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湖广填四川

  • 定价: ¥48
  • ISBN:978754642402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成都时代
  • 页数:150页
  • 作者:肖平|责编:蒋雪梅
  • 立即节省:
  • 2019-09-01 第1版
  • 2019-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著名诗人、文化学者流沙河作序推荐!
    本书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
    该书内容均来源于作者多年收集扎实的史料基础与历史事件相结合,真实的还原讲述了“湖广填四川”移民过程之艰辛,创业成功之豪情。这是一段值得书写的历史,是一部个人情感与丰富想象力的产物。整体分为五个章节,作者文字清爽,可读性强。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重说历史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大量相关史料的勾连,以文学化的想象叙述,从屠蜀传说中剥离历史的虚实,重说一段三百余年的移民史。“构架不繁而文字清爽,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流沙河评)全书共分五章,主要从移民们入川的经历、创业的历程以及“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对巴蜀的深远影响入手,全景式地展现了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波澜壮阔的历史场景。

作者简介

    肖平,1966年生于四川成都,1987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长期从事历史、考古、民俗、文学等方面的研究和创作。曾供职于成都图书馆。主要著作有《古蜀文明与三星堆文化》《成都的故事》《成都物语》等22余部著作。

目录

第一章  记忆和传说中的移民事件
  你为什么“解手”
  张献忠的喊叫
  屠夫的面孔与英雄的背影
  一个村庄的记忆
第二章  满目疮痍的土地
  三百年前见闻录
  两个遗民的战时笔记
  一望无际的忧伤
  巡抚的奏折和皇帝的诏书
第三章  到四川去
  有一片土地在召唤
  三个移民家庭的入川亲历
  “麻城”情结
  凭什么不让我们去四川
第四章  异乡人的舞蹈
  土地和幸福
  迟到的泪水
  品尝家园的滋味
  生活在别处
  方言的纠缠
  在戏台上狂欢
  移民世界今日观察
  四川的“土广东”
第五章  重现的家园
  在四川的茶馆里
  我爱我家
  外来手艺与金色土地
  人才迭涌的时代
  “新四川人”与“新四川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流沙河
    从成都迁回金堂县城(今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我上四岁,已能记事。印象有终身难忘者,一是从西街拐入槐树街口,遥望老家门墙内的五棵大槐,浓荫可爱,上有栖鸦聒噪;二是八字墙的门口,阶下铺以石板,两旁码着石条,以利雨天行走;三是大小两个院坝,有树有花,石缸养鱼,两庑与环廊,大厅与中堂,高悬大匾十张以上,各有榜书金字“勤俭家声”“耕读传家”“乐善好施”“高谈转清”“紫微高照”“堂高燕喜”“鸾翔凤翥”“美轮美奂”“山海年长”“国恩家庆”等等;四是正堂的神龛桌甚高,当中供奉“余氏堂上高曾远祖之位”木牌。左右对联一副,也是木刻金字。上联“九江开世泽”,下联“四谏起家声”。我的那些高曾远祖们仿佛都端坐在神龛桌上,从今排列到古,一个接续一个,愈退愈远,一直退到四千年前“禹疏九河”为止。噫,你会疑问:“难道夏禹王姓余吗?”答:“他的太太是涂山氏。涂字的古写是余字底下两个山字并排,可知涂就是余。”如此说来,看那上联便知我们余姓认夏禹王为姑爷了。下联说到北宋仁宗年间欧阳修、富弼、蔡襄、余靖四位直声满天下的谏议大夫,那余靖正是余姓的祖宗。原来我家血缘可以上溯伟人名人,沾姑爷光,也算“天潢一脉”。看看这来头,也就很不简单了。幼孩的我就是这样想的。
