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少儿读物 > 少儿百科 > 少儿百科词典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

  • 定价: ¥128
  • ISBN:978751250976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国际文化
  • 页数:776页
  • 作者:林汉达|责编:戴婕
  • 立即节省:
  • 2019-05-01 第1版
  • 2019-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是“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之二,内容紧接《春秋战国故事》,讲述了从张良主使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到张角创建太平道的故事。
    《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摒弃传统说教式的语言风格,用词精准凝练,语言生动易懂,加上作者精心设计,将同一时期的历史事件巧妙地串联起来,让难记的历史时间轴变成了一个个小剧场,自然地将历史呈现在读者们面前。小读者们翻开书后,根本停不下来。

内容提要

  

    《前后汉故事(共4册)/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从张良计划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写起,到张角创建太平道为止。林汉达老先生以《史记》《汉书》等正史材料为基础,重新梳理组合历史事件,写作时格外注重语言锤炼,确保语言的趣味和可读性,最终以生动有趣、别具一格的方式,将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以客观角度评价历史人物,注重引导儿童辩证思维,对青少年而言,《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是一套优质的历史启蒙读物。

媒体推荐

    这部书念起来很顺口,读着就跟听故事一个样,所以不但是一部优秀的历史读物,还是一部优秀的语文读物。
    ——叶至善(出版家,编辑家)
    对我后来从事文科教育,特别是读了大学的中文系,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为就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它们进入了我的生活。
    ——康震(央视百家讲坛名师、诗词大赛评委、北师大教授)

作者简介

    林汉达(1900-1972),浙江慈溪人,著名教育家、语言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曾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民主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等。林先生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一生向传统教育挑战。对中国的汉语拼音改革、成语通俗化、扫盲等工作做出了极大贡献。他写的通俗历史读物,如《上下五千年》《中国历史故事集》《东周列国故事》《前后汉故事》《三国故事》等是一代代中国孩子的历史启蒙读物,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岁月经典。

目录

前后汉故事1
  1博浪沙行刺
  2平定南北
  3沙丘遗恨
  4怨声载道
  5揭竿而起
  6天下响应
  7抢地盘
  8八千子弟
  9斩白蛇
  10立羊倌
  11骄兵必败
  12破釜沉舟
  13指鹿为马
  14坑秦兵
  15约法三章
  16鸿门宴
  17火烧阿房宫
  18分封诸侯
  19追韩信
  20暗度陈仓
  21陈平归汉
  22兴兵发丧
  23美人和儿女
  24木罂渡军
  25绑架老母
  26收英布
  27销毁王印
  28挑拨离间
  29假投降
  30外黄小儿
  31分我一杯羹
  32踢脚封王
  33鸿沟为界
  34钻人敌营
  35四面楚歌
  36难见江东父老
前后汉故事2
  1汉高祖登基
  2五百义士
  3恩将仇报
  4巡游云梦
  5“功狗”和“功人”
  6上朝的仪式
  7白登被围
  8和亲
  9极极以为不可
  10一笔勾销
  1l平定南方
  12大风歌
  13白马盟约
  14把人当作猪
  15萧规曹随
  16太后临朝
  17汉文帝即位
  18废除连坐法
  19两封信
  20耕种的榜样
  21往边疆移民
  22废除肉刑
  23方士的诡计
  24有生必有死
  25削地
  26平定七国
  27金屋藏娇
  28绝食
  29排斥百家
  30金屋变为冷宫
  31滑稽大王
  32帮闲文人
  33马前泼水
  34反攻匈奴
  35灌夫骂座
  36夜郎自大
  37长门宫
前后汉故事3
  1飞将军
  2加强边防
  3武功爵
  4通西域
  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6再通西域
  7求神仙
  8天下十三州
  9强求“天马”
  10扣留使者
  11苏武牧羊
  12李陵投降
  13司马迁受累
  14尧母门
  15挖掘木头人
  16轮台悔过
  17托孤
  18苏武回国
  19聪明的少帝
  20立昏君
  2l废昏君
  22坐牢读经
  23霍家的败亡
  24国内要紧
  25称职的官吏
  26杀害大臣
  27赵充国和西羌
  28功臣茴像
  29女使者
  30外戚和宦官
  31昭君出塞
  32攀断栏杆
  33谦恭下士
  34七亡七死
  35面面俱到
前后汉故事4
  1改朝换代
  2复古改制
  3绿林和赤眉
  4起义军的混合
  5昆阳大战
  6新朝的灭亡
  7一个算卦的
  8争取民心
  9整顿队伍
  10攀龙附凤
  11绿林的破裂
  12赤眉的流亡
  13帝王满天下
  14三分天下
  15钓鱼台
  16得陇望蜀
  17硬脖子
  18马革裹尸
  19云台二十八将
  20取经求佛像
  21生死朋友
  22投笔从戎
  23威震西域
  24宦官灭外戚
  25但愿生入玉门关
  26天知地知
  27豺狼当道
  28太学生罢课
  29宦官五侯
  30林宗巾
  31逮捕党人
  32太平道
  附录  作者原序

