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俄语

老残游记(汉俄对照共2册)(精)/大中华文库

  • 定价: ¥288
  • ISBN:9787303244416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师大
  • 页数:621页
  • 作者:(清)刘鹗|责编:李...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部讲透官场文化规则、潜规则的传世经典小说。
    发行版本多达186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鲁迅评价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入选大中华文库,汉俄对照,体会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同时,学习俄语。
    本书以中俄对照形式出版输出中国经典!

内容提要

  

    《老残游记》是清朝末年的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无辜者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真实揭露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孔。《老残游记》在写景状物和刻画人物方面,很有成就。

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1857年,卒于1909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潋、山东巡抚张曜处做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刘鹗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7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目录

序  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司马文)
自叙
第一回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关人绝调
第三回  金线东来寻黑虎  布帆西去访苍鹰
第四回  宫保爱才求贤若渴  太尊治盗疾恶如仇
第五回  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
第六回  万家流血顸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狐白
第七回  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
第八回  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
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第十回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第十一回  疫鼠传殃成害马  痸犬流灾化毒龙
第十二回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
第十三回  娓娓青灯女儿酸语  滔滔黄水观察嘉谟
第十四回  大县若蛙半浮水面  小船如蚁分送馒头
第十五回  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
第十六回  六千金买得凌迟罪  一封书驱走丧门星
第十七回  铁炮一声公堂解索  瑶琴三叠旅舍衔环
第十八回  白太守谈笑释奇冤  铁先生风霜访大案
第十九回  齐东村重摇铁串铃  济南府巧设金钱套
第二十回  浪子金银伐性斧  道人冰雪返魂香
注释

前言

  

    刘鹗和他的《老残游记》
    20世纪初,中国文学中诞生了后被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的新体裁。当时,半封建半殖民的中国遭到帝国主义强国瓜分。清朝统治中国三百余年,以交换和贿赂为基础的腐朽社会体系蔓延全国,人民毫无权利可言,法庭专横霸道,断案时公然实施中世纪的残酷刑罚。中国的“谴责小说”更直观、更深刻地向我们展示了这些场景,是时代的产物和写照。
    杰出的长篇小说家们是人民反抗封建压迫的见证人。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5)、捻军起义(19世纪70年代)和义和团起义(1900)就是19、20世纪之交中国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人民力量的崛起也对知识分子群体产生了重大影响,自然会在包括“谴责小说”在内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得到反映。
    这一题材的创始人是李宝嘉、吴沃尧、刘鹗和曾朴等人,他们依托的不仅是整个中国文化中丰富的文学传统,还有中国古典长篇小说600年间所取得的成就。
    这一时期,14-16世纪的英雄侠客小说已将头把交椅让与17-18世纪的社会生活小说。18世纪是中国长篇小说发展史上的璀璨时代,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这样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展示了当时人民生活和习俗的广阔画面,以惊人的现实主义力量鞭挞封建君主制度的种种弊端。
    “谴责小说”虽出现在20世纪初,但它依然应被归入中国古典文学,而非新文学。这一时期的作品不仅与古典作品的主题和形式关联紧密(其中包括与18世纪讽刺心理小说的关联),甚至可见其对经典作品的有意识模仿。它们的主题依然是对旧中国寄生阶层之一的官僚阶层的揭露。长篇小说的形式中还留有民间说唱的痕迹(每一章均在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戛然而止,并伴有这样的话:“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尽管这些作品和18世纪的长篇小说一样,已与民间文学没有直接联系,且从头至尾由一作家撰写而成。
    “谴责小说”的问世是那个时代本身的召唤,中国即将迎来1911年的民族民主革命。时代要求对统治阶层的罪行进行毫不留情、摧枯拉朽的批判。
    当然,并非所有长篇小说家都感觉到了这种召唤,更确切地说,他们中的大多数仍对君主立宪制的改革充满幻想,尚未彻底认识到他们创作的目的究竟何在。他们大多出身封建地主阶层,害怕革命,有时甚至试图反对革命;但与此同时,他们在描绘其所处时代的国家体制时,又往往态度坚决,言辞尖锐,具有真正的摧毁力量。一位中国批评家写道:“在《老残游记》中,作者从始至终进行批判和谴责,这是这部作品当年被读者广泛接受的主要原因。从付梓之日直到今天,读者对这部作品的喜爱从未停止,这并非偶然。”
    刘鹗(字铁云)于1857年10月18日生于官宦世家,童年时就展现出过人的文学和数学天赋,后热衷水利。刘鹗的兴趣异常广泛,大多数兴趣均源于其青少年时代的爱国情怀,因为刘鹗一直在寻找一条报效祖国的最佳道路,所以,他突破当时知识分子固有的生活方式套路,拒绝参加传统的科举考试,转而前往上海行医一年。
    ……
    作者明确表示,挽救火坑中的妓女,把她从卑劣的境地中救出,让她和“体面的”女性平起平坐,这无异是向当时的社会发出的挑战。
    作者塑造出被父母卖进妓院的翠花和翠环两姐妹形象,并不仅是为了更鲜明地突出主要人物,而是在追随19世纪的《镜花缘》《海上花》等作品,提出了中国半封建社会中长期存在的女性地位问题。
    姐妹俩的悲剧让读者动容,尤其是16岁的妹妹翠环,稚气未脱、招人怜爱。她们外表迷人、头脑聪明、性格温和,充满了女孩的骄傲。
    在作品结尾处,刘鹗出于其乌托邦观念,试图让所有敌对力量走向和解(酷吏刚弼因巡抚庄宫保自上而下的干预而蒙羞);而小说的结局是一幅爱情田园诗的画面(老残迎娶翠环,黄人瑞迎娶翠花)。
    20世纪初的“谴责小说”(其中包括《老残游记》)构成了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对“谴责小说”的阅读有助于我们在理解中国新文学的鼻祖鲁迅的路上迈出了革命性的一步(无论是在思想层面上,还是艺术层面上),只需将“谴责小说”和鲁迅的早期作品进行一番比较,《狂人日记》(1918)和《孔乙己》等小说中既包含对社会的无情批判,也有对苦难者或反抗者的内心细致入微的分析,读者能从中能读出的,不仅有作者对所描写事件的毫不妥协的革命态度,也有本质上全新的风景描写手法以及对细节的密切关注(如短篇小说《孔乙己》中的茴香豆),鲁迅的这些手法总是有助于塑造独一无二、富有个性的形象。如果不了解二十世纪初的“谴责小说”,就无法深刻体会鲁迅和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创新之处。
    但是,“谴责小说”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社会生活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开端,是十八世纪文学传统、中国小说“黄金时代”的合理传承,就此意义而言,它对我们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司马文(B.Cемaнов)
    陈方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