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传记

艺术家的罗曼史(精)/焦点艺术丛书

  • 定价: ¥78
  • ISBN:9787559826893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29页
  • 作者:(英)凯特·布莱恩...
  • 立即节省:
  • 2020-04-01 第1版
  • 2020-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到康奈尔和草间弥生;从约瑟夫和安妮·阿尔伯斯,到克洛岱尔与罗丹……这里有艺术界享誉盛名的34对爱侣彼此之间的点滴秘事,告诉你浪漫韵事成就伟大的艺术。
    90余幅英国画家阿斯利·也赞的精美手绘插画,一场充满艺术情调的爱意之旅,品味浪漫的爱意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何等强大。
    本书收录“小雀斑”埃迪·雷德梅恩主演的艺术电影《丹麦女孩》的原型传奇故事。
    本书讲述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这对艺术界最负盛名的爱侣,从创作伙伴到劳燕分飞再重修旧好的牵缠往事。

内容提要

  

    本书讲述了在艺术界享誉盛名的34对爱侣彼此之间的点点滴滴,探寻了他们的浪漫韵事和稳如磐石的合作关系。正是这种亲密无间,孕育了一批闻名遐迩的艺术品。从弗里达·卡罗和迭戈·里维拉,到康奈尔和草间弥生;从约瑟夫和安妮·阿尔伯斯,到吉尔伯特与乔治,作者以没有特定顺序的方式,追寻每段浪漫关系的缘起缘灭,记下高潮和低谷,去揭示浪漫的爱意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是何等强大。
    无论是长久而安稳的结合,还是昙花一现的喧闹激情;本书打开了一扇20世纪的大门,让人们得以品读那些伟大的爱情故事。每个故事都附有独特且精致的插画,包括主角二人的肖像及其代表作品。

作者简介

    凯特·布莱恩是一位艺术节目主持人、策展人、专家级顾问和作家。她是苏荷馆艺术品收藏部的负责人,曾为“艺术天空”(Sky Arts)和英国广播公司(BBC)二套和四套的电视节目担任编剧和主持人。同时,她也兼任年度“艺术天空”竞赛项目、年度肖像艺术家以及年度风景艺术家的评审委员。

目录

引言
弗朗索瓦丝·吉洛特    巴勃罗·毕加索
弗里达·卡罗    迭戈·里维拉
卡尔·安德烈    安娜·门迭塔
克里斯托    让娜-克劳德
罗伯特·德劳内    索尼娅·德劳内
李·克拉斯纳    杰克逊·波洛克
芭芭拉·赫普沃斯    本·尼克尔森
乔治亚·欧姬芙    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
李·米勒    曼·雷
马克斯·恩斯特    多萝西娅·坦宁
贾斯培·琼斯    罗伯特·劳森伯格
伊莱思·德·库宁    威廉·德·库宁
玛莉亚·马丁斯    马塞尔·杜尚
汉斯·阿尔普    苏菲·塔博一阿尔普
拉奥尔·豪斯曼    汉娜·霍克
约瑟夫·亚伯斯    安妮·亚伯斯
格温多林·奈特    雅各布·劳伦斯
凯·赛琪    伊夫·唐吉
南希·霍尔特    罗伯特·史密森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乌雷
吉尔伯特·普勒施    乔治·帕斯摩尔
约瑟夫·康奈尔    草问弥生
卡罗尔·邓纳姆    劳丽·西蒙斯
卡米耶·克洛岱尔    奥古斯特·罗丹
莫德·亨特·斯奎尔    埃塞尔·马尔斯
弗朗西斯·洛林    弗洛伦斯·威尔
亚历山大·罗德钦科    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
妮基·桑法勒    让·丁格利
李昂·戈拉伯    南希·斯佩罗
莉莉·艾尔伯    格尔达·魏格纳
贝恩德·贝歇    希拉·贝歇
艾米莉亚·卡巴科夫    伊利亚·卡巴科夫
蒂姆·诺布尔    苏·韦伯斯特
伊德里斯·汗    安妮·莫里斯
致谢



前言

  