前言

  

    爷爷林汉达生于1900年,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爷爷年轻时赴美留学,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研究生院民众教育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他学贯中西,对中国教育的传统和西方教育的发展了然于胸.回国后,曾历任燕京大学教授、教务长、教育部副部长。爷爷生前一直从事教育工作、文字改革工作及通俗历史读物写作,是语文现代化的积极推动者。
    爷爷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他治学严谨、一丝不苟,从上世纪20午代起,即从事研究和写作。他的著作品类丰富,涉及面广。影响深远,如《东周列国故事》《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三国故事》《上下五千午》等,至今仍是大部分家庭的案头必备书目。爷爷的这些作品文风幽默。通俗易懂,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深受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我是爷爷的长孙,出生于1954午。小时候我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一同生活在北京西单辟才胡同10号的四合院里,其乐融融。记得我上高小时,爷爷下班回来,通常与奶奶寒喧几旬,喝上一杯清茶之后,就开始工作,有时候连晚饭都顾不上吃。爷爷伏案写作时,我作为爷爷的小书童,做完功课后,就在旁边帮忙.誊写爷爷修改过的手稿,窗明几净的书房里,静得只有钢笔尖在稿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
    从小到大,我秉承爷爷的教诲,对爷爷的行文思路、写作风格及用语方式耳濡目染。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他曾给我在语文学习上确定的方向,即“通俗化、口语化、规范化”。这对我一生的学习和研究影响巨大,使我受益匪浅。
    2016年秋,我有幸与童立方印刻书院的姚青锋先生相识而结缘,聊起爷爷普及通俗历史故事、推广传统文化的遗愿。我们二人荼坊对坐,侃侃而谈。从爷爷笔下《春秋故事》里的“合纵抗秦”聊到“焚书坑儒”,从晌午聊到傍晚,颇有相见恨晚之意,竞不知夕阳西下。此后时常茶坊相聚,谈书、谈传承、谈读者、谈修订……所谓惺惺相惜,莫过于此。
    初衷已定,怀着为广大读者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向青少年朋友普及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文明的美好愿望,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和童立方历两午之久,终于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将爷爷的煌煌巨著呈现在各位读者面前。
    新版《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包括《春秋战国故事》(即原《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前后汉故事》(即原《前后汉故事新编》)、《三国故事》(即原《三国故事》)。此次新版,我们本着准确、严谨、合理、相宜的原则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部署。遂不同于以往的版本在于:
    所涉古今差异问题,重新编校考证,更准确
    自上世纪70午代中华书局首版《前后汉故事新编》至今,已有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了。随着时代的变迁,书中涉及的部分地名及行政区划等都发生了变化。此次新版《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以各大权威版本和可查信史为参照,对书中所有人名、地名及行政区划等均一一核实,将以往各版本中的不当和谬误之处一一修正。慎之又慎,只为再现爷爷传世名著的凤采。
    作为爷爷的长孙,亲自审稿修订,更严谨
    将爷爷的书稿原汁原味,并以适合现代读者阅读的方式出版,一直是我的愿望。当然,这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情。手捧稿件,我十分谨慎,对照着爷爷的手稿。我逐字逐句地进行通读审核,夜以继日,通宵达旦。夜深人静,那些黄旧的书页在手掌中翻过,沙沙有声,仿佛爷爷的音容笑貌,还在眼前。
    爷爷故去已经四十多载,几十年的历史变迁,一些特殊字词的用法已经发生了变化。我这次做的主要工作,就是对文中一些不合时宜之处,一一修订点明,全书在保证爷爷原著原汁原味的同时,力求行文通达完善,以满足当代读者的阅读需要。
    全新再版,大十六开四本组套上市,更合理
    之前有不少读者反馈,市面上各个版本的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开本和字体偏小,阅读起来很是费眼费神;而且厚厚的一大本,给人造成不小的心理负担.加之单本页数太多容易脱胶开线,携带起来也不方便……种种不如人意。此次全新再版的《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经多方比较,反复斟酌,遂选用大开本方式,将原来的单行本合理地分为四本来组套,本着一切从有利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宗旨。
    生动手绘,白描插图搭配精彩故事,更相宜
    新版插图,由当今人物画的佼佼者、中年画家黄连宝先生精心绘制。黄先生国画功底深厚,注重人物表情和动作。他的作品造型准确,人物传神,生动地体现了书中的故事主题和人物性格。黄先生创作的插图,为这套经典之作增添了不少光彩。希望读者朋友们在阅读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能领略名家插图的风采.尽享绘画艺术的熏陶。
    近两百万字的巨著,运筹帷幄,历时两年之久。今天,这套新版的《林汉达讲中国历史故事》终于出版了。在此,我衷心向全国的青少年朋友和广大读者们推荐这套真实而有趣的历史读物!倘若某些电视剧、小说里,仍然充斥着各种扑朔迷离与戏说“历史”的成分,请保护您的孩子勿被编造的野史所蒙蔽。
    这套书里娓娓道来的历史故事,如同一个巨大的宝藏,等着您和您的孩子来逐渐认识、潜心发掘。
    林汉达长孙——林力平
    2018年12月10日于北京

