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医药.卫生 > 医药.卫生 > 药学

新药的故事(2)(精)

  • 定价: ¥49
  • ISBN:9787544781749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译林
  • 页数:216页
  • 作者:梁贵柏|责编:刘免
  • 立即节省:
  • 2020-05-01 第1版
  • 2020-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作者梁贵柏博士曾经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优秀科学家,同时也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的科普作家。
    继畅销书《新药的故事》之后,梁博士在业界同行的协助下,又深入挖掘了从癌症化疗药物到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等重磅大药的研发故事,以流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影响。

内容提要

  

    做首饰的铂金,癌细胞的克星?
    太平洋紫杉,治疗癌症的制胜法门?
    糖尿病药物,怎样做到“昼夜护航”?
    十种重磅大药.十个医疗里程碑,《新药的故事2》用扣人心弦的医学故事,再现人类对抗疾病的伟大战役,娓娓讲述那些转败为胜的科学奇迹、挽救无数生命的新药明星。
    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药物是如何诞生的?创造一种药物.科学家要经历多少艰辛?面对未知病毒,普通人可以做些什么?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幻小说的笔调和自然探险般的叙事,新药研发一线科学家梁贵柏带领我们探索生命科学前沿,一窥全球健康事业内部运作。

媒体推荐

    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创新药物的研发仍将需要更多和更理性的投入,仍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像《新药的故事2》这样的好书。
    ——刘勇军  国际著名免疫学专家
    在《新药的故事2》里,贵柏延续上一部的科普风,有很多细腻的描写都是来自他日常细致的观察和缜密的思考。由此可见,贵柏情感丰富,他始终把读者和患者放在心上。
    ——毛冬蕾《研发客》总编辑

作者简介

    梁贵柏,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有机化学系,20世纪80年代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留学,并获博士学位。梁博士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对两格列汀的研发做出过重要贡献,长期致力于中美医药界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中国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

目录

第一章  “美女病”与奥巴捷
第二章  上帝的转基因与创新降脂药波立达
第三章  四次心梗的副总统与脱颖而出的波立维
第四章  太平洋紫杉、欧洲红豆杉与肿瘤化疗药的故事
第五章  依诺肝素的前世和今生
第六章  2型糖尿病新药:从蜥蜴毒液到利时敏
第七章  铂药经典:历久弥新的乐沙定传奇之路
第八章  血糖“长安”十二时辰:长效甘精胰岛素的故事
第九章  追根寻源戈谢病对症下药思而赞
第十章  流感来袭,你接种疫苗了吗?
后记

前言

  

    1978年我高考时,父亲不幸得了癌症,这是促使我报考医学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想研究癌症,探索生命的秘密。
    我很快就喜欢上了生命科学。从人体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我看到了人体的结构和生命的发生;从生物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中,我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特异性、选择性以及它的奥妙;从病理学和临床医学中,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痛苦。我从未忘记对父亲的承诺——要把癌症搞清楚。
    从1985年到2012年,我拜师走天涯,从中国到英国、法国,再到美国。2002年,我受邀出任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MD Anderson Cancer Center)免疫系主任,并创立肿瘤免疫研究中心,圆了我在大学时代要做癌症研究的梦,也实现了对父亲的承诺。我在这里工作了近10年,一边做免疫的基础研究,一边和肿瘤临床医生合作,共同探索癌症免疫治疗。此后,我回到制药界,2016年成为一家跨国药企的全球研究总裁。
    站在2l世纪20年代的入口,回望过去,我的个人经历其实是很多人的缩影:我们关注生活质量,关注健康,关注疾病的防治,进而关注医药领域的最新发展。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接触到生物医药领域的最新成果、接受创新药物的治疗也是最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事,大家自然而然地就会关心这些治病救人的创新药物都是从哪里来的。
    所以当我收到本书样稿的时候,我花了一个晚上,_口气读完了这10个创新药物背后的故事。它们吸引我的原因在于,作者把我们带出实验室和办公室,走进发生在我们周围的,有关疾病与医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无论是英年早逝的英国天才大提琴家,还是时时提防不测的美国副总统。疾病离我们很近,生物医药也离我们很近。科学创新没有固定的模式,生物医药也是一样,每一个成功的新药都有自己独特的成功轨迹,包含了科学家的执着和艰辛、科学发现的偶然和机遇、大自然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作者将通俗易懂的语言、科幻小说的笔调和大自然探险的画面结合在一起,把这10个创新药的故事献给了读者。
    本书作者梁贵柏博士曾经在默沙东新药研究院工作多年,是新药研发第一线的优秀科学家,同时也是勤于思考、笔耕不辍的科普作家。继畅销书《新药的故事》之后,梁博士在业界同行的协助下,又深入挖掘了从癌症化疗药物到新兴的单克隆抗体生物药等重磅大药的研发故事,以流畅的笔触深入浅出地讲述了它们的来龙去脉,以及对人类健康的重大影响。
    健康事业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事业。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在广大医药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新药研发取得了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但是在新的世纪里,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前所未有的。随着人口密度的不断上升,人口流动性的日益增高,各种工业污染源的出现和累积,耐药病原体的演变,我们的健康面临新的威胁。创新药物的研发仍将需要更多和更理性的投入,仍将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需要像《新药的故事2》这样的好书。
    看完这10个新药研发的故事,我想很多读者也许会问:中国创新药物的新纪元何时到来?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基础科学近10年来有很大的飞跃,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引进也受到政策的积极鼓舞,可以说,目前中国制药的能量、投资和人才集聚效应已经到了一个新的临界点。但我们也不要忘记,一个好的创新药物研发最少需要10年时间,最少10亿美元的投资。所以,我认为中国创新药物时代即将到来,“静待花开”还需要一点时间。
    最后我想说,科学需要宣传,科学家甚至应该像好莱坞明星那样被崇拜和尊敬,这样才能更有力地激励年轻一代做科学。
    刘勇军
    2020年1月