    我一直认为艺术家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一个人受内心创作冲动的支配,将全部生活投付纯粹的艺术创作活动,是不常见的。这种冲动大都来自内心的不安,或者相反,源于自我的强大。艺术家的工作与生活始终融合在一起无法分离。这对普罗大众而言是一种非常规的生活状态。艺术家创造作品,但在很多方面,他们自身就是作品。因此,当两位艺术家共同步入一段浪漫关系时,就会显得极不寻常且十分有趣——双倍自我、双倍不安以及双倍热情的碰撞,会发生什么呢?
    这个话题很有趣,有些艺术家情侣或夫妇虽以共同的名义进行创作,但很可能其中一人根本插不上手,面对这样的情况,他们怎样才能在共同打造的固若金汤的创意空间中另辟蹊径?爱情将两位艺术家联结在一起,可这种浪漫关系是极易夭折的——当爱情消退,不再心心相依,而他们又要以共同的名义进行创作时,该怎么办呢?另一些艺术家,他们共赴爱河且有着各自独立的工作,他们之间也会存在数不胜数的问题:如伺控制相互间的嫉妒和竞争情绪?如何为伴侣的作品付出努力却又不牺牲自己的风格?是否要将配偶推荐给熟悉的收藏家和画廊老板?怎样才能做到双方都能度过成功的一生?本书介绍了几十对艺术家伴侣,其中罕有双双功成名就的情况。当一人声名鹊起时。该如何保护两人的关系并让个人的光芒不影响另一个人的艺术地位呢?
    这个问题是本书的焦点,我认为有必要将其呈现给读者,于是编撰了这本传记。本书用34篇文章,记录了浪漫关系是如何定义和影响了近140年来伟大的艺术家的。在艺术史上,传记时而流行,时而没落,通常被视为双刃剑。它让我们有幸深入一些人的生活,走近他们的世界,窥见一段特定的历史.通过个体的视角去了解他们所经历的种种。杂志和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往往是碎片化的,而我们更渴望阅读有真实内容的传记和自传,希望通过了解艺术家们所处的情况来更好地理解他们。即便是日常和世俗的琐事,发生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也会觉得饶有趣味。而当这个人是一位艺术家、一个传统意义上游离在“正常”社会范围之外的人时,就更有趣了。这本艺术家传记,生动地呈现了艺术家们富于创造性的生活,展现了他们各自的气质、态度和彼此的关系,介绍了他们的旅行、生活以及所面临的竞争,描述了他们工作室的细节以及他们所处的圈子,一个我一直认为与众不同的特殊圈子。以上的种种问题可以被视作一个个子结构,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艺术家的作品。例如,毕加索的画作时至今日仍为人所津津乐道,几乎可以看作是他的自传。它们是他某个特定时刻内心世界的表现,展现了毕加索当时的心绪、迷恋的人和所受的影响。深入了解艺术家的生活,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他的作品。
    然而,在双刃剑的另一面,艺术家的传记又是危险的:对其他信息的关注.可能会分散读者对“艺术”这个核心点的注意力。如果我们过多地通过具体事件和推测艺术家当时的心理状态来理解作品,就有可能把艺术的活力和魔力.以及真正伟大的艺术精神消解了。我们希望真正的艺术能脱离它的创造者而独立存在,作为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文化宝藏存于世间。观者可以依据个人意志对其表达欣赏、尊重或批评。比如,让人们了解毕加索是一个自恋之人和花花公子,同时还忍受着精神折磨,可能并无助于人们欣赏他的作品。事实上,有时艺术家的生活状态会阻碍他们的作品得到公正的评价,这种不幸的情况通常发生在女性艺术家身上,特别是那些著名艺术家的妻子,她们自身是艺术家。但其艺术成就却很难被公众关注及认可。终其一生,李·克拉斯纳的首要身份不是画家,而是杰克逊·波洛克的妻子,是他的遗孀,即使她是艺术家,也被看作是一位“女性”艺术家。李·克拉斯纳的传记以极其不公平的方式把她的艺术成就惘置一旁,即使在如今相对开明的时代,这仍是一种诅咒。
