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精编纪念版)

  • 定价: ¥78
  • ISBN:9787220094651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四川人民
  • 页数:300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记述自1949年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为主体的进藏部队奉党中央、毛主席命令从西南、西北进军西藏,至1960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的历史进程;展现解放西藏,修筑康藏、青藏公路,建立民主政权,平息叛乱到民主改革的历史画卷。
    本书出版前经过了严格的重大选题备案程序,于2014年年底获得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优秀图书奖,入选“2014年中国好书”和“2014年大众喜爱的50种图书”。

内容提要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反映20世纪中期解放西藏、建设西藏的纪实文学作品。本书全面、完整、真实、准确地记录了人民解放军数万将士,克服无数艰难险阻,分别从西南、西北两个方向进军西藏,解放西藏,建设西藏,完成西藏民主改革,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作品以讲故事的方式,对“老西藏”英雄群体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全心全意为西藏人民谋幸福的根本宗旨和巨大历史功勋。
    作品中两百余幅珍贵老照片与纪实文字紧紧相扣,把旧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极端黑暗残暴和中国共产党和平解放西藏、真心建设新西藏、实现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历史,进行深刻对比,真实还原,极具说服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媒体推荐

    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在进军两藏、和平解放两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为两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安康作出重大贡献,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老两藏”们。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热地
    我的眼泪,在战争年代流干了。可一看这本书,有好多我虽然知道,但是那些具体情节不可能都知道,很多地方都是流着眼泪在看。这本书,可以说成为了《解放两藏史》的重要补充和具体化,确实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借鉴。
    ——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原第一书记  阴法唐
    我是进军两藏的亲历者,亲身经历过那段被誉为“第二次长征”的历史。由于老迈年高、时代久远,很多事情好像已经忘记了,但看了《雪域长歌》后,书中的那些情节,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一位首批进藏的老战士

目录


为了永久的记忆
第一章  紧急召唤
  最高统帅,重重落子
  军令如山,使命在肩
  八方英才,集结一堂
第二章  甘孜岁月
  进军三难,挑战极限
  进军守则
  先遣部队人甘孜
  勒紧裤带度粮荒
  会战机场迎接“天菩萨”
  藏汉一家人
第三章  昌都战役
  导火索,格达活佛被害
  南北夹击,解放昌都
  达赖喇嘛亲政
  昌都断粮
  “我们被解放了”
第四章  艰难挺进
  《十七条协议》的签订
  各路并进
  先遣支队
  护送电台
  那时,我们正年轻
  雪山娘子军
  独立骑兵师进藏先遣连
第五章  向拉萨进发
  官兵一致同甘苦
  高原新闻人
  第一支科考队
  特殊的“战友”
  “通过文工团认识解放军”
第六章  条条英雄路
  边勘测边施工
  东线,由雅安向西
  怒江,旷世奇路
  西线,由拉萨向东
  青藏公路
  再蹬出一条黑阿公路
第七章  润物有声
  拉萨和平解放
  荒滩变良田
  打通贸易,开办银行
  大师办学
  “阿姆吉拉”神话
第八章  至诚丹心
  藏族娃娃的汉族妈妈
  军人情怀父母心
  把娃娃们放在心里
第九章  高原之春
  幕后魅影
  “3·10”拉萨叛乱
  坚决平叛
  增派部队,平息叛乱
  不愿做奴隶
  实行民主改革
  百万农奴站起来
后记
部分受访者及资料提供者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部分受访子女名单(以姓氏拼音为序)
参考书目

前言

  

    热地
    张国华同志的女儿张小康的《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记述了六十多年前以十八军为主体的解放军指战员克服无数艰难险阳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的情景,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西藏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历史进程之中人民解放军的伟大历史功绩。真人真事,真情实感,令人感慨,也让我回忆起许多往事。
