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语言.文字 > 语言文字 > 阿拉伯语

老残游记(汉阿对照共2册)(精)/大中华文库

  • 定价: ¥285
  • ISBN:978730324440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师大
  • 页数:587页
  • 作者:(清)刘鹗|责编:李...
  • 立即节省:
  • 2020-04-01 第1版
  • 2020-04-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一部讲透官场文化规则、潜规则的传世经典小说。
    发行版本多达186种,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学名著,鲁迅评价其“叙景状物,时有可观”。入选大中华文库,汉阿对照,体会中国古代官场文化的同时,学习阿语。
    本书以中阿对照形式出版输出中国经典。

内容提要

  

    《老残游记》是清朝末年的刘鹗晚年写的一部小说,成于1906年。书中借老残的游历见闻,揭露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反映了无辜者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真实揭露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狰狞、可鄙的面孔。《老残游记》在写景状物和刻画人物方面,很有成就。

作者简介

    刘鹗,字铁云,清末江苏丹徒人,生于1857年,卒于1909年。他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的家庭,却无意于以科举博取功名,懂得算学、医药、治河等实际学问;曾先后在河道总督吴大潋、山东巡抚张曜处做幕宾,帮办治黄工程,得到很大的声誉。刘鹗终因不得志于清廷,去而经商,有过多次创办实业的计划,最后都一一归于失败。庚子(1900年)义和团事起,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刘鹗向联军购得太仓储粟,设平粜局,以振北京饥困。1908年清廷即以私售仓粟罪加以逮捕,流放新疆,次年7月病死于迪化(即今乌鲁木齐)。

目录

自叙
第一回  土不制水历年成患  风能鼓浪到处可危
第二回  历山山下古帝遗踪  明湖湖边关人绝调
第三回  金线东来寻黑虎  布帆西去访苍鹰
第四回  宫保爱才求贤若渴  太尊治盗疾恶如仇
第五回  烈妇有心殉节  乡人无意逢殃
第六回  万家流血顸染猩红  一席谈心辩生狐白
第七回  借箸代筹一县策  纳楹闲访百城书
第八回  桃花山月下遇虎  柏树峪雪中访贤
第九回  一客吟诗负手面壁  三人品茗促膝谈心
第十回  骊龙双珠光照琴瑟  犀牛一角声叶箜篌
第十一回  疫鼠传殃成害马  痸犬流灾化毒龙
第十二回  寒风冻塞黄河水  暖气催成白雪辞
第十三回  娓娓青灯女儿酸语  滔滔黄水观察嘉谟
第十四回  大县若蛙半浮水面  小船如蚁分送馒头
第十五回  烈焰有声惊二翠  严刑无度逼孤孀
第十六回  六千金买得凌迟罪  一封书驱走丧门星
第十七回  铁炮一声公堂解索  瑶琴三叠旅舍衔环
第十八回  白太守谈笑释奇冤  铁先生风霜访大案
第十九回  齐东村重摇铁串铃  济南府巧设金钱套
第二十回  浪子金银伐性斧  道人冰雪返魂香
注释

前言

  

