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经济学理论

增长的错觉(经济学家错了吗)

  • 定价: ¥59
  • ISBN:9787521716528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264页
  • 作者:(英)戴维·皮林|...
  • 立即节省:
  • 2020-05-01 第1版
  • 2020-05-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科菲·安南,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协会前主席安格斯·迪顿,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发展经济学专家张夏准,布克奖、星云奖入围作品《云图》作者大卫·米切尔诚意推荐的经济读物!
    几乎不会有人怀疑,GDP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作者却认为,GDP已经不足以反映这个世界的发展程度了。这本书是对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一种修正:反思遵循至今的经济指标,大胆探究GDP合理替代方案。我们社会的发展一度被简化为经济指标的变化,但我们仍然有必要去寻找新的生活评判方式。
    人们痴迷于经济增长,却又被其所缚。那些经济学中令人费解的数学公式,能够衡量我们的生活吗?为何经济稳步增长,公众却愈发悲观?我们需要一种能与人们的实际经验产生共鸣的经济学语言。

内容提要

  

    环顾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经济学家用复杂的公式为我们的生活定下标尺:经济状况决定了我们在国防、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开支。而当经济学家从GDP数据中得出经济状况良好的判断时,一些人感到悲观,自认生活质量以及获得有意义的工作、洁净空气、良好医疗的机会在下降。这一分歧从何而来?单用GDP衡量经济发展状况有多少合理性?GDP遗漏了哪些重要的部分?
    作者戴维·皮林认为,用GDP衡量经济增长已成了一种狂热。然而,GDP不擅长衡量新事物,难以捕捉人类在科技、知识共享、女性的隐性劳动价值等领域内的巨大进步,还纳入了毒品、污染等负面的经济活动。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因而,我们有必要去寻求一些补充方案。
    经济增长只是实现目标的途径,而非目标本身。我们一直通过经济增长这块棱镜看待一切事物,而这个习惯扭曲了我们的视线,使我们忽略了真正值得关注的事。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其他衡量经济状况的可能指标,比如社会平等、环保以及人的幸福程度等,为社会回应人的真实需求,而非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媒体推荐

    这本书是对我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如何塑造人类未来的深刻哲学思考。所有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人都应该阅读此书。
    ——张夏准(Ha-Joon Chang),剑桥大学经济学教授、发展经济学专家
    戴维·皮林是一位风趣幽默且见识广博的作家,他引导读者探索人类对经济增长的痴迷——即使增长的定义很模糊,且GDP未能衡量出人类所关心的东西。他对GDP及其替代品的质疑,是我们努力做得更好的宝贵基础……这是一本佳作。
    ——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协会前主席
    这本书非常有见地,也很诙谐。它引导我们去探索一些重要的问题——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利用经济增长来改善贫困国家和富裕国家人民的生活。
    ——科菲·安南(Kofi Annan),联合国前秘书长、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增长的错觉》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它不仅解释了皇帝为什么没穿衣服,而且解释了为什么他一开始就不是皇帝。
    ——大卫·米切尔(David Mitchell),布克奖、星云奖入围作品《云图》作者

作者简介

    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是英国《金融时报》非洲版编辑,他曾任英国《金融时报》东京分社社长及亚洲版主编。他的专栏涉及商业、投资、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话题。他长期致力于报道重大事件,并对数十位国家领导人、经济学家、商界人士等进行访谈。皮林撰写的日本专题报道及亚洲每周专栏为他赢得亚洲出版协会奖及英国报刊年度评论奖。

目录

序言  对经济增长的盲目崇拜
第一部分  增长的问题
  第一章  库兹涅茨的怪兽
  第二章  罪恶的收入
  第三章  好的、坏的与看不见的
  第四章  好到不真实
  第五章  互联网偷了我的GDP
  第六章  做个普通人怎么了?
第二部分  经济增长与发展中国家
  第七章  大象与大黄
  第八章  无限增长心态
第三部分  经济增长以外的问题
  第九章  财富
  第十章  现代版《末日审判书》
  第十一章  幸福的议员
  第十二章  GDP 2.0
  第十三章  有关经济增长的结论
致谢
注释

前言

  

