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中国军事

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

  • 定价: ¥49
  • ISBN:978710018011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 页数:322页
  • 作者:黄强|责编:白彬彬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梳理铠甲的发展轨迹,有一种沧桑感,更有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看一看的想法。《黄沙百战穿金甲(古代军戎服饰)》可以做个导游,带读者卧游一番。翻开军戎服饰史,一种沧桑感迎面袭来,让我们以此书为向导,穿越时空,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看一看吧。

内容提要

  

    有战争就有兵器。随着服饰的诞生,战争的频繁,于是有了用于保护战士身体的铠甲。铠甲既用来保护身体,也有视觉上的威慑作用。良好的盔甲,可以提高战斗力,而成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之一。
    与以往军戎服饰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不单纯写戎服,而是把戎服置于战争史中,结合兵制来分析、归纳。一册在手,千年中国铠甲史尽收眼底!

作者简介

    黄强(1963-),字不息,江苏南京人。创办或参与创办南京地区多个平面媒体、电视新闻栏目、网络媒体。现为金陵老年大学文史系副教授、徐州工程学院人文学院战略发展委员,中国金瓶梅研究会理事,今日头条千人万元计划签约作者。
    曾独辟蹊径,将服饰学知识应用到《金瓶梅》研究之中,拓展了《金瓶梅》研究新方法;第一个在《金瓶梅》研究领域提出时代背景为正德朝的学术观点,成一家之说;出版中国第一本内衣史专著、第一本文人置业经济史专著、第一本南京区域服饰史专著;著作人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规划项目、2017年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刊发论文近200篇,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多次全文转载。已出版《另一只眼看金瓶梅》《衣仪百年》《消失的南京旧景》《服饰礼仪》《趣民国》等著作15本。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操吴戈兮被犀甲——上古时期戎服
  一、战争伴随社会革命
  二、战争催生防御器甲胃
  三、铠甲——军队最早的作战服
  四、熄灯摘缨——将军失态戏王妃
  五、“胡服骑射”与赵武灵王服饰改革
  六、一套铠甲四五十斤
  七、战车出现,兵种协同作战
第二章  
  汉甲百万屯边秋—秦汉时期戎服
  一、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强国
  二、秦国强大军队、强大军阵
  三、秦朝精锐之师——咸阳卫成军
  四、汉代风气尚武
  五、汉朝与匈奴的战争
  六、铠甲冷似铁,寒光凝杀气
  七、汉代武冠与却敌冠
  八、秦汉时期的车战
  九、三国时期筒袖铠与鱼鳞甲
第三章  
  明光细甲照垭缎——魏晋南北朝时期戎服
  一、从犀甲到筒袖铠
  二、柄裆甲与明光甲
  三、兜整保护智慧大脑
  四、威武礼仪冠
  五、军服中的轻便装
  六、将士穿铠甲,马披具装铠
  七、军戎服饰的色彩
第四章  
  甲光向日金鳞开——隋唐五代戎服
  一、隋代铠甲遮挡严实
  二、边塞诗表现的唐代战争
  三、唐代铠甲让你眼花缭乱
  四、唐代铠甲色彩丰富
  五、铠甲两件套,眉心有护甲
第五章  
  须怜铁甲冷彻骨——两宋时期戎服
  一、宋朝军队构成
  二、宋代铠甲精良
  三、宋代纸甲并非纸糊的
  四、北宋中期骑兵不能披甲上马
  五、金戈铁马谁最强
  六、岳家军麻机刀砍碎金兵踏平中原奢望
  七、铠甲透杀气,寒光催命符
第六章  
  将军金甲夜不脱——辽金西夏时期戎服
  一、辽国的建立与军队制度
  二、辽军骁勇锐不可当
  三、西夏尚武军队悍
  四、铁骑“铁鸦子”威猛无比
  五、金朝铠甲简陋,将士作风顽强
  六、金军重装骑兵“拐子马”
  七、“拐子马”与“铁浮屠”
第七章  
  偷号甲兵冲塞色——大元王朝戎服
  一、漠北崛起蒙古侵扰邻境
  二、蒙军别悍铁马金戈
  三、蒙古军队的铠甲
  四、元代的铁胃
  五、从蒙古国到元代的军服
第八章  
  儒将不须躬甲胃——大明王朝戎服
  一、军服由混乱到统一
  二、明代甲胃品种完备
  三、明代布甲并非“弱不禁风”
  四、铠甲入潮元素
  五、明代军服五颜六色
第九章  
  洗尽甲兵安草木——大清王朝戎服
  一、努尔哈赤十三副铠甲起家
  二、清代铠甲上衣下裳制
  三、绵甲大行其道
  四、清代武官补服
  五、清代新军军服
第十章  
  有公足壮海军威——北洋水师军服
  一、中国近代海军的兴起
  二、还原北洋水师军服
  三、邓世昌军礼服与丁汝昌飞鱼纹战袍
  四、甲午战争后西化的北洋海军军服
  五、揭秘《甲午风云》中的水师军服
第十一章  
  仪仗铠甲壮军威——历代阅兵戎装
  五一、秦汉兵马俑军阵壮军威
  二、魏晋检阅出现轻型甲
  三、唐代铠甲出现仪典服饰
  四、宋代阅兵用五色介胃
  五、元代仪仗仪卫戎服色彩丰富
  六、明代仪仗甲制度化
  七、清代帝王铠甲主要用于检阅
参考文献
后记

