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历史 > 中国史

深圳传(未来的世界之城)(精)/丝路百城传丛书

  • 定价: ¥89
  • ISBN:9787513340380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新星
  • 页数:335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深圳只用了四十年时间便跻身中国一线城市并成功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成为国际性的都市;怀揣梦想的人从四面八方来此奋斗,成为敢想敢为的深圳人。但正因深圳年轻,深圳人来源复杂,所以,虽人人尽知,却处处误读:如文化沙漠,冒险家的乐园……作者用多年积累的素材和精微的个人发现,叙述建造这座城市的伟人、英雄和追梦之人,亦关照那些易被忽略的小人物小事件的生存状貌,以事实呈现这座城市的巨变,以入心入肺的深刻解读照见这座城的思想史和心灵史,为“误读”正名。
    本书最为精彩处在于从文化角度思考深圳。这种独特思考与此书强烈的现场感相映生辉,相得益彰,构成此书的亮点与深度。

内容提要

  

    《深圳传》作者胡野秋在深圳生活近30年,观察、思考、生活,用眼睛和脚步丈量常人罕至的角落,用心体悟历史变化,触摸当下脉搏,以一个记者的敏锐和学者的深沉,用多年积累的素材和精微的个人发现,纵向写历史讲民俗,横向言家国说人心,跨越千年历史云烟,在作品中建构了多条博尔赫斯式的“通往花园的小径”,写活了这座世界建城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之城的外貌和灵魂。

作者简介

    胡野秋,文化学者、作家。六十年代生于安徽芜湖。曾供职于《中国青年报》《深圳特区报》,并数次获国家级新闻奖,包括“中国新闻奖”“全国好新闻一等奖”等新闻界最高奖。曾任深圳市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凤凰卫视《纵横中国》总策划、香港卫视《东边西边》首席嘉宾,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客座教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学院兼职研究员等。出版专著有《胡腔野调》《冒犯文化》《闲人,书生活》《微观深圳》等。

目录

为深圳立传,一次幸福的探险
第一章  深圳有多深?
  双城记
  风雨“二线关”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
第二章  城史
  “深圳”释名
  别名“鹏城”何来?
  咸头岭那片碎裂的彩陶
  从未停止的移民脚步
  南宋在这里画上句号
第三章  寻找城市中心
  一条名叫深圳的鱼
  中心与心中
  难舍难分城中村
第四章  城市之光
  传奇者袁庚
  深商列传
  村里的梵高们
  我们的物质生活
第五章  文化:从沙漠到大海
  一匹文化的“骡子”
  文化金三角
  为文人造个海
  两所与众不同的大学
  两个文化冠军
  深圳话剧的“阿伽门农”
  游走在方寸之间
第六章  山川与河流
  莲花山的守护者
  梧桐烟云与禅院钟声
  小河弯弯向南流
第七章  古怪的地名
  到处皆是“围”与“坑”
  家住蛇口
  八卦岭没有八卦
第八章  街巷记
  不眠的巴登街
  中英街:特区中的特区
  我的东门,我的老街
  亲嘴楼的情色想象
第九章  风俗志
  恭喜发财,利市逗来
  这盆菜吃了700年
  凉茶非茶也
  基围人和基围虾
  文豪也喜沙井蚝
第十章  方言说
  粤语难以上青天
  方言快要死了吗?
第十一章  旧屋新楼
  情满大围屋
  一座碉楼一卷史
  崎岖的天际线
  地标:上海宾馆
第十二章  人在草木间
  市花簕杜鹃
  榕树的辫子
  红树林守卫海堤
  三洲田问茶
第十三章  灾害祭
  火祭清水河
  血色的警告
第十四章  观念!观念!
  观念铸就伟大城市
  2019年,深圳再出发
后记

前言

  

