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典著作 > 经典著作 > 学习与研究

读毛泽东札记(2集)

  • 定价: ¥49
  • ISBN:978710806721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三联书店
  • 页数:286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中披露的史料都是真实的、有据可查的,绝无“据说”“戏说”之嫌。书中的这些史料,唯其真实性才显得可贵。
    本书是一部深入研究之作。书中的每一篇都是经过深思熟虑落笔的,颇见吹沙见金、拨灰见火之功,读来让人受到启迪。

内容提要

  

    本书为研究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随笔集。本书以毛泽东著作及《毛泽东年谱》等资料为依据,有对毛泽东走向成熟之路的描述,对当年中苏“文仗”的纪录,对毛泽东“两河”情结的叙述,也有对毛泽东语言风格的研究。对毛泽东读书偏好的分析,本书有别于那种严肃面孔书写的理论著作,是一本有细节有史料又有趣味之作,从中可见作者的文笔之好与对此领域研究的功力之深。作者在引用毛泽东文章和讲话时,自然融入自己的思考和分析,语言通达晓畅,比较立体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领袖形象。

作者简介

    陈晋,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长,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著有图书《中国道路与文化自信》《问答中国》《新中国极简史》《大时代的脉络和记忆——从五四运动到改革开放》《速读新时代》《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毛泽东的文化性格》《毛泽东的诗路和心路》《文学批评的世界》等十余部。电视、电影文献片有《毛泽东》《邓小平》《周恩来》《新中国》《大国崛起》《筑梦路上》等十余部。著述和影视作品多次获中国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电视金鹰奖、电影华表奖等。

目录

毛泽东和他的时代(代序)
要找路,先画图
各去所偏,归于一是”
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路”
作一个政治家,必须练习忍耐
“愚公移山”情结
推荐一部话剧,营造一代风气
从毛泽东支稿费看延安知识分子待遇
毛泽东和党内领导层的诗性之风
大秀才与小秀才
“我想搞这个事”——准备骑马考察黄河、长江的来龙去脉
失之交臂的国情大考察
“两河”情结与西部梦想
“美化全中国”
毛泽东看少数民族文化
毛泽东和罗稷南“秘密对话”质疑
“鲁迅活着会怎样”
不在同一条河流两次失足——毛泽东反思“大跃进”
文章千古事——毛泽东建国后对自己著述的评价
有那么一场“文仗”
为何写起“读报诗”
“突围”路上的心声
“文革”几支笔,何以升沉——晚年毛泽东眼里的“文革秀才”
后浪推前浪,希望到失望——晚年毛泽东眼里的“新人”
“瓦釜”既鸣,更待“黄钟”——晚年毛泽东眼里的老干部
毛泽东的“语言地图”与话风文风
口头讲话为什么会成为经典文献
以谦虚之心学习历史的五句名言
毛泽东与“西学”
为什么喜谈拿破仑和法国近代史
读天下奇书,新胸中日月——与毛泽东相关的“二十七个书目”
从《毛泽东年谱(1949-1976)》,看中国道路
读《毛泽东传》,读什么
后记

前言

  

