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初中文教 > 初中语文

不曾停歇的灵魂征战(托尔斯泰作品选读)/上海著名中学师生推荐书系

  • 定价: ¥35
  • ISBN:9787547315866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东方出版中心
  • 页数:26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世界经典文学作品。他以追根究底的方式提出的一系列涉及人生根本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尖锐问题,诸如物质与精神,奢侈与贫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善与恶,诚实与虚伪,权力、金钱、暴力对人的腐蚀等,直至今天,依旧困惑着人类。
    翻开此书,开始阅读、开始思考吧。作为一位具有高尚人格的人道主义伟大作家,托尔斯泰一生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他永远是人类历史进程中一面闪光的镜子——映照出我们的不足,提升我们的内心修养。

内容提要

  

    本书是由复旦附中语文教师黄荣华主编,建平中学语文高级教师谢海颖编注的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作品集。本书由“俄罗斯的灵魂人物”“无法回避的死亡之谜”“触动心灵的强烈风暴”“重返良知的救赎之路”“遮不住的文学光彩”五个部分组成,既让人读到文豪的经典作品,也深深体悟到托尔斯泰那不曾停歇的灵魂征战,他的思想遗产在今天这个时代更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再配以著名中学老师的精妙解读,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思索人生价值和人类命运,因此获得成长。

媒体推荐

    认真阅读他的作品,收获的也许不一定是感动,但一定会有思索。他的作品不会过时。
    ——建平中学 谢海颖
    在托翁真挚的行文之间,我看到的是与你我同样的面孔,有着同样的迷惑与彷徨,而又守望着朝圣路尽头的光明与希望。
    ——建平中学 沈珮娴
    他的文字如他的胸怀一般浩瀚而又广大,似一片大海汪洋肆意。而同时,他的文字却又如同他的内心一样敏感而细腻,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刻画得细致入微。
    ——建平中学 朱佳宇

作者简介

    谢海颖,上海市建平中学高级教师。

目录

“人类发展的关键性瞬间是持续不断的”(代总序) 黄荣华
师生推荐的N个理由
  未曾停歇的灵魂征战 谢海颖
  孤独的朝圣者 沈珮娴
  漂泊而又孤独的灵魂 朱佳宇
第一单元 俄罗斯的灵魂人物
  1.总司令库图佐夫
  2.醉心于割草的贵族——列文
  3.少女娜塔莎
  4.婚后的娜塔莎
  5.皮埃尔与普拉东相遇
  6.复活节晨祷中的群像
  7.圣徒托尔斯泰
第二单元 无法回避的死亡之谜
  1.负伤后仰望苍穹的安德烈公爵
  2.三死
  3.伊凡·伊里奇之死
  4.托尔斯泰遗嘱
  5.安娜之死
第三单元 触动心灵的强烈风暴
  1.卢塞恩
  2.舞会以后
  3.城市生活
  4.乡村生活
  5.出走日记
第四单元 重返良知的救赎之路
  1.我一生从事的全部事业
  2.忏悔录
  3.我属于这样一种人
  4.聂赫留朵夫把土地分给农民的决定
  5.我不能沉默
  6.孩子的力量
  7.老子的学说
  8.给一个中国人的信
  9.托尔斯泰访谈录
第五单元 遮不住的文学光彩
  1.致读者
  2.初冬猎狼
  3.吉蒂拒绝了列文的求婚
  4.舞会
  5.玛丝洛娃被押解走出监狱
  6.高加索美丽的乡村黄昏

前言

  