    本书中还有其他一些将历史拨乱反正的例子,重新审视艺术家,并试图从凌乱的臆测中解读艺术家的作品,以尽量中立的立场重新解释他们对艺术的贡献和重要性。李·克拉斯纳、伊莱恩·德·库宁、凯·赛琪、格温多林.奈特、索尼娅·德劳内和南希·霍尔特一样,都罹息了我称之为“小妻子综合征”的顽疾。长期以来,她们一直生活在爱人崇高艺术地位的阴影下。书中的相关章节重点描述了这个问题,并试图在不扭曲伴侣亲密关系的前提下,揭示其重要性。李·克拉斯纳和伊莱恩·德·库宁都坚称自己在感情中绝无二心。纵然世界无法接纳她们与丈夫一起并肩作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她们就要另寻佳偶。
    书中还有一些“女性”艺术家,不谈及她们的爱情故事,就看她们的艺术成就,便足以证明她们在那个结构性和制度性的男权主义时期,创造了多么显著的影响。李·米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完美到让人怀疑书中故事里的女性只不过是幻想出来的。我试图解开长期以来的误解,幻想不能创造艺术,情人也并非总是缪斯。毕加索以风流韵事闻名,至少与三位艺术家有过亲密关系。我聚焦弗朗索瓦丝·吉洛特,是因为她拒绝成为毕加索的缪斯,坚定地拒绝在任何与毕加索相关的作品上署名。因为她知道,这将破坏自己的艺术完整性。马塞尔·杜尚说,在超现实主义运动中,女性只允许成为“缪斯、模特或情人”。这句话的本质是对该运动的性别歧视,及其所订立的二元性别角色的严正谴责。杜尚的情人玛莉亚·马丁斯是他的缪斯,但她也是一位受杜尚尊敬的独立艺术家,在与杜尚的这段关系中拥有全部的主动权。
    乔治亚·欧姬芙作为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茨的妻子和缪斯,是一位在女性主义舞台上享有盛名的艺术家典范。她拒绝参加佩吉·古根海姆的标志性展览“31位女性艺术家大展”,因为她不认为自己是“女艺术家”。有趣的是。本书中的许多女艺术家都参加了这场1943年于纽约举办的展览,这也使得古根海姆饱受争议。人们批评她只是挑选了一些自己熟知的男艺术家的妻子的作品参展,既没有严格评估,也没有创造一个真正公平的平台。欧姬芙一直拒绝参加此类全女性艺术家展览,如今,她的名声已远远超过丈夫斯蒂格利茨,尽管他们初见时,斯蒂格利茨已是一位受人尊敬的知名美术馆的经营者和摄影师。无独有偶,当年轻的弗里达·卡罗遇见迭戈·里维拉时,里维拉已是墨西哥最著名的艺术家,而如今,弗里达成了全球知名、备受喜爱的艺术家之一。芭芭拉·赫普沃斯(也不愿自己被视为女艺术家)在全球享有的声誉.已远超丈夫本·尼克尔森。
    这些女性各不相同的经历,正是本书的另一个关键内容:爱的特性——爱会让没有交集的人走到一起,同时爱也具有一种创造和毁灭的力量。在这个范畴中,有不少夫妻,他们彼此的个性和关注点似乎完全不同。卡尔·安德烈和安娜·门迭塔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一个非理性主义者和自然表现主义者的结合。还有草间弥生,她自由奔放,二十几岁就画下了“高潮”中的赤裸女性身体,她渴望热烈的欢爱,却与隐居遁世的老处男约瑟夫·康奈尔结下不解之缘。康奈尔恨不得把自己系在母亲的围裙上,一辈子与母亲生活在一起,更不可能去参加狂欢了。杜尚是艺术界一位讨厌拘泥细节的隐士,马丁斯则是一位曾与大使结婚的社交名媛,两人的结合令人大跌眼镜。
    除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情侣,本书还揭示了不同形式的伴侣关系。长期以来,艺术家们总是因为自己对于爱情和性爱的自由态度,受到嘲笑或得到支持和宽恕。弗里达和里维拉将一夫一妻制视为某种不适合他们婚姻的恶习。他们离婚一年后便又复婚,前提是共同认可无性婚姻会走得更长远。伊莱恩和威廉.德·库宁的婚姻是大多数人所说的开放式婚姻,离婚近20年后,两人又重归于好。让·丁格利和妮基·桑法勒同样分居两地,且拥有各自的情人。他们从未分开过,但他们的爱是距离产生美。多萝西娅·坦宁和马克斯·恩斯特以冷静的超脱态度对待婚姻制度,他们的婚礼敷衍了事,很容易被人淡忘。恩斯特从未称坦宁为“夫人”——他觉得这个词会让她置身于自己的阴影中,掩盖她的光彩。