    我出身在藏北那曲地区比如县夏曲镇的一个贫苦牧民家庭,那时我也是农奴。小时候为了生活,冰天雪地里到处流浪要饭,给部落头人、牧主、活佛当佣人,在寺庙当过小扎巴,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被人称为“坡哲热地”(“男鬼热地”),受尽欺凌和苦难,至今身上还有旧西藏留给我的块块伤疤。我的小弟就是活活饿死在母亲怀里。那时穷人的死活根本没人关心。我们只觉得受压迫、受剥削是命中注定的。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时,解放军被称作“红汉人”。有些部落头人、活佛公然散布:“红汉人不好,不能接触。”当年解放军和工作组进藏时经常路过我家乡,住在部落头人达珠本的家里(达珠本是个爱国人士,开始是昌都解放委员会的农牧科长,后来担任过那曲地区副专员)。年少的我在达珠本家当佣人。解放军对我这样的穷人特别好,给吃的、穿的东西,经常给我讲革命道理,从解放军那里我感受到从没有过的温暖。后来解放军大部队进驻西藏,修建青藏、康藏等公路,我就经常给他们领路、送信。慢慢地,接触时间长了,对解放军的了解和认识也更多了。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既是战斗队、工作队,又是宣传队、生产队,许许多多事情让我非常震撼,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第一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严格执行党中央制定的进军西藏、和平解放的各项政策,非常尊重、充分保护藏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当时虽然《十七条协议》已签订,但是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反动上层暗中下令,对解放军进行粮食封锁,不许把一粒粮食卖给解放军,甚至扬言:打不走他们,饿也要把他们饿走!解放军严格贯彻执行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精神,再缺粮再饿肚子,也绝不增加老百姓的负担;宁肯饿死,也绝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原西藏地方政府不让卖粮给解放军,但有些百姓看到解放军实在是太艰难,就偷偷地把自己家里的部分粮食送给解放军。解放军开始坚决不要,但是群众一再要求一定要收下他们的粮食,最后解放军只好付钱购买群众的粮食。解放军坚持“长期建藏,边疆为家”,开始开荒种地,自力更生,自给自足,不仅从来没有跟老百姓争过粮食,而且还把生产出的粮食分给老百姓。
    那时在我家乡瓦塘村大约驻了一个连的解放军,他们小部分借住在周围的空房子里,大部分还是自己搭帐篷。我亲眼看到,因为高寒缺氧、条件艰苦,再加上气候恶劣、冰天雪地,很多解放军的嘴唇和手都;东裂了。而旁边的寺庙大殿非常宽敞,住几百人没问题,但他们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从来不进到寺庙大殿里。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心里很同情他们,也很感动。不仅如此,解放军还给寺庙发布施,当时我还领到过银圆。
    第二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爱民亲民,与西藏老百姓建立了鱼水深情。旧西藏的藏兵到处欺压穷苦人,敲诈勒索,肆意打骂、剥削百姓,老百姓都很惧怕他们,每每听到藏兵马脖子上的铃铛Ⅱ向都吓得要命。解放军进驻以后,刚开始大家躲得远远的,后来发现他们跟藏军是截然不同的军队:他们克服物资匮乏、自然条件恶劣等各种困难,自己吃野菜,却十分关心穷苦百姓,送吃送穿,免费给大家看病治病,帮助老百姓发展生产。跟那些欺压百姓的藏兵比起来,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发自内心地感到解放军是“菩萨兵”,“金珠玛米呀咕嘟(解放军好)”。
    解放军与藏族群众真诚相待,和睦相处,彼此之间感情非常深厚。后来还有很多解放军跟当地的藏族同胞结婚、生子,在西藏扎下了根,为西藏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真正体现了藏汉亲兄弟,军民一家人,谁也离不开谁。
    第三个深刻的印象是解放军重视、尊重并积极学习藏语言文字。为了更多更好地了解西藏的过去和现在,更好地跟藏族同胞沟通,解放军要求每一个干部战士都要学习藏语文。十八军提出,在藏区工作,不懂藏语文,寸步难行,必须要学习好藏语文,这是一条铁的纪律。当时,解放军开办了各种层次的藏文培训班,从最基本的三十个藏文字母开始学起,努力学习藏语文。后来,相当一部分解放军同志的藏语文水平非常高,他们精通藏语文,熟悉藏族历史文化,能熟练用藏语与当地老百姓沟通交流,甚至各种大大小小会议的文件、宣传材料等都能用藏文撰写,让我们非常惊讶和感动。
    1959年西藏反动上层发动背叛祖国、背叛人民的武装叛乱,人民解放军迅速平息叛乱,实行民主改革,推翻了旧制度,建立了新政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祖祖辈辈受压迫、受剥削的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国家的主人。当时我家乡所在的县边平叛边进行民主改革。为了培养藏族干部,解放军和工作组动员藏族青年到内地学习。
