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英语教学

尖枞之乡(赠英文版)/双语译林壹力文库

  • 定价: ¥39.8
  • ISBN:9787544781503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312页
  • 作者:(美国)萨拉·奥恩...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国内首部《尖枞之乡》完整汉译版本!
    美国著名乡土文学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代表作;
    作品语言清新自然、优美淡雅,自然、人物描写温馨细腻;
    中英分册,便于阅读,原汁原味!买中文版送英文版。

内容提要

  

    《尖枞之乡》是一册中英对照双语版,是美国著名女作家朱厄特的代表作,描写了一个海边小镇的恬静生活,细致入微地刻画了小镇上人们的内心生活和隐藏的情感,讲述了独立、能干的女性在生活和工作中努力寻找满足感的故事。作者将美丽清新、纯朴大气的自然景象和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天性相结合,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渴慕纯洁友善的人际关系、赞美人热爱生活、坚守净土的情怀。小说带有浓郁的抒情氛围,将自然美与人情人性美融为一体,使作品产生了诱人的艺术魅力。

媒体推荐

    如果有人问起我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三部作品是什么,我会脱口而出:《红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与《尖枞之乡》。
    ——薇拉·凯瑟

目录

译序
读汉译《尖枞之乡》
第一章  故地重游
第二章  托德太太
第三章  校舍
第四章  校舍窗前
第五章  利特尔佩奇船长
第六章  守望之地
第七章  外岛
第八章  绿岛
第九章  威廉
第十章  薄荷生长的地方
第十一章  年迈的歌者
第十二章  奇异之旅
第十三章  可怜的乔安娜
第十四章  隐居生活
第十五章  访贝壳堆岛
第十六章  了不起的远行
第十七章  乡村之路
第十八章  鲍登家族聚会
第十九章  盛宴结束
第二十章  海边
第二十一章  依依不舍
译后记

前言

  

    成雨珊
    美国十九世纪后期著名的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1849—1909)历来被认为是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其长篇小说《尖枞之乡》更是因对新英格兰地区缅因州一个名叫邓尼特兰丁的海边小镇的描写脱颖而出,成为朱厄特的代表作。其清新自然、优美脱俗的文笔,端庄典雅、温柔细腻的女性话语风格,在大工业时代自然遭到破坏,继而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也开始败坏腐化的背景下所流露出来的热爱自然、渴慕纯洁友善的人际关系、赞美人热爱生活、坚守净土的情怀,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颇为耀眼的一颗明珠,甚至被薇拉.凯瑟誉为是与霍桑的《红字》、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并列的美国小说中最重要、最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三部小说之一。