后记

  

    本书紧接着《东周列国故事新编》。全书的体例跟上一本大体相同,因此,有关编写的一些技术性的问题这儿就不重复谈了。可是有一件事,我还得再提一提,那就是:我写中国历史故事的动机,只是想借着这些历史故事来试验普通话的写作。换句话说,我的动机是从研究语文出发,是以研究语文为主的。为了这个缘故,我想先谈谈有关语文的一些问题。
    毛主席早在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就说过“言语必须接近民众”。有不少人以为字应当认,书应当读,就是所谓“读书识字”;说话嘛,谁都会,儿童在上学之前早就学会说话了。所以在过去我们只注重文字教学,不注重语言教学,普通话的学习更是近来的事。因为过去不重视语言教学,在学生时代只练习“作文”,没练习“写话”,以致有些人即使成心要写白话,也会不自觉地用了一些不文不白的词句。毛主席在《反对党八股》里教导我们要下苦功去学习语言。他说:
    为什么语言要学,并且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呢?因为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第一,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人民的语汇是很丰富的,生动活泼的,表现实际生活的……第二,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所需要的成分。我们不是硬搬或滥用外国语言,是要吸收外国语言中的好东西,于我们适用的东西……第三,我们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当然我们坚决反对去用已经死了的语汇和典故,这是确定了的,但是好的仍然有用的东西还是应该继承。
    关于语言的大众化问题,毛主席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指示我们要向群众学习,要我们在思想感情上和工农兵打成一片。他说:
    什么是不懂?语言不懂,就是说,对于人民群众的丰富的生动的语言,缺乏充分的知识。一些文艺工作者由于自己脱离群众,生活空虚,当然也就不熟悉人民的语言,因此他们的作品不但显得语言无味,而且里面常常夹着一些生造出来的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的不三不四的词句。许多同志爱说“大众化”,但是什么叫作大众化呢?就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
    以上所引的毛主席的话,是我在写作中作为语文通俗化学习的一个指导思想。我不是笼统地反对文言,也不是要求所有的文章都要通俗,而是从实际出发,要求写给广大群众看的东西、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的出版物,最好能用普通话来写,不要滥用文言。这一点我想谁也不会反对。当然,书面上写的语言和嘴里讲的语言,多少总有点区别(例如书面上写的语言可以比较复杂些、精密些),但是必须是同一种的语言,而不是像文言或者半文言那样变成了另一种语言。书面上的语言要尽可能地做到跟嘴里讲的语言一致,必须能够读出来就听得懂,也就是说,能够朗诵。由于过去有不少小说中的白话文并不是今天活的语言,有些人就错误地模仿那种腔调,把白话写成了不文不白的“新文言”。
    到了今天,我们更可以明确地说,过去的白话文并不都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这儿还可以看出所谓纸上写的语言和嘴里讲的语言相一致,应当理解为和规范化的普通话相一致,而不是提倡方言或者土话。我因为不喜欢故意掉文,倒喜欢用北京口语来写东西,有一个时期,曾经走上了另一个极端,把北京的土话当作普通话来使用,这是不对的。方言和土话可以作为丰富普通话的养料,但是当它在别的地区通行以前,不能作为全国共同的语言,即使是北京的土话,也不能称为普通话。因此,在通俗读物的用词上,我们一面反对滥用文言,一面还得反对滥用方言和土话。这本书在用词上虽然改了好多次,可是文言性的词句和北京的土话,由于一时见不到,还不敢说已经完全改去了。 一个地区的方言和土话,别的地区的人一般是听不懂的,就是写出来,也不容易看得懂,所以在全国范围内,这种用方言或者用土话写的文章不能形成一种文体,也不可能成为一种文风。但是半文半白的文章,虽然读起来不一定听得懂,看是可以看得懂的。