    为深圳立传,一次幸福的探险
    试图迅速而准确地描述深圳,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虽然它只有短短的40岁,但它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超过中国其他任何城市,甚至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人类的建城史上,城市都是一步一步叠加式地累积而成,在漫长的累积过程中,建构了城市的自然风貌和人文传统,形成了此城与彼城的分别。
    深圳则不然。
    准确地说,深圳不是建成的,而是“造”成的,它的出现让人猝不及防,于是人们只能用“一夜之城”来形容它。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起首便道出这座城市的特别。多年前我写过一本书《触摸:设计一座城市》,当时我在拍一部电影纪录片,采访了和深圳相关的设计师们,片子拍完了,我也得出了结论:这是一座设计出来的城市。你可以想象一下,在一片荒凉的海滩上,搭积木一样地搭出了一座城,而且这座少年之城居然一跃而起,与历史悠久的北上广大佬们平起平坐,被划进一线城市。这样的速度被命名为“深圳速度”,在世界建城史上成为叹为观止的孤例。
    正是在这个高速旋转的陀螺的带动下,中国的城市化脚步也因此大大加快,我们仿佛弯道超车,就集体地从乡村模式插队进入城市模式。小说家余华在他的长篇小说《兄弟》后记里,写下过这样一段话:“一个西方人活四百年才能经历这样两个天壤之别的时代,一个中国人只需四十年就经历了。”
    快则快矣,唯解读便成为万难。
    与国内的其他城市相比,深圳具有强烈的飘忽性,比如你到过拉萨、喀什、西安、杭州等,这些城市都有相对成熟的城市风格乃至城市性格,我们甚至可以用一个关键词去给这些城市一个不太离谱的界定,比如神秘的拉萨、大美的喀什、厚重的西安、窈窕的杭州……
    但是深圳呢?
    至今有太多的人到过深圳,写过深圳,但是却无人能够为深圳找到一个众望所归的关键词。在很多年里,人们认为这里到处是黄金,所谓人傻钱多是也,当年“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的人中,有一多半是冲着深圳而来;还有一些人认为深圳是一个暴发户,缺乏底蕴,略显肤浅,这里可以是事业的疆场,但不是宜居的温床;还有人以为这里充满着冒险家的争夺,商人们在尔虞我诈中获得快感,到处是灯红酒绿与刀光剑影,胆小者勿进;当然也有人把这里视为天堂。
    而只有在这里生活了一年以上的人,才能明白这座城市的形式与内容有多么的与众不同,随便你怎么想象她,她都在你的想象以外,无论是好,还是坏。
    认识一座城,总是由表及里的,正如认识一个人。
    我的朋友南兆旭长期致力于研究深圳的生态文化,他在《深圳自然笔记》中对一线城市的自然环境曾有过透彻的比较,他写道:“在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里,深圳是唯一同时拥有城区、山岭、溪流、湖泊、森林、田野、古村、海洋、岛屿和中国最美海岸的城市;多样的生境为多样的生命提供了栖息地。”根据南兆旭和他的团队长达10多年的考察,深圳陆地面积只占全中国陆地面积的1/5000,却飞翔着全中国1/5的鸟类,奔走着10%的哺乳动物和20%的爬行动物;深圳的海域只占南中国海的1/10000,生命物种却超过20%。在这块不大的温暖湿润的土地上,50%的土地被草木覆盖,已记载的植物有2979种,超过整个欧洲大陆。
    外表之外,内里又如何呢?
