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语言学

用写作重建自我

  • 定价: ¥79
  • ISBN:9787111653776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机械工业
  • 页数:316页
  • 作者:黄鑫|责编:向睿洋
  • 立即节省:
  • 2020-05-01 第1版
  • 2020-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个层层深入的写作体系,一套循序渐进的疗愈系统,教你手写内心,记录自己独特的历史,打破枷锁重建自我。
    读者按照书中介绍的方法进行写作治疗练习,可以进行深度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和自我疗愈,并写出诗歌、散文、家族回忆录等个人原创作品。本书为读者提供了一条通过写作重建自我,并与父母及家族达成和解的道路。

内容提要

  

    《用写作重建自我》是一本心理自助图书,旨在帮助读者通过写作疗愈自己。它不仅是你实现作家梦的写作教材,也是你借由书写抵达内心世界的地图。全书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觉察·看见”,是重建自我的起点。
    第一部分属于“表达性治疗”,教你运用自由书写,打破心灵枷锁,破壳而出一个更加强壮、明净的自我。
    第二部分“探索·遇见”,是重建自我的路程。
    第二部分属于“表达性治疗+指令性治疗”,教你完成主题明确的诗歌和散文等创作,深入探索自我。
    第三部分“和解·发现”,是重建自我的抵达。
    第三部分带你开启家族回忆录的创作。通过梳理自己的来路和去向,从家族的血脉浓情中,获得生生不息的力量。完成这部分,重建自我的工作才算圆满。
    当你开始阅读本书并动笔写作时,你会发现:
    你有那么多精彩的生命故事;
    你有那么深沉、细腻的情感;
    你有那么丰富、智慧的思想。
    当你逐渐完成写作练习,拥有自己的作品时:
    你开始变得自信,自我怀疑和羞愧没了踪影;
    你重拾掌控感和力量感,自尊也随之增强;
    你会体验到更强的归属感,内心更加平静,更爱你的家人和这个世界。

媒体推荐

    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完整性与丰富性,是一点一点写出来的。环绕着名字、身体,还有“我的样子”等,跟随自由联想的写作,我流淌出来,被我重新认知。这就是《用写作重建自我》的任务。这本以自我及家族史书写为中心的论著,引入并借鉴了精神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更为宝贵的是,作者黄鑫把家谱、家训等传统文化纳入家族史书写之中,这是意味深长的尝试。同时,黄鑫还将多年精读《文心雕龙》等传统文论典籍的研究心得与写作体验一一呈现在本书之中。在黄鑫身上,传统不是字面上的、口号中的,而已经成为她实践中的有机部分,充满活力。
    ——中国地质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副教授  吴和鸣
    伤和病都不会成为生命中永远的印记,而是强化生命力的转折点。在这本书中,黄鑫不只是记录了自己和学生的转化历程,还记录了他们如何做到的方法。看到黄鑫在本书前言写下“献给中华民族”时,眼眶一阵热。这是一个大时代的情怀,却由一位小女子在书写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学时回向给广大的人们,那毫不保留地抛洒自己热情的胸襟,让我动容。
    ——第十四届台湾心理治疗与心理卫生联合年会终身成就奖得主  杨蓓
    文学和艺术是古圣先贤强健精神的重要方式。写作作为一种充满艺术感的文学表达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排解情绪,提升对心灵的修炼和滋养。我们现在的教育,多为格物致知,少有诚意正心。很多人缺乏独立的人格,心灵孱弱多病。很欣喜地看到,像黄鑫这样的作家和心理咨询师正在开启诚意正心的教育,通过写作帮助人们重建自我。这本书具有非常强的实操性和专业性,相信很多对心理学和写作感兴趣的小伙伴,都会从中找到自己的修行之路。
    ——砍柴书院创始人  李砍柴

