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北京六九届

  • 定价: ¥58
  • ISBN:978752080887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商业
  • 页数:418页
  • 作者:于彬|责编:刘洪涛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记录、解析北京六九届初中毕业生成长历程的纪实文学作品。这本书的第一个特点是题材新颖,六九届一直以来默默无闻,社会对这届学生知之甚少。老三届里丢下了六九届,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包揽老三届。新七届里更无六九届地盘。
    本书堪称是一部一届学生的成长史。它向读者展示的是北京孩子的顽强拼搏,是他们如何由青涩时光到金色年华的历程。这本书虽然写的是当年知青的故事,但是对今天的北京孩子也有指导意义。看看当年的父辈是如何以“小学生”的身份,最弱的体格,战胜种种困难,最终获得成功的,就会汲取经验和力量。书中人物、著名画家刘孔喜说过,他画《青春纪事》是为了“把回忆留给原野,把希望带给未来”。

内容提要

  

    本书堪称是为北京小六九群体所作的人物传记。当年文化水平最低,身体最弱,年龄最小,最受“歧视”的名为初中生,实为小学生的“小六九们”,是如何在兵团经过锻炼,刻苦自学,最后获得成功的?当初是如何在兵团被忽视,回到北京却在政商,文化等领域取得耀眼成绩的?那些省部级,司局级,经济学家,企业家,艺术家在成长过程中付出了哪些艰辛的努力?本书采取人物专访和述评的方式,立体地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奋发拼搏的中学生群体。

作者简介

    于彬,中国商报高级记者,在新闻领域笔耕不辍四十年,写出了大量反映改革开放过程中商品流通领域发展变化的文章,有的文章引起上级领导的重视,成为了政策出台的依据。另外,他在工作之余还撰写了《远去的票证年代》《文物鉴定人访谈录》等著作。

目录

序  69届啊69届
序章  69届煮酒论英豪
第一章  五十年后秋点兵
  全国道德模范贾立群:“B超神探”加“缝兜大夫”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樊宝发:从“五好战士”到新时代的时传祥
  全国优秀出租车驾驶员许福森:出租车内尽春风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刘继凤:创业再就业带头人
  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邹静之、郑晓龙、濮存听、孟凡贵
  濮存听:德字当先,大爱无边
  邹静之:一两次挫折挡不住人生的路
  孟凡贵:困难自己上,好事别人上
  公安部一等功获得者程亚力:铁道卫士护平安
  北京十佳厂长杨冀:兵团战士版“乔厂长上任记”
  叶克冬:温暖如春的君子
第二章  名至实归第一连
  胡鞍钢:“因为路过你的路,因为苦过你的苦”
  宋朝武:为在兵团被推荐上学的69届正名
  杨铸:奉献是69届的特质
  卢炜:那时最想得到中学毕业的证书
  聂桂英:为读书两次放弃返城
第三章  君子以自强不息
  张键:为中国建设铺路
  孙奇:软胎玩具驱坚硬年代
  王启新:守土有成复开疆
  刘孔喜:创作生命印记的《青春纪事》
  李海江:硬汉加才子
  王铁军:黑土地执教16载
  李秀人:商界精彩打拼,武界辉煌传承
  赵惠民:“槌”起京城民拍一片天
  赵承德:年华给边疆才华献社会
  姚居亚:包出人生精彩的包装工
  邓德才:让“肃然”变成“欣然”的讲解员
  孙燕福:给清洁工递上一杯茶的经理
  王俊善:两件大衣与一路奋斗
第四章  冰壶秋月担道义
  汪永基:大爱在心记民情,激浪人生写传奇
  王秋和:无愧领军人才不惧威胁反腐
  马力:心清拒红包,心静写华章
  马永强:栽花更“栽刺”打假为维权
  张庆华:阳光渗进我的灵魂,青草味道与我相伴
  苏菲:勇敢的麦田守望者
  孙春明:我的仗还没有打完
  戴书宏:一切靠自己努力
第五章  金榜题名同风起
  张世琨:十五赴边疆,回京考北医
  金建方:经济学家的“大学三部曲”
  赵群:1977年高考前的60天
  王胜利:“二外”名额被顶,回京考上大学
  党大建:三次考大学两次中金榜
  燕军:靠自学成为北京最年轻的工程师
  张冲:侣年自考写传奇,小学生成研究生
  高二江:无缘师大天文系,自考8年夜读书
  高平:先补初高中,再叩大学门
  刘骥:曲曲弯弯求学路
  李炎:同是自学,待遇不同
  寒小风:变大荒为大学堂
  黄效东:在行万里路中探求真知
  梁刚建:努力与幸运,感谢新时代
  庄默石:大字写在荒原上
第六章  万里情思融热土
  掀起69的盖头来
  1966年,“小本”毕业生在干什么
  3000军人撑起兵团一片天
  老军垦献了青春献子孙
  身强体壮老三届舞青春
  由打架引发的69届集体锻炼潮
  那些让人崩溃的农活
  暴力的“自我证明”
  对69届的回击和打击:去支援6师
  转插,北京69届的无奈之举
  69届制造“人才团”
第七章  斜阳残雪埋忠魂
  北京女孩用生命换来的厕所
  谁为牧羊姑娘颁发烈士证书
  林海雪原中的青春之殇
  为节约粮食而牺牲的小姑娘
第八章  情系黑土助故乡
  郑宪临:为黑土地捐赠214万元设备
  吴经建:助力知青快乐走天下
  刘晓迪:为当地学生寄笔记本30年
  周大安:回北大荒探亲34次
  感谢人生引路人
第九章  知青活动主力军
  知青专列:开回1969年那个秋天里
  风云录、人名录:同类书籍开先河,真情实感启后人
  黑土地回顾展:“请”第二故乡到第一故乡来
  69届过生日:3000夕阳红映红150平方米大蛋糕
感悟兵团与尾声