    八年相处,我早已把解放军当作亲人,认定解放军是好人,是共产党、毛主席派来解救我们的。我就是从认识解放军开始认识共产党的!在我心里,解放军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解放军。我下决心报了名。在我家乡,最初有二十几个人报名,后来不少人听信了“汉人要把这些人弄到很远的地方去做苦力,去了就再也回不来了’’的谣言,改变了主意,我是少数没有动摇的。于是,我很幸运地成了家乡到内地学习的第一批学员,到了首都北京,进入中央政法干校(现在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习。可以说,我能到北京上学,完全是解放军教育、帮助和鼓励的结果。
    这次学习让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家乡,第一次坐上汽车、火车,第一次来到北京,第一次看到天安门,第一次坐在课堂上学习文化知识和革命道理。最让我一生难忘的是毛主席接见了我们全体学员。过去,我只知道毛主席是我们的伟大领袖,但从没有想过能亲眼见到毛主席。在见到毛主席那一刻,我感觉这不是在做梦Ⅱ巴?心情非常激动,那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真是感受到毛主席是我们各族人民的大救星,是我们的救命恩人。北京四年的学习,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让我看到了家乡以外的世界,真正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让我懂得了穷人受苦受难,没有自由和人权,不是命不好,不是命中注定,而是受到三大领主的压迫剥削。这四年的学习,让我逐步树立了忠诚于党、终身为人民服务的坚定理想和信念。
    正因为如此,西藏人民对解放军的感情特殊且真挚,解放军的精神被西藏各族人民永远铭记,并大力学习、提倡和弘扬。“吃水不忘打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我们无比怀念那些在进军西藏、和平解放西藏以及各个历史时期,为西藏革命和建设事业,为西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幸福安康作出重大贡献,奉献热血、青春和生命的“老西藏”们。没有他们,西藏就不会有今天繁荣稳定的大好形势;没有他们,西藏各族人民就不会有今天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西藏人民永远感谢他们,他们永远活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
    (本文作者为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后记

  

    在《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入选“2014中国好书”前后
    2015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当晚,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隆重播出“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30种“2014中国好书”在热烈的掌声中逐一揭晓,《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高票入选“2014中国好书”。
    《雪域长歌》在2014年5月出版后,受到海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自“2014中国好书推选活动”开始至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的播出,广大读者和观众对《雪域长歌》的评论与支持通过邮件、信函、电话、短信、微信潮涌而至,汇成《雪域长歌》绵延不绝的激荡合声。
    我们仅从长歌的合声中采撷几点音符为读者存为书签:
    为《雪域长歌》点击投票,自元月一日至今已整整二十九天了。仅天翼网站,投票开通七天,投票已近四十万!多年来,为一本书投票竞如此,实属罕见。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如此关注?为什么如此投票?
    朋友,我相信,面对世上任何人的发问,你都可以这样回答:我是在为天地良知投,是为那六十五年前,浩浩苍天与莽莽雪原见证的十八军数万进藏将士撼天恸地的英雄壮举而点而赞;是为那将被汹涌激流没顶时呼喊出把“公路修到拉萨去”的英雄而点而赞;是为那三万筑路大军和为筑路而牺牲的三千英魂而点而赞!是为……是为……
    ——北京南城老人
    投票时的点点击击、击击点点,点出深邃雪域夜空的点点繁星,真像是战友在眨眼;点出漫天飞舞的雪花,真像是战友年轻的笑脸。这来自天南地北、五湖四海的点击,交汇融合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正能量,渗透着军魂,张扬着军威;令世人真正领略到,什么是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什么是舍生忘死的牺牲精神,什么是舍我其谁的忠勇,什么是义无反顾的拼杀……
    在声声点击中,千千万万的战友们、朋友们,或者天涯海角、天各一方,或者未曾谋面、素不相识……但是,每一次点击不都是一次心灵的碰撞、血脉的相通吗?每一次点击不都是一种同仇敌忾、共同战斗吗?在声声点击中,点击者的心灵得到升华的同时,也与“老西藏”精神紧紧地拥抱并融合在一起了!