    后来我七八岁,长辈告知,金堂县北门外大小寺那一带姓余的是我们的本家。那年的清明节到那里去祭祖,眼见男丁挤满祠堂,其数上百,几乎尽是乡下农夫,使我深感意外。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子弟,细皮嫩脸,衣着光鲜,仅占现场余姓子孙后裔十分之一罢了。祠堂石碑记载明白,我们的远祖其实是农夫,是胼手胝足,鹑衣百结的农夫,不涉谏议大夫余靖,更牵扯不上夏禹王。对联在说谎,这可耻的虚荣!
    许多年后,我都老了,整理族谱,方才发现我们余姓子孙也是移民后裔。从我这一代向上推,第八代余良(或余良正)来自“扬州府泰州县大圣村军旺庄余家湾”。其地在今江苏省泰兴县军旺镇的乡下。名日湾,想系河湾处吧。良公(或良正公)出身农家,任职武官。康熙初年奉调四川成都,见城市已全毁,便辞职为民了。先移家资阳县,后迁居彭县隆丰场化成院侧,在此终老。其子余允信迁居金堂县外北大小寺,等同“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插占百亩,娶得本乡黄姓女子为妻,协力垦荒。夫妻二人砍伐荆榛,耕田引水,栽秧打谷。又植一长排柏树苗,移葬父母遗骨于此。我七八岁来祭祖时,柏树早已成林,葱葱茏茏,远远就能望见,蔚成乡土风景。
    农夫余允信算是金堂县我们余家的一世祖。他有二子,余绍唐行医,余绍虞读书。传到孙辈,余怀管理家业,人丁兴旺,田产增至千亩,虽已致富,犹勤劳作。又传到曾孙辈,其中余纯笏迁居金堂县城,修建槐树街的余家大院。时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
    在肖平的这本《湖广填四川》书中,类似余允信这样的外省移民,举例甚多,事迹曲折有趣,往往悲壮感人。其间尤以第三第四两章最为精彩。移民过程之艰难困苦,创业成功之欢笑豪情,具体交代,生动陈说,史实确凿,文情两茂,为同类著作所未见,堪称翘楚。比较起来,我家故事就显得苍白寡趣了。然而不揣冒昧写出,以附骥尾,实欲提醒读者,你家神龛上的说词,对联也好,挂匾也好,多不可信,宜详察之。拿匾来说,李姓总挂“紫气东来”,未必皆是老聃后裔;陈姓总挂“妫汭遗风”,未必皆是虞舜族人;冯姓总挂“大树家风”,未必皆是将军子孙;曾姓总挂“三省堂”,未必皆是孝子后人。凡我川人,绝大多数都有移民远祖,当初尽是穷苦农夫。发迹之后,不免多方掩饰,强认伟人名人为自家的祖宗,这是常有的事。许多人和我从前一样,不知自身之为移民后代。他们见自家的父辈祖辈都有知识文化,就以为出身于“书香门第”,遂忘了清朝初年背着破麻袋,担着烂棉被,晓行夜宿,跋涉在湘西入川路上的“一世祖”,这真不应该啊。
    说起这条“湖广填四川”的道路,万分有幸,鄙人走过,就是从湘西吉首到川东酉阳,20世纪30年代扩宽了的湘川公路。车到三角地(此系地名),湘西友人介绍说:“湖广移民走到这里,要作最后选择。前面路分岔了,右去四川,左去贵州。”听他这样说,我立刻想到:“远祖留迹于此,向右去了。如果他病死在乱山中,就不会有我坐在车里了。”此时满怀感恩之忱,看清自身在历史长河中何其藐小,一芥一屑,偶然存在而已。
    现今社会,人趋实惠,多无兴趣了解历史真相。特别是这一类移民史,不见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尽说艰难处境中的劳苦生涯,更不容易吸引读者。肖平自甘冷落,意欲唤醒川人年青一代,知晓先人奋斗过程,重温吃苦耐劳精神,以期历史资源古为今用,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坚强我们的人生态度。美意如此,予甚嘉之,愿以拙文代序。
    2004年11月19日
    成都大慈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