前言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原始部落之间的矛盾从打架、械斗,发展到你死我活的残酷战争。战争催生了武器的发展,也促进了防御器盾牌、铠甲的发展。武器为了杀伤敌人,防御装备则为了保护自己,避免伤害与死亡。《韩非子·难势》说:“人有酱矛与循者,誉循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桶,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武器与盾牌铠甲就是这样一对矛盾的关系,既互相依存、互相争斗,又互相促进。手持矛戈的战士,希望自己的武器无坚不摧,一招杀敌;手执盾牌、身披铠甲的战士,则希望盾甲坚硬无比,保护自己。中国战争史上,进攻器的兵器与防御器的铠甲是在矛盾交织中曲折发展的。
    从黄帝量尤大战至周武王伐纣,从战国七雄争霸到三国火烧赤壁,从泥水之战以弱胜强发展到两宋金戈铁马大散关,再到萨浒尔大战、郑成功收复台湾,战火蔓延中国大地几千年。无论是诸侯国的争斗,还是王朝的政权更替,都少不了战争,离不开持有武器的将士,而军戎之服则是将士们的制服,以及各种防御装备。整齐划一的军戎服饰不仅体现了军容风纪,也展示出军队的威武之气,提升了战斗力。
    《孙子兵法》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1因此孙子认为“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这一观点至今被许多军事院校奉为主桌。在中国历史上,不仅诞生了孙子、孙膑、诸葛亮、刘伯温等一批文韬武略的军事战略家,还有廉颇、李广、霍去病、岳飞、戚继光等一批英勇善战的将帅。“匈奴不灭,何以家为?”年仅24岁就去世的天才军事家霍去病的话还在耳边回荡,“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故事尚存留在脑海,戚家军抗击倭寇保家卫国、甲午海战中“致远”舰“撞沉吉野”的英勇壮举似乎还在眼前闪现…中华英豪们,用他们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抗击匈奴、驱除倭寇、抵御外侮的赞歌。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大量描写战争、将士、边疆、关隘、士气、戎服的诗词。“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代父从军的花木兰何等英武,何等悲壮!唐代更是涌现了大量表现戍边、战争的边塞诗。“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顾《古从军行》)恶劣的环境,寒冷的气候,戍边之艰辛可想而知。“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李白《从军行》)战场厮杀,即便有铁铠甲胃护体也无济于事,战斗如此之惨烈。“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许浑《塞下曲》)一场战斗下来,竟有半数士兵未能生还,而家书捎来的却是寒衣已经寄出的信息,战死的士兵永远读不到亲人的问候了,但是他们的魂魄却守护着边睡。“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为了保家卫国,戍边征战的将士,顽强拼搏,不畏牺牲,视死如归。
    纵览中国战争史,阅读边塞诗,翻看将士戎服,就会油然产生敬畏的情感。早在《孙子兵法》中就有兵器、战车、铠甲的论述:“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军戎服饰与战争同行,陪伴着战斗,见证刀枪的拼杀,映衬将士的英勇。因此,军戎服饰不仅是战争中防御的保障,更能体现军队士气,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个物质支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固然是战争胜负的最后结局,但是战斗也受到天时地利人和以及物质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物质的保障,也会输掉战斗,并影响战争的全局。
    今天的戎服虽然非常先进,早不用分量沉重的铠甲,战争也很少再有短兵相接的厮杀,但是这些甲胃、铠甲、兜整、戎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先辈的智慧,负载着民族的精神。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其流变,总结其智慧创造的经验。
    梳理铠甲的发展轨迹,有一种沧桑感,更有穿越时空、回到那个刀光剑影的时代看一看的想法。希望本书可以做个导游,带读者卧游一番。是为序。
    黄强(不息)
    戊戌年岁末
    雨雪交加寒风凛冽,金陵母城冶山下

