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

  • 定价: ¥40
  • ISBN:978754078769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漓江
  • 页数:29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何建明用四十余年的时间一心一意一支笔,写就“一个人的国家史”;用一连串共和国发展建设中的重大事件与关系百姓民生的热门话题,镂刻出一系列可资回味、检索的历史节点,堪称用文字铸就丰碑、以初心酬报家国的典范品种。本册为《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何建明国家报告精选集》。内容包括十六章:寻找陆路、国资委在行动、激战班加西、决战塞卜哈等。

内容提要

  

    利比亚大撤离战斗纪实,大撤侨,大国崛起的绝版战例,电影《战狼2》原型人物的真实故事,经典故事和经典纪实的完美展示。

作者简介

    何建明,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华文学基金会理事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物,博士生导师。
    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五次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四次获得“徐迟报告文学奖”。代表作有《爆炸现场》《南京大屠杀全纪实》《国家》《忠诚与背叛》《部长与国家》《生命第一》《为了弱者的尊严》《我的天堂》《根本利益》《落泪是金》《中国高考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  2011年2月21日——一个国家决定的产生
第二章  前方,战乱惊心……
第三章  撤!不惜一切代价!
第四章  寻找陆路
第五章  “特别行动小组”
第六章  飞往的黎波里
第七章  国资委在行动
第八章  激战班加西
第九章  “的黎波里,我来啦!”
第十章  利突边境,上演万人方队……
第十一章  泪洒米苏拉塔
第十二章  决战塞卜哈
第十三章  回家的路,很美,很幸福……
第十四章  突尼斯——“海妖”岛卷走了我们所有疲倦与恐惧
第十五章  马耳他——地中海怦怦跳动的“心脏”
第十六章  克里特岛——无法忘却的浪漫与风情
后记

前言

  

    国家和人民永驻我心
    或许有的人写作是为了自我,但对我而言,如果纯粹是为了宣泄一点个人的情绪甚至是怨恨的话,这种写作本身就没有多少意义。然而我知道,相当一部分同行并不赞同我的观点,那是他们的事。
    作为一名生活在伟大国家和伟大民族中的作家,我的笔力主要用于记述所在时代国家的发展与变化,以及发展与变化过程中的人与事,当然包括他们的决策与实施、成功或失败及其中无限的情感激荡。其实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我们既要面临作品内容真实性的考验,又要抵抗那么多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媒介的挤压,还要去研究和迎合广大读者每天都在变化着的趣味,自然还要抗击来自不同文体的朋友的冷嘲热讽……不是纪实体作家,是不可能经历这么多痛苦和折磨的,因为就像这个世界上的人一直在追求自由那样,真正的自由是其乐无穷的,不能自由者才是最痛苦的。纪实体写作(或说报告文学,或说非虚构写作)除了必须具备其他文体写作共有的功夫,还必须承受采访调查的劳作之苦以及作品出版过程中烦琐、烦人的审查,这些至少让一半以上的小说家、诗人等崩溃,以我40余年的经历,可以断定我的同行们的这种命运。设想一下,为了一次采访,一天中要换乘五六种交通工具,行程20多个小时,早上还在繁花似锦的京城,深夜竟然到了狗吠狼嚎的深山,你行吗?为了弄清一个事件,被矿主用土枪顶着腰眼以命换素材,你不害怕?为了调查贫困生现象,一年走几十所大学,采访当事人400余位,不烦死你才怪!“非典”袭来,整个北京城都在哭泣时,得天天到病区实地考察疫情,探望患者,体重一下降了30多斤,你敢同行吗?一场灭绝人性的异国大屠杀、一次震惊世界的大爆炸、一地死去十万人的大地震,不仅要去现场,还要去感受血淋淋的死亡,去倾听一个个幸存者的诉说,你受得了吗?然而这些都是我经历过的,都是我创作作品的基本需要,都是我生活和职业的一部分。当然还有许多你想象不到的,比如上午在中南海与国家领导人高谈阔论,下午可能就要在街头与一个流浪汉交朋友;比如今天你兴高采烈地为获得一个有价值的素材而欣喜,明天兴许就收到传票要去应对一场旷日持久的官司……你还会遇到无数件这样的事:当你加班加点、呕心沥血赶出一部得意之作时,无知者和横蛮者的一句“不行”就将你辛辛苦苦搞出来的作品打入十八层地狱……你欲哭无泪,天地不助。这可能还是好的。你还会因为你的激情歌颂而被人误解为是在献媚;而你一次正义的批判,却又会使得一向信任的“上级”从此不再信任,你最终落个“什么都不是”,这就是我所经历的部分酸甜苦辣。
    然而,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因为我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人民,他们就是我的家,就是我的亲人。任何委屈和辛酸,都无法消磨我的热情与意志,消磨我对文学的执着与热爱。虽然有时深感痛苦,但很快就重新振奋精神,投入新的战斗。我常说自己是一名“冲锋的战士”,为了胜利,为了目标,为了任务,为了使命,也为了责任,痛苦和挫伤,甚至是牺牲,都属正常。只要我认为我做的事、写的人、记述的历史是真实的、生动的、精彩的和有用的,那么所有的一切苦累与付出,又何足挂齿?如果读者从我的作品中获得了感动与教化、振奋与激荡,我也就十分欣慰和知足了!
    一个有良心的作家,一个有正义感的书写者,一个愿意通过自己的文字影响和改变某些社会现象,助力所在时代与民族进步的思想者,不经历超乎寻常的炼狱般的考验几乎是不可能的。我时常想,如果有一天知道自己的生命行将结束,我要大声地告诉所有活着的人:一个人没有权利不爱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既然爱,你就需要努力去奋斗,去为他们呐喊,去为他们讴歌,去为他们倾情——以你特有的方式。
    我便是这样一路走来的,还将继续走下去,因为祖国和人民永驻于心,直到天荒地老,这份隋常青永鲜。
    何建明
    2019年新中国七十年国庆日