后记

  

    2020年伊始,获悉拙著《新药的故事》入选译林出版社2019年度好书,我甚感欣慰。在家人的支持下,在《研发客》、译林出版社以及许多医药界同事的帮助下,续集《新药的故事2》又跟读者见面了。
    但在欣慰之余,我也和所有中国人一样,感到非常沉重。由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还在恶化,在短短几十天里,已经从最早发现病例的武汉,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在全球范围内,也已经有20多个国家报道了确诊的病例。世界卫生组织紧急委员会已正式宣布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非常严重。
    一年前,我在《新药的故事》后记中写道,“在全球化入口流动日益加快的情况下,局部控制这样的疫情暴发已经变得非常困难。只要有几天的潜伏期,致病源就很可能流入各大洲的人口稠密地区,没有哪个国家可以靠闭关自守而幸免”。没想到这么快就变成了现实。
    我从没有想过要当预言家,也丝毫不为我一语成谶而窃喜,我只是想提醒我的读者,居安思危,在疫情来袭时不至于慌乱。几乎在第一时间,就有朋友问我,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有没有特效药,有没有疫苗?既然是“新型”的病毒,是我们以前没有发现的病毒,怎么可能有特效药,怎么可能有疫苗?从科学上讲,我们无法研究既没有靶点也不知道症状的疾病;从商业上讲,我们也不会花钱去研究没有患者的病(那还是病吗?)。
    然而,这些大规模疫情的暴发又是如此突然和迅猛。这时,即使我们知道了病毒的基因和构成,从头开始研发新药和疫苗,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也是很难及时对疫情的控制和患者的救援起到实质性作用的。我们基本上只能依靠第一线的医护人员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可利用的资源来进行救治。控制疫情的发展既需要全人类的集体智慧,也需要我们的个人智慧。常识告诉我们,最有效、最经济的“隔离”方法,是高危感染源的自我隔离,远离易感人群。
    病毒与微生物快速变异的遗传特性决定了我们人类还会不断地接触到“新型”的物种。千万不要相信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广谱”抗病毒药物可以最终解决问题,因为进化论已经明确告诉我们,就像对付广谱抗生素的耐药菌一样,耐药病毒的发现只是时间问题,因为“选择”与“被选择”是生物世界最底层的生存法则。
    眼下的肺炎疫情终将离我们远去,施虐的冠状病毒又会回到山野河湾,与它的原始宿主相依为命;摘下口罩的芸芸众生还是要为各自及家人的生计而奔忙,各地的海鲜和禽蛋市场也迟早要恢复往日的喧嚣。在那里进出吆喝的人们,头脑里是不是会多一点常识和警觉,我不知道。如果你认真读了我写的书,你应该会。
    说到写书,我还要借此机会衷心感谢所有参与和帮助此书出版的朋友们,因为写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不是一个人闭门造车的过程,需要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从选题开始,就要跟策划人,还有出版社编辑一起讨论商定。这其实还相对容易,因为每一个新药的背后都有值得发掘的故事。我的原则是尽量涵盖大众关心的疾病领域:对于糖尿病这样的常见病,我希望能消除一些误区,了解新型药物的来龙去脉,让患者及其家属在目前还无法治愈的慢性病面前树立信心,提高生活质量;对于戈谢病这样的罕见病,我则是想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介绍前沿科学的突破、现有商业模式的局限和可能的解决途径。 接下来是收集素材,这也需要很多朋友的帮助,是很花功夫的一部分。有前一本书的读者问我为啥只写那几个故事,我说因为那些都是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与上一本不同。这本书里的故事绝大多数没有发生在我的身边,我原先只知道一星半点,没有贯穿的线索,需要花功夫去挖掘,有时甚至要找到当年研发团队的当事人直接访谈,一次没弄清楚就再来一次,虽然蛮辛苦,但获益匪浅。 然后就是写作了,这是有时很享受、有时很苦恼的过程。一个天刚蒙蒙亮的清晨,一杯香气缭绕的咖啡,面对着书桌上空白的电脑屏幕,在键盘上码字。这是一个挺神奇的时刻:一个流畅的语句浮现在脑海里,随着手指在键盘上的敲击写上屏幕,又通过眼睛回到脑海里,激发出下一个流畅的语句,几乎不假思索,全然没有刻意的创作,很享受。 天大亮了,朝阳透过百叶窗洒到脸上,脑子里的头绪突然消失了。苦思冥想,挤出来的都是杂乱无章的语句。呷一口咖啡,想提一提神,发现已经凉了多时,只剩下苦楚。赶紧看看上下文,翻翻手边的文献,希望灵感重现,可是绞尽脑汁仍然一片空白,很苦恼。 享受也好,苦恼也罢,书稿还是要完成的。 完成了书稿,出版工作才刚刚开了个头,大量的编辑、校对、审阅工作一一排上了议事日程。我想编辑们的工作也跟我的写作一样,既有享受的一面,可以最先读到作者倾注心血的作品,也有烦人的一面,每一个句子都必须翻来覆去读好几遍。这是很重要的工作,正是因为编辑的认真,你们才会有好的阅读体验。 对了,还有美编(美术编辑)。虽然说我创作了本书的文字部分,但是最后的成书其实是美编的作品,封面、字体、版式等,都是图书出版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这是我的书,也是各位编辑的书。 如果你喜欢,那它就是你的书。 梁贵柏 2020年新春于美国新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