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中国哲学

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智慧)

  • 定价: ¥45
  • ISBN:978754844968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哈尔滨
  • 页数:30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通俗的《传习录》,易懂的王阳明!
    一本阳明心学的入门读物;一剂浮躁现实里最好的心灵解药;一件恶劣环境中强大的精神武器;“知行合一”第一人—王阳明的心学精髓,从难懂到好懂,只差这本书的距离。
    全书结构主要有原文、译文、解析三部分构成,其中最有特色的是解析部分,也是本书存在的价值之所在。

内容提要

  

    本书是作者在研读阳明心学时写的笔记,整理后首发于天涯论坛,获赞无数。与其他解读阳明心学的书籍相比,本书更侧重于体悟和实践,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述出来,并尽可能地减少艰深晦涩的译注,是一本即使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也能看得懂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

作者简介

    沙滩孤雁,本名吴浩,河南安阳人。传统文化爱好者,深爱宋明理学中的“阳明心学”,利用业余时间,写就了自己读《传习录》的笔记,首发于天涯论坛,天涯ID号:沙滩孤雁。点击率突破十万,深受广大阳明粉丝的喜爱。

目录

徐爱序
千古难辨“亲”与“新”
至善只在心中寻
心外绝无“事”与“理”
学问思辨不能少
知行岂能分两边
“格物”带您“止至善”
“尽心知性”圣人事
此“物”非彼“物”
拨乱反正为“格物”
不离天理是“主一”
立志!立志!
看病下药,谦和处友
痼疾还需猛药除
心如明镜皆能照
此心不于事上磨,更于何处磨此心
千金难买是“中庸”
君子不器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除却人情更无事
阳明教你修心法
集得义来鬼见愁
七情中和为至情
操舍皆在我心田
大中至正一贯穿
因时制宜
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道”却在灯火阑珊处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移步景自现,何须问前程
磨刀不误砍柴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千古在此一日
垂拱而治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斩草除根
人在学在,人亡学亡
需家与墨家的交锋
一场由除草引起的答辩
不患妨功,惟患夺志
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
为学大病在好名
悔过以改之为贵
智者和愚者
无中生有
君子慎独
几人真肯爱此身
萧惠触的四鼻子灰
行知合一
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知行并进
致知正是为穷理
致良知
必有事焉
颜回的乐和七情的乐
青顺万事而无情
为学终身只一事
机诈孙猴儿,良知如来掌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真专一和真持敬
陆子之学有点粗
只是致知
实践出真知
“格物”常见问题答疑
属官很忙咋求学
循序渐进致此知
圣人只是知天理
动止最难是得体
去恶善自来
着实用功自受益
阳明谈占卜
思无邪
圣人仪态自雍容
大道至简
睡着如何致良知
“厚”与“薄”
治病良方莫作践
良知只是是非心
阳明一语解纠纷
苏张之智圣人资
性善性恶再交锋
四句教
格物详解
知觉之处即是心
变动不居
快马犹然须加鞭
后记

前言

  

