
  羡慕今日寒门竖旗杆
  后悔当初豪富遇尴尬
第二十二回
  墨埠洒肆顾客说新闻
  盘龙大院宾主解难题
第二十三回
  魏卜保墨埠面授机宜
  程半仙盘龙瞒哄世人
第二十四回
  劝甥媳姨父苦口婆心
  盼女儿双亲提心吊胆
第二十五回
  义女归宁盘龙连东港
  娘家团聚旗杆顶红灯
附录
后记

前言

  

    富甲一方的大户小姐嫁给了一个卖豆腐的穷小子,而且结局圆满。此事令人难以置信,然而是一个真实的而且是发生在莱芜一位历史名人身上的故事。这位历史名人就是被毛主席称为“古代劳模”并被邑人推崇为“莱芜历史上最为人称道的县官”的吴来朝。
    有关吴来朝婚姻传奇的佳话,在故事的发生地——莱芜城东乡流传至今,数百年来不知引发多少人的感叹。此中,女主人公娘家“锯门槛子”的情节,更是家喻户晓。
    人们不禁要问,贫富如此悬殊的两个家庭如何结的亲?豪门大户为什么锯了门槛子?这就是本书所要叙说的故事。
    众所周知,古时的男女婚配十分注重“门当户对”,子女择亲遵从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当时的封建铁幕、纲常栅栏的笼罩阻隔下,豪门干金小姐竞能冲破家庭羁绊,下嫁寒门,不能不引起当时以至于后世的热议。
    祖上这一传奇婚姻深深地感染着我,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后代,我很早以前就萌生了把这一佳话整理成书的想法。然而故事的发生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时间,其情节在茫茫的历史星空中已是相当地模糊。鄂庄熙云兄和吴家楼族人修竹先后写过有关吴来朝的逸事与传说故事,然此中涉及这方面的文字少之又少。虽说我之前从一些长者口中得知某些线索,但就当时手头的材料而言,想还原这一历史故事还相当困难。幸运的是,在我寻访先人足迹的过程中,市史志办公室为我提供r桐关史料,增加了我的创作信心和依据。
    此后,我根据已掌握的线索,数次来到故事主人公的出生地汶河两岸的南港村(古东港村)和盘龙村进行采访,又了解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素材。在此基础上,我于2008年10月开始创作。
    既有的素材只是立起了故事的“坐标”,总的米龙去脉,呈现的也不过是本书的残缺“骨架”,如何将“坐标”连接起来,把不全的骨架补齐并添上“肉”,就需要像解多元方程那样,以已知推未知,合乎逻辑地“还原”故事的本来面目。由于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情节作为历史坐标已印在人们的心目中,已容不得我随意杜撰,只能合情合理地展示人物的定位和故事情节。我就是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完成这本书稿的。
    写这本书,不同于其他题材的创作。作为故事主人公的后代,我创作的冲动是源于怀祖敬宗的神圣使命感,为的是弘扬先人遗风和当地乡土文化,因此写作的感受与其他创作有很大不同。如果说我有点创作灵感的话,也是得益于祖上与我的冥冥互动和心灵感应。我清楚地记得,在写作过程中,多次出现不可思议的巧合。这种神奇现象的屡屡出现,使我由诧异到兴奋,自认为是先人在冥冥中助我一臂之力。
    上述所说的先人,应该说包括段、吴两家的先人。书中我除了崇敬本姓祖上的笔墨外,同时竭力赞扬了七世祖奶奶段氏和她的二叔。作为真实的乡土历史人物,在他俩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疏财仗义的高贵品质。这也是世人津津乐道于这一故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女主人公能挣脱家庭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婚姻,亲身实践了广大妇女的梦想,这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自然受到后人的钦佩。
    传说中,女主人公的父亲段员外是一个嫌贫爱富的典型。由于他竭力反对并阻止女儿嫁给贫寒的吴家,因此饱受后人诟病。然而当我们振振有词地批判古人的“门第观念”的时候,不能忽略的是,四五卣年过去了,“门当户对”仍然是当今世人择亲奉行的信条。遍观世态,可以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人们是一个旁观者的时候,无不肯定下嫁寒门的嘉行义举,比如我们看《天仙配》的心情,谁不称羡七仙女的善良?可一旦自己的子女悖时逆俗甘配“下贱”时,有几个家长那么心甘情愿?段员外作为当时莱芜七大富豪之一的掌门人,自己的千金要跟一个卖豆腐的穷小子成亲,即便放在同样情况的现代人身上肯定也难以接受。因此他才对女儿放了“跟了吴家就不能再踏进段家门槛子”的狠话。念此,我对段员外这个人物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同情。
    大家主的干金小姐与贫寒人家的穷小子结亲,而且还能有个相当圆满的结局,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从两家的家庭状况和日后的发展看,段、吴结亲是典型的富贵联姻,珠联擘合。主人公一家,日后祖孙三代八人登科入仕,功名满门,是与女主人公的贤能分不开的。她入嫁吴门,不仅带来了一笔钱财帮助自己的丈夫迈上科举仕途,而且以自己的品行滋育了后人。如果说遗传对于人的素质有着必然影响的话,那么,段家的血缘对于吴家子孙的成长发展应该说起了,重要作用。段家后人说,“吴家的‘发势’是托了老姑奶奶的福”。话说得有点神秘,但这也是血缘关系作用的另类表达。所以,当我来到盘龙村采访见到段家的后人时,一声“我是来走老姥娘家的”,立马引起几位长者的感叹唏嘘,深情地与我聊起“老姑奶奶”的故事来。
    我不是作家,文学功底浅薄,缺乏谋篇布局的能力,刻画人物的技能更是谈不上。是怀祖敬宗的驱使、史忠部门的支持鼓励,“迫”使我拿起笔来,涉猎这一陌生的领域。所以手下的这部作品谈不上正规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充其量也就是串联整理了一本长篇故事,使当地史志资料具体化、形象化而已。
    还应当特别说明的是,我不熟悉古代当地生活的画卷。四百年前百姓的衣食住行川,尤其是生活习俗,虽说与现在有一致和相似的地方,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物质生活资料的更新,社会文化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礼仪,古今肯定有很大差别。比如先人的穿戴使用,其具体情状,如今的人是难以描摹的。创作中固然有同期史料可以借鉴,然而自己能掌握的毕竟很少。所以我只能在一般意义上,就古今不变的一面,想当然地描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譬如说古人会客饮洒,我写的是用“酒盅”,而事实上可能是用碗。然而我认为,某些细节的差别影响不了故事情节。交往礼仪所用,不过是世人情感交流的“道具”。
    还应当说明的是,故事中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真实的。然而由于无考和难以确证的原因,除男方大部分人物和县教谕是真实姓名外,女方当事人是真姓而不是实名,其他人物均非真名实姓,希望一些读者小要对号入座或妄加猜测。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书故事只是粗线条的勾勒,展示的一系列人物,仅以情节的直接需要而出现,至于他们的家庭成员状况,即背景式的人物,因既无史载,亦无传说,我也不敢擅自添加。这一缺憾,只能以读者的想象来弥补了。
    本书写的是历史故事。在创作过程中,我对先人有一种深切的缅怀之情。所以在写作时采取了旧时章回小说的形式,人物言语前的“说”字也还原为古书中的“道”,以言语的“古味”来满足一些读者的怀旧情结;至于该类文体承袭的“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俗套,我并未采用。因为我不赞成这种生造悬念的机械做法。
    书中出现的当地方言,我一般都用了引号,以防阅读中产生语言结构的错乱,导致歧义;也由于某些当地“土话”的语言结构在表达功能上有局限,在人物的对话中我采取了方言与普通话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势必“强迫”古人“撇腔”,以致减却一些当地特色,即显得不够“莱芜味”,然而著书还是以“让人明白”为第一原则,所以只好如此了。
    至于本书的书名,我先后拟过《槐缘梦》《门槛记》《段吴联姻》《义女嫁吴》《富贵姻缘》《古槐惊梦》等,最后选定现名。
    本书初稿样书印出后,先在小范围内分发有关人士。在征求读者意见的基础上,我对书稿进行了修改和润色,希望提供给社会的是一部有点品位的文学作品,不辜负市史志办领导、社会贤达和族人的期望。
    上面我絮叨了不少,无非是想减少读者的疑问,也是为拙作打一下圆场。至于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方面存在的缺陷,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后续写作,也希望有关部门、各界人士的支持。
    吴熙禄
    2019年10月于莱钢金鼎花园

