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政治法律 > 政 治 > 中国政治

马来西亚吉隆坡福建社群史研究(籍贯组织与认同)(精)/南洋文库

  • 定价: ¥98
  • ISBN:9787520353489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社科
  • 页数:253页
  • 作者:宋燕鹏|责编:刘芳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立足历史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和区域社会史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跨学科的综合研究方法,包括人类学、社会学,结合比较研究、个案分析等方法,力图通过多学科多角度来研究马来亚独立前福建人社群在吉隆坡的发展情况。这项研究,将以第一手历史材料,如典藏在吉隆坡国家档案局的英文和马来文档案,华人会馆的会议纪要和华人庙宇的碑铭史料,来建构吉隆坡福建社群的历史。此外,这项研究也采取了田野调查和口述访谈的方法,弥补了史料上的不足,以使研究更全面准确。

内容提要

  

    与海峡殖民地福建社群(闽南人)居于优势地位,对19世纪以来的华人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相比,在属于马来联邦的吉隆坡地区,福建社群并未居于多数地位。不过由于善于经商,吉隆坡的福建社群在20世纪初的华人社会也具有一定话语权,并且不是以方言,而是以福建省行政区划范围作为自己的认同范围。本书即以吉隆坡占华人人数第三位的福建社群及其社群组织雪兰莪福建会馆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会议纪要、义山收据和墓碑籍贯等内容,展示了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吉隆坡福建社群的籍贯来源、社群组织的活动和存在状态,以及籍贯认同在20世纪以来的变化。本书对推动当今马来西亚华人历史研究有一定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宋燕鹏,男,河北永年人,历史学博士,编审。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博士后。2012年11月-2014年1月任马来亚大学中文系暨马来西亚华人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闽南师范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历史与考古出版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学术兼职主要有: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秘书长。2013年以前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之后主要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史。先后出版《籍贯与流动:北朝文士的历史地理学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权威、社群与信仰》《南部太行山区祠神信仰研究:618-1368》《北朝社会文化史研究》等专著4部,先后在《南洋问题研究》《华侨华人历史研究》《史学月刊》《社会科学战线》《哲学与文化》《南洋学报》《华人研究国际学报》《亚洲文化》等包括CSSCI、A@HCI在内的各类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年度项目)、中国侨联年度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第51批、第62批)和特别资助(第6批、第11批)等纵向课题13项。

目录

第一章  20世纪上半叶吉隆坡福建人社群意识的形塑途径
  第一节  吉隆坡福建人社群的籍贯组织:雪兰莪福建会馆
  第二节  吉隆坡福建人社群的最后归宿:福建义山
  第三节  吉隆坡福建人社群的信仰载体:威镇宫
  结论
第二章  早期雪兰莪福建会馆对福建义山的管理:1930-1941
  第一节  吉隆坡福建义山的管理机构:雪兰莪福建会馆
  第二节  雪兰莪福建会馆对早期福建义山的管理
  结论
第三章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对中国事务的关注
  引言
  第一节  关注华南政局
  第二节  拥护国民政府
  第三节  欢迎国内政要
  第四节  关注福建事务
  第五节  赞助文体教育
  第六节  贡献抗日救国
  第七节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中国认同的发生原因
  结语
第四章  20世纪30年代雪兰莪福建会馆在马来亚的社会关系
  第一节  与其他社团的关系
  第二节  与政府部门的关系
  结论
第五章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籍贯分布
  ——以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为中心的考察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府(州)籍贯分布
  第二节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的县级籍贯分布
  第三节  20世纪30年代吉隆坡福建人籍贯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结论
第六章  认同规则、核心组织与神庙网络
  ——1957年马来亚独立前吉隆坡安溪人社群的形塑途径
  第一节  乡里意识:吉隆坡安溪人的认同规则
  第二节  雪兰莪安溪会馆:吉隆坡安溪人的核心组织
  第三节  精神依归:吉隆坡安溪人的神庙网络
  第四节  吉隆坡华人社群形塑途径的比较分析
  结论
第七章  生命回归:东南亚华人籍贯与乡土认同演变
  ——以吉隆坡福建义山墓碑资料为考察中心
  第一节  清末民初福建省的地方行政体制和乡里组织
  第二节  吉隆坡福建义山墓碑所反映的村(社)籍贯意识
  第三节  吉隆坡福建义山墓碑所反映的县份籍贯意识
  第四节  不同时代使用墓碑籍贯标注形式比例之分析
  第五节  吉隆坡福建义山墓碑籍贯的历史记忆
  结论
附录一  塑造“本土化”的东南亚华人宗教、文化研究
  ——苏庆华教授学术研究刍议
附录二  雪兰莪福建会馆章程(1950年)
附录三  1919—1921年吉隆坡《益群报》有关雪兰莪福建会馆新闻选录
附录四  雪兰莪暨吉隆坡福建会馆现存20世纪30年代部分吉隆坡福建义山收据
征引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