    我想,这就是为《雪域长歌》投票点击的真正意义所在。那声声点击,分明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和人民军队军魂的坚守。
    ——西藏亚东边防战士
    今天乘飞机通行都会头晕耳呜的雪域高原,当年却要负重步行;在一旦感冒都会丧命的高寒地带,当年却要行军打仗;自己嗷嗷待哺的子女只能托养,却要无私关爱藏族同胞;长期忍饥挨饿,却要访贫问苦;在人迹罕至的冰川雪原,却要修路建桥……身经百战的十八军,还没有来得及在新中国成立的喜悦中喘一口长气,就在军长张国华、政委谭冠三的带领下又一次披挂上阵,向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进发…… ——云南大学生 没有华丽的辞藻和刻意的煽情,作者带着一颗洞悉真情的素心,展开了对六十多年前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和建设西藏的探寻。在这场向着灵魂深处的追溯中,我们会一次又一次地一起发问:这究竞是一群什么样的人?是什么精神支撑着他们如此忘我地艰难挺进? ——贺喜儿(四川中学老师) 都说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之前,也从来没有在如此海拔高度的荒原进行大规模军事活动的先例。有谁能想象当他们迈开双腿,用数月甚至一年多时间创造人类在高原超负重徒步行军奇迹时,付出了多么沉痛的代价,甚至是牺牲。随后马不停蹄地又开始在茫茫荒原修建机场,让亘古未闻的飞机轰鸣声响彻雪域高原。而花费五年时间修建通车的两条旷世奇路——康藏公路和青藏公路,更饱含官兵们人定胜天的气概和血汗。历史把这群原本普通的人放在最严酷的生存斗争中磨砺,让众多平凡的生命进发出耀眼的英雄光芒。 ——川藏线上行路人 《雪域长歌》不仅颂扬了十八军将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更重要的.是在世人面前矗立起了生动感人的英雄群雕和经世永存的精神丰碑! ——南昌学生 读《雪域长歌》,没有感觉苦难与沉重,只有惊叹和感动。我甚至产生了一种从来没有的阅读幻觉:每当一个生命陨落,泪眼中都会惊起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彩色的翅膀在雪山掩映和阳光照耀下更加绚丽夺目;沉寂和冰寒的雪山也因为这美丽的天地精灵,变得生动而温情。这种重生的希望与喜悦,抹去了痛苦和悲伤。尤其读到修路大军在悬崖上开岩凿石,突遇塌方,整排战士与滚滚山石坠入激流中牺牲的时候,我甚至听到一群彩蝶纷飞发出的呼呼风声。 我也想起了著名的“蝴蝶效应”。按美国气象学家的理论,亚马孙雨林一只蝴蝶翅膀的扇动,也许两周后德克萨斯州就会卷起龙卷风。换句话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会对未来状况的差别造成极其巨大的影响。正如当年中国共产党以区区数十人的规模,迅猛发展成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执政党。谁能预料这些雪山飞舞的美丽蝴蝶,不会在国人逐渐荒凉的心中重聚热流,掀起一波波新的爱国主义的热潮?谁又可以预料,无数热流汇聚,不会重塑中华民族更大的辉煌和成就? ——成都网友 凡是打算去西藏的人都读读《雪域长歌》吧。让所有热爱西藏和去西藏旅游的人了解历史,了解十八军。了解十八军是在怎样艰苦卓绝的环境和条件下,将党的政策和关怀带进雪域高原。了解十八军全体将士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用生命和热血作为纽带,将藏族同胞和汉族人民紧紧系在一起。 ——江南雪(老红军女儿) 相比起“老西藏”们奉献一生、不辱使命的付出和牺牲.后人为他们做的太少太少。如果不是张小康辛劳奔波,提笔成册,现在的年轻人没有多少人了解二十世纪中叶在西藏曾经发生过那么多艰险难测之事,也没有多少人知道特殊使命铸就了那么多高尚美丽的灵魂,更无从知晓美如仙境的雪域高原倾洒着千千万万“老西藏”的青春和热血。