前言

  

    69届啊69届
    石肖岩
    原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总召集人
    手上的笔,一直不知如何下落,因为眼前太多太多熟悉的面孔了。我的思绪陷入了茫茫黑土、滚滚如潮的北京69届之中。
    50年前,他们横空出世。
    那是“文革”中的一声号令,1969年,北京69届初中毕业生一律上山下乡,或云南或内蒙古或东北,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占到了大多数。一届学生连锅端,10万子弟离京城,这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啊。兵团有6个师,其中两个师1师和5师,北京知青几乎全是69届,1师就有2万多。69届一发冲天,京城为之而动;69届人多势众,在全国上山下乡大潮中激起了一朵巨大的浪花。
    这不仅仅是北京69届的规模和影响。69届非同凡响之处还在于它的天然性。入学前,不论你是大院的还是胡同的,不论你是内城人还是郊区人,统统一刀切,就地分配就近入学;到农村进兵团,又是一个班级齐步走,一个学校同火车,同学依然在一起。回城了,同学、战友一起待岗,又一条街道再分配。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农村的田野,兵团的纽带将他们前前后后连接成了一条扯不断的情谊线。
    50年间,他们纵横天地。
    那是69届每个人所行所走的既不同又相同的一条轨道。但凡一个地方之人,都有左中右之分;但凡一个单位,上中下也是界限分明,可是69届却分外不同。活,人人能干;苦,个个能吃。困难的事,有人出手,集体的事,有人张罗。当官的不能摆谱,连队合影可能站在最后;有名的、有钱的,战友聚会兴许低位下座。一届同学大多身处基层,模范人物备受推崇,掏粪的,修脚的,开出租的,登上万众殿堂,大家都信一个理儿:北大荒面前,人人平等。从悲剧时代到创业时代,69届经历了太多的磨炼,身心受到了一次次洗礼。向黑暗争光,与时代争跑,他们每个人在不同领域不同单位做出了不同贡献,尽管是星星点点。
    于是看69届,他们收获了人间真情,体味了同学、战友的终生友谊。在2013年6月18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组建45周年,又恰逢北京69届上山下乡知青60大寿,千人相聚,万众欢欣。寿星们的寿桃高高立于现场,有3米之高,而生日蛋糕长30米,宽5米,整整150平方米。可以想见,3000人同时过寿,这整整150平方米的生日蛋糕,无论从什么角度来讲,都是世界级,都是空前的!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历经兵团的风和雨,思与情,泪和血,悲与壮,使他们由黑土大荒看到了中国国情,从而纵横天地,放眼世界,成了共和国的一代脊梁。
    50年后,他们再问人生。
    那是69届66岁称之六六大顺的今年,2019年。由天安门广场中国革命博物馆《魂系黑土地——北大荒知青回顾展》起始,引发全国知青活动此起彼伏,到不久前报国寺闭幕的《北大荒知青老照片回顾展》,整整30年过去了,北大荒知青活动中时时闪动着69届的身影。荒友们从不相识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相爱,情谊日益深重。越来越多的荒友说,人生在世走一遭,我们渡过了黑土地的风雨岁月,我们更有了牵手荒友、一同欢乐的今天。我们不与别人相比,从我们拥有的无数荒友来说,从我们拥有的一个个荒友集体来说,从我们在历史上必是会大书特书一笔来说,我们都是幸运的,自豪的!
    此时此刻,69届没有忘记长留荒原黑土的同学和战友。35团为扑灭山火而献身的14位荒友,大多是69届,大家还在为他们是因公牺牲而证明。而47团集体决议,为一位69届荒友回“家”寻墓迁棺。如今,动人的知青故事还在延续,而什么金钱官禄,早已成为身后之事,过眼烟云。北大荒知青志愿者委员会在服务荒友30年后已宣告完成历史使命,北大荒知青兵团召集人健康交流会应运而生,以新的面貌为大哥大姐荒友们服务,为69届荒友们服务。这也是69届整体自我认识和当仁不让的责任。健康在,友情在,一代知青的价值在。
    69届啊69届,就是这样,一生矢志不渝,他们精神上依旧年轻。“喊一声北大荒,我们胸襟坦荡;喊一声北大荒,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这就是永远的北京69届。
    作者于彬是我同团的荒友,也是一个单位的同事,更是相亲相近的同69届。他邀我为《北京69届》作序,我读文思人,有感而发,作文以代序。