后记

  

    已经很少在完成一部作品之后写后记一类的东西了。但在这部《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最后收笔时,则感觉有许多东西仍然留在心底没有告诉读者而很不爽,于是便有了这个后记……
    在古时,有补记之说,我的这个后记属于这样的补记。因为在创作正文时,有许多内容受到结构安排等因素的影响,没有进入其中,让我内心深存一份欠人情的感觉。
    比如,我欠了最早找我谈创作这部作品的外交部原新闻发言人、现为外交部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章启月的一份人情。她的知名度很高,我们对她的印象甚好:干练,有风采,有水平,属于那种很给国家形象增色的数量并不多的女外交官。她多次与我深入交流这部作品的创作思路及细节,并出面安排诸多方面负责人接受采访,与我交流。
    比如,我欠得比较多的还有一直参与整个采访与审稿过程的王永参赞和郑曦原参赞。特别是郑曦原参赞,他基本上全程参与了我这部书的采访与审稿过程,并且在许多方面给予了我特别的帮助。虽然他是外交部安排来协助我完成此书创作的,但他的专业能力和个人的良好素养,使得他很快成了我的朋友。这样的友谊和友情对一个作家完成一部作品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而通常有些单位是不太了解这些的。这让我在感谢郑曦原先生的同时,必须深怀情意地感谢外交部的这份精心安排——它使我对外交部的整体形象有了异乎寻常的好感。应该感谢的还有帮助过我的孙鹏远等同志。
    然而需要特别说到的还有领保中心的诸多年轻外交官们,他们在利比亚大撤离中做了许多感人至深、可歌可泣的事,当然身处第一线的我驻有关国家的诸多外交官更是如此。他们的事迹毫无疑问都应当载入史册,而由于采访条件的限制和篇幅关系,在此书中没有对他们的功绩给予适当的叙述,但这依旧不会影响这些人的可敬可爱形象。整个大撤离是以外交部为主体的一场特殊的超越国界的大行动,国资委、商务部、国防部、总参谋部等单位甚至许多普通公民和外国友好人士,他们都参与其中,他们的贡献同样应当被传颂和载入历史。
    我想特别提到的还有两位领导人,一位是外交部部长杨洁篪,另一位是国务委员戴秉国。
    与杨外长的交流,可以说是见缝插针。我甚至认为采访日理万机、天天忙得不可开交的外长有一种负罪的愧疚——因为像我们搞写作的,没有哪一件事可以同瞬息万变、事事重千钧的国家外交事务相提并论,故而我有什么必要去打扰自己的外长呢?然而杨外长如期相约,并且与我谈得颇为酣畅。之前就听说我的这位江苏老乡特别喜欢苏州评弹,而且能弹一手好琴。弹琴者都是需要超然的恬静心境和非凡技艺的。我曾问杨外长的业余爱好与他得心应手的外交工作是否有某种默契,他笑而未答,但他有些话令我印象深刻。他说,外交工作就是要牢记国家利益至上,处理任何复杂的外交事务,其基本原则是要对自己的国家有利,同时又能实现合作共赢。他又强调,必须在做事之前有预断,遇事一定要立体思维,讲究节奏感。外交虽然重视结果,但其过程特别重要,过程除晗是一个国家的外交思想、外交艺术和外交战术的具体体现。做事的标准和结果是必须对得起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同时他特别指出,大国要有气度。 