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花间物事/诗想者慢生活

  • 定价: ¥52
  • ISBN:9787559826220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96页
  • 作者:张晓失
  • 立即节省:
  • 2020-04-01 第1版
  • 2020-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件不起眼的物事,或许也是通向古典文化与古典审美的入口。古人“在花丛里唱的歌”,留至今日,曲调已佚,格调仍存。
    作者张晓失从《花间集》中挖掘古代物事之美,拾取其间雅趣,用日常生活美学带你发现诗与远方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内容提要

  

    本书以晚唐《花间集》为背景,就其中古人提及的89种物事,串联诸多相关知识,作成千字文,内容丰富而颇具趣味。
    作者深入“花间”物事,寻找其背后故事,以日常生活审美的观念,拨开千年历史烟云,探见古人雅致日常。
    如果说本书是一间“古物陈列室”,那么作者就是一个从美的眼光出发的风趣讲解员。

作者简介

    张晓失,真名张小石,曾用笔名张小失。合肥人。作品《第一个被录取的人》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幼儿师范语文教科书第一册。热爱自驾游。馋蔬菜和鱼类。著有《闲烹袁枚的鱼》等图书五种。

目录

第一格  女人妆
  懒起画蛾眉
  玉钗头上风
  蕊黄无限当山额
  绣衫遮笑靥
  镜中蝉鬓轻
  越罗春水渌
  越罗巴锦不胜春
  霞裙月帔一群群
  垂玉佩
  步摇云鬓佩鸣踏
  双双蝶翅涂铅粉
  罗裙风惹轻尘
  终是有心投汉佩
第二格  建筑
  玉楼明月长相忆
  垆边人似月
  月照古桐金井
  难到青楼上
  花满驿亭香露细
  当时丹灶,一粒化黄金
  名姓彻丹墀
  人语静,香闺冷
第三格  节日民俗
  社前双燕回
  玉钗风动春幡急
  棹歌声
第四格  天文地理
  家住越溪曲
  宫树暗,鹊桥横
  一渠春水赤阑桥
  九衢尘欲暮
  襟袖五更风
  章台柳
  银蟾影挂潇湘
  游南浦
  鲜飙暖,牵游伴
第五格  动植物
  宝函钿雀金鸂鶒
  南园满地堆轻絮
  深处麝烟长
  画屏金鹧鸪
  屏上暗红蕉
  绣鞍骢马一声嘶
  谢家庭树锦鸡鸣
  争看鹤冲天
  愁见丁香结
  鵁鹊飞起郡城东
  垂杨低拂曲尘波
  海棠未坼
  每恨蟪蛄怜婺女
  越王台殿蓼花红
  桃李精神鹦鹉舌
  黄鹂娇啭□(特殊字体)芳妍
  啼猿切
  暗淡梨花雨
  滴滴梧桐雨
第六格  某个人
  小楼高阁谢娘家
  尽日相望王孙
  移凤枕,枕潘郎
  绰约司花妓
  唯有多情宋玉知
第七格  器与具
  城上角声呜咽
  玉炉香,红蜡泪
  小凤战篦金飚艳
  垂翠箔,度春宵
  金鸭小屏山碧
  羌笛一声愁绝
  欹枕覆鸳衾
  双髻坐吹笙
  欲上秋千四体慵
  香灯半卷流苏帐
  樽前莫话明朝事
  春漏促
  玉鞭金勒寻胜
  梦觉云屏依旧空
  钿匣菱花锦带垂
  不堪离恨咽湘弦
  鸳鸯排宝帐
  莫信彩笺书里
  钿筝罗幕玉搔头
  斗钿花筐金匣恰
  一路流苏羽葆
  征棹动晨钟
  含情不语自吹箫
  斜倚瑶枕髻鬟偏
  佯弄红丝蝇拂子
  吹入谁家横笛
  一只木兰船
  簟凉枕冷不胜情
第八格  心音情
  何事行人最断肠
  从此隔音尘
  玉箫无复理霓裳
  挑锦字,记情事

前言

  

