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名与身随(精)/大家人生

  • 定价: ¥68
  • ISBN:9787538763737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时代文艺
  • 页数:29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叶兆言的散文集,荟萃了作者创作的和自己的人生经历相关的精美散文、随笔作品及多幅珍贵的照片。
    本书是出身文学世家的叶兆言(其祖父是著名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一部直面现实的人生自传。
    书中收录了《“宝像”引起的话题》《失去的老房子》《自行车的前思后想》等作品。

内容提要

  

    本书为当代文学大家叶兆言最新创作的首部人生随笔集。是出身文学世家的作者叶兆言(其祖父是著名家、教育家叶圣陶)的一部直面现实的人生自传。首次真实、详尽地回顾了自己丰富多彩的成长岁月、人生经历、爱情、亲情、友情等。本书凝练了作者对于物质现实与彼岸世界,肉身与灵魂统一的思考,处处闪烁着作者追求清明平和生活的人生智慧。

作者简介

    叶兆言,1957生于南京,著名作家。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1986年获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历任金陵职业大学教师,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创作总字数约四百万字。著有中篇小说集《艳歌》《夜泊秦淮》《枣树的故事》,长篇小说《一九三七年的爱情》《花影》《花煞》《别人的爱情》《没有玻璃的花房》《我们的心太顽固》,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叶兆言散文》《杂花生树》《叶兆言文集》(七卷)《叶兆言作品自选集》等。

目录

写在前面
名与身随
记忆中的“文革”开始
“宝像”引起的话题
祠堂小学
小资产阶级
玩半导体收音机
非法买卖
难得有闲
想读书
家学渊源
学日语
学英语
失去的老房子
唱情歌的季节
把钟拨快些
等剃头
自行车的前思后想
电视的话题
过年
大学时代的体育热
骑车旅行
藏书状元门下
借书满架
文学没有世家
最初的小说
发表第一篇小说
两件最得意的事
命题的作文
砚田的收入
不喜欢屈原的理由
皇帝跑哪儿去了
三次中学讲课记忆
也说经典
不得不再说的经典
前辈作家的教诲
从《背影》说开去
又想到了考大学
考上了大学
如果考不上大学
写小说当毕业论文
大学不喜欢告密者
大学毕业前的谈话
大学毕业,分配工作
跟人事局长见面
当上了大学老师
中学加衙门
我的两个学生
程门未曾立雪
命中注定的前程
当不了和尚
对母校的记忆
宴尔新婚
太太学烹饪
对女儿的期待
为女儿感动
文学少年
文学青年
人,岁月,生活
永远的阿赫玛托娃
纪念
父亲的话题
鹬鸽之痛
人,诗,音乐
红沙发
徐老师
陈瘦竹先生
不肖弟子
纪念一个朋友
回忆两个人
记李先生
初识弘一法师的岁月
圆霖法师的回忆
皇帝的小红裤衩
大桌山房
不谈汤国的画
江宏伟的《野草闲花》
李小山的箴言
徐乐乐的开脸
从傅抱石看中的一方印说起
关于速泰熙的采访
拿到新房钥匙以后
妙在无处可寻
后记

前言

  

    1974年高中毕业,我得到了一台苏联查尔基4型相机。这是托母亲朋友从上海的旧货店淘来的,价格204元。在当时,是一架很不错的相机,镜头是F2,据说与德国莱卡的某款机型完全一致。我的堂哥告诉我,这相机搁在20世纪50年代,基本上就是顶级产品,因为它的核心技术,它的原材料,都是来自战败的德国。
    以今天的眼光看,它已经算不了什么。在当时,我是说在当时,起码周围的人,没有谁能拿出比这更高档的玩意。那年头常见的是一种双镜头反光机,是120的,镜头只有3.5,只能拍十二张照片,不像我的这台135机器,每次可以拍三十六张,而且因为镜头大,成像效果极好。我的堂哥是摄影爱好者,尤其擅长拍人像,我从他那里学到了最基本的拍摄和洗印技术。
    家庭成员和周围的人,成了我拍摄的模特。也许从来就没有真正地拍好过什么照片,可是有一段时间,我耳朵边,常听到有人表扬我的作品。祖父表扬的一句话就是:  “这张照片不错,我要放到我的相册里。”我在玩照相上花了很多时间,南京新街口有家摄影图片社,那里的放大纸论斤卖,可以买回来自己放大照片,成本要相对便宜许多。我自制了放大机、上光机,用脸盆配制了药水,躲在暗房里,一千就是一个通宵。记不清我拍了多少照片,相对于今天,根本算不上什么,可是在当时,一千活就是一脸盆,一出手就是厚厚一叠照片,还真有些吓唬人。
    我很快成了一名小工人,会摄影的名声很快传了开来,经常有人要我拍照。我把有限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了无限的摄影之中。说起来荒唐,那年头拍了那么多照片,现在要想找回当时的痕迹却很困难,除了父母影集留下了一些证据,大多数照片已无处可寻。你为别人拍了照,冲洗放大成照片,把照片给了别人,事情就完了,就结束了。
    1976年9月9日,在南京绣球公园,我正为一位电工师傅的儿子拍照,那孩子才三四岁。大广播里说有重要新闻要广播,让大家耐心等待。我们一边拍照,一边等候。终于把一卷胶卷拍完,从树林里走出来,我们听到了毛主席他老人家去世的消息。
    当时并没有想到这件事会对自己前程有什么影响,一切都是不知不觉,爱好摄影的年代突然中断,我渐渐淡忘了这门技术,开始去夜校读书,读机械制图,读高等数学。和摄影一样,我仍然没有把它们学好,很快,高考恢复,赶时髦似的跟着别人去了考场,第一年没考上,第二年考上了,成了一名大学生。
    本书的照片,是否珍贵很难说。我一向不喜欢被摄影,站在镜头前面,非常尴尬。真到了要出书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实在太少了。很多老照片已不复存在,一次次的搬家,随便地送人,报刊拿去刊用以后再也没归还。也许,把它们放在书里,这是最好的保存方式。

后记

  

    关于这本书,有必要说几句。首先是内容,半新半旧,为什么,因为很多年前,出过类似一本书,还是这家出版社,加印过几次,有几个不同版本。此次重新修订,删除一些文字,增加二分之一的篇幅,风格更统一更整齐。其次是书名,出版社希望改一个,想了许久,找不到合适的,仍然沿用旧名,旧瓶兑新酒,应该还是原来那味道。其他无须多说,都是自己的人生故事,真实就好,不装就好。根据责编要求,补充一些照片。我不喜欢被拍,提到相片便头疼,没什么理想的,偶尔有几张,不是别人忘了给,就是自己没保存好,总之找不到了,由此可见出书之必要,记录在案,查找起来会方便许多。当年有过一篇“写在前面”,如今重读,觉得不需要重新写序,该说的都说过,没有新鲜想法,因此写下以上文字当作后记。
    2020年1月30日  三汉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