    这本书之前拟定的标题是“为爱痴狂”,以表现两个充满创意的灵魂锁在一起时的爆炸性特质。作为独立存在的个体和艺术家,蒂姆·诺布尔和苏.韦伯斯特成功度过了爱情燃烧殆尽、激情退却后的平淡期。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经历了20年的沉默,终于和好如初,在这20年中,热烈的浪漫变成了怨恨。有很多关于艺术家对另一位艺术家爱得深沉乃至癫狂的故事:据说曼·雷和李·米勒分手后,曾手持枪械威胁意图追求她的人。还有很多故事是以悲剧收场的:卡米耶·克洛岱尔在结束与奥古斯特·罗丹的恋情后,心中的不满到了偏执和癫狂的地步,最终在十分凄惨的境遇下离开人世。在英年早逝的艺术家中,杰克逊。波洛克最具传奇色彩,他醉酒驾车,导致自己和一名乘客死亡,在波洛克去世时,他已经一年多没有绘画了。门迭塔在年仅37岁时与安德烈斗殴时不幸去世,当时她的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莉莉·艾尔伯因为追求女性身份而放弃了自己的绘画生涯,而她的爱人、艺术家格尔达.魏格纳在极为困难的境况下表现了自己的大爱,令人钦佩,死时身无分文,孑然一身。
    另外,本书也描绘了那些真正灵魂伴侣的乐事:艺术家仿佛发现了另一个自己,找到了可以互相分享并发挥彼此炽热的创造力和激情的对象。埃塞尔·马尔斯和莫德·亨特·斯奎尔不仅找到了志趣相投的同行,他们还在那个极度反对同性伴侣的时代,建立起了一种平和、稳定且充满爱意的关系。作为伴侣,他们可以更好地寻找思想自由之人并融入艺术世界。南希·霍尔特和罗伯特.史密森一起深植于艺术土地之中,探索着全新的领域。若非史密森英年早逝,他们必然会在婚姻中相守更久,在艺术中齐头并进。南希·斯佩罗和李昂.戈拉伯是最早的激进主义艺术家,他们都创造出了饱含愤怒、富有张力、诚恳真实的作品,但在长期的婚姻关系中,两人内心平和,相敬如宾。安妮和约瑟夫.亚伯斯,这两位包豪斯艺术的杰出门徒,都笃信纯洁、抽象和艺术教育的力量,携手度过了许多快乐的时光。亚历山大·罗德钦科和瓦尔瓦拉.斯捷潘诺娃不论是在爱情还是艺术领域,都坚定无比地站在彼此身边。在西方女权运动尚未兴起时,他们就保持着健康、协作和平等的关系。在达达主义兴起如风的时代,汉斯·阿尔普和苏菲·塔博-阿尔普是彼此生命中最暖的火光。当苏菲时日无多,汉斯更是全心全意地保护和推广她的作品——书中的许多女性以这样的方式缅怀已故的丈夫,而愿意为妻子这么做的男艺术家却仅此一例。雅各布·劳伦斯和格温多林·奈特在一起生活和作画超过60年,在漫长的岁月中,奈特从未被爱人忽视。他们对彼此、对创作的热情历久弥新.从未消退。
    然而,有些艺术家夫妻的相处过程似乎就没那么轻松了,有时他们会发现,最伟大的艺术对手恰恰就是自己的爱人。贾斯培·琼斯和罗伯特·劳森伯格的关系并没有经受住琼斯突然的名声大噪;拉奥尔·豪斯曼和汉娜·霍克携手发现且发展了蒙太奇摄影,但在他们纷乱的关系结束后,豪斯曼几乎再未提起过对方;曼·雷的自传中也几乎没有提及李·米勒,两人的关系始于教师与学徒,继而成了艺术家与缪斯,然后开始合作,最终由于争执和妒忌分道扬镳。
    这引出了许多故事,有些故事会让人们对艺术家的合作开始驻足审视。我们倾向于将艺术家视为孤独的人物,与自己的天分和痛苦纠缠一生。自步入现代,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齐心协力共同完成作品,且每个艺术家都为这场艺术二重奏带来了不同的特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们在合作时会尽力做到心平气和。当我们想到一对浪漫的情侣共同创作时,会觉得十分令人着迷。但激情的退却是否会威胁到艺术,就像诺布尔和韦伯斯特那样?抑或他们创作的艺术会消耗全部的生命,在工作室的时候容不下普通的“丈夫与妻子”的角色,如贝恩德·贝歇和希拉·贝歇一般?对吉尔伯特和乔治来说,高贵的艺术不可能落入尘埃而终结,平凡的人性也不值得费心一哂。30年后,克里斯托和让娜一克劳德在他们所有的作品上署上联名。他们小心地逢迎着“凡天才艺术家必然孤独”的既定成见,一直到成功之后,才欣欣然把让娜一克劳德久被忽视的贡献昭明于世。另一对隐瞒合作关系的夫妇是伊利亚·卡巴科夫和艾米莉亚.卡巴科夫,他们小心翼翼地摸索着,试图等到某一天,观者可以接受他们的作品是共同努力的结果。