    在《尖枞之乡》中,朱厄特自然是对邓尼特兰丁及其周边小岛上的自然景物做了不吝笔墨的描写,各种花草、野菜、草药信手拈来,仿佛是每天都见面的邻居,清澈如洗的天空与大海、洁白的海浪、突兀的礁石等,也都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引人入胜。但朱厄特并不仅仅倾心于自然景物,还以一颗敏感、善良、热情的心刻画了小镇上一个个独具个性、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几个坚强、优雅、乐观、勤劳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几位主要人物:房东托德太太及其母亲布莱克特太太、利特尔佩奇船长、乔安娜和威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不如意和各种艰辛,但都在小镇或海岛的水土滋养中以各自的方式与身边的自然界和邻人相濡以沫。他们或乐观坚强,充满对美好生活的珍惜和渴望,或坚守信念和梦想,或以虔诚的心忏悔赎罪,以期获得内心的宁静,或沉静忍耐,默默地担负着自己的责任。正是作者将美丽清新、纯朴大气的自然景象和人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不畏艰险、追求理想的天性相结合,才使得这二者相得益彰,让读者感受大自然对人类情感的疗伤和抚慰作用,由此传递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刻主题,即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唇齿相依、互相造就、彼此安慰、真诚以待,而不是在大工业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变成一方对另一方贪得无厌的榨取、利用,乃至相互抛弃、欺诈和背叛。
    朱厄特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其父建造的“朱厄特庄园”度过,优裕的生活、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数量庞大的藏书都为她日后的写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童年时不幸罹患关节炎,导致她不能像其他孩童一样正常上学,却在树林、田野、草丛中觅得一份自由与快乐,这使得朱厄特本人就是大自然治愈的“患者”,由此,也不难理解她为什么对自然万物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敬畏之情。此外,她天性中的热情善良和女性固有的温润优雅,也使得其文笔不仅清丽端庄,修辞丰富多样,也十分诙谐风趣,再加上她在创作中喜欢使用当地的方言土语,这都为这部小说增色不少,但同时也增加了翻译的难度。
    说到《尖枞之乡》在我国的译介,似乎颇有几分遗憾,虽然朱厄特及其作品对我国的很多研究者和文学界人士而言并不陌生,但对其研究仅见发表于期刊的数篇论文或某些硕士论文,其作品一直未曾出现完整的汉译本,这给许多读者和学者带来不便,使得他们对朱厄特作品的了解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其作品中蕴含的丰富内涵一直有待发掘和研究,比如近年来不少学者在其作品中发现了女性主义视角、生态主义文学观等。这种对朱厄特作品深入研究的状况和对其作品译介的缺乏形成了较大的反差和不平衡,实属憾事。可喜的是,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路东平先生终于笔耕数载,将其译稿付梓。路先生为人质朴纯真,温文尔雅,敦厚善良,且从事文学翻译多年,翻译此书,甚为合宜。先生谦逊低调,不耻下问,译稿初成,便不时与学生探讨,或共解难题,或共赏佳句,每每心有戚戚,不胜欣喜。临了更是让我为其译著!言说一二”,然学生本无名晚辈,何敢担此重任、获此殊荣,先生嘱托,无非我师生二人皆是同道中人,文学翻译之艰、之苦、之乐、之味,堪可共享、共勉矣!
    愿朱厄特的《尖枞之乡》中译本顺利出版,早日弥补我国外国文学译介中的这一空白;愿朱厄特及其作品为中国更多读者所认识、熟悉和喜爱!

