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地理学

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精)/译文经典

  • 定价: ¥45
  • ISBN:978753278291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上海译文
  • 页数:258页
  • 作者:(美)段义孚|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0-04-01 第1版
  • 2020-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出版于2012年,全书分为六部分,共十九章。该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见证。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是对段义孚文学生涯的精彩总结,本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对于多年关注段义孚的人来讲,本书将是令人愉快阅读的不二之选。

内容提要

  

    1930年,段义孚(Yi-fu Tuan)出生于中国天津,先后在中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就读小学和中学,在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别获得地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他在明尼苏达大学执教多年。自1984年至1998年正式退休期间,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分别以约翰·K.赖特地理学教授和维拉斯地理研究教授的身份担任讲座教授。段教授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美国地方中心的创始董事会成员,并于2012年获得著名的瓦特琳·路德国际地理学奖,该奖是地理学界的最高奖项。
    段义孚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的见证,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

目录

致谢
人之为人
第一部分  接受教育
  第一章  重庆
  第二章  悉尼
  第三章  牛津
  第四章  伯克利
  第五章  人文主义、时间方向与进步
第二部分  自我、共同体和世界
  第六章  孤立的自我及其联系
  第七章  区隔与自我
  第八章  作为道德世界的城市
第三部分  弱点和罪恶
  第九章  七宗罪
  第十章  其他罪恶
  第十一章  个人主义
第四部分  人的能力与潜能
  第十二章  感官能提供什么
  第十三章  心灵能提供什么
第五部分  个体
  第十四章  个体与群体:特性与统一
  第十五章  我真实存在吗?我重要吗?
  第十六章  平等与不平等
  第十七章  再谈进步
  第十八章  个体的命运:幻想
第六部分  零星的想法
  第十九章  成为整体
译后记

前言

  