后记

  

    为北京争光的一届“小学生”
    斟酌了许久才写下这个题目。这是我对北京六九届初中生的评价,也是我前后坚持10余年写作这本书的动力。此书能在北京六九届上山下乡五十周年之际推出,能为这些“兵团知青骄傲,北京城市英雄”、与老三届不同的一届中学生们立传,让人们知道他们从青涩到成熟的人生经历,我感到自豪。当本书即将付梓之时,有几句话不得不作些交待。
    首先要说说遗憾。
    新书出版固然欣喜,但是这欣喜可能瞬间消失。因为本书虽然介绍了不少六九届的成长经历,但是还有更多优秀的六九届没有能够收入书中。写入书中的仅是很少一部分。
    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比如六九届中出了十余位省部级干部,但是书中仅有一位;出版界也同样如此。新闻界在书中算是相对较多的,可是还是有十余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未能进入书中。其余的各个行业如医卫界、工商界、文艺界、教育界、科技界等等,许多优秀人物也没能写进书中。他们的事迹同样精彩。
    北京六九届去内蒙古兵团的也涌现出不少优秀人才,遗憾的是仅有两位被写入书中。
    在此要特别提及的是,六九届中还有被授予共和国烈士称号的,他们为国家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是公安战线的英雄,是值得当今人们尊敬的。
    一位老三届知青说过,兵团之所以让人赞叹成为锻炼人、出人才的大熔炉,就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北京六九届的支撑。是他们让兵团增添了骄傲的资本,从而使北大荒更加美丽。
    如果有可能,将来再写续集。我们争取把更多的六九届的故事记录下来,让社会知道、了解这批北京孩子奋斗的历程。
    第二,赞美自强不息并不是赞美苦难,不是怀念上山下乡。
    在我有写作计划时,有不少人问我为何要写这本书(不是我有多大影响,很多人都知道我要写这样一本书,是我主动告诉人家的)?我也曾不断地问自己。
    如果说记录北京六九届如何在边疆锻炼就是歌颂苦难,就是怀念上山下乡,就是“一种病”,那么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什么可以歌颂的了。中国历史上豪杰、英雄都是在各种困难中成长的。按照那些批评者来说,就都不该歌颂,歌颂就是怀念那个时代。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历史虚无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挡箭牌。更何况兵团有每月32块钱的工资,有食堂,有探亲假。比起插队来说条件还是相对好的。说苦难有些勉强,说艰苦比较准确。
    我当然不会怀念上山下乡。但是我歌颂那些在祖国需要之时挺身而出的中学生,实际上的小学生。在离家3000里外的北大荒付出了青春的十五六岁的少年。在北京六九届下乡之前,有过十五六岁集体戍边的纪录吗?
    在和平年代,屯垦戍边就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工作,是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伟大的举动。这个举动的主力军就是十五六岁的北京六九届。 这些少年平时种地,他们是一个农民,或是说少年农民。如果按照城里的童工比照,他们可以叫“童农”。战争爆发,他们又要像军人那样上战场,就是童子军,就是少年英雄。也就是说六九届没有军人的荣誉,却有军人的牺牲。没有全社会对军人那般尊敬的目光,却有保家卫国的重担。回城后他们拼命学习,一直奋斗,许多人成为兵团的骄傲,以致提到兵团就会说到他们。这样的人,不是最可爱的人吗?不值得歌颂吗?歌颂了这些少年,就是怀念上山下乡? 有多少高喊着“革命”“奋斗”“为人民服务”的人,他们一生可曾去过一天那遥远的边陲? 就是因为我的同龄人优秀的事迹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他们是我的榜样;还因为我年少离家和同学们一起到北大荒,在那么寒冷与艰苦的环境中咬牙度过,就是因为有了大家的鼓舞支持。