    王守仁在痛苦中挣扎着,一切都已失去,“理”却依然不见踪影。
    竹子里没有,花园里没有,名山大川里没有,南京没有,北京没有,杭州没有,贵州也没有!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人欲!
    理!欲!
    吃喝拉撒都是欲,“欲”在心中,“理”在何处?“理”在何处?!
    王守仁陷入了极度的焦虑与狂躁,在这片荒凉的山谷中,在这个死一般宁静的夜晚,外表平静的他,内心犹如在地狱的烈火中煎熬。
    答案就在眼前!只差一步!只差一步而已!
    忽然,一声大笑破空而出,打碎了夜间山谷的宁静,声震寰宇,久久不绝。
    在痛苦的道路上徘徊了十九年的王守仁,终于在他人生最为痛苦的一瞬获知了神秘的答案。
    空山无人,水流花开,
    万古长风,一朝风月。
    此一瞬已是永恒。
    我历经千辛万苦,虚度十九年光阴,寻遍天涯海角,却始终找不到那个神秘的“理”。
    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答案一直就在我的身边,如此明了,如此简单,它从未离开过我,只是静静地等待着我,等待着我的醒悟。
    “理”在心中。
    我竞如此愚钝啊,天地圣贤之道并非存于万物,也无须存于万物,天人本是一体,何时可分?又何必分?
    随心而动,随意而行,万法自然,便是圣贤之道!
    存天理,去人欲?
    天理即是人欲。
    这是载入史册的一瞬,几乎所有的史书都用了相同的词语来描述这一瞬——“顿悟”,中华文明史上一门伟大的哲学——“心学”,就此诞生。
    它在这个幽静的夜晚,诞生于僻静而不为人知的山谷,悄无声息,但它的光芒终将照耀整个世界,它的智慧将成为无数人前进的向导。
    王守仁成功了,历史最终承认了他,他的名字将超越所有的帝王,与孔子、孟子、朱子并列,永垂不朽。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中对王阳明推崇之至,誉之为“有明三百余年第一人”,但是,当年明月为写史体裁所限,对于阳明先生巨大影响力的核心内容——阳明心学,着墨不多,阳明先生一生的文治武功,如果比喻为原子弹爆炸,当年明月就是那个记述了原子弹爆炸时壮阔景象的人,而您即将阅读的这些内容,就是这威力强大的原子弹的技术原理。制造原子弹的技术,终究没有原子弹爆炸的场面那样热闹好看,但是我们将深入阳明心学的骨髓,将要看到的不仅仅是热闹,更是门道,并且我也尽量避免在讲门道的时候为您催眠使您入睡,不管我有没有实现这个初衷,但至少我尽力了。
    王守仁(1472-1529),浙江余姚人。幼名云,字伯安,号阳明子,世称阳明先生,故又称王阳明,谥文成。中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军事家,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封侯爵。王守仁是“陆王心学”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思想,并且具备极高的军事才能,一生指挥战斗几乎没有败绩,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封“先儒”,奉祀孔庙东庑第五十八位。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传世。
    《传习录》是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由其弟子记录、收集、整理而成,全书包含了王阳明全部的哲学思想及其基本主张,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圣经”。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未经他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他提出的著名的“四句教”。
    通俗地解读哲学著作,尤其是这种中国古代谈论很抽象的心性问题的哲学著作,是比较难的,哲学著作和科学著作类似,往往艰深、晦涩。当年霍金在写《时间简史》时,出版商就明确地告诉他,这本书中多一个数学公式,就会吓跑多少多少读者云云。以至霍金在写整本书的过程中,都在思考如何能在尽量少用数学公式的前提下,更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而不吓跑出版商的上帝。谢夭谢地,霍金做得很好,《时间简史》使出版商赚了个盆满钵满。
    解读《传习录》的过程中,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举个例子,也许《传习录》中随便拿出一节,区区几十个字,但是为这几十个字所下的注解往往就有十几条,数百字之多。有时一句话中会出现一种“无一字无来处”的情况,就是每个关键的字词都大有来头,大多是引用“先儒”著作中的话,其中每个词若有一点儿理解不到,就别想弄通文意。更令人头疼的是,有时即使你看了注解,仍然是一头雾水,因为那些出处的原文同样艰涩难懂。看这样的书的人,就算有一点古文功底,看几页后都会精疲力尽,更别说那些没有多少古文基础的大众读者了。
    现在市面上翻译《传习录》的书不少,注解很精细,翻译也可以做到“信、达、雅”。但在我看来,这样还不够,心学本来就是注重体悟与实践的学问,对《传习录》只做到能通顺翻译为现代文这一步,显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将其中的含义用现代人能理解的方式阐发出来。其实就算做到这一步,也依然是纸上谈兵,因为心学的核心功夫在于融入个人的骨髓和血液,形成一种本能和习惯,到了这一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变化气质”了。真的将心学的精神实质领悟了,即使把《传习录》烧掉也没有关系。
    可惜的是,我现在连一本能比较通俗地把“兵”谈好的书都没有发现,所以自己不揣浅陋,来写下自己读《传习录》的心得。
    另外,阳明先生在得知弟子私下记录自己言论的时候,就说过这样的话:“圣贤教人,如医用药,皆因病立方,酌其虚实、温凉、阴阳、内外而时时加减之。要在去病,初无定说。若拘执一方,鲜不杀人矣。今某与诸君不过备就偏蔽,箴切砥砺,但能改化,即吾言已为赘疣。若遂守为成训,他日误己误人,某之罪过可复追赎乎?”这一点是《传习录》的所有读者应该首先了解的。
    解读《传习录》,必然绕不过引文和注释这一关,但是就像霍金在《时间简史》中生怕一个数学公式吓跑若干读者一样,我也生怕枝蔓过多的引文和注释搞得读者了无兴致,所以尽量在意义表达清晰的前提下,少用学术气息浓厚的引文及注释,引文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义,而不是为了显示作者知识面的渊博(而事实是,很多引文我也是现用现查的)。在翻译上面,我不求字句的严格对应,只求能最贴切地将阳明所要表达的意思用现代语言表达清楚。解析尽量避免产生催眠作用,因为读枯燥的讲抽象道理的文章,很容易让本身兴趣就不大的读者睡意绵绵。
    我研读《传习录》的基本方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以经解经。什么意思呢?读《传习录》时,如果单独看其中一节,有时候会对一些概念摸不着头脑,但是书中的其他章节可能会对这一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如此,我们联系不同章节的内容,就可以对《传习录》的主旨思想有一个最贴近阳明先生本意的把握。这种研读方法是从南怀瑾先生那里学习到的,在此向先生表示感谢。
    另外,在读《传习录》时,我十分认同钱穆先生对阳明心学的看法,即“脱弃训诂和条理的眼光,直透大义,反向自心”,洵可谓能得王学“事上磨炼”之精神。因此对于《传习录》中有关训诂考据方面的内容,不做过多纠缠。钱穆先生又言:“讲理学最忌的是搬弄几个性理上的字面,作训诂条理的工夫,却全不得其人精神之所在。次之则争道统,立门户。尤其是讲王学,上述的伎俩,更是使不得。”因此,“直透大义”是我解读《传习录》的另一特点。
    最后,再说说《传习录》用语方面的特点。我读《传习录》时,碰到的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是:同一个字,比如理、心、性、道、气、物等,在不同的段落,甚至在相同的段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如“物”字,按照阳明的说法就是“意之所在便是物”,但是有时候,他谈到的这个“物”字也会游移到类似我们今天唯物主义哲学中对“物质”所下的定义上面。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因为阳明在说“意之所在”的时候,那就等于是说世界上还是存在“意所未在”的事物的,那么这个“意所未在”的事物,也必须给它取个名字吧,而汉字也就那么多,所以还是得叫它“物”。这些特点,是读《传习录》的人必须用心才能领会到的。所以有时候看到我对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段落里有不同的解释,也不用奇怪,字义都是脱离不了上下文的意思的,不同的语境下,其意义也必然不同。
    沙滩孤雁