我们如果失去这些宝贵的精神传承,无异于民族被抽去了脊梁。 ——哈尔滨网友 今年是我们的老部队十八军进军西藏六十五周年。在阖家团聚闹元宵的今天,让我们向六十多年前跋涉在风雪高原的那支大军敬杯酒,向为了藏族同胞、为了祖国边疆奉献了青春热血的千千万万中国军人敬杯酒,向那些将生命永远溶入雪山、草原、冰河的英烈们敬杯酒! 感谢纪实文学作品《雪域长歌——西藏1949—1960》为我们真实讲述了那段艰苦卓绝、令人震撼、令人感动的岁月。我们为《雪域长歌》投出的每一票就是一朵格桑花,就是一份发自内心的纪念,献给那支坚韧不拔、一往无前的队伍,献给那面凝结着铁血军魂的猎猎战旗,献给那些用生命绽放的大爱。 ——西藏老兵 我是进军西藏的亲历者,亲身经历过那段被誉为“第二次长征”的历史。由于老迈年高、时代久远,很多事情好像已经忘记了,但看了《雪域长歌》后,书中的那些情节,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 我曾参加过筑路架桥,在陡峭的悬崖上施工;比怒江天险还要险的芒康县境内的脚拉山麓,还埋葬着连队的几位英烈;在平叛中,澜沧江江水冲走了连队的几位战士……这一幕一幕,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雪域长歌》这部史书,集中反映了我军“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光荣传统。我向张小康同志表示感谢,表示祝贺! 可惜我已是耄耋之年,不能再回我的第二故乡——西藏,特别是到桑昂曲宗(即今察隅县)去走一走,看一看,引以为终身遗憾。 ——一位首批进藏的老战士 今天从喧嚣城市来到西藏的人们,看到蓝天白云下美丽的藏房,听着金顶红墙的寺庙内传出的暮鼓晨钟声和悠悠诵经声,无不如临圣境,恍如隔世。 人们已很难想象,在信奉佛教慈悲为怀教义的西藏,当年却是世界上唯一还执行着中世纪最黑暗残忍的奴隶制度的地区。衣不遮体的农奴、乞丐,在拉萨肮脏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布达拉宫前堆满人畜粪便。八廊街北段行刑高台的两侧墙上挂满了各种刑具,台前的数根大柱上拴着铁铐脚镣的犯人形如枯槁。服劳役的差巴,被剜眼、被割鼻、被砍手、被断脚。 凶残的叛匪和投靠境外势力的分裂分子,以及缺氧、断粮等,使进藏官兵和工作人员面对错综复杂的重重困难和层层险境。行军、修路、平叛,加上饥饿、伤病,倒下的生命超过了作战牺牲的人数。如果不是置个人生死于度外、视历史使命为己任的革命英雄情怀,谁愿意抛家别子,以身赴命?这种万众一心、视死如归的气概,实实在在地令人震惊和叹服。 ——旅英华侨 《雪域长歌》是一幅真实生动的历史画卷。当掩卷沉思时,进藏大军中那些可歌可泣、动人心魄的人和事便会活生生地浮现在眼前……那油然而生的惊叹、感动、激励和景仰,必将是一生一世的隽永。 ——上海网友 本想把《雪域长歌》当作精神大餐,细细品味。谁料,才看了几十页就感动得受不了了,忍不住说几句。《雪域长歌》成书很不易。把年代陈久、天高地远的人和事鲜活地展现出来,组成一幅历史画卷,组织者的艰辛和毅力可想而知。愿《雪域长歌》这座精神丰碑,在世人心中永存! ——张家口医生 朋友,你可知进藏将士挑战极限、承受极限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第一,西藏是中国的;第二,解救西藏百万农奴。这就是当时数万进藏将士共同的理想和信念。正是这看似简单质朴的信念,成为他们战胜任何艰难困苦、挑战人类极限的力量源泉;成为他们抛家舍子、远离父母家园的理由:成为他们不惜将热血、身躯、青春和生命献给西藏的不朽承诺。他们似乎就是为了理想、信念、承诺而生的人,唯此才能承受常人所难以承受的一切艰苦卓绝,唯此才可能把牺牲青春和生命视为幸福和骄傲。 ——北京网友 当年的进藏老兵虽已纷纷老矣、渐渐故去……但是,“老西藏精神”不可磨灭!