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文学理论 > 中国文学研究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当代诗的限度及可能)(精)

  • 定价: ¥68
  • ISBN:978756755118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华东师大
  • 页数:320页
  • 作者:姜涛|责编:古冈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20世纪诸多“宏大叙述”的颠倒,导致“稗史”类型写作的泛滥。本书以这样的问题意识为线索,从五四到当代,一方面选择有代表性的诗人个案,如周作人、郭沫若、穆旦、西川、欧阳江河等,通过细致的作品读解,揭示现当代诗人回应历史的不同路径、匠心及遭遇的挑战;另一方面,也聚焦于特定的诗歌现象、观念,试图在百年新诗及当代中国社会史、精神史的脉络中,为探讨诗歌历史想象力的生成及限度,提供某种更为贯通、纵深的视野。

内容提要

  

    如何读懂并写好一首诗?当代诗的抱负是什么?北大学者、批评家和诗人姜涛提出:所谓“个人化历史想象力”虽然能深入生活世界的肌理,但去结构、脱脉络的感受方式,会带来一种“禅史”的写作倾向。能否在与人文思潮的联动中,重新安排、强有力地想象“个人”,甚或决定了当代诗的前途可否长远。本书涉及多位现当代诗人,包括郭沫若、周作人、穆旦、柏桦、萧开愚、海子、张枣、陈超、西川、欧阳江河、臧棣、朱朱、哑石、余肠、马雁等,对于现当代诗的入门和写作,本书也会有提纲絮领的助益。

作者简介

    姜涛,1970年生,现任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曾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第三届“王瑶学术奖”优秀青年著作奖,第三届“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等。代表作品:《巴枯宁的手》《新诗集与中国新诗的发生》《图本徐志摩传》,编著《20世纪中国新诗总系》(第一卷)、《北大文学讲堂》,译著《现实主义的限制》等,个人诗集《好消息》《鸟经》。

目录

辑一
  “羞耻”之后又该如何“实务”
  一—读余场《还乡》及近作
  当代诗中的“维米尔”
  一—谈朱朱的视觉及历史想象力
  当代诗的“笼子”与友人近作
  个人化历史想象力:在当代精神史的构造中
  “历史想象力”如何可能:几部长诗的阅读札记
辑二
  “混搭”现场与当代诗的文化公共性
  拉杂印象:“十年的变速器”之朽坏?
  ——为复刊后的《中国诗歌评论》而作
  “再给它们两天南方的气候”
  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
  窗外的群山反倒像是观众
  浪漫主义、波西米亚“诗教”兼及文学“嫩仔”和“大叔”们
  “村里有个叔叔叫雷锋”
辑三
  一个诗人的内战“时感”
  《天狗》:狂躁又科学的“身体”想象
  从周作人的《小河》看早期新诗的政治性
  从“蝴蝶”、“天狗”说到当代诗的“笼子”
  附录
  诗歌想象力与历史想象力
  ——西川《万寿》读后
  为“天问”搭一个词的脚手架?
  ——欧阳江河《凤凰》读后
后记

后记

  

    这本小集子中的文章,涉及现代诗与当代诗两个部分。从百年新诗的角度看,原本不必有这样的分别,“现代”与“当代”本是同根生,同在一条延伸又纠缠的藤蔓之上,但背后依托的历史势能,以及相应的针对性,毕竟还是有所不同。
    中国现代诗(新诗)自生成之日起,追求“传统”之外心性和语言的解放,其本身就是“五四”前后激进文化政治的一部分,白话自由的书写中,蕴含了新人、新社会的结构性想象。因而,无论抒情、动员,还是疏离、反讽,其主题和想象力的深度和广度,按了闻一多当年的讲法,都来自于20世纪“时代精神”的紧张对峙或呼应。当代先锋诗,则兴起于革命世纪顿挫、转轨过程中“我不相信”一类精神气场,如何甩脱历史的沉,利用“词与物”的分裂来瓦解总体性、真实性的规约,倒成了新的动力之源。当然,基本的人文立场和生存实感,依然在语言内部形成牵扯,只不过,历史“颠倒”的惯性太强,当代写者普遍倾向于以“去结构”、“反结构”为结构,总是惦记了要以风格来消解历史,以想象来释放差异,所谓“历史的个人化”、“个人化历史想象力”等说法,由是成为当代风尚较为恰切的指认。
    实际上,在总体性认知“解纽”的年代,历史的“个人化”抑或“碑史化”,之所以能成为诗坛上持久的风尚乃至一种原则,仍不过是“时代精神”一种症候式的显现,也配和了当代文化消费的多样性需求。诗人在历史面前,扮演一种“异端”角色,这没什么不好。问题是,时间久了,“异端”的位置安全又自洽,“人性的,太人性”差不多也就成了“任性的,太任性”,免不了会造成心智的偏枯与文化整合力的缩减。一种可能的表现是,抽离了个我、他者与社会关系的艰苦辨认,缺失了内在的结构性感受,飘飘洒洒的“个人”,反倒容易被成规吸附,落人各种伦理、情感、风格的套路中。这情形,正如钟鸣解读张枣时提到的:要破笼而出的鸟儿,最后被一只只隐蔽的笼子又装了进去。这样看来,能否在社会情感的内部、在与人文思潮、公共领域的联动中,重新安排、强有力地想象“个人”,甚或决定了当代诗的前途可否长远。
    回过头来看,自己近十年来拉杂写下的批评文字,大致围绕了这一问题主脉展开。尤其是前几年的若干文章,对焦当代诗在“历史想象力”方面的拓展,观察不同路径上的努力、用心,体知其中的艰难,对于突破限度的点滴尝试,也试图有所褒奖、说明。如今,随了写作与阅读媒介的转变,各路资本的介人,以年轻世代的崛起,当代诗似乎迎来了一次小小的“复兴”。在一片嘉年华的气氛中,总是纠结于这样的话题,并不怎么贴合诗歌的美学正确性,也很有中年油腻落伍之感;另一方面,虽然采取内向辨识的策略,但触及核心问题,又不如有的朋友用思深广,敢于正面死磕,勉强提出的一二主张,也仅换散停留于一般性的吁求层面。结果不免左支右绌,文字缠绕,小集子起名为“从催眠的世界中不断醒来”,就意在凸显过程之中亢奋与倦怠的反复交替。
    最后,要感谢诗人古冈兄,有了他的邀约,才有机会将这些文字收拢成集,加入“六点”系列。其实“六点”本是老东家,十几年前,我的第一本诗集就在这里出品。现在,绕了一大圈又回来,像是和旧日的师友重逢,欣喜之中,多少还有几分忐忑。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