作者简介

    黄鑫,中国写作治疗开创者、作家、心理咨询师、写作导师。
    通过写作,帮助自己走出命运的泥潭,进而开创写作心理治疗方法。重建家庭关系,陪伴女儿从成绩倒数、降级学习到成长为自信的世界顶尖艺术名校大学生。随后开设写作私房课,助人疗愈心灵创伤,帮助创作者突破写作瓶颈,指导新手实现作家梦。
    毕业于南京大学作家班,拥有20余年的写作经验,为豆瓣阅读一级签约作家。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深圳市心理咨询行业协会写作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
    著有《用写作重建自我》《让文字在指尖流淌》《女性心理成长自疗课》等书。其中,《用写作重建自我》首次公开写作私房课课程体系,以自身及学员的实战经验为例,系统构建集心理治疗和作家培养于一体的写作疗愈体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可操作性。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  觉察·看见  打破心灵枷锁的自由写作
  第1章  自由书写是用写作重建自我的基础
    自由书写
    自由书写的益处
    自由书写助我探索写作治疗之路
    写日记与自由书写的区别
    写作练习:自由书写
  第2章  通过检查分析发现自我问题的根源
    检查分析
    写作治疗的理论基础
    人人本是作家
  第3章  入兴贵闲,回到初心,滋养内在小孩
    入兴贵闲
    为情而造文
    写作疗愈身心的历史
    写作治疗处理情绪五个步骤
  第4章  在作品疗遇小组中相互抱持
    作品疗遇
    作品与过程并重
    写作最大的技巧是共情
    组建作品疗遇成长小组
  第5章  写作治疗的目标阶段
    写作治疗的三阶段
    前三个月你可能遭遇什么
    写作治疗的定义和特点
第二部分  探索·遇见  深入探索自我的诗歌散文写作
  第6章  我以我梦入诗
    把梦置于阳光下释读
    让梦引领你去写作
    进入主题写作时刻
    写作练习:以梦造诗
  第7章  轻轻呼唤我的名字
    请问贵姓
    轻轻唤着你的名
    心灵散文写作九步骤
    寻找叙述者口音
    写作练习:名如其人
  第8章  仔细聆听身体的声音
    身体感官连通当下与过去
    身体感官连接作者与读者
    要展示而非讲述
    感官细节是写作的支点
    写作练习:我记忆中的厨房
  第9章  我要我本来的样子
    相由心生的疤痕实验
    自我意象投影出你的样子
    写出脆弱活出真我
    写作练习:我的单人照
    写作练习:那些曾经羞耻的童年往事
  第10章  弥合我深深的创伤
    创伤的症状和分类
    创伤的后现代叙事
    创伤的代际传递
    了解父母的心理创伤
    写作练习:剪辑错了的故事
  第11章  我是谁
    撰写自我简介
    形成自我认同
    运用象征描述我是谁
    建设写作的心理空间
    写作练习:回望青山
第三部分  和解·发现  透视命运轮回的家族回忆录写作
  第12章  家族的派遣者
    我被派遣的使命
    家庭治疗派遣理论
    以家族为主题的回忆录写作
    普通人也能写回忆录
    真诚袒露的写作态度
    袒露秘密的伦理压力
    家族禁忌与沉默
    谁是家族的替罪羊
    写作练习:破除禁忌之法
    写作练习:向死而写
  第13章  讲述家族故事
    故事写作要素
    三种家族叙事模式
    一位英雄祖先的传奇
    家训、家规和家风
    家族聚会与家常菜谱
    家人共有的身心特征
    写作练习:《木兰新辞》
  第14章  家谱图的运用
    修家谱和上家谱
    家庭治疗中的家谱图
    家谱图的画法和解读
    家谱图用于家族回忆录写作
  第15章  老房子才是家
    回乡寻根田野调查
    如何与拒绝你的家人沟通
    老房子会说话
    写作练习:从眼前一点小东西开始写起
  第16章  家族老照片
    照片是写作的线索和脉络
    深度描述的概念
    连接个人与公众世界
    写作练习:我的家庭照
    写作练习:时光的归属
  第17章  家书抵万金
    家书连接亲人亲情
    父母给孩子写信
    孩子给父母写信
    谈谈家中的兄弟姐妹
    致逝者的悼亡信
    写作练习:写一封信告诉“你”如何去做
    写作练习:亲爱的爸爸妈妈
  第18章  祝福孩子
    生活需要祝福
    了解家族史越多的孩子越幸福
    家族回忆录的结尾是希望
    写作练习:散文诗《祝福孩子》
附录A  那条家族伤痕的写作疗愈之路:陈向一访谈
附录B  思乡·思心
致谢