    对经济增长的盲目崇拜
    反观历史,全球发达国家一直因自己在过去的70年中取得的经济增长成就而沾沾自喜。这种检视经济增长的标尺被称为GDP(国内生产总值),是评判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每个人都是经济的参与者,而“经济”正是GDP衡量的对象。经济无形无味,却可谓现代社会环境的背景噪声。在新闻头条、商业频道或者政治辩论上,我们都能看见它活跃的身影。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对于这样一个基础词汇,鲜有人知晓它的精确定义,也很少有人知道应该如何衡量其发展水平。我们只知道,经济必须像鲨鱼那样一往无前。
    GDP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如今,GDP所发挥的作用虽与其发明者的初衷背道而驰,但GDP已然成为反映一个国家运转情况的晴雨表。如果经济持续增长,国家就繁荣安定。如果经济出现衰退,国家发展就遇到了问题。但我们密切关注的这个仿佛具有真正意义的指标,更像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数据。GDP反映出的所谓的经济图景实则受到了严重扭曲,与现实的经济状况相比,其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差异。在衡量经济发展水平方面,GDP这一指标已经失灵。
    当今的时代是一个“愤怒的时代”。全球掀起以西方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思潮,各地民众纷纷开始质疑甚至抨击曾经珍视的社会理想和制度。特朗普在美国的崛起,英国的公投脱欧,欧洲国家左、右派非传统政党的兴起,无一不影响着全球局势。由民间暴乱引发的政坛动荡更是席卷了印度、巴西、菲律宾和土耳其。
    我们若以传统方式衡量,那么目前这场“全球民愤”运动的规模堪称空前绝后,而有关其触发因素的说法也可谓众说纷纭。然而,其中有一项关于触发因素的说法获得了各方共识:政府描绘的经济图景没能如实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而这种经济图景主要是由经济学家提供的。民怨沸腾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一直存在的身份认同问题。一些人没钱买房,社会亦无意向其伸出援手。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开始对金钱政治横行与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现象感到愤怒,且这种愤怒被不断积蓄。除上述因素外,还有一个激发民愤的原因——经济学家对“经济”和“增长”的定义也不再与民众的亲身体验相符。有鉴于此,本书的重点之一即探讨经济学家口中的生活与我们经历的现实生活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差异。
    尽管“GDP”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它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且它最初被用于衡量“大萧条”时期的经济状况究竟有多糟糕。二战爆发前夕,它又“重出江湖”,被用于衡量战争可能对国家经济造成的打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经济既不是一个自然现象,也不是一个有待发现的客观事实。1930年以前,世界上不存在“经济”,它与棉花糖、汽车保险或复式记账法一样,都是人们提出的一个概念。
    倘若我们将GDP拟人化,那么它就是一个没什么道德观念的人。GDP衡量的是各种产品的产量,而不计较这些产品是好是坏。它欣喜于出现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人们需要花钱治理的污染,它更是求之不得。它也欣喜于出现犯罪问题,因为犯罪问题牵涉警力的大量出动及破窗户的修理工作。它还喜欢“卡特里娜”飓风,对战争也持欢迎态度。如果一场武装冲突将城市夷为平地,那么GDP会先衡量其涉及的枪支、飞机和弹头的数量,再衡量战后重建所需的费用。虽然GDP是一位计算数量的好手,但在计算质量方面,它却表现得捉襟见肘。此外,GDP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认知,实在令人不敢恭维。对它而言,一顿摆着三把叉子的晚餐与分别摆着一把叉子、一把刀和一把汤匙的晚餐并无差别。
    ……
    由于不想招致不必要的攻击,本书无意向增长宣战。相反,本书旨在向读者展示,当前衡量经济增长的方法存在哪些问题,以期将其拉下神坛。这一方法虽有其内在逻辑,但在经济结构逐步由制造业向服务业、由模拟向数字转变的时代背景下,日益显得有失逻辑。此外,作为一种非常狭隘的方法,它使我们只能透过一扇窗户观察这个世界。而我们需要拓宽视野,让眼睛捕捉到的画面更能如实反映生活。
    我之所以有意写这本书,缘于自身20多年的金融媒体从业经验。我曾身处全球五大洲,并作为记者向《金融时报》总部发回报道,且最终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通过经济增长这块棱镜看待一切事物的习惯,正扭曲着需要我们真正关注的现实世界。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本人也曾是这个习惯的受害者。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常驻拉丁美洲,并从事新闻报道工作,我靠自学掌握了依靠关键数据分析GDP的方法,并在几乎每篇报道中加以运用。当时的我既不会仔细思考GDP的真正含义,也不大关心GDP究竟代表什么。
    直到几年后,我才对这个问题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这得益于我在日本的经历。当时有关日本经济陷人停滞的传闻甚嚣尘上,因此我也不能免俗地就此展开报道。媒体经常将日本渲染成一个永远处于经济停滞状态的问题国家,称日本缺少让自身摆脱困境的智慧。然而,这些评价全部有失偏颇。日本纵然存在问题,但其在20世纪80年代创造的经济奇迹的确震撼了全世界。虽然这个经济奇迹已不复存在,但所谓的“日本以名义GDP衡量经济的悲惨境遇”也不完全是事实。日本的失业率极低,物价稳定,甚至会出现下降,大多数民众的生活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状态。与英国、美国、法国相比,日本的各个社区保持完好,犯罪率不高,几乎没有吸毒现象,食品质量与日用品质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人均医疗支出水平和预期寿命位居世界前列。”尽管如此,在经济学的棱镜下,日本却怎么也摆脱不了经济惨败的恶名。
    经济学呈现出来的世界观可能是扭曲的。从清洁空气到确保道路安全,从促进就业到宣扬理性思维,这些对人类至关重要的事务都被经济学排除在视野之外。我们当然可以甩手不干,将准确定义经济增长的任务丢给别人,但这么做也就意味着,我们自愿放弃了参与讨论的机会,将对生活的掌控权拱手让给自我感觉良好的经济学家。看看我们现在的处境吧,是时候行动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