    不曾停歇的灵魂征战
    上海市建平中学  谢海颖
    托尔斯泰是个谜。
    从来没有一个人,会像托尔斯泰一样具有如此之多的矛盾:他拥有巨大的财富,却在自己的后半生想方设法地放弃它们;他深爱着妻子,妻子更是为他奉献了自己的一切,他有着子女众多的美满家庭,后来却难以忍受家庭生活,82岁时离家出走,死在了火车站;他深爱着人类,却不能给家人带去世俗意义的幸福;他的体格格外健壮,晚年也精力旺盛,但又极其惧怕死亡,在最幸福的时刻,突然在阿尔扎马斯的夜里无缘由地感受到令人恐惧的死神正在追赶自己;他年轻时曾有将近二十年过着放荡荒唐的生活,后来却成了一个禁欲主义者,一个清苦的修行者;他是极其高贵的贵族后裔,却认为劳作的农民才能给他幸福的归属感;他生前被教会革除了教籍,却被他的思想的信奉者深深敬仰;他明明是第一个公然反抗沙皇的人,却并不愿意人们用暴力去建立一个新的政权;他的作品已经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顶峰,又同时开启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大门;他所处的时代,俄罗斯正努力用西方文明提升自己的物质文明,但他却欣赏传统的宗法制农民的小农经济,欣赏以中国的孔孟之道和老庄哲学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最令人不解的是,他是一个人人称颂、作家们深深佩服的伟大的作家、写作的天才,后来他却否定自己的文学创作的意义和价值,转而成为一个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思想家,被众多的文学家诟病他的哲学作品冗长而思路混乱,以至于屠格涅夫临终前还写信给托尔斯泰,恳请他回到文学活动上来。
    托尔斯泰怎么了?
    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初是俄罗斯思想复兴、繁荣的时代。这是一个旧的价值体系全面崩溃、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的时代。作为“上帝死了”的回声,人们开始直面自我的存在与个人心灵的混沌。在一个新的历史氛围中,文学家、艺术家和哲学家们开始重新思考个人的使命、关于个性的新的自我表现方式。这一时期的俄罗斯文学发展的进程充满了各种独特的现象。对以往价值的重新定位,要求作家用与现实相适应的新的创作手法对文学描写的现象进行诠释。描述和揭露在危机四伏的现代社会中人的个性的丧失、人的自由的被剥夺、人之受制于物和一切异己力量,促成了文学中存在主义思想的出现。
    托尔斯泰在智力旺盛、文思充沛、作品伟大、家庭美满、受人尊敬的时刻,突然遇到了某种可怕的东西。他说:“生活停止了,变得令人厌恶可怕。”工作使他厌嫌,妻子使他感到陌生,儿女使他感到冷漠。对生的厌倦的情绪攫住了他,他把猎枪锁在柜子里,以免在绝望时用它来打死自己。
    他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感到:他现在才第一次清楚地认识到,在未来,等待着包括他在内的每一个人的,不是别的,而是痛苦、死亡和永远的灾难。因此,他决定,不能再这样活下去,除非找到生命的意义,否则他必须杀死自己。这大概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感受。
    托尔斯泰曾经非常兴奋地用毕达哥拉斯的话说:“人啊,你除了灵魂以外一无所有。”托尔斯泰在到达他智慧顶峰的年代,认为只有回到上帝那里去,与上帝融合,再次融合才能解脱。这融合的过程充满了征战的痛苦。
    征战的第一个对象是虚无。
    安德烈公爵听娜塔莎唱歌的场面,托尔斯泰是这样描写的:“他突然意识到在他的心中那无限大然而还不分明的东西与那有限的和物质的东西之间的可怕对立,物质的东西就是他本人,甚至是她。在听她唱歌的时候,这个对立使他既苦恼又愉快……”这种对立使托尔斯泰整整苦恼了一生。
    1879年,他把下列“不清楚的问题”写在一张纸上:
    (一)为什么活着?
    (二)我的生活和别人的生活都有什么原因?
    (三)我的生存和别人的生存都有什么目的?
    (四)我心中感觉到的善与恶的分裂意味着什么?这种分裂怎么会出现?
    (五)我应该怎样生活?
    (六)死是什么?——我怎样才能解救自我?