这是因为,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不畏艰险,勇于牺性,正是“老西藏精神”的精髓。在当今社会,这种精神越发弥足珍贵。因为,这是我们人民军队的魂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神韵! ——河南网友 今天,西藏早已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更是佛教信徒的朝拜圣地。进藏路线除了公路、铁路,还有数不清的飞机航班。现在的拉萨街头,再也看不到满地的垃圾粪便,看不到衣衫褴褛、奄奄一息的流浪者,看不到戴着刑枷或残肢剜眼的农奴。可以看到的是,大批虔诚的信徒三步一拜五步一叩远道而来,尽管交通条件大为改善,还是有些边远地区的信徒要行走数月或者数年,甚至有的一生都留在了路上。他们为了信仰和自己的祈求,艰难跋涉,无怨无悔,令人敬叹。而我们当年进藏大军负重几十公斤,跋涉数千里雪山冰河,为了国家和民族,割舍个人利益、亲情和爱情,又是何等可歌可泣! ——西藏旅行者 真的,感谢中国有好书,感谢《雪域长歌》能入选“2014中国好书”,感谢《雪域长歌》能上颁奖典礼。 这是弘扬正义,彰显正气,开示军魂、军威的可喜之举!真的感谢有此善举。此举,似能让六十五年前把青春、热血、生命奉献给进军西藏的先烈们,心中有些许欣慰;此举,似能令至今仍把“老西藏”精神魂牵梦绕、念念于怀的“老西藏”和他们的后代们,心中感到些许宽慰;此举,或许是一种结果,给那些曾为本书入围、获奖而擂鼓助威、日夜点击的千百将士倾力注入的激情的一个最佳回报……或许,还有更多…… 我心中触动最深的,是央视在亿万国人面前,彰显了一个铁定的事实——《雪域长歌》这一弘扬正义、彰显军威的精神宝藏,得到了国家主要媒体的颂扬和国家的确认。凝聚着数万进藏将士生命和热血的精神丰碑,张扬挥洒的大忠大义和大情大爱,是无处不在且历久弥坚的;浸染折射的军威军魂,更是辉煌威武且无坚不摧的。对此,苍天可鉴,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历史不会忘记!因为,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只有主持正义,弘扬正能量,这个国家和这个民族,才可能有光明和希望。 ——重庆老军人 《雪域长歌》的获奖不仅是对十八军、对所有进藏老军人的告慰,更是告诉百姓和当代军人:真正的军人是这样的! ——内蒙古网友 一本好书读好读懂,从书中悟出一种精神,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雪域长歌》的精髓是由十八军的军魂筑成,是要传承一种精神,那就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的安康所追求的一种信念! ——西安网友 在十八军英雄的群体里,有太多的难忘、太多的故事,就如宏大而悲壮的雪域交响曲,感动着、激荡着我们,让我们驻足仰望他们! ——桂林网友 《雪域长歌》告诉世人,当年十八军的千秋功绩,不应忘记,只应弘扬。没有十八军将士挑战生命极限、克服各种艰难困苦进军西藏,就没有西藏百万农奴的解放,就没有中国领土的完整,人们真的不应忘记。张小康女士的《雪域长歌》把这段历史记录了下来,让人民记住历史,不忘这段历史。 《雪域长歌》告诫世人,人不能没有信念。颁奖现场,主持人问当年进藏时只有十四岁的“老西藏”赵邦玲女士:“你当时为什么能不顾生命危险,去解救受伤藏族儿童?”赵女士回答:“就是因为当时西藏百万农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我们就只有一个信念,一心要解救他们。我相信,我们任何一个战士都会像我一样去做!”这就是共同的信念支撑的力量。 ——深圳网友 本以为经历许多事,人已变得很坚强,没想到看到颁奖现场汉藏母子赵邦玲和普布团聚时,竞然感动得流了眼泪。原来不动情,是因为没有动情的事情发生。《雪域长歌》获奖,的确是件大好事。视角不同,效果不同。