    杨牧之
    《大中华文库》终于出版了。我们为之高兴,为之鼓舞,但也倍感压力。
    当此之际,我们愿将郁积在我们心底的话,向读者倾诉。
    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系统、准确地将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翻译成外文,编辑出版,介绍给全世界,是几代中国人的愿望。早在几十年前,西方一位学者翻译《红楼梦》,将书名译成《一个红楼上的梦》,将林黛玉译为“黑色的玉”。我们一方面对外国学者将中国的名著介绍到世界上去表示由衷的感谢,一方面为祖国的名著还不被完全认识,甚至受到曲解,而感到深深的遗憾。还有西方学者翻译《金瓶梅》,专门摘选其中自然主义描述最为突出的篇章加以译介。一时间,西方学者好像发现了奇迹,掀起了《金瓶梅》热,说中国是“性开放的源头”,公开地在报刊上鼓吹中国要“发扬开放之传统”。还有许多资深、友善的汉学家译介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在把中华民族文化介绍给全世界的工作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或囿于理解有误,或缘于对中国文字认识的局限,质量上乘的并不多,常常是隔靴搔痒,说不到点子上。大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中国有最完备的国史。但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么了不起的哲学家竟然作出这样大失水准的评论,何其不幸。正如任何哲学家都要受时间、地点、条件的制约一样,黑格尔也离不开这一规律。当时他也只能从上述水平的汉学家译过去的文字去分析、理解,所以,黑格尔先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认识水平是什么状态,也就不难想象了。
    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缺少不了中国。中国文化摄取外域的新成分,丰富了自己,又以自己的新成就输送给别人,贡献于世界。从公元5世纪开始到公元15世纪,大约有一千多年,中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她的光辉照耀全世界。人类要前进,怎么能不全面认识中国,怎么能不认真研究中国的历史呢?
    二
    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曾经辉煌过,蓝天、白云、阳光灿烂,和平而兴旺;也有过黑暗的、想起来就让人战栗的日子,但中华民族从来是充满理想,不断追求,不断学习,渴望和平与友谊的。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曾经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话就是要人们向别人学习。这段话正是概括了整个中华民族与人交往的原则。人与人之间交往如此,在与周边的国家交往中也是如此。
    秦始皇第一个统一了中国,可惜在位只有十几年,来不及做更多的事情。汉朝继秦而继续强大,便开始走出去,了解自己周边的世界。公元前l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带着一万头牛羊,总值一万万钱的金帛货物,作为礼物,开始西行,最远到过“安息”(即波斯)。公元73年,班超又率36人出使西域。36个人按今天的话说,也只有一个排,显然是为了拜访未曾见过面的邻居,是去交朋友。到了西域,班超派遣甘英作为使者继续西行,往更远处的大秦国(即罗马)去访问,“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后汉书·西域传》)。“条支”在“安息”以西,即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一带,“西海”应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说甘英已经到达地中海边上,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临大海欲渡”,却被人劝阻而未成行,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恨。可以想见班超、甘英沟通友谊的无比勇气和强烈愿望。接下来是唐代的玄奘,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印度取经,带回了南亚国家的古老文化。归国后,他把带回的佛教经典组织人翻译,到后来很多经典印度失传了,但中国却保存完好,以至于今天,没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印度人很难编写印度古代史。明代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化传到东南亚一带。鸦片战争以后,一代又一代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又前赴后继,向西方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文明成果。这中间有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朱德、周恩来、邓小平;有许许多多大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如郭沫若、李四光、钱学森、冼星海、徐悲鸿等。他们的追求、奋斗,他们的博大胸怀,兼收并蓄的精神,为人类社会增添了光彩。
    ……
    三
    大千世界,潮起潮落。云散云聚,万象更新。中国古代产生了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祖冲之、李时珍、孙思邈、张衡、沈括、毕昇……产生了无数科技成果:《齐民要术》、《九章算术》、《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以及保存至今的世界奇迹:浑天仪、地动仪、都江堰、敦煌石窟、大运河、万里长城……但从15世纪下半叶起,风水似乎从东方转到了西方,落后的欧洲只经过400年便成为世界瞩目的文明中心。英国的牛顿、波兰的哥白尼、德国的伦琴、法国的居里、德国的爱因斯坦、意大利的伽利略、俄国的门捷列夫、美国的费米和爱迪生……光芒四射,令人敬仰。
    中华民族开始思考了。潮起潮落究竟是什么原因?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传到欧洲,转眼之间反成为欧洲列强轰击中国大门的炮弹,又是因为什么?
    鸦片战争终于催醒了中国人沉睡的迷梦,最先“睁眼看世界”的一代精英林则徐、魏源迈出了威武雄壮的一步。曾国藩、李鸿章搞起了洋务运动。中国的知识分子喊出“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中国是落后了,中国的志士仁人在苦苦探索。但落后中饱含着变革的动力,探索中孕育着崛起的希望。“向科学进军”,中华民族终于又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今天,世界已经跨入21世纪。分散隔绝的世界,逐渐变成联系为一体的世界。现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当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其它优秀文化的汲取,都以其它优秀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近现代,西方文化汲取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西方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正如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汲取一样,既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近代的转型和发展。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既然我们生活的各个大陆,在地球史上曾经是连成一气的“泛大陆”,或者说是一个完整的“地球村”,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以知识和学习为特征的网络时代,走上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大路,建设和开拓我们人类崭新的“地球村”。
    西学仍在东渐,中学也将西传。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为中国文化所汲取,而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组织出版汉英、汉法、汉西、汉俄、汉阿、汉德、汉日和汉韩等对照版《大中华文库》,以九种文字,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我们试图通过《大中华文库》,向全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追求,五千年的梦想,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放光芒。中国人民就像火后的凤凰,万众一心,迎接新世纪文明的太阳。
    1999年8月《大中华文库》付印前
    2008年9月多语种文版付印时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