    毛泽东和他的时代(代序)
    四声炮响与中国之命运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四声炮响,改变了国家的命运。
    第一声炮响是英国人打响的。
    1840年的中国,就像一个古老易碎的青瓷花瓶,看起来硕大精美,却经不起外部世界哪怕是轻轻的一击。这年,英国凭借坚船利炮,对中国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从此陷入被西方列强欺凌的屈辱境地,国运陡然下滑,在泥潭里越陷越深。
    这声炮响,把沉睡的中国从东方老大帝国的迷梦中惊醒了。美国的毛泽东研究专家施拉姆说,这声炮响,“不仅激起了农民的排外反应,而且激起了几乎中国政治、知识等各界精英人士这样一种情绪,即现状必须彻底改变”。为寻找出路,中国人接连尝试了许多办法。从不乏传统色彩的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到学习吸收西方器物技术的洋务运动;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改良,到大清王朝内部的政治体制改革,都因为没有成效而归于失败。
    第二声炮响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打响的。
    1911年(辛亥年)10月10日深夜,立意推翻清王朝的武昌起义新军,炮轰清王朝的湖广总督署,不仅吓跑了总督瑞潋,也结束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王朝。这就是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这场革命的先行者和领导人是孙中山。
    听到武昌起义的炮声,有一位刚从湖南农村来省城长沙读书的18岁中学生,立刻到长沙的起义新军里当了名列兵。半年后,孙中山建立起亚洲第一个共和国,这位青年以为革命成功了,便退出军队继续求学。这位学生当时默默无闻,后来人们都熟悉他的名字,他叫毛泽东。
    中华民国建立后,没有了皇帝,但封建军阀们把持中央和各地政权。在中央,有人想当皇帝;在地方,则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土皇帝。“城头变幻大王旗”,都是靠枪杆子说话。所谓民主、共和徒有虚名;局势乱得一塌糊涂,看不到尽头。中国依然没有摆脱衰颓的命运。
    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连创建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和他领导的当时先进的政党国民党,也陷人了苦闷无计的窘境。这时候,传来了又一声炮响。
    第三声炮响是俄国人打响的。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从“阿芙乐尔”号巡洋舰上发出的炮声,传到中国后,先进的国人从炮声中捕捉到新的文明曙光。率先看到这缕曙光并认它作方向的,是李大钊和陈独秀两位北京大学的教授。跟在他们身后下决心走俄国革命道路的年轻人中,就有来自湖南的小学教师毛泽东。“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句名言,就是毛泽东后来说的。
    要走俄国革命道路的这些人,首先想到的是建党结社。
    1911年辛亥革命后的10年间,有两次建党结社的高潮。第一次是1911年到1913年,据统计,当时基本具备近代政党性质的团体便有312个,但这些政党和团体大多啸聚一时便烟消云散了。第二次是1919年爆发五四爱国运动前后,在新文化运动高扬的“民主”与“科学”的时代旗帜感召下,全国知识分子成立的政党社团多得数不过来。大家都在为拯救中国寻找出路,希望按自己的方案来改变中国,进而复兴中国。
    1921年7月成立的中国共产党,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规定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且明确要用革命的手段来实现这一目标。这个政党成立时的领头人是陈独秀和李大钊,28岁的毛泽东是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名代表之一。代表们的平均年龄,正好也是28岁。当时全国只有58个党员,在拥有4亿人口的中国,这无疑是沧海一粟。
    但这个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硬是像原子裂变般爆发出惊人的能量。经过28年的起起伏伏、曲曲折折,终于夺取了全国政权,创建了一个新国家。
    毛泽东就是在这个披沙沥金的悲壮历程中脱颖而出,被他所处的时代选择为领袖的。1949年革命取得成功的时候,即将担任新国家政府总理的周恩来,发表了一篇题为《学习毛泽东》的讲话,开头就说:“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前进。三十年革命运动的实践使中国人民有了自己的领袖,就是毛泽东。”
    第四声炮响是中国共产党打响的。
    那是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发出的礼炮声。为昭示中国共产党成立28年来的奋斗历程,开国大典一共放了28响礼炮。
    礼炮和烟花消散后,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社会巨变,便属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故事了。
    ……
    在这种情况下回望毛泽东时代和今天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认为,毛泽东时代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飞跃。同时,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毛泽东时代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每个时代的前面,都是新的时代。传奇却永远是传奇。
    1961年9月24日,毛泽东和蒙哥马利在中国长江边上的武汉最后一次见面时,送给他一幅亲自书写的《水调歌头·游泳》,算是头天见面时接受蒙哥马利一盒三五牌香烟后回赠的礼物。这首词是毛泽东1956年在武汉游长江时写的,抒发了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畅想。当时的武汉,正在中国的母亲河长江上修建第一座大桥,毛泽东在词里畅想:“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当时的中国,还酝酿在武汉西边长江上游一个叫三峡的地方,修建一座巨型大坝,毛泽东在词里畅想:“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意思是,等到三峡大坝建成后,那个从地老天荒起就在三峡巫山之巅上矗立的传说中的“巫山神女”,如果还健在的话,一定会惊讶称奇,感慨世界变了模样。
    毛泽东心里明白,他生前不会有“巫山神女”那样的幸运,亲眼看到完全变了模样的新世界,只好对一位当时不到40岁的干部说:等将来三峡大坝建成了,别忘了写篇祭文告诉我。
    回到眼前,毛泽东又要下水游泳,并开始抒发他的畅想了。
    他邀请年轻时担任过游泳队长的蒙哥马利和他一道下水游长江。蒙哥马利说:现在老了,不游了。毛泽东游泳上岸后,蒙哥马利问:主席为什么不在游泳池里游?毛泽东回答说:长江就等于几万个游泳池。多游几次胆子就放大了。然后问蒙哥马利:英吉利海峡有多少公里宽?水有没有长江这么急?是不是七八月间去游泳最好?还说: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第一大河,我想去游一次,还有亚马孙河,不过恐怕不好游,太热。
    想游遍大江大河大海的毛泽东,怀揣着很多憧憬。对这些憧憬,有的他描绘过,有的他努力过;有的实现了,有的成为永远的遗憾。于是,他和他的时代所做的努力,便成为了永远的传奇。

后记

  

    走近毛泽东,就像是看一幅丰富生动的油画。只在近处,你看到的常常是颜料细节,站远一些,格局、气势、意境就品味出来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大历史观”。拥有宏观视野,当然不能拒斥细节感受。有时候,品味细节,还有助于宏观理解。对油画家来说,营造丰富深远的意象,毕竟是从运用颜料、经营细节开始的。
    有关毛泽东的随笔性文字,大概就属于站在近处观赏油画的心得体会。集腋成裘,从小布局看大格局,或许有助于理解毛泽东的整体形象。
    2009年,我把有关毛泽东的随笔性文字,集成《读毛泽东札记》,出版后受到读者认可。老实说,我有些意外。自那以后,我又陆续写了一些。2013年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写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公开出版,洋洋300万字,披露了大量新鲜生动的材料,一般读者难以尽读。我因参与这部年谱的编写,便和同事们担负起研究推荐的任务,由此集中写成一批文字。承蒙出版社好意,汇成《读毛泽东札记二集》出版。编辑过程中,为方便读者阅读,对一些篇目的标题和行文做。了修改,还对原来比较长的几篇文章做了分拆。本书的责任编辑唐明星同志及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的李振同志,付出了辛劳,特此致谢。
    陈晋
    2018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