而对国务委员戴秉国的采访则超乎了设定的时间和内容。那天在中南海他的办公室里,我们自然主要谈了利比亚撤离的事,但这位领导人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平易近人和谦逊的风采。他坦诚地谈到自己从四岁半时就跟父母去田间插秧,学校毕业后又如何到了北京,后来说起自己外交战线40余年的大半人生经历时感慨道:我一直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跟我说的,干什么事都要平常心、好好干。也许这就是一位大国外交工作领导者能够运筹帷幄、把握大局的内心平衡点与支撑点。 戴秉国同志有几句话令我记忆尤深:一个人不管担任什么职务,都要不断学习。一个国家强盛了,可以自豪,但不要骄傲;可以豪迈,但不能傲慢。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一定要让世界各国感受到我们是一个可亲可敬且可以打交道的民族,当然也是一个不可随便任人欺凌的民族。 写《国家》,有诸多感慨:一感慨我们祖国的执政者务实为民,决策英明;二感慨我们祖国如今实力的强大;三感慨我们国家制度的优势与力量;四感慨我国外交长期积累的资源与外交队伍的干练、杰出;五感慨我们的人民可爱可敬、无私奉献精神;六感慨整个战役的缜密、完美和巨大成功。 “国家叙述”是我的报告文学创作的主要风格。这部以《国家》为题的国家叙述,可以说是我一向秉承的创作风格的一次具有新的标志性意义的非常痛快的叙事。从创作角度讲,国家叙述需要驾驭能力、思想高度、情节细腻、叙述生动、人物丰满、结构紧凑、情景如舞台剧或影视剧那样精彩等内在的艺术要求,绝非是生硬、简单、死板的高、大、全。人物和故事必须是整篇叙述作品的核心,思想和主题一定是在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扣人心弦的故事中呈现。紧凑而合理的结构则是决定国家叙述的高度并撑起全局的梁柱,语言与情节显然是依傍在这些宏梁伟柱之间的砖瓦和混凝土。 报告文学曾经是国人特别喜欢的文学样式。但这些年常听到人们在议论它的不足,大家很纠结为什么看不见优秀的作品。其实不是没有,而是好作品常常被纷乱的杂货淹没了。人们反感那些冠以“报告文学”的广告宣传式的文章,因此容易把那类东西归结为“报告文学”,实际上让我们这些从事纯粹性的报告文学创作者感到有点冤。我知道,每年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含纪实类作品),读者远比小说读者要多,影响力也大。中宣部最近一届评选出的“五个一工程”奖中,文学图书类30部获奖作品中有21部是报告文学作品,在获奖电影中有8部、获奖电视剧中有六七部,都是根据报告文学(或纪实作品)改编的。这是一个很好的说明,说明当今时代的广大读者和观众非常愿意看到那些真实反映生活和客观表现历史的非虚构作品。 《国家》是继《三牛风波》后我今年的第二部作品。工作之余进行创作,是件十分辛劳的事,但因为我们伟大的时代和伟大的国家有太多值得去记录的事,所以这种累并快乐着的事我还要做下去,直到生命的最后…… 2012年国庆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