    人之为人
    我教人文地理学近四十年了。上课的第一天,我会告诉在座的五十名学生:“我希望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上一堂实践课,我用‘实践’这个词,是想告诉你们,你们将接触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你们多有裨益。”
    学生们听完后往往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听说或读过我的作品,早已知道,我并非实践应用型的地理学家,也不是地图或GIS(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的专家,不会像教这些地理学知识那样教他们就业技能。总之,科目名称中的术语“人文主义”听起来不那么务实。下面我要解释一下:
    假设我们的寿命是《圣经》所说的“古稀之年”,即七十年。七十年大约是六十万小时,扣除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我们还剩四十万小时去做必须做或想做的事情。然而,如果我们全职工作五十年,其中约十五万小时将用于谋生,剩余的二十五万小时用于生存并享受生活:饮食、社交、看电影、看电视、打高尔夫球、闲逛以及做白日梦。大学里的实践课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多有益处,但对其余的事情并不管用。相比之下,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职业生涯并不实用,但对我们空闲的某天、某小时或半小时却很有用。为什么?因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能使我们有效地思考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人的成长,并有一种紧迫感,因为作为个体,我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十分短暂。问题就是:“人,何以为人——人之为人意味着什么?更具体地说,作为人对我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解释过于抽象,即使对于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来讲也似乎不切实际,并且毫不相干。人文主义地理学使得这些问题更接地气。但什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呢?其实“人文主义”和‘‘地理学”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答案。作为一名人文学者,我专注于个体研究——个人主义其实是人文主义的产物。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我专注于社会与地方研究——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有关生命及其意义,人们仍会提出大量抽象的问题,但会基于日常生活的事实。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两个部分——个人和共同体——彼此有些矛盾。某种程度上,我若注重个体,便会淡化共同体,反之亦然。另一对众所周知的反义词来自人以不同规模形成共同体的事实。规模的一端是地方和社群,另一端是世界和世界主义。前者(地方和社群)产生强烈的共同体自我意识和“我们与他们”的心态,在历史上,这往往会导致冲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促进了共同体内的睦邻友好,整体上弘扬了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共同体都可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后者(世界主义者的世界)由自由联系的第一人称单数(“我”或个人)组成,他们面临的挑战在于维系睦邻承诺和关怀。此外,世界主义在促进个人取得卓越和最高成就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践踏地方文化。再一次,就高估地方和社群而言,我低估了世界主义和世界,反之亦然。
    如今,这相对的两方哪一方更受青睐?在社会工作者和活动家看来,共同体和文化多样性明显优于个人主义和世界主义。对他们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而言,“共同体”一词唤起了一种温暖、积极的感觉。社会学家雷蒙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指出:“与所有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民族、社会等)的术语不同,它似乎从来没有被负面地使用过。”文化多样性亦是如此。一旦称赞它就立马把它放在天使的一面。相比之下,个人主义(不久前西方文明的骄傲)越来越被消极地看待。当这个词及其同源词(个人、个性)出现时,暗示着自我中心主义——以牺牲社群为代价获得个人成功的行为。世界主义也失去了公众的尊重。它对知识和艺术卓越程度的渴望带有精英主义的味道,结果是无论好坏,都被视为对地方人才和文化的一种扼杀。
    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两方面,我对个人和世界主义社会都持有赞成态度,并以此发问:“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变换的社会共同体,于我有何利弊?”我的回答大致如此:在一个小而团结的共同体,我坚信人性的温暖一当我感冒时,能喝上一碗鸡汤。然而,它使我与缤纷多彩的世界分离,没能激发我的全部潜力。身处一个世界主义的社会中,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自己,并利用众多便利条件施展我的才能,但我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也不要妄想有鸡汤喝。社群有利平等,在财富或社会声望上,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世界主义的社会在本质上等级分明,有许多优秀的金字塔,人们有希望在其中崛起。然而,能否充分发挥潜能取决于我的社会地位和继承的财产。因此,在世界主义的社会中,公正和平等的问题日益突出。
    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开始就对人类个体过分关注呢?最终,人都无法逃脱自身的终极命运——化为一掬尘土,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人文主义并无足够的回应;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借鉴了一种更古老的思维方式—宗教。因此,最佳的宗教思想并不是人文主义必须超越的。相反,恰恰是宗教思想支撑又完善了人文主义思想,真正的人文主义思想敢于将想象推向幻想的境界。
    这些关于人文主义的观点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世俗的人文主义者或理陛主义者预先排除了来自宗教和神学的影响。我认为这种排斥令人遗憾,因为它缩小了探究的范围,违背了过去和现在都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人文精神。
    从目前所说的来看,我显然有某种倾向。我喜欢基于事实和理陛思考问题,但它们确实反映了我的社会及教育背景。人文主义地理学更是如此,它与自然地理学或经济地理学不同,没有普遍共识之上的主题。其他人文主义地理学家也曾或多或少地研究过我在此书中探讨的主题,研究的深度不尽相同。因此,我需要添加一个副标题,说明这本书的特殊性:“对于意义的个体追寻。”
    这个副标题要求我在书的第—部分概述自己的童年和青年时期,特别是教育经历,因为正是在这个人生的初始阶段我现在提及的话题第一次出现了。当然,之后我并无多言,因为几十年后我才尝试性地开始阐释生命的意义。我期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使读者们有类似的努力,不一定著书成文,而是在他或她没被世间的烦扰和压力淹没时能驻足回味反思。

后记

  