    一对携手共度生活的艺术家,对于联合创作的态度竟然如此谨小慎微。这揭示了所有艺术家心中最深切的关注:原创性。消除艺术家自我的最快方法就是,他的作品能让你想起很多熟知的艺术家。毕加索说,虽然每个伟大的艺术家都会窃取灵感,但不应一味地模仿或不知疲倦地自我重复而无甚创新;艺术家都害怕其他艺术家的作品会对自己的独特性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已经触及艺术家情侣之间就艺术开展竞争的不堪情景,但本书中也有一些故事,集中在艺术家伴侣的健康阳光和不为人知的一面,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无意识地影响着彼此。就像在过去的11年里,我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我的丈夫让我变得更加耐心和谦虚一样;步入婚姻的艺术家,也会对伴侣的作品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于劳丽·西蒙斯和卡罗尔·邓纳姆来说,正是这种无意识的后知后觉,让他们看到了把各自迥异的作品联系起来的那根丝线。对于安妮·莫里斯和伊德里斯·汗来说亦是如此,他们是彼此的灯塔和挚爱,他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给爱人的艺术带来的微妙改变。
    我历时数月写下1880年至今34对艺术家夫妇的爱情故事。有些艺术家的浪漫程度超乎我的想象。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和同事们给我做了很多推荐。我也拜访了许多出类拔萃的艺术家。在某些方面,一个具有艺术气质的人总会爱上相似的人,这并不奇怪。正如莫里斯和伊德里斯所言:这是他们可以想到的生活最好的模样。限于篇幅,我无法收录所有艺术家夫妇的故事,在此列下,以表感谢:瓦西里·康定斯基和加布里埃尔·芒特、娜塔莉亚.冈察洛娃和米哈伊尔·拉里奥诺夫、迈克尔·兰迪和吉利安·维尔林、罗伯和尼克·卡特、马特·克里肖和珀莉·摩根、罗伯特·马瑟维尔和海伦·弗兰肯萨勒、汤姆·道尔和伊娃·何塞、克拉斯·奥尔登堡和库斯杰.范.布鲁根、布鲁斯·南蒙和苏珊·罗腾贝尔格、大卫·麦克德莫特和彼得.麦格夫、迈克尔·爱尔葛林和英格尔·德拉格塞特、安东尼·戈姆雷和维肯.帕森斯、亚历克斯·哈特利和塔尼亚·科瓦茨、塔山·斯琴尔伯格和林恩.丹尼森、本·郎兰兹和尼基·贝尔。
    我在挑选本书素材时,尽量以最广的范畴在20世纪的艺术家中做选择,并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展现这些艺术爱倡的故事。书中的艺术家来自13个国家:美国、巴西、英国、加拿大、古巴、捷克、丹麦、荷兰、法国、德国、日本、西班牙以及瑞士。如果算上巴哈提·科尔和苏伯德·古普塔,那么印度也占有一席之地。很可惜,两位艺术家虽然喜欢本书的想法,但不愿过多谈论自己的隐私。作为当代艺术的两大巨头,他们设法在不透露任伺婚姻细节的前提下,绘制自己的职业蓝图。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要悉心保护隐私,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本质上看,这是一部艺术史,书中的68位艺术家,如今仅有17人存世。他们都是曾在20世纪风头一时无出其右、广受赞誉的艺术家。莉莉·艾尔伯和格尔达·魏格纳、吉尔伯特和乔治、弗洛伦斯·威尔和弗朗西斯·洛林、埃塞尔·马尔斯和莫德·亨特·斯奎尔、罗伯特·劳森伯格和贾斯培-琼斯这样奇妙的伴侣,开启了有关非二元性别的讨论。
    最终。我回到传记的痛点——没有它,这本作品是无法成书的。我坚定地认为。无论是之于艺术家们的故事、凌乱的爱情、个人的错误,还是心痛的记忆,艺术都应是独立的事物。但我也认为艺术应当开放,鲜活起来,并且将光芒洒向普罗大众。我希冀能通过描绘浪漫的爱情和艺术家们恋爱时的模样,透过阿斯利·也赞精美的插画,让读者对艺术萌生兴趣。书中的艺术家都是我的挚友,我希望这本书能让你和我一样,珍视他们的故事和艺术。
    凯特·布莱恩
    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