前言

  

    一
    几年前,我问一位我上医科大学时的同学——一位内分泌科主任,为什么现在患糖尿病的人这么多,没想到,他脱口而出:生活方式。更让我没想到的是,他正带着博士生研究糖尿病患者的抑郁情绪……
    是啊,我们现在有某种生活方式,这种需要去定义、去研究的“生活方式”,导致了我们现在特别的疾病谱,形塑了我们的存在现实,而生活方式的形成与我们的历史有关。在这里,这个“我们”也是需要界定的,“我们”经由梳理“我们”的历史而得以确立。现在,我把“我们”置换成“我”,“我”的绽出,来自于我自己特别的历史。
    近两年,在临床和教学之余,我研究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这是一本有关“说话”的小说,我梳理出小说中说话的两个层面,一是“说”“话”与“说话”,二是说人、说心、说事与说理。我的兴趣在于观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如何“说自己”的,小说为此提供了丰富的语料,让我们可以切近自己的经验,重新体认自我。比如,在说人自身的姓名、身份时,是“叫”什么,是“当”爹的、“当”师傅的,这些个“叫”“当”有特别的意味,但很难直接翻译成外文,这差不多是不可能完成的翻译任务。我非常认同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的思想,我们生活在一些“说法”之中,可能需要从西化的“说法”,回到本土的“说法”,最后到直接的描述。用写作重建自我,应该是这样的描述之路。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完整性与丰富性,是一点一点写出来的,环绕着名字、身体,还有“我的样子”等,跟随自由联想的写作,“我”流淌出来,并被我重新认知。
    这就是黄鑫这本著作的任务,其中我们也从书写中感知到我们内在的疗愈力量,这样的力量来自我们的历史与传统。
    二
    2019年4月9日,中国心理学权威期刊《心理学报》发布“中国人应对历史危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专栏征稿,这是极不寻常的,兹摘录征稿启事如下。
    自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延绵不绝。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不间断千年文化的特例,中华民族当比曾间断过文化的民族更能在危机下变通、生存,亦更清醒“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
    在全球变暖和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占据食物链顶端的智人突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算法开始替代人类做出选择,一些原只有人类能做的工作已经被机器人所取代。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众国家、民族迷茫应给自己的后代传授或培养什么技能,方可让我们的孩子在20年后仍有竞争力,让下一代能安身立命。
    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为应对这一危机和挑战,我们应比过去更自觉地探索什么是人类成为“万物之灵”的变通能力,进而了解“我从哪里来,我要往哪里去”。在此历史发展的重要拐点,中国的心理学家亦有责任揭示中国人重要或特有心理与行为背后的规律,用改革开放40年学会的科学共通语言,向世界报告具有民族特色的应对危机和挑战的方式,传授中华民族“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竞争优势。
    在此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在第三十届国际应用心理学大会(ICAP 2022 in Beijing)彰显、交流这些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研究,同时也吸引更多的学者从事这方面的探索,进而产生高质量且立足中国社会重大问题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心理学报》与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计划在《心理学报》开设“中国人应对历史危机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专栏,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开放性地探索被作者判断为能“保民族在危机下生存”,能“巩千年文化延绵”的任何心理现象与行为表现。