后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儒学更是中华文化之主峰,若将儒学喻为中华文化之皇冠,则心学无疑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之明珠。儒学自孔孟始,流传近两千年,伴随朝代之兴亡而起伏更迭,虽然代有盛衰,而学脉从未中断。
    有明一代,天生阳明先生,在儒学衰微之时鼓倡心学,以为儒学振敝起衰。先生天资聪慧,兼受儒道两家之学相激发,于龙场困病之日彻晤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遂发出震古烁今的“心外无理”之言旨,毅然扛起“致良知”之大旗,更以“知行合一”“事上磨”之法为教旨,一扫世儒衰颓之风,开四百余年儒学之新气象。心学之名称,虽然首倡于宋代陆九渊,而至阳明先生,方集其大成。
    良知之学既兴,流传四百余年,更远播邻邦日韩,影响尤为深远。心学之宗旨,极为简要,而内涵吞吐六合,兼及八荒,人之作止起息,思虑言动,皆囊括无遗。真可谓举—而兼万,领挈而衣整,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阳明先生一生道德文章,民政军事,皆蔚为大观,繁叶之下,其学为根。故世之羡阳明先生之德性事功者,莫佳于求阳明先生之学说。而阳明先生之学说,更以《传习录》为精华,无奈流传至今,因年代久远,精义芜翳,大众徒有窥其学之心而无登其室之力。小子质本浅陋,谋稻粱于粤东,于先圣之学,虽身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故以本业之余暇,冒昧解经,冀能倡往圣之学于今日中华复兴之盛世,不学无术之乱谈,权做抛砖之用。
    沙滩孤雁己亥年书于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