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读懂孩子的情绪

  • 定价: ¥59
  • ISBN:9787521717655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324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父母应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运用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来教育孩子。书中的观点既专业,又新颖、全面,切中了很多家长的“要害”。
    这本书会帮助父母,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内容提要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各种育儿挑战。作为知名家庭教育专家,朱芳宜老师已在儿童情绪领域研究多年,具有丰富的育儿理论修养和实践经验。她认为,一些家长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也没有加深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认和与了解,所以才会认为孩子“不听话、难管教”,甚至出现情绪失控、对孩子吼叫的状况。
    本书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及心理动力学的重要理论,针对幼儿成长过程中无法回避的情绪管理和情商培养,通过有场景、有对话、有孩子与家长心理活动分析的具体案例,阐述了孩子在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及认知、情绪发展特征,同时给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孩子的成长轨迹,根据孩子的生长特点进行教育,达到理想的教养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和孩子一起成长,加深与孩子的联结,拥有更加温暖有爱的亲子关系。

媒体推荐

    朱芳宜老师作为一位育儿专家,对全球促进儿童早期发展的理论和探索有着深刻的认识,她自己也有丰富的育儿经验。针对一个还不能充分表达自己意愿和想法的孩子,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点上,朱老师在《读懂孩子的情绪》这本书中为大家提供了一系列方法,帮助我们透过行为去读懂、理解孩子的情绪,满足孩子内在的需求。
    蔡建华  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党委书记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有很多欣喜美好的时刻,也会面临大量茫然无措、无助且无奈的场景。我相信这本书会帮助天下父母,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林红: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11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科医生
    朱芳宜老师曾帮助过千万位妈妈走出育儿困境,她给你的,不是泛泛而谈的理论,而是真诚实用的解惑。她让广大家长真正了解到孩子的内心,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发现根源上的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法。我相信,你会感谢这本书。
    李丹阳  “年糕妈妈”创始人
    我常想,人生有两件最重要的事,本该生来带着说明书——如何维系我们的身体健康和提高我们的育儿能力。但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大部分人是在无知无畏或懵懵懂懂中摸索前行。《读懂孩子的情绪》有可能就是我们期盼的那本育儿实战说明书。
    王怀南  “宝宝树”创始人兼CEO
    《读懂孩子的情绪》就像递给天下父母一把进入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能让父母透过孩子表面的行为和情绪,看到彼此深层的内在需求。
    钟佩菁  金宝贝儿童成长教育集团课程与学术高级总监
    在与家长们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真正考验每个人的不是单纯的育儿方法和技巧,而是他们怎样理解和使用这些方法和技巧。《读懂孩子的情绪》基于朱老师多年对儿童心理及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不仅能帮助父母们知其然,更能帮助他们知其所以然,真正由内而外读懂孩子。
    刘颖杰  “知阅”品牌创始人

作者简介

    朱芳宜,
    家庭教育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国家卫健委干部培训中心婴幼儿早期发展项目专家
    “婴幼儿发展引导员”职业标准起草特邀顾问
    中国教育电视台“请教请教”节目心理教育专家
    金宝贝国际早教特聘专家
    年糕妈妈学术顾问
    腾讯视频客座育儿专家

目录

推荐序
了解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III
前言
透过行为,看见自己与孩子//V
第一部分
读懂孩子的情绪
第1章  吼和哄会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吗
第2章  先面对情绪,再解决问题
第3章  帮助孩子增强情绪调节能力
第4章  帮助孩子面对负面情绪
第5章  与孩子共情
第6章  应对孩子常见的情绪问题
第二部分
读懂孩子的需求
第7章  安全感是养育的根基
第8章  读懂孩子的“独立宣言”//189读懂孩子的情绪
第9章  孩子在用各种行为告诉你“妈妈你要看见我”
第10章  不要担心孩子犯错
第11章  一味地接纳和鼓励不会让孩子更优秀
第12章  帮助孩子解决社交难题
第三部分
掌握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
第13章  控制孩子行为的沟通方式为何无效
第14章  以支持为导向,耐心引导孩子
第15章  做支持引导型的父母,需要管理自身的情绪
第16章  有效的“RULER沟通模型”
后记

前言

  