    我个人认为这篇征稿启事是一份很重要的“历史”文献。在目前重要的“拐点”“大变局”中,传统、传统文化关涉“我从哪里来”,更蕴含“我要往哪里去”的方向与路径。黄鑫的书已经先行一步,交出了很有分量的报告。本书是以自我及家族史书写为中心的论著,引入、借鉴了西方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思想与方法,更为宝贵的是作者把家谱、家训家规等传统文化纳入家族史书写之中,这是意味深长的尝试。作者多年精读《文心雕龙》等传统文论典籍,将研究心得、写作体验一一呈现在本书之中,对黄鑫而言,传统不是字面上的、口号中的,而已经是她实践中的有机部分——充满活力的部分。
    三
    2015年6月“东方之星”沉船事故发生后,我参与了心理救援工作,遇难者子女的叙述中最让我难过的是他们难以弥补的遗憾:没有机会尽孝了,没有机会去了解父母的过往了,总想着,等到什么时候有空了,闲下来了,再……然而,没有这样的机会了。而对于逝者最好的纪念,是整理遗物,试着写出一份逝者的传记,这是我们在心理救援现场给出的建议之一。祖辈的经历在父母的记忆里,随着父母的离世被带走了;父母的经历,在那些遗物之中,那些照片、各种证件、文件等,静静地诉说着渴望被听到的故事。其实,心理并不是真的需要“救援”,我们的工作是去发现许多早已存在的资源。
    这样的例子说明了家族史釆写的紧迫感,换个说法,家族史的书写应该是每个家庭可以很快着手进行的工作,就像本书反复说的,不用特别准备,重要的是现在开始。
    可以把家族史的书写,看成是我提出的“实验传记”的一种形式。所谓实验传记,目前看来重点有二,一是强调过程,二是不拘形式。当我们邀请父母参与时,刚开始会被拒绝,但如果坚持的话,他们一般都会积极配合,在他们内心,一直都有诉说的动机,他们想要把所经历的、所体验的告诸后人,只是他们也会有各种顾忌,传记的书写就是在这样的矛盾中开始的,这样的过程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义。最终,家族史可以以完全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影集,也可以是片断或未完成的。
    在本书中,黄鑫报告了她在实践过程中的一些非常宝贵的先行者的经验。除了强调书写的意义与态度,她还提供了很多工具,沿着她指出的路径、步骤,相信读者能够收获颇丰。
    四
    当今,我们越来越重视原生家庭的影响,也随之出现了不同的甚至对立的观点。一些心理工作者视原生家庭为许多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也因此创设出基于此理念的心理治疗的策略和方法,以此开展相关的干预;为原生家庭辩护的声音则强调时代的局限性,强调原生家庭亚文化的合理性。但究其实质,不同的观念有高度一致的目标,即努力达成家庭内部的和解。
    在急速变化的当代社会中,存在巨大的代际鸿沟,和解像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口号,是在表达一种愿景。我们得厘清我们所期待的和解的意义是什么,在此基础上去思考如何达成真正的和解。
    和解肯定不以抹杀或回避矛盾冲突为目的,甚至可以说,和解也不是以化解矛盾冲突为出发点的。构成矛盾冲突的双方,都是独立的生命主体,因为婚姻、家庭、血缘而纠结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为先天与后天、意识与潜意识,哺育与反哺共存,爱恨交加,和解意味着承认并接受这样的现实。
    表面上对峙的双方,在巨大的张力中寻求着表达各自独立的思想与情感。所谓的心理症状,那些焦虑或者抑郁,都是一些线索;盛行的鸡汤文、各种佛系的说辞,不一而足,是用创可贴覆盖内在的伤痛……它们都指向强烈的言说需求,并拒绝了结。而和解便是深入到过往,深入到内在的深度描述。生命历程中所经历的各种事件,不单单是事件,更是一直等待敞开的生命体验;家族中的禁忌与秘密,既是创伤,也是福佑。
    这样的和解是接受生命厚重的礼物。历史以复杂的方式选择它的亲历者、目击者及代言人,“为什么是我”,必须回到历史之中,才能找到答案。这个被派遣的“我”,有待了解,有待认识。这个“我”要重走家族的迁徙路线,回溯家族的源头,梳理家族大事记,聆听祖先的声音;这个“我”要承接累世的爱恨情仇,给每个人位置,替每个人尤其是替那些没有名义的、没有话语权的人发声……在这样的过程中,这个“我”知道了自己的出身,明确了自己的身份,真正地成为“我”。
    所以,和解是艰难的。它不是终结,而是开启;它不是和风细雨、温情脉脉地抚慰伤痕,而是充满愤怒、悲伤地揭开伤疤。唯有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和解、疗愈,产生真正的希望。
    吴和鸣
    2019年6月9日于武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