后记

  

    这本书稿的内容,开始于我在“今日头条”自媒体撰写的专题文章。2015年有一条热门新闻《沉睡海底121年的“致远”舰在辽宁丹东港海域被发现》。考古人员在辽宁丹东海域,发现了北洋水师“致远”舰的沉船及其将士遗骸。许多媒体从“致远”舰及甲午战争进行报道,我则从服饰史学者的专业角度,考量北洋水师的军服。由于在水中沉睡了121年,将士们的衣物已经腐烂不见踪迹,只发现了一枚铜质纽扣,是否属于北洋水师军服上的,读者很期待。通过史料记载、文献检索、实物对比,我对当年民族英雄邓世昌所属的北洋水师的军服进行了还原。这样的文章一出来,因其角度新颖,视角独特,而受到广大读者与“今日头条”的关注,可以说是“致远”舰沉船考古新闻中别开生面的报道。这组文章写了四篇,并且被《金陵晚报》《扬子晚报》报道。2015年我在“今日头条”的自媒体从古代战争、古代军服角度写了宋辽、宋金、宋夏、宋元战争及其军戎服饰,同样受到读者广泛欢迎,“黄强黄不息”自媒体于是渐渐有了点影响。战争史关注战争的变化、发展,交战的胜负,对朝代的影响,它往往侧重军事力量的对比,战局的走向,甚至兵器的杀伤力,并不关注将士的军容风纪,战争的防护设施,军服与士气。而我从服饰史的角度考虑,军戎之服是军队、战争的构成要素之一,与兵器对应的盾牌、铠甲则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的另一面,二者缺一不可。
    201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日,中国政府在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阅兵式上除展示了我国新一代的尖端武器,也展现了我国军人的威武雄姿。由今及古,检阅军队一向是鼓士气、壮军威的重要举措之一,军戎礼服映衬了将士的豪气与军队的威武雄风。拙文《阅兵铠甲考》在阅兵式前首发于《北京晚报》,三个版的篇幅非常醒目,极好地配合了阅兵式的宣传。随后,《扬子晚报》《南京日报》以及网络媒体纷纷跟进报道、转载。本书中的若干篇章曾在《北京晚报》“五色土”版、《太湖书院》杂志刊发,在此谨向吴勇、姜宝君、李威诸编辑表示感谢。
    不同凡响、别开生面,是我的军戎服饰系列文章的特点,我因此成为“今日头条”的“千人万元计划”签约作者。从2016年开始,连续多年签约,自媒体也两度上榜“今日头条”年度文化号。“今日头条”的经济扶持,让我能心无旁骛专心撰写文章、书稿。在此向“今日头条”文化频道主编王光华女士,以及文化频道编辑王晓燕说声谢谢。我在与朋友合作创办中国新原创网时,提出了一个口号:“让写作者有尊严写作”,即希望通过文化创造的作家、作者,能靠写作养活自己,生活滋润、安心写作。以前鲁迅、巴金都靠写作获得经济收入,成为职业写作人,当下中国作家如果不是驻会有工资保障,单纯靠稿酬是无法生活的。我在2011年由暨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国内第一本文人置业经济史专著《文人置业那些事》中也有一个观点:文人独立的人格,需要独立的经济来支持、实现。“今日头条”首创的“千人万元计划”,在全国范围挑选一千名作者,每月一万元保底收入,虽然比不上年薪百万千万,但是在文人卖文中已经算是不错的待遇,可以维持作者的基本生计,保证心无旁普地写作。这样的写作就有了温度,也能保证作者独立之品格,自由之思想。 在“今日头条”自媒体刊发的几十篇关于战争及其军戒服饰的文章,就是本书的雏形。从这个方面讲,“今日头条”自媒体催生了这本军戎服饰书稿的诞生。 自媒体的文章有一定的新闻性,要考虑热点、焦点、难点,虽然是文史类文章,也必须与社会关注的问题结合,这是有利的一面。同时也因为要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不免有迎合读者的不利一面,行文流畅,却又难以兼顾严谨。因此在撰写本书稿时,我对原有的文章进行了重新梳理,核对史实,标注引文,完善内容,补充缺失,故书稿章节与自媒体刊发的文章相比,不仅内容有所差别,而且更为严谨、完善。 自媒体刊发的文章虽有可读性,却并不是纯正的学术文章。“10万+”的文章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爆文并非就是好文。网红善于抓热点,戏说,标题党,文章往往经不住推敲,更有甚者抄袭、洗稿已成常态。