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精)

  • 定价: ¥58
  • ISBN:978753217420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文艺
  • 页数:207页
  • 作者:弋舟|责编:林潍克
  • 立即节省:
  • 2020-04-01 第1版
  • 2020-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精)》一书呈现了时代的飞速变幻、岁月的质感、空巢老人的忧伤、子女在他乡的现状,具有浓郁的时代感和生命的困惑感。既有一种直抵心灵、人文关怀的精神品质,又有一种诗性的文笔和乡间话语的生动再现。几类空巢老人生活上的孤苦无靠或精神上孤独无依,对于一个有着父慈子孝传统伦理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文理想的中国人来说,老无所养和老无所依就不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是一个关于文化精神命脉的诛心之痛。

内容提要

  

    《空巢(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精)》是弋舟完成于2014年的非虚构作品,作者通过一年多的田野调查,寻访了数十位生活在乡间和城市的孤寡老人,记录了他们独居的生活状态,最终形成了十万余字的采访成稿。

媒体推荐

    以前总想着自己快点老去吧,变成一个老奶奶,慢慢的走路,晒太阳,却不知老去是这般孤独。
    零罗
    从这二十多则故事中不由得地看到了些父母、长辈的影子。他们的顾忌、细腻和脆弱,是我低估了。
    SHERYL
    一本难得的好书,有责任也有温度。如作者最后所说的那样“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人,都是这世上彼此的眺望者。” 我不能同意更多。
    NO.828
    这是为数不多的老人群体生活现状报告。真实记录的空巢老人的现状,提醒我们更多地关注老人的精神需求,警示我们做儿女的,趁双亲尚在,多陪陪父母,精神上的交流与陪伴远胜过物质的给予。
    米粉
    谢谢弋舟,字里行间可以深深体会到老人家那种孤独。
    Cora考拉
    写得很棒,老年的沉重,的确值得更多关注。
    xulnce
    时代飞速发展,老无所依者更甚,忆及老父亲,潸然泪下。
    黄不问

作者简介

    弋舟,1972年出生于西安,本名邹弋舟,祖籍江苏无锡。中国作协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
    大学美术专业毕业后客居兰州近二十年,做过老师、平面设计师,年近而立开始严格意义上的小说创作。连续四届获得甘肃省最高文学奖“黄河文学奖”一等奖,连续四届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最高文艺奖“敦煌文艺奖”,两次入选“甘肃小说八骏”。曾担任甘肃省作协副秘书长、兰州市作协副主席,被兰州市委、市政府授予“金城文化名家”。
    著有长篇小说《跛足之年》《蝌蚪》《巴格达斜阳》《春秋误》《我们的踟蹰》等多部,小说集《刘晓东》《丙申故事集》《丁酉故事集》等十多部,随笔集《从清晨到日暮》《犹在缸中》《无论那是盛宴还是残局》等,长篇非虚构作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等。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历获第三、第四届郁达夫小说奖,首届中华文学基金会茅盾文学新人奖,第二届鲁彦周文学奖,首届“漓江年选”文学奖,第四届《小说选刊》年度大奖,第十六、十七届《小说月报》百花文学奖,第四届《作家》金短篇小说奖,2015年《当代》长篇小说年度五佳,第十一届《十月》文学奖,以及《青年文学》《西部》《飞天》等刊物奖。
    2018年短篇小说《出警》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同年调至陕西省作家协会,任《延河》杂志副主编。
    2019年,入选中宣部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目录

写在前面:以孤独之名
乡间
  老原:我现在五分钟能走完的路,就用十分钟走
  韩婆婆:我现在就求菩萨让我还能动个十年
  原大妈:要说我已经习惯寡妇的日子了,也不都是真话
  郭奶奶:可青海我今天不回去,说不定也就没有明天了
  老陆:我就不信政府能让我躺着等死
  三理娘:周围乡亲都是老人,彼此之间即使有照应的心,也都没那个力气了
  郭婶:农民咋?农民就不养老人了?
  老何:每个老汉都是个炸药包
  何婶:我现在最遗憾的是,没给闺女们拉扯过娃
  老周:人要是金贵自己,才会金贵自己的身体
城市
  曹姐:他们活了一辈子,知道盐打哪儿咸,醋打哪儿酸
  老杜:都这岁数了又怎样?都这岁数就可以不要脸了吗?
  李老夫妇:在孤独中,人的尊严也会丧失干净
  王妈:六家轮流转,我不就成了个没有自己家的流浪猫了?
  罗奶奶:如今的这个国度,还是我们那个产生过唐诗宋词的伟大国度吗?
  吴婆婆:每次听到门上锁头咣当一声锁下的时候,我这心里就是一颤啊
  杨奶奶:我可不就是像一只老候鸟一样,自己飞着回来了吗?
  王姨夫妇:可是现实中,老年人再婚就是这么阻力重重
  李大妈:怕哪天他也去跟花草说上话了
  任兄:中国人到了老年,以“被人服务”为基本诉求
  徐老: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写在最后:严重的时刻