    是思维经济原则,是费力最小原则
    是诗,也是远方
    西方人将《花间集》译为“在花丛里唱的歌”,美丽而贴切。作为晚唐的一部词集,这本书在当时并不算文艺巅峰,亦谈不上深奥,后人甚至以“艳情”的眼光看待它,可见其通俗。但词中很多细节在历史流变中,已不为现代人熟知了,这是我阅读古诗词时的一大障碍。虽说“好读书不求甚解”亦是雅事,但,当很多奇怪的、模糊的,甚至完全陌生的物事,常年在眼前萦绕时,就有一种挥之不去的烦恼。所以,我决定就此做一些读书笔记。
    这些笔记很多都是从《花间集》中的注释出发。因为注释往往简明扼要,并不能充分说清一个物事,所以,我在此基础上,做了些资料查阅工作,以便更多地了解它们。比如它们在其他文人笔下的用法等。为了加深印象,这些笔记都是用千字文写成。虽然短小,但信息量可能较大。
    做这件事的过程充满了探索与发现的喜悦乃至惊奇。古人随手用上的一个“小东西”,背后可能牵扯了千百年的历史烟云。比如“宋玉”与“高唐”。一个人名,一个地名,两者关系密切。而今,都是神秘得难以确定的“物事”了。比如以宋玉之名流传下来不少作品,被历代学者们的认真考证“推翻”很多,定为伪托。当然,很多物事似不需要定论,因为诗文美的一个特点就是:不确定性。包括作者是谁,有时并不重要。另外,强行解释与翻译它们,更是不讨好。
    所以,即便做了十多万字笔记,我觉得也不算真正了解了这些物事。只能说,这些笔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阅读古诗词的部分障碍——不至于完全陌生而己。在了解这些物事的过程中,有一种来自遥远时代的亲切感,这是祖先“灵魂血脉”与后人的通联活动,古人因此而有限度地在我身上“复活”了。他们的所思所想,与现代人及现代生活,其实是有关系的。比如用现代人的思维去比照古人,至少在诗词中,并无优势。因为古人只需要几个字、词,就能远胜我今天写一篇千字文。
    所以,在我看来,学习、了解古代文化,有一个目的是:回归简洁。倒不是单纯指文字的简洁,更有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简洁。而且这些似与人生观、价值观都有密切关联。如果将这本小书视为一间“古物陈列室”的话,那么每一篇千字文都算“考古笔记”了——在古人看来简单明了的物事,到了陈列室、体现于考古笔记,竟像蜡烛一样熠熠生辉:不在于其小,而在于其光耀四方。物理学家马赫早在1871年就提出过“思维经济原则”,五年后,阿芬那留斯将其阐述为一部《哲学是按费力最小的原则对世界的思维》。也许我们祖先对物理学、哲学并不很在乎,但,他们留下的大量诗词,早己体现了这种原则。
    网络时代,有很多人声称要追求诗和远方。事实上就是追求简单生活及其蕴含的解脱感。这与“思维经济原则”“费力最小原则”大有关系,通俗地说,就是用最小的“力气”,获得最幸福的生活感受罢了。不好的是,其中有消极逃避心理。但人生来不是为逃避这个世界的,当然,更不是为改造世界,而可能是为认识自己、改造自己的。当追求诗和远方不能达到这个效果时,那么,很可能一开始就是朝着失败的方向狂奔。责任肯定不在诗和远方,而在自己的那颗心——这颗心可以进入诗,也可以抵达远方,但它本身却不蕴含诗和远方!
    事实上,一个人可以在书房或床头,迅速抵达诗和远方。哪怕是研究一些古代小物事,也可以。这是我在做《花间集》读书笔记时的另一份美好感受。其实了解这些物事并不赚钱,亦无体育锻炼效果,但沉浸其中,喧嚣的世界马上安宁,你不会再想到要逃避世界,而是爱这个不够完美的世界,因为一旦离开它,你就没机会听古人“在花丛里唱的歌”,并不时做一些读书笔记了。
    世界很大也很小,尽可以放在心中。容纳这个世界,是我们与它互谅互助的一种美丽方式。这是思维经济原则,是费力最小原则,是诗,也是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