这种文体跟汉字重形不重音的特点很相适应,所以尽管和人民的语言相对立,在不少知识分子当中,反倒成了一种习惯。例如不写“既然这样”而写成“既如此”,不写“你来的时候”,而写成“你来时”,不写“他就笑着说”,而写成“他便笑道”等等。这种白话文还是只能够用眼睛看,而不能够用耳朵听的,虽然也叫白话,实际上已经变成一种“新文言”了。这种“新文言”用在一般的书报中,我们可以不谈。可是在通俗读物、儿童读物,甚至连环图画的说明当中,我们也经常见到这些词句。这是为什么呢?我相信今天的作家绝不会故意把一句简单明了的话写成不三不四的文言,让识字不多的人看不懂。就我过去的写作经验,说句天公地道的话,不是故意的,而是因为过去受了文言和旧式白话的影响,现在要写通俗的话又没下苦功,那种半文半白的文腔一时还没法改变过来。 …… 除了这两件所谓“改革”以外,王莽还拿进行币制改革的名义,搜刮全国人民的财富。在短短的七年里面,币制改了四次,钱越改越小,价越做越大。到了这时候,不但广大的劳苦群众活不下去,就是贵族、豪强、富商、地主也对他不满。王莽还想借着对外战争来缓和国内的危机,就这么跟北边、西边、东边、南边的各部族、各邻邦都打上了。没想到这一来反倒加速和加紧国内农民的大起义。他临死还说:“天理在我这儿,汉兵能把我怎么样?”根据历史的记载,他死守着的不是什么天理,而是六十万斤黄金和无数的珍宝。 第六,汉光武的功过。我写汉光武刘秀的故事所碰到的困难,正跟写汉文帝的故事一样。赞扬他还是谴责他?赞扬多少?谴责多少?这当中的分寸是很难掌握的。我看了些有关汉光武的论文,也曾经跟朋友们谈谈到底他是好人还是坏人。有人说他好,有人说他坏,有人说他好里有坏,坏里有好。我没有很好地研究。综合起来说,我们不应该过分赞扬刘秀。他是个汉室的贵族,又是个大地主、大米商,还是个太学生。天下乌鸦一般黑,这样的人怎么能跟穷苦的农民起义军合得来呢?再看他的行动,表面上跟农民起义军联合作战,推翻新莽的政权,实际上他是利用农民军作为自己夺取政权的工具。他一做了萧王(还没即位),就以统治者自居,镇压和屠杀各地的农民起义军。他的政权是在农民军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 刘秀所以能够统一中原也有他的优点,主要的有这些个: (1)昆阳大战决定起义军的胜利。刘秀只有三千人马,守昆阳的绿林将士王常、王凤也才八九千人,两路人马合在一起,也不过一万二三千人,围攻昆阳的敌人有多少呢?四十二万,号称一百万。双方力量差得太远了!就在这种情况下,汉兵居然打了胜仗,消灭新莽的百万大军,这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大战中很突出的一个例子。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刘秀一点不害怕,不退缩,自己带头作战,采用各种方式鼓励起义军的士气,对这次战役的胜利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2)军队的纪律好,起义军初次打胜仗的时候,新市兵、平林兵、南阳兵三路兵马沿路抢夺了不少财物。为了争夺财物,他们差点儿互相打起来。刘秀劝告自己这一边的人把财物都让给别人。那两路人才愿意跟南阳兵再去进攻别的县城。后来更始做了皇帝,将士们在各地掳掠财物,强抢妇女。赤眉一路的人马到后来也跟绿林兵一样,纪律很差。另外十几处的起义军也一样,起先没收官府、豪强的财物,那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以后继续用抢掠财物的手段来维持生活,甚至连一般老百姓也遭到抢劫,这就违反了人民的愿望。刘秀可不同了,他的军队中也有掳掠的行为,但是他用种种办法整顿纪律,争取民心。论这一点,别的军队的领导人就没有这么远大的眼光。 (3)减轻人民的负担。汉光武刘秀平定关中以后,就下诏书,节省公家的开支,田税减为三十分之一。即位以后接连好几次下令让奴隶恢复为平民,或者不准奴隶主虐待奴隶。不止一次地大赦天下,救济贫民。老百姓情愿让他做皇帝,不是没有理由的。 (4)保全功臣。汉光武使用一切办法做到保全功臣。他们当中即使有点小过失,也就宽容过去了。在这一方面,他确实比汉高祖和明太祖都要高明。天下刚刚平定,有意识地不杀戮功臣,对团结统治阶级内部,巩固政权,安定社会秩序,都有不小的作用。 以上这些人物和事情的看法和意见,我自己觉得还不够成熟,其他错误的或者不妥当的地方一定不少,希望读者随时指正。 林汉达 1963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