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一个文学奇才绘声绘色地讲述文艺圈里的逸闻韵事,语言准确,机智,充满讥讽,却半点不浮夸。
不羁但不放荡的美丽恋人,毛姆独一无二的情感自传,尖酸刻薄中的温柔,让人欲罢不能!
章含之、洪晃独家授权译本!
内容提要

《寻欢作乐》是毛姆本人最得意的自传体小说。男主角以爱慕者的身份回忆了一个美丽女人的一生,用各种文坛八卦尖刻地讽刺了当代潮流文学青年,用娴熟流畅的回忆一步步揭开大作家德里菲尔德知名显赫的履历背后所经历过的与众不同。追随德里菲尔德的妻子罗茜光彩熠熠的人生轨迹,二十世纪狡黠又诗意的女神形象成了无法超越的经典,让人终生难忘。
媒体推荐
我喜欢《寻欢作乐》,因为那个脸上挂着明媚可爱的微笑的女人为我再次生活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她就是罗茜·德里菲尔德的原型。
——W.萨默塞特·毛姆
作者简介
W.萨默塞特·毛姆,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二十世纪最雅俗共赏、最畅销的作家之一。早年因长篇小说创作声名鹊起,三十三岁时成为伦敦最负盛名的剧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月亮与六便士》《刀锋》《寻欢作乐》、剧本《圆圈》等。另著有随笔、游记和文艺批评若干。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精彩页(或试读片断)

我发现,如果你不在家时有人给你来电话,留下话要你务必一到家就立即给他回电话,说他有紧要的事找你,这件事就多半是对他紧要,而不是对你紧要。如果对方要送你什么礼物或是帮你什么忙,一般来说他们是不会那么性急的。所以,当有一天我回到寓所已经很晚,换装吃晚饭前仅能喝一点酒,抽一支烟,看一眼报纸,而我的房东费洛斯小姐却进来告诉我说阿尔罗伊·基尔先生曾来电话,要我一到家立即回电时,我觉得我满可以置之不理。
“是那个作家基尔先生吗?”房东小姐问我。
“是的。”
费洛斯小姐用亲切的目光看了一下电话机。
“要我替你接通他吗?”
“不用了,谢谢。”
“如果他再来电话,我怎么回答?”
“请他留下话吧。”
“好吧,先生。”
她噘起嘴,拿了空水瓶,扫视了一下房间,看看是否够整洁,就出去了。费洛斯小姐是个小说迷,我相信她一定读过所有罗伊写的小说。从她对我不把罗伊的电话放在心上这件事的不以为然的表情上看来,她对罗伊的作品是很钦佩的。当我晚上又回到家里时,在小桌上发现一张费洛斯小姐以她那粗大醒目的笔迹写的便条:
基尔先生两次来电话,问你明天中午是否能与他
共进午餐。如你明天不行,请告诉他哪一天合适。
我不禁感到惊奇。我已有三个月没有见到罗伊了。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一个宴会上,只谈了几分钟。他像往常一样,非常热情;分手时还说对我们难得见面很感遗憾。
“伦敦这地方实在糟糕,”他说,“你永远没有时间去看你真正愿意见的人。下星期找一天我们一起吃午饭,好吗?”
“好吧。”我回答。
“我回家查查我的小本子,然后给你打电话。”
“好的。”
我结识罗伊有二十年了,知道他总是在背心的左上方口袋里放着他那个小本子,里面记着他所有的约会。因此,当我和他分手后再听不到他的音信时,我丝毫不感吃惊。而现在,他这样急切地要款待我,这使我不能不认为他是有所用心的。上床前,我抽着烟斗,脑子里反复思索着罗伊请我吃午饭的各种可能的原因。也许是一个很钦佩他的什么女士缠住他要他介绍与我结识,或是一位美国编辑在伦敦停留几天,希望通过罗伊与我接触。不过我又不能委屈我这位老朋友,把他设想成是一个对这种情况束手无策的人。另外,他既留话说要我挑选一个适当的日子,看来不大像是要我去和别的什么人会晤。
没有一个小说家能像罗伊那样对一个被人交口称赞的同行表现出如此真心实意的热忱,但是当这个作者由于懒散、失败或者另外一个什么人的成功而声誉有损时,也没有一个同行能像罗伊那样真心实意地把他立刻屏弃。一个作家总会有顺境和逆境。而我完全意识到,我当时并没有受到公众的重视。很显然,我很可以找到一个不会使罗伊难堪的借口来谢绝他的邀请,不过他是那种事必干成的人,如果他由于自己的某个目的决意要与我会晤,那么我只有用“滚你的蛋”这类话才能改变他的决定;然而,我为好奇心所驱使,此外,我对罗伊也怀有一定程度的好感。
我曾以钦佩的目光注视罗伊在文化界的崛起。他的成就很可以成为任何一个追求文学事业的年轻人的典范。在我的同辈中,我还想不出另外一个人像罗伊那样缺才少能但却取得了相当的地位。他似乎吃了什么灵丹妙药,也许就是聪明人每天要在麦片粥上撒一点的皮迈克斯,可是罗伊却每次吃一大汤匙。罗伊心里完全清楚自己的意外成就。有时他可能会觉得几乎是个奇迹,自己竟然凭这点本事已经写了三十部作品。我不禁猜想,当罗伊第一次读到托马斯·卡莱尔在某次宴会后的演讲中说天才来自无穷尽的含辛茹苦时,他看到了启示之光。他大概陷入了沉思。如果事实确实如此简单,他在思索之后定然对自己说过,他也能和别人一样成为天才;后来当一家妇女报纸的一个情绪激动的评论员真的用“天才”这个词(近来,评论家们相当频繁地使用这个词)来报道他的作品时,他一定满意地吁一口长气,就像一个人花了长时间的周折终于完成了一组字谜一样。凡是多年来一直注视着罗伊那种不辞辛劳的勤奋精神的人都不能不承认他是够得上一个天才的称号的。
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