    在我眼里,深圳是一个对追梦者来说充满魅惑的村姑。她出生在一个小渔村,却多年与一母所生的亲姐妹隔河相望,历史老人最终还是让这对并蒂花一同绽放,她们对走进新时代的人们有着神秘的吸引力,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和不太年轻的人都前赴后继地南下寻梦。有的梦做成了,有的梦还在路上。
    在我眼里,深圳是一个有点鲁莽的小伙子。这里曾经尘土滚滚、脚架林立,到处是“坑”,到处是“围”,到处是“岭”。然而,对于到深圳寻梦的人来说,这小伙子还是挺帅的。他没有什么不敢试,没有什么不敢闯,创下过辉煌,也犯下过错误,但他始终坦然地朝前走,像背着双肩包的旅行者。
    在我眼里,深圳亦是一位性格温和的儒生。这里以读书为荣、以读书为乐,因为读书而受人尊重。从曾经的一书难求,到买书习惯用小推车,每个区都拥有一座巨大的书城,每个社区都有自己的图书馆。图书在这里随处可借,也随处可还。联合国把“全球阅读典范城市”的美誉给了他。
    在我眼里,深圳还是一位包容谦让的绅士。他的口头禅是“来了就是深圳人”,这里一直用“英雄不问出处”作为对待陌生人的标准。在斑马线上,踽踽独行的老人不必担心汽车会与之抢道;在纵横交错的街道,迷路者可以放心地向路人问道,他会详细告诉你怎样到达,如果有空的话,他会陪你走上一段。
    当然,更多的眼里会有更多的深圳,无论哪一种,都可能颠覆你曾经的想象。
    所以您即将打开的这本书,不是一本学术书,不是一本史志书,也不是一本教科书,而是一个人的“读城记”,我用将近三十年的时间阅读这座城市,除了用眼睛阅读,还常常用脚阅读,我愿意把自己读城的感受与您分享。
    从文体上,有人会把它归为“文化大散文”,也可能会归为“非虚构文学”,哪种归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力求重返这座城市的历史现场,把那些即将湮灭的光阴碎片打捞起来,并通过我的重新梳理,让今天的人能够看到一座城的前世今生。使城市与人离得更近些,与人的心不再那么遥远,那么陌生。
    我时常会下意识地拿深圳与其他城市比较,如果说北京、上海、广州各是一本鸿篇巨制的长篇小说,那么深圳是什么呢?我觉得深圳就是一台无场次的先锋话剧,当北上广在叙述一个完整故事的时候,深圳每天都在上演着无数各自独立、穿插、互不干涉的话剧,这些桥段既可成为折子戏,又能联袂演出,每场戏都有关联,但也可能冲突。中国的城市中本土居民比例最少的唯有此城,这种与生俱来的碎片化、多元化、杂处化,使得我为这个城市立传时,必然需要选择与其相应的更为自由的结构方式,书中的脉络、章节与文字,同这座纷繁的城市构成了极具象征性的互文关系。
    读者完全可以跳着看,无论从哪个章节你都可以进入深圳,都可以获得关于这座城市的印象,但没有一个印象具有唯一性和覆盖性,你只有把它们全部连缀起来,才可以得到这座城市的三维图像。多年前,在全国的话剧会演中,北京有《茶馆》,上海有《七十二家房客》,广州有《三家巷》,他们的共同点是具象的、可描述的,而深圳带去的则与之迥异,这台话剧叫《城市魔方》,只有用“魔方”才可以表述这座城市,“魔方”呈现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描述性,正是这座城市的恰切象征。
    书稿写完了,但我突然觉得好像什么也没写,这个城市虽然年轻,却又似乎怎么也写不完,你刚写了几乎所有重要的事情,却立刻发现还有更多重要的事情被遗漏。深圳既像一个魔方,又像一个谜团,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阅读、去书写,却仍然写不尽。
    写不尽的城市才是最有魅力的城市。
    《深圳传》面世的时候,深圳经济特区也快过四十岁的生日了,谨以此书献给我钟爱的城市。
    深圳,生日快乐!
    胡野秋
    2019年12月
    草于深圳无为居