后记

  

    此书源于史志、族谱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原莱芜市史志办公室赠予的《莱芜历代志书集成》,为本书的创作提供了史实依据、人物定位和故事年代背景;在莱芜吴氏六修族谱中接触到的《古赢吴氏族谱》文卷部分的人物传记、墓志铭以及与先人有关的文献,为本书的大部人物角色给出了轮廓;出自民间传说的鄂庄熙云兄写的《古赢吴氏——祖上逸事与传说》、吴家楼村族人修竹写的《吴来朝的逸事与传说》中的一些情节,为本人进一步发掘先人事迹提供了线索。
    在采访过程中,南港村的族人吴宪坤、吴宪富、吴继修和王家港的一位姑奶奶(娘家澜头村),侯盘龙村的乡亲段伦景、段明常和段明杭等人给与了热情帮助和有价值的提示。加之早年我的一位堂叔姥爷向我讲过的本族先人的逸闻,构成了创作此书的基本素材。
    初稿完成后,初名《门槛记》,由原莱芜市史志办公室主任刘霞同志审阅并作序,作为“莱芜市地方志研究丛书”内部印刷传阅。后来在:中国企业档案》总编辑李乐平、原莱芜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段熙曾、济南市第二方志馆编辑尹祚鹏、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燕相强等友人的鼓励下,我对原书进行了整理润色,由山东知名学者、作家柳明瑞先生联系,投递到中国文史出版社。此后,尹祚鹏、段熙曾二位分别撰文对书稿进行了推荐。经包括梁玉梅编辑在内的多方努力,此书得以顺利出版。
    借此,对上述人士表示衷心感谢!
    吴熙禄
    2019年10月于莱钢金鼎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