    段义孚(Yi-fuTuan,1930一),美国华裔地理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自1970年代以来,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学界,在对抗实证主义、吸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建构了富含人文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约翰·K.怀特(John K.Wright)在20世纪早期称之为“地理哲学”(geosophy,一种地理和哲学的融合)'段义孚逐步将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将人的种种隋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极具智慧的阐发,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他的诠释将人对现实环境的感受与似乎和地理学不太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环境美学及人类学等方面的见解联系在一起,他对问题的思考往往纵横于诸多学科之间,其著作的影响不只限于地理学,而远至于哲学、心理学、环境美学、园林设计、文艺学、宗教等领域。
    段义孚先生已近九十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迄今为止,段先生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作二十余部,其著述内容新颖独特,对人类状况进行理性反思,富有深厚的人文情怀。段先生从事地理学研究的人文情怀与其特殊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于天津,先后在南京、上海、昆明、重庆等城市暂住,十一岁时随全家离开重庆前往澳大利亚、菲律宾就读中学,之后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分别在印第安那大学、芝加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教书。到处漂泊的生活经历使段先生有一种“深深的无根感”,加剧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拓宽了其生活空间,造就了其世界主义视野。这也更令段义孚深刻体悟到人类与各种地理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鼓励其对人的地理经验加以研究,包括人的地方感、空间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段义孚运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对人的地理经验加以研究,彰显人与环境的情感联系,把其在地理研究中所采用的现象学的描述方法统称为“描述的心理地理学”(descriotive psychological geography)。段义孚呈现其研究成果的形式也是描述性的文字。他曾说:“我的方法是描述性的,其目的是想有针对性,详实而清晰,以尽可能新的方式审视世界,而不是分析、解释和武断地下结论。我写作的体裁是随笔,……在随笔中,事实和观点以富于想象却可信赖的方式罗列出来并进行探讨。然后,如有必要,进一步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细节考察。我认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理解人类现实有弊端,……遵从严格分析方法的研究会变得机械枯燥。”②段义孚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③段义孚用简单而细腻精妙的语言以一种最朴实的描述方式展示了人与各种地理环境情感联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段义孚的作品以人为核心,连结人类经验和人类表现,诠释其内蕴的主体性,进而转向关怀人的生存,给人以温润的沉思。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出版于2012年,全书分为六部分,共十九章。该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见证。“《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是对段义孚文学生涯的精彩总结,本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对于多年关注段义孚的人来讲,本书将是令人愉快阅读的不二之选。” 在著作中,段义孚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对生活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认为正是早年所受的教育造就了其总体上积极的人生观,并固守进步的信念,也促使其一步步走向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促进了自主个体的提升,个体的提升又促进社会的进步,二者是良性循环。随后段义孚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个人、社会与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段义孚指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获得某种归属感和稳定感,往往选择忽略个人与社会间的差异性,但常常会感到孤独。他向我们介绍了几种通过将个体与社会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战胜孤独的方法:身体接触、集体工作、语言联结等。段义孚同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不同文化领域,人们的自我意识、个人尊严感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日益增强,这种个体意识的完全释放在现代国际化都市中更为明显。然而,作为个体,我们都需要他人来证明我们的存在,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害怕他人对自己的忽视和冷漠。因此,一个人可能轻易失去其自我价值感,并陷入自我消沉的困境,这是令人深感不安的心理实情,却也是正常现象。此外,为了避免人类陶醉于自身及社会的进步,段义孚对人.『生的种种脆弱和罪恶进行了记述,以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叙述了人类的能力及潜能。段义孚特别指出,我们常常忽略自己的感官体验,因此也忽略了大自然给予我们的许多馈赠,忽视了对自然所应承担的生态责任。学校在启发我们心智成长的过程中,也常常忽略听觉和视觉以外其他感觉的培养。作为个人,我们可以通过追求真理、善良、美德等有价值的目标,通过致力于正当事业——社会公平、文化素养、动物权利、生物伦理、生态民主等有益之事来体现个人价值。 段义孚在回顾和重新评价他以前著作的基础上,在该书中强调了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可以为年轻一代的学生、学者和教师提供一条自我发现、自我实现甚至启迪的道路。“段义孚谱写了一首非凡的散文诗,体现了对理解的寻求,体现了在战争、不平等和灾难蹂躏的世界中个体对其自身地位的终身反思。他探讨了在社会与更广阔的大都会世界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不断指向进步的希望。这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深深地植根于东西方伟大的宗教传统。以这种极具反思又引人人胜的语调,段义孚向我们展示了了解我们在世界上的地位的独特路径——人文主义地理学。正如在日常生活的物质层面所看到的,对人类存在的意义,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答案。”段义孚认为,在研究“地方”时,可以发现人类头脑和想象力的奇特之处,特别是当从感官的角度理解,甚至当我们人类挣脱大自然的束缚和自身的深层缺陷时更能发现这一点。总之,段义孚试图引导我们在如今纷乱的社会生活中,驻足反思生命的意义与过程,从而找到生命的真谛,创造美好的人生。 段义孚先生及其著述为我十年来的研究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导航和启示。2008年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在生态美学家曾繁仁教授的课堂上最早了解到段义孚先生的人文主义地理学。随着进一步的了解,我惊叹于段义孚先生在环境美学、生态批评、景观设计、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影响力,其有关“地方”和“空间”的诸多著述令我着迷,也便产生了后来对段义孚先生生态文化思想的研究工作。此后,我经常与段义孚先生通过邮件联系,进一步了解其思想,并探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段义孚先生对于我的邮件每次必复,而且非常及时。先生谦和诚恳、恬静坦然、博学强识,令我一生受益。先生非常支持将其著述介绍到中国故土来,能够将他的作品介绍给我国读者是译者多年来的愿望,也倍感荣幸,但也深知不易。之前尽管翻译过段义孚先生的文章,但由于本著跨越多个学科,这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具有多方面的素养。我们历时两年,多方查找资料,尽力保持原作语意和风格,但由于我们学术阅历有限,知识结构欠佳,所以译著中理解偏差甚至错误在所难免,望学界各位前辈、同仁批评指正。 最后,我们要感谢程相占老师在百忙之中给予的指导和推荐。 宋秀葵 2019年1月1日于齐鲁师范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