普通人物仍能感动无数人。 ——海外游子 小康,你生动的演讲,将我又带回那值得思念的年代;我更加怀念我们的妈妈。1949年,两位妈妈从开封出发一起追赶南下的十八军时,应该是带着难难姐姐的吧?几十年来,难难姐姐一直在樊阿姨心中。妈妈们不但要担负进藏任务的艰巨,还要承担抚育子女的艰辛。过去年纪小,不懂,现在明白了,妈妈们却不在了。她们的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每每想起,就不禁潸然泪下。《雪域长歌》是给十八军父辈们在天之灵的最大慰籍,谢谢小康! ——北京十八军后代 小康,您好,看了中央电视台“2014中国好书颁奖盛典”《雪域长歌》获奖和作者感言,十分感动,向您祝贺。多年的心血终于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以及中央媒体的认可,我感动得流泪了。 感慨之一,我们不该忘记党领导人民军队的历史功勋,对英雄们的无私奉献要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中。感慨之二,在一个时期,正能量的传播和人民感情的抒发受到压抑,历史虚无主义蔓延得太久。感慨之三,前途是光明的,十八大的旗帜定会高高飘扬,这是民心之所向。 ——井冈山老军人 小康姐,本来是想语音给你的,不行啊,听着你的声音我就已经泪流满面了。昨晚电视里,听着你的讲述,我是从头哭到尾的。我想,凡是看了你这段讲述的,都会被感动!只是感动的层面不一样:大多数观众所感动的,可能只是赵邦玲阿姨的故事,而我们这些十八军后代和我们的父辈以及很多曾经在雪域高原生活过的人,更能深刻理解你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哪怕嘴角微微的抽搐,都饱含了很多很多——我们真的都能体会到更深的意义! 在你讲述时,我的脑子里一直展现的就是《雪域长歌》的封面:远处雪山下,一支队伍渐行渐远,使我似乎看到了当年十八军的父辈们行进在艰难的进藏路上。这本书不仅是对那个年代人们的赞扬,也是对那个年代为西藏付出所有、甚至牺牲的人们的告慰,其中就有小难姐姐。 《雪域长歌》是正能量的史诗,当今社会需要注入和弘扬这样的正能量!我想,十八军全体军人们的故事也会像这本书的书名一样永久地流传,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人永远留存在心中的雪域长歌! ——西藏,十八军后代 小康阿姨,我昨天在电视里看了颁奖盛典,很感动。 我们乡里的人也看了,大家都说太感人了,都哭了。 我家里人也看了,他们给我打电话说,奶奶(书中人物、“阿妈书记”赵邦玲,编者注。)还是和2000年返藏时一样年轻,好像和见面一样。家里人说非常感谢你,因为你,我们才有机会和奶奶再次相聚。 今天中午我和父亲看重播,父亲心情很激动。看完重播后,父亲虽不懂汉文,但还是又拿起了《雪域长歌》,再一次地翻看书中的图片。 ——书中人物普布的女儿拉姆 几天来,很多叔叔、阿姨来电话,听得出电话里他们在哭。想起我在采访的时候,他们讲到过去的往事,不管那时条件是多么地艰苦、严峻.又随时要面对着牺牲,他们都没流过眼泪,但是看到中央电视台的这个节目的时候,他们真的放声在哭…… 我从小就认识的姚澍叔叔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很冷静的人。他在电话里激动地说:“我真觉得可能这一辈子等不到这一天了,没想到还能看到这一幕……小康,你长大了,这件事由你来做,意义真的不一样。” 我能感觉到,我知道他们在想什么,就像我说到的那句话:“这些人——他们把一生中最美好、最精彩的一段都奉献给了西藏。”节目勾起了他们所有的回忆;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这是国家、民族、全国人民对他们的那段历史的肯定,这种感觉对他们来说真的是久违了…… ——张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