一位网络红人把我的文章顺序调整一下,加一句话:“黄强在××文章中说了,下面我来归纳一下”,就把我的文章洗成了他的原创文章。还有若干网站、自媒体,标榜“本文经作者黄强授权”。可使用哪里有过授权?就是赤裸裸地盗稿。2018年7月《扬子晚报》记者采访我谈夏季宋代女性的穿着,没想到网上搜出一文,竟然是我自己的文章,没有署名,也没有通知我使用,就这样莫名其妙地被盗文了。大概我向某杂志投稿,没被采用,却被小编偷偷拿去刊发了。 网络就是这样,乱象丛生。但是我坚持做自己的事,写历史文章的原则是不戏说、不胡编,确保来源有史料依据。刊发在自媒体上的稿件很零散,不成系统,但是出版社编辑从凌乱的文章中,看出了我对于战争及军戎服饰的研究心得,于是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与以往军戎服饰著作不同的是,本书不单纯写戎服,而是把戎服放在战争史与军事活动之中,结合兵制分析、归纳。这是考虑戎服是依附于军事机构、军兵种、军事活动的制服,其形成与军队构成、战斗任务有关,不仅有识别功能,更主要的是防护,不同的战斗任务会对戎服有特别的要求。例如西夏的铁鸦子、金国的拐子马、蒙古的铁甲骑兵,都与游牧民族有好马、善骑射有关,其快捷速度和威猛的战斗力与马匹有关,宋朝缺马,更缺好马,在骑兵对决方面自然不如辽、金、西夏、蒙古;其军事制度与指挥系统的紊乱更是减弱了其战斗力,因此宋朝的灭亡是必然。魏晋南北朝的裤褶,由便装到军服,着眼点是轻便。明代沐英后人的铠甲除了安全、保护性,更是加入了时尚的特点,将戎服的冷酷与时尚结合在一起。遥想当年,战国赵武灵王为什么要实行“胡服骑射”?服饰变革后带来的是军事强大、国力增强,由一个被三胡欺辱的小国跃居为战国七雄之一。由此也说明戎服不仅仅是一件服装,也包含政治、军事的内涵。明光甲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其胸前护心镜在交战中确实存在着影响战斗力、克敌制胜的作用。 商务印书馆一直致力于出好书,在纸质图书出版困难情况下,承蒙商务印书馆的赏识,厚艳芬编审的慧眼,拙著能在中国现代出版的发源地出版,感到非常荣幸。感谢责编白彬彬的精心编校。 在《绣罗衣裳照暮春—古代服饰与时尚》书稿交稿之后,我全力以赴撰写本书稿,经过一个隆冬,终于交稿了,如释重负。此时南京梅花山的蜡梅已经绽放,“一树独先天下春”,寒冷考验,冰雪洗礼,让梅花的芬芳更加沁人。努力才能实现梦想,拼搏才有未来。“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冰天雪地里,未绽放前的梅花并不瞩目,它也甘于在寂寞中开放,暗香浮动,“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寂寞是修炼的法宝,“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已亥年正月初三,按照习俗这天人们起床较迟,当他们起来吃早饭时,我在空旷的大街上已经完成了每天跑步锻炼的计划。勤能补拙,笨鸟先飞,我研读中国服饰史数十年,从未敢懈怠,自知唯有努力才能弥补能力的不足,赶超走在我前面的人。数十年的努力,半年来夜深人静时的笔耕,才有了我的这第17本书的出版。 2019年2月5日是农历己亥年春节,也是二十四节气的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从时令与农事来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即开始耕种,所谓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虽然我们已经走出了农耕时代,然而成绩的取得,却与农耕有异曲同工之理,也需要立春来催人奋进。 经过早春暖阳与几场小雨滋润后,梅花展露出丰满的颜色轮廓。尽管春寒料峭,然而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农作物播种的时候,也是一年希望的开始。莫负春光,莫负时代,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以此自勉。 黄强(不息) 二〇一九年二月七日夜 于劳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