想想那些稚嫩却给我力量、温暖的六九届同学,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他们又是我的靠山。出于这两点,我觉得应该把他们写出来。著名画家刘孔喜说过,他创作“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时”的动机,是记录下与今天不一样的男孩子、女孩子,是把回忆留给原野,把希望带给未来。他说得好,我也是这么想的。 第三,为什么叫这个书名? 在写作之初,书名尚未确定时,几位荒友的话给我以启发。 原中国建设银行悉尼分行行长王启新对我说,你这是在为六九届立传。 原北京大学教授杨铸对我说,你是六九届的代言人。 现任时代基金会副理事长的郑宪临对我说,你的这本书让人知道了六九届。 著名画家李海江对我说,但愿历史不要遗忘六九届。 还有许多类似的表述与鼓励。 他们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六九届完全是一个单独的整体,有足够的内容撑得起来,有丰富的内涵立得住。 正是他们的提点,最后书名定为了《北京六九届》。 单独写一届中学生,又是六九届,目前还没有过先例。谁也没有听说过有“北京六六届”“北京六七届”“北京六八届”的说法。没有先例可借鉴的,所以本书只是探索。书中难免有不妥或者不圆满之处,敬请读者特别是我的六九届朋友们包涵。 原北京外交学院教师党大建看过书稿后对我说,你成了六九届问题研究专家。对于这样的说法我很惭愧。但是他是第一个把六九届当成一个课题、一个研究项目来看待的。惭愧之余,也激励着我把研究、表现六九届的工作继续下去。 第四,感谢所有接受采访的六九届。 书中的大部分人还都在工作,并且是满负荷的,有人要编写高校教材,有人要负担行业发展;有人要打理企业,有人需扩大经营;有人笔耕不辍,有人诗画频出,他们在讴歌美好,记录时代。他们的信条都是“生命不息,拼搏不止”。但是他们都放下手中的工作抽出时间来接受采访。还有不少人下了班赶到我这里,商谈稿件事宜。 我在此向书中的每一位被采访者表示由衷的感谢! 写作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 我与同龄人的交谈中,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军垦、老知青的尊敬以及感恩。几乎没有一味地对环境艰苦的抱怨,没有对少小离家的怒气。他们对当年那场远行的态度让我明白了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还要提及叶克冬。他得知写他的文章靠前时,连续给我发微信,强调一定要把写他的文章放在多数人的后面。前面应该是那些全国劳模以及像邹静之这样的艺术家。 还有许多同龄人也给我以帮助,我也同样要表示感谢! 比如我们6团1营的马平、杜严、苗全、倪伟、李小铃、张忠民、支长明、于宝成、张慎彬、王山等人。 后来我到了全营最艰苦的6连,在这里也同样得到了同龄人的热情帮助。他们的温暖让我渡过了最初的艰难。要感激的是刘晓天、刘一林、毛大鹏、唐爱松、王建民、刘五二等人。印象深刻的是一天晚上打夜班拉沙子,一朋友帮助我出头,竟然把铁锨往沙子上一杵,和领导叫上了板,那个领导居然无话可说。 在农业连队两年后,革命老前辈楚青阿姨帮我调到了兵团炼油厂,这是当时兵团最好的工业单位。到了工厂后她还关心我的工作问题,上学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她老人家我不可能是今天的状况。其实回北京后我多次想去看望她老人家,可是我自愧没有什么成就,也就没有去。现在老人家已经仙逝,只能用这本小书对她表示敬意,祝她在天堂安好。 在炼油厂也有同龄人同样给了我很大帮助,如刘骥、高平、戴书宏、周建刚、张通海、华竖坚等人。 最后还要真诚提到范立新老师夫妇,因为拙作最初的思路,初稿结构、顺序都不理想,排版时反复调整工程巨大。是他们不厌其烦地帮我排版,多次反复,才使拙作成型。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