后记

  

    我在深圳生活了27年,比我在故乡以及任何一座城市都要待得久,几乎占去了我生命的一半。从某种意义上,我是和深圳一起成长的,对这座城市的街道、建筑、风景都格外熟悉,每次从外地飞回来,一走出深圳机场,便能闻到那种特有的海洋城市气息,毛孔瞬间都会张开,无论多么疲惫,立时舒坦起来。
    2018年岁末的一天,我接到了一个北京的电话,电话那头是艺术史学者刘传铭教授,刘教授是我敬仰的人文学者,学问横跨文史艺术,虽从未谋面,但因同属皖籍,所以对这位乡贤前辈一直颇有关注。文人以字结缘,认识不论早晚。刘教授在电话中约我写一本《深圳传》,让我大感意外。我知道他主编了一套庞大的“丝路百城传”,创造性地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立传,这套书的作者阵容强大,大都是本地的代表作家,每出一本都成为出版界和读书界的盛事。所以当刘教授把为深圳作传的任务交给我时,我确实有点诚惶诚恐,生怕辜负了他,更怕辜负了一座城市。
    此前一年,我应商务印书馆之约曾主编过一本《微观深圳》,加上自认对这座城市了解甚深,所以接完任务还是颇为自信的。但进入资料整理尤其动笔后,才发现这是一次彻底的冒险,每一脚都是地雷和陷阱。也许这座城市发育得太快,匆忙的成长中无暇顾及记录自己的历史。不用说古代史籍记载寥若晨星、语焉不详、出处单一、孤证居多,即使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当代史,也同样草蛇灰线、各执一词且无权威认定。所以当我怀揣提纲信心满满地去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查资料时,彻底傻眼了,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深圳在哪里?有时费尽心力打捞出一块碎片,便欣喜若狂。 举例而言,深圳究竟有多少条河流?干流、支流各几条?每条长度多少?源头何来、流向何方?资料众说纷纭,并且常常互相打架。我也曾顺着深圳河一路探寻,试图廓清这条母亲河的真相。由衷感谢深圳水务集团的张志峰兄,他给予我无法替代的帮助,有些数据前后矛盾,他帮我亲自去踏勘核实,然后发来实况照片。每每向他致谢,他只说“举手之劳而已”,而我深知这种“举手之劳”背后有何种艰辛。 类似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当我遇到一些史料上的甄别和疑问,会常常骚扰各界的专家。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研究员张一兵兄、民俗学者廖红雷老先生都曾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我把关;我的老友资深报人刘深兄,远在北京出差,依然不厌其烦地和我讨论一些历史细节以及表述。 特别要感谢新星出版社的几位同仁,马汝军社长对书稿的布局、内容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意见,彭明哲总编也为本书如何更好地面向读者仔细盘桓,尤其是责任编辑简以宁女士,她从结构、目录到篇章、文风,都有清晰的把握,我们的沟通一直如沐春风。 还要感谢摄影家海国梁兄,我和他的友谊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曾是国内著名的人像摄影师,后来南下特区,做起影楼老板,自己也很少抓相机了,但为了这本书,他决定重操旧业,这本书的封面就出于他之手;此外书里还用了一些摄影家朋友的照片,如刘廷芳、余海波、李伟文、姜禹安等好友,都已是新闻摄影界的翘楚,长期用镜头记录着这座城市;还有张小惠、阙永福、何耀华、熊珏珺、郭颂、韦洪兴等,他们的照片都让我惊艳,当一个个历史瞬间飞进我的字里行问,这本书的颜值自然显著提升。还有些历史照片一时难以联系到摄影者,无法尽谢,但心存感激。还有我的徒弟伍呆呆,她是作家,又是广东人,比我来深圳更早,所以涉及语言、民俗方面的难题便要向她求证,书里同样有她的心血。 当然我最想感谢的,还是深圳,如果没有那些波澜壮阔的历史,如果没有那些匪夷所思的传奇,便没有这本书的骨骼血肉,甚至那些曾经折磨过我无数次的困难的细节,也无一不成为本书给予读者的阅读营养。 修改书稿时,恰逢新冠肺炎病毒全球肆虐,居家改稿,再回看一座城市乃至家国的历史,那些波澜曲折、生死磨难,更让人感慨万千,唯每日发愿祈祷。 愿深圳平安!愿中国平安!愿人类平安! 胡野秋 2020年3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