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生命这堂课

  • 定价: ¥42
  • ISBN:978751392647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197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2020年开年,新冠肺炎的肆虐给全世界带来无数生离死别,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会帮助你找到答案。书中故事均取材于作者的真实见闻。现实往往比虚构更令人震撼,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更易引起共鸣。作者以心理学家的身份提出专业分析,让真实的悲伤与恐惧最终回归理性:更好地理解死亡,更好地珍视生命,更好地活在当下。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作品。
    作者陈永仪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并曾在美国的医院中担任关怀师和紧急救护技术员。她将职业经历中亲眼见到、亲身经历的关于生命的故事记录下来,从心理学家的角度去思考和抚慰人生,带给读者更多的感触与思索。
    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有患上绝症的囚犯,有痛失孩子的父母,有拒绝急救的老人,有送别父亲的少女……故事中有人性,也有生命本身,作者是亲历者,是讲述者,也是和我们一样的生命聆听者。

作者简介

    陈永仪,台湾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心理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心理系学士,哥伦比亚大学组织心理学硕士,罗格斯大学健康心理学博士,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博士后。曾任教于美国西点军校和纽约市立大学,现任美国执业心理医师,荣获美国罗格斯大学最佳教师奖、美国心理学协会论文研究奖等。陈永仪教授的兴趣并不局限于心理学领域。在接受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后,她还曾担任过纽约市的紧急救护技术员以及一级创伤医院的关怀师,并持有开锁、调酒和进阶潜水的资格证书,还担任过网约车司机。以上所有的经历,带给陈永仪观察人类行为的不同角度,为她进一步研究心理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灵感。

目录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推荐序  病房内的另一个世界
推荐序  生命的价值
作者序  聆听
第一章  当爱与死亡交会
  故事,从这里开始
  神的代理人
  倾听
  你听得见吗?
  何时才算做好道别的准备?
  囚犯之心
  急救代码
  13号星期五的夜晚
  大结局
  我……能说什么?
  早殇
  结婚证书
  什么是关怀师?
  一名侦探
  观察员
第二章  生与死的人生快照
  紧急救援
  胸口上的刺青
  母亲
  我想搬家了,不行吗?
  父母心
  相爱容易,相处难
  一颗子弹
  亲密敌人
  霸凌
  对不起
  偏见
后记  在场

前言

  

    简体中文版作者序  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这本书有机会以简体中文版本呈现给中国大陆读者,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出生于中国台湾,成长在美国,父母分别生于广西和四川。当初我决定要学心理学时,父母的反应是:这种东西学出来要做什么?能找到工作吗?没想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心理学似乎越来越能被大众所接受,进而日渐被看重。心理学在华人中的研究与应用,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属于亚洲人的特质,都是特别吸引我的议题。
    此时,中国正处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面对这类不可控制的突发事件,建设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锻炼出有韧性的因应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同时,我们也看到,在面对危机、恐慌、生死之际,人性的多面以及个人的核心价值将会越发突显出来。
    回忆这本书中的26个故事,再一次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是紧密相扣的,爱、关怀与情绪的传达有时也是迅速无形的。人们相聚在一起,彼此所激发出的力量可以摧毁人性,亦可以建设人性。
    与书中每一位病人相遇的情境,至今仍历历在目。在这些医疗现场,常会听到的两句话是“早知道……”和“我以为……”。在诊间里,这两句话往往会成为人们活在过去,无法向前的一种阻碍。为什么我们会“以为”呢?有些事,我们其实应该早就知道的,例如时间不等人,机会错过不再有。因为乐观,或对未来有盼望,是人生存的本能。试想,一个整天都在考虑“万一”的人,恐怕很难把日子过下去。因此,人们总是在碰到重大事件,特别是不在预期内的生死相关事件时,才会意识到自己最在乎的、最怕失去的、最渴望拥有的人、事、物是什么。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每一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特的,因此人也是孤独的。
    但是,我们要经历一些人类共同会经历的事件,比如生、老、病、死。这些是人生必经的事件,会在人的生命中提炼出必要的元素,比如目标、价值或意义。虽然每一个人的目标可能不一样,价值观会有差异,对人生的意义也有不同的体会,但我们共同拥有的是活在这世上共享的这些历程。
    我们面对着属于我们这个年代的独特挑战、空前危机,甚至从未被发现过的病毒,在这一切背后,是否可能也存在着前所未有的机会——一个检视自己,认识他人的机会?在走过人生必经之路的时候,盼望这本书能使读者获得一些属于自己的启发,同时也感受到他人的共同经历,知道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单。

后记

  

    人生的经历很复杂,它因为我们和别人的互动而变得更丰富。医院是一个能让很多复杂情绪在此产生或显现的地方。有些人在医院里被迫面对出乎意料、改变人生的大事,也有些人在这里面临难以抉择的人生题目。对于能够顺利离开医院的人,即使只经历过短短的时间,这种经验也常会让他们暂停脚步,对生命做一些反思。
    无论是医院还是急救现场,都是一个窗口,通过这个窗口,人的情绪被增强、被放大了。作为一个局外人,我有幸受邀,登上了这些特殊的人生故事的舞台——不是一名演员、导演或观众,而是一个见证人。
    有时候,我们会忘记了“当(做)自己”的重要性。
    我们太忙于去扮演人生中被赋予的各种角色。我们绞尽脑汁去想应该如何面对一个正在承受痛苦的朋友,应该说什么,却忘了其实只要我们在那里,就可以与对方共同承担悲伤。我们太忙于对承受巨大压力的亲友提出建议,却忽略了倾听对方的感受。我们太忙于帮我们所爱的人做一些事,而牺牲了与对方共处,让彼此有高质量互动的机会。
    做事,当然是重要的。但是在特别艰难的情况下,“在场”更重要。对方更需要的是我们陪着他,走过人生艰难之路,这也许比尝试去改变他悲痛的经历更重要。
    学习如何爱、如何关心我们在人生旅途中所遇到的同伴,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但是,这是可以做到的。
    用一点心,带着善意,再加上大量的练习,我们都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倾听者、照顾者和爱人。
    当我们感觉紧张的时候,特别需要学会放慢脚步;当我们感到迷失,不知道该说或是该做什么的时候,特别需要学会忍耐。
    当负面感受出现的时候,让自己处在其中,的确不容易。学习包容它,与它共处,其实是更重要的。
    没有任何情绪会永远停留不变,即使当下我们感觉好像会永远陷在其中。用心体会每一种感受,并学习让它顺着自然的时程与节奏发展,不去压抑、改变或逃避它,是一种选择;在选择用什么态度去回应人生中的大事的时候,或许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项。
    现在,我仍然不断提醒自己,不要因为别人说话的声音愉悦,或是脸上有笑容,就认为他内在也是如此。
    在忙碌的生活中,很少有人会放慢脚步,注意他人的需求。我本着一颗单纯的好奇心,最终体验了无价的生命历程。在我不断学习、了解人类行为的旅程中,我永远谨记从我刚开始担任关怀师所拜访的病人——金伯利身上学到的功课:我没有答案——无论是作为关怀师、紧急救护技术员还是心理学家,对于人生的许多事,我都没有答案。
    还好,我们不用知道答案,也可以关心别人。
    我们只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最重要的是,在与人互动的时候,能够真心诚意地与对方共处,或许就可以让自己与他人产生某种程度的联结,使这种相处不至于失去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