    和朱老师的相识,源于她参加我负责组织的中德儿童青少年家庭治疗培训。当时,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看起来温婉大方、不疾不徐,这是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重要素质之一。
    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同身受。阅读时,我的脑海中也立刻浮现出当年陪伴儿子慢慢长大的片段。我特别认同本书中的观点:
    很多父母面临的育儿难题中,除了缺乏教育孩子的方法和技巧,还包括不懂如何加深对自己和孩子的了解。更深层次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仅仅停留在对他们行为的片面认知上;同时,透过孩子,发现自己尚不成熟的一面,让这一面也获得成长,这是为人父母最大的课题。
    在我看来,为人父母最大的收获,在于我们拥有更多契机,让自己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从了解孩子到理解孩子,从了解自己到理解自己。你相信吗?理解是改变的前提。无论孩子还是父母,只有我们被深深地看到、被理解到,才可能发生真正的改变。
    当然,要做到这些改变并不容易,但它一定值得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这本书系统地讲解了父母应如何通过孩子的行为,读懂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同时运用支持引导型的沟通方法来教育孩子。书中的观点既专业,又新颖、全面,切中了很多家长的“要害”。例如,家长的吼和哄并不会让孩子的情绪消失;孩子愤怒的情绪是在告诉你,他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你的帮助;孩子哭闹和发脾气是他遭受挫折时的独特语言……
    家长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不仅有很多欣喜美好的时刻,也会面临大量茫然无措、无助且无奈的场景。我相信这本书会帮助天下父母,让他们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搭建起良好沟通、融洽相处的亲子桥梁,促进孩子的心身健康发展。
    林红医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儿童精神科医生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常务委员
    创办微信公众号“林红医生儿童心理”

后记

  

    一次讲座结束后,一位妈妈拿着一束花走向我,对我说:“朱老师,能见到你,真的太开心了。我的孩子才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听了您的课,觉得自己好幸运。刚做妈妈时,我真的很迷茫,您给了我好多希望,您的课也伴随了我孩子的成长。现在,孩子已经5岁了,她既自信又快乐。我真的很感激您。”后来我得知,这位妈妈是从200多公里外的另一个城市赶过来的,她就是为了把这段感谢的话当面带给我。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比那一刻更幸福的了。其实这么多年,我也从这些家长身上获得了很多力量。
    其实每一次讲课,最受益的人是我自己,每一次讲课都是在为自己积蓄更多的能量,我不停地在讲平和、尊重和接纳,这让我自己始终走在这样一条路上。写这本书的过程更是让我收获了巨大的成长,我得以有机会把以往讲课的内容,重新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了新的发现、新的反思、新的领悟。
    这本书可能并不完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既能让大家了解方法和技巧,又能了解这些方法及技巧背后的原理和价值。几经修改,我试图把理论性的概念通俗化,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是家长向我咨询的真实问题,我希望尽可能多地把实际的问题与方法结合起来,让大家更方便理解和应用,希望每个拿起这本书的人都能有所收获。
    对于这本书的诞生,我要感谢的人有很多。
    感谢海姆·吉诺特博士。他是我的精神导师,他所传递的每一个沟通方法背后都有着强大的理论根基。每次拜读他的著作,都能让我有所收获,他哲学家般的思想总能把所有人点亮。 感谢阿黛尔·法伯和伊莱恩·玛兹丽施。我第一次跟随着两位老师的脚步,是在2009年的时候。还记得第一次收到阿黛尔的信时,我激动得泪流满面。她们的著作《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影响了无数的家庭,我希望也能像她们一样,用文字来播撒爱的语言。 感谢《游戏力》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博士。他的智慧之光一直照耀着我,我经常因为他对孩子的了解和灵活应变的能力而拍案叫绝,游戏力可以说是每位父母必备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要感谢平和式教养法的劳拉·马卡姆博士,感谢《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乐女士。她们给了我很多灵感,是我一直以来学习的榜样。 感谢我的丈夫陈革先生。他是这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他不仅给了我无数的宝贵建议,也给了我努力坚持的信心。 感谢我的儿子陈奕同。感谢他出现在我的生命中,让我享受到身为母亲的幸福;感谢他让我时刻反思自己的不成熟之处;更要感谢他一直坚持做自己,时刻提醒我,他是一个应该被尊重的独立个体。 感谢倍辰。当她说会亲自编辑这本书时,我感到非常开心。感谢她在背后默默付出的日日夜夜,以及提出的真诚、宝贵的建议。 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最后,我还要感谢我自己,感谢自己选择了家庭教育这条路,这让我一路幸福着、收获着、成长着。接下来的5年、10年、20年,希望这本书能如我所愿,陪伴更多父母和孩子成长;希望孩子们能够自信、快乐地过好自己的童年,从而过好这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