后记

  

    路东平
    数年前,大概在2010年前后,同事成雨珊君送我一本英文版的《尖枞之乡和其他故事》,这样我便初识了十九世纪美国女作家萨拉·奥恩·朱厄特和她的这部长篇小说。也许是在农村长大的缘故,很喜欢朱厄特笔下静谧、宜人的田园风光。朱厄特以清逸、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十九世纪下半叶缅因州小镇邓尼特兰丁的日常生活。
    国内尚未出现《尖枞之乡》的中文译本,我于是便有了动手翻译的念头,陆续翻译了该书的部分章节,其中一些片段也作为翻译材料在研究生的翻译实践课上使用过。未曾想到,这部小说的翻译竟然耗时数年之久。
    《尖枞之乡》语言自然,淡雅。目标语文本勉力与源语文本的语言风格契合。
    《尖枞之乡》的多数章节都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人物形象也是通过对话来塑造,如“我”和利特尔佩奇船长(第五章)、福斯迪克太太和托德太太(第十三章)、“我”和老渔夫蒂利(第二十章)的对话几乎贯穿整章。对话中的方言土语、人物的口音与口吻、层出不穷的感叹词令人备感纠结。翻译中也尝试仿照张谷若先生的做法,译文中保留一些我故乡地方口音(甘肃陇东地区),如“亲耐(爱)的”、“森(生)意”、“森(生)’’、“蹭(春)天”等,又恐笔力不逮,弄巧成拙,只好用标准汉语。如此这般,一些对话数易其稿,难以满意。
    朱厄特在小说中善用对话,喜用口语色彩浓厚的词语,如so、much(much一词全书使用多达59次,其中so much合用11次,不包含在so much...as这一句式中的使用)等词语,显得亲切、随和。译文对此也做了相应考虑。
    朱厄特的作品(《尖枞之乡》也不例外)富有诗性美、节奏美。她似乎对押头韵等情有独钟,in happy harmony(第十三章),试着译为“意见一致”,“意”和“一”声母相同,以保存源语的韵味。
    第四章结尾部分有一段押头韵的运用比较突出。
    An hour later I was busy at my work.Now and then a bee blundered in and took me for an enemy;but there was a useful stick upon the teacher's desk.and I rapped to call the bees to order as if they were unruly scholars,or waved them away from their riots over the ink,which I had bought at the Landing store,and discovered to be scented with bergamot,as if to refresh the labors of anxious scribes.0ne anxious scribe felt very dull that day;a sheep-bell tinkled near by,and called her wandering wits after it...
    一个小时后,我又忙起自己的工作。不时地有蜜蜂莽撞而入,把我当作对头;正好讲桌上有一根小棍能派上用场。我轻轻敲着桌子,想叫蜜蜂安静下来,仿佛它们是调皮捣蛋的学生,或者干脆把它们轰走,省得在我的墨水瓶上方捣乱。这墨水是我昨天刚从兰丁商店买回来的,发现里面有一股香蜂草的芳香,这种设计似乎可以给烦躁不安的作家提神醒脑。这天作家百无聊赖;附近响起了丁零零的羊铃声,她的游思也随之而去…… 此段的押头韵俯拾皆是,如a bee blundered in、waved...away、felt very dull that day、a sheep—bell tinkled near by、her wandering wits…、have walked with…、myself and my friends等。我在翻译中采用的处理方式包括: (1)源语文本中含押头韵的成分在目标语文本中代以一些声母相同的词(画线部分,下同),如a bee blundered in被译为“蜜蜂莽撞而入”(“莽撞”两个字的声母相同);(2)在目标语文本中用一些声母或韵母都相同的词,如felt very dull that day译作“百无聊赖”;(3)源语文本中无押头韵的成分在目标语文本中译作声母相同的成分,如“把我当作对头”(took me for an enemy)、“调皮捣蛋的学生”(unruly scholars、“香蜂草的芳香”(to be scented with bergamot);(4)还运用一些别的补偿策略,即在目标语中酌情使用一些四字格成语,如“提神醒脑”(to refresh),力图从整体上再现源语的音韵美。 我们发现,朱厄特还常用一些类似于汉语顶真这样的修辞手法,如上面引文中anxious scribes、their riots等。 此外,小说中的几个地名,如Green Island、:Black Island和Shell-Heap Island。目前都分别直译为“绿岛”“黑岛”和“贝壳堆岛”,以保留源语的意象。 该小说的书名译名未有定译,出现在学术论文之中的译名没有统一。我收集到的大致有《尖尖的枞树之乡》《尖枞树之乡》《针枞之乡》《尖枞之乡》等4个。本译本选用最后一个。 我在翻译中参考了近20年来一些关于朱厄特及其作品的学术论文,如金莉的《从(尖尖的枞树之乡)看朱厄特创作的女性视角》(《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1期)等,得到一些启发,不胜感激。 初稿完成后,逐章修改,润色文字,统一全书的语言,包括对话、人名、地名、称谓语、植物名等的翻译。2017年暑期到2018年暑期,我先后三次逐章逐句修改,润色改善。 修改译稿期间,我多次向已经退休的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赵红教授请教。20年前,先生指导我完成硕士学位论文——《文学作品中的称谓翻译初探》。先生温文尔雅,学识渊博,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与建议,并对译著问世表示期许。同事成雨珊、陈玉洪和桑凤琴诸君都对部分译稿的修改奉献了才智。在此,一并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成雨珊君比较熟悉《尖枞之乡》,且翻译上有一定建树(她已有数部文学译著分别在人民文学出版社、东方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为拙译撰写译序,谨表感谢。 特别感谢兰州大学文学院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干文学研究的领军者、国内东干文学研究的奠基者常文昌先生不畏年高,拨冗阅读了拙译,撰写意见,解读译稿。 限于水平,拙译中的谬误和疏漏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指正。 最后要感谢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为拙译的出版提供经费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