前言

  

    [写在前面]
    —以孤独之名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
    还不够
    使这钟点真实地变神圣。
    我在这世上太渺小,但渺小得
    还不够
    成为你面前的某个事物,
    黑暗而轻灵。
    我需要我自由的意志,希望它能伴随
    那条通向行动的道路;
    我希望在所有的时间请求疑问,
    那儿有些东西在上升,
    成为那些知情者之一
    否则孤单而独立。
    我渴望映现出你最丰富的完美,
    绝不因盲目或者太苍老
    以致无法举起你沉重摇晃的影像。
    我应该打开。
    我不希望停留在所有欺骗和歪曲之地;
    因为在那我会变得不忠诚,不真实。
    在你之前,我渴望自己的良心
    能够真实,
    期盼描述我自己就像我曾长时间观摩的
    一幅画,它靠近我,
    像一个我学习和领会过的新词,
    像那每天的水壶,
    像我母亲的脸,
    还像一只船,它带着我孤单地
    穿越那致命的风暴。
    —题记:里尔克《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01
    起初接受这个写作计划时,我一直拿不定主意。对于我国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诸般问题,尽管早有耳闻,并且自己的家庭也有切身的体会,但严肃地以文字方式去触碰,却一直没有动过念头。首先,这个问题在我心里,隐隐地便可以感觉到其格外的芜杂和庞大,大到似乎难以靠一已之力去触摸;其次,这个问题所隐含的那种几乎不用说明的“悲剧性”气质,也令人内心不自觉地便予以了规避。这就像是死亡本身,尽管是我们永恒的困境,但谁都不愿主动地提前感受—就让它悬浮在我们头顶,只作为一个似乎与己无关的“伪命题”,一来二去,靠着这份规避的态度,仿佛就忘记了那种终极性的压迫。
    最终促使我决定写这本书的动因,是一则在不经意中看到的新闻。
    关于空巢老人的新闻,其实如今早已经满目皆是,翻开报纸,打开网络,时不时会有这样的消息闪过——老实说,充斥着的,大多都是些负面的消息。这些消息夹杂在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中,几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常态,因为成了常态,所以多少便让人觉得麻木。人就是这样的奇怪,当某种常态时刻裹挟着我们的时候,因为司空见惯,倒仿佛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事情了。这就好比空气质量的糟糕,由于人人领受,由于无外如此和只能如此,于是作为个人,呼吸时反而不会觉得十分窒息。
    听完老人们的个人信息后,转入他们当下的“空巢”生活。无疑,老人们都是艰难的,这是自然规律使然,尽管程度各有不同。但我却必须将他们一一分别,让他们成为唯一的那一个空巢老人。在我眼里,让每一个人成为他们自己的,无一例外,都事关“孤独”。是“孤独”这样的存在,令人之个体彰显了自己的与众不同。相较于肉体衰败这样的自然规律,孤独,就显得格外沉痛。因为前者不可逆,所以我们面对起来反而易于接受,而所谓孤独,似乎是一个可以人为调剂的情绪—尽管人之孤独,亦是不可辩驳的生命本质——所以强加于己的时候,才如此令人神伤。
    对于孤独感的存在,老人们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有几位生活条件不错、个性也颇为外向乐观的老人,如果不加分辨,从他们的话语中你几乎难以捕捉到孤独的阴影,但作为一个亲临现场的倾听者,我却能够从他们瞬间的语气或者神情中,感受到那无所不在的优伤。
    我认为这不是我的个人猜度。
    在这个写作计划整个的执行过程中,一首里尔克的诗始终萦绕
    在我耳畔
    我在这世上太孤独,但孤独得
    还不够
    使这钟点真实地变神圣。
    …
    是的,我在这世上太孤独。

后记

  

    [写在最后]
    ——严重的时刻
    有关全社会关爱空巢老人的新闻报道汗牛充栋,我想,我们这个国度,如今从中央到地方,有顶层的设计,有民间的行动,针对“空巢老人”这一无可回避的社会之痛,均有了较为积极的态度,尽管完全克服这一社会之痛,在近期看来,几乎是无望的,其任重与道远,或许非几辈人、上百年都不能实现。但是,这是严重的时刻,在这样的时刻,毕竟,我们已经开始了积极的跋涉,而人类社会的进步,又从来都是在新的跋涉中日臻美好的。
    对此,我愿意抱有善意的乐观。因为,我们每一个孤独的个人,都是这世上彼此的眺望者。
    最后,我依然想用里尔克的诗句来结束我的这本书: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哭。
    无端端在世界上哭,
    在哭着我。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笑,
    无端端在世界上笑,
    在笑着我。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走。
    无端端在世界上走,
    向我走来。
    此刻谁在世界上某处死。
    无端端在世界上死,
    眼望着我
    —里尔克《严重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