    “我怎样才能解救自我?我应该怎样生活?”是托尔斯泰撕心裂肺的呼喊。他开始了各种寻觅。他先是读种种不同的哲学书籍:叔本华和柏拉图,康德和帕斯卡尔。但哲学书中没有提供该怎样做的答案。于是他离开哲学转向宗教,到那里去寻求慰藉。为了重获内心的安宁,他要在内心的虚无中拯救自己。《福音书》是他研究的主要对象。他还研究了佛教、中国的儒家和道家,深深地推崇老子的智慧。他渴望建立一个天国,而不是一个尘世的国家。
    不知不觉中,他由“我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错误的?”扩展为一个普遍的问题“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是错的?”他观察并且发现——社会关系的不平等、贫富间的对比、贵族阶层的虚伪。因此,他认为用自己的全副力量去纠正这种不义是他的第一个义务。在他成为一个无政府主义者,一个初步的革命者之前,他先成了一个慈善家和自由主义者。目睹无处不在的可怕的贫困之后,他试图通过馈赠和捐款,通过慈善事业来消除困苦。但不久后,他意识到一种真正的改变只有通过对整个现存的社会制度的全面改革才能达到。他的目的不是一次暴力的革命,而是一次道德上的革命。他认为万恶都源于财产,他希望富人们自愿放弃财富,不劳动者放弃安逸,任何一个人也不能侵占别人的劳动所得,所有的人都只有同等的需求。他敏锐地看到,社会的毒瘤除了贫困之外,还有暴力和欺骗。
    征战的第二个对象是社会不公。
    对此,他开出的药方是托尔斯泰主义——不以暴力抗恶、道德的自
    他从存在的虚无出发,逐渐接近老子对于“道”的追求。对于托尔斯泰来说,老子强调自省式的自我道德修养和道德完善的主张,不仅可以使个人烦乱惶恐的心情平复下来,保持高远纯净的境界、原始质朴的气质,而且也是缓和社会矛盾冲突的灵丹妙药。他认为,老子的学说本质如同基督教义一样:“在表现上,都是通过节制肉欲,开始过神圣的精神生活。”他反对一切的国家机器和人为的秩序,希望通过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来代替依赖国家机器的阶级国家。只有以“非暴力”的形式来抗击恶,才能维护最根本的“人类之爱”,建立起每个人心中的天国。
    托尔斯泰不仅毫不客气地批评社会不公,更加毫不留情地反省并忏悔自己。他决定放弃个人财产,同时把自己的著作权也交给公众。他内心剧烈的冲突演化成了家庭内部剧烈的冲突。他的妻子不能理解。随着冲突的加剧,他痛苦地看到自己的生活与自己的主张是割裂的,每天生活在不能如愿放弃财产的自责和羞愧中,良心无法安宁。他临终前离家出走,就是想为自己寻找一个让良心安宁的所在。
    最终,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的小木屋里,他的人生列车停下了。在这里,他走向了心中的上帝!
    作为宗教思想家和社会思想家的托尔斯泰离去了,葬在了他从小生活的地方——雅斯纳亚·波利亚纳明亮的林间空地中,因为那儿有他亲手栽下的树,他认为那儿才是幸福的所在地,大音希声,朴素的墓地无言。
    但托尔斯泰激动人心的伟大作品留了下来。他的小说可以博大恢宏如同史诗,也可以从一个小点开始领悟,最后天翻地覆,脱胎换骨。这是托尔斯泰的人生特点,也是他的文学特征。他善于揭下一切假面具,不断地裸露出每个人物的灵魂,他说“每当我开始用脑写作时,我总是搁下笔来,力求单单用心来写”。同样,他要求读者“用心来读”他“用心来写”的作品。
    认真阅读他的作品,收获的也许不一定是感动,但一定会有思索。他的作品不会过时。无论是他直面死亡的作品,赢得了后世的卡夫卡高度赞誉的《伊凡·伊里奇之死》,还是他的心和脑无法一致的《安娜·卡列尼娜》,更不用说他那无与伦比的《战争与和平》,都吸引着一代代的读者。他的思想遗产在今天这个物欲纷繁的时代,更是显示出了独特的价值。他以追根究底的方式提出的一系列涉及人生根本价值和人类命运的尖锐问题,诸如物质与精神,奢侈与贫困,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善与恶,诚实与虚伪,权力、金钱、暴力对人的腐蚀等,直至今天,依旧困惑着人类。
    开始阅读、开始思考吧,探索、救赎自己灵魂的第一步也许就此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