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哲学总论

思考的智慧

  • 定价: ¥39
  • ISBN:9787559640093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54页
  • 作者:(法)帕斯卡|责编:...
  • 立即节省:
  • 2020-06-01 第1版
  • 2020-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尼采、托尔斯泰、弗洛伊德、卡夫卡、爱因斯坦等大师反复赞赏的经典。
    影响一代又一代学人和普罗大众的经典。巨儒似伏尔泰能够产生共鸣,平凡如你我亦能从中找到所有问题的答案。
    学生都能读懂的语言,教育部语文新课标推荐。贴近生活,关乎个人,每一句话都可能改变你的生活,让你的人生受益。
    一本书彻底读懂宇宙、社会、人性、信仰与生命的意义,掌握思考的智慧,改变人生格局。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差距,就在于思考的智慧、思维的格局。如果关于宇宙和身边的一切你还有什么事情想不明白,一定要翻开它。

内容提要

  

    《思考的智慧》考察了人的本质、宇宙的真相和思想的力量,是帕斯卡留在人间的风景。书中关于宇宙、社会、人性、信仰与生命的意义的阐述,敏锐独特,充满哲学思辨的魅力和激情,深深触动每个人的心灵。近400年来,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读者,都从中受益无穷。

媒体推荐

    如果整个法国文学只能让我选择一部书留下,我还是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下(帕斯卡的)思想录,它是一个崇高的纯粹法国天才的标本。
    ——维克多·吉罗
    在这些不朽的争论者之中,只有帕斯卡留存到了现在,因为只有他是一个天才,只有他还屹立在世纪的废墟之上。
    ——伏尔泰
    帕斯卡是一位注定要被人们一代一代研究的作家,改变的并不是他,而是我们。并不是我们的知识增加了,而是我们的世界和对他的态度变化了。
    ——T.S·艾略特

作者简介

    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1662),数学天才、散文大师、法国著名物理学家。他在数学和物理学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在科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同时,他在哲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其哲学代表作《思考的智慧》家喻户晓。

目录

序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
第一章  我的思想和语言风格
第二章  没有信仰的人的不幸
第三章  当人必须赌一把的时候
第四章  从无到有的信仰
第五章  在一个不公正的世界里,上帝是否缺席
第六章  人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第七章  论高尚与教义
后记

前言

  

    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
    任何信仰,无论是宗教、政治或道德上的信仰,都受到各式各样的质疑,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信仰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年代是个问题,年龄是个问题,聪明不聪明也是个问题。纯朴的人和超智的人都有信仰,前者简简单单就信了,后者用理性推理,两者都得到了好处。介干两者之间的人则很不幸,他们的理性没有发达到后者的程度,但他们又没有纯朴到前者的地步,所以只能依靠自己很靠不住的中等智力,所以处于一种十分尴尬的境地。所以他们说,信仰是愚人的选择,我又不蠢,所以我不考虑这个问题。
    但是人是不能没有信仰的。这本书不是谁都能看的,只有到了那个困惑的地步或年龄,才需要用理性推导出信仰。这本书是给他们看的,他们想让自己拥有信仰。而如何用理性推导出信仰的必要性,是个问题。这需要极大的智慧和超常的学识,从柏拉图到尼采都没有人做到;人人都是自己的哲学家,所以作为哲学家的你,一定觉得很苦恼吧?哲学面对这个问题是无力的。说服自己要有信仰,是很难的,而有能力让别人从理性层面上(而不是用自己的权威地位)理解信仰的必要性,就更难上加难了,只有少数人可以做到,比如牛顿、爱因斯坦、哥德尔和帕斯卡。这四个人,分别从各门学科特有的视角进行推导,而弃用哲学。
    但是,牛顿、爱因斯坦、哥德尔的理论太过高深,只有相应学科的人(学物理的、数学的、逻辑的)才能懂。这就只剩下帕斯卡了。
    欧洲的大科学家往往身兼思想家,文理不分家,他们都是一边做科研一边思考。这是个欧洲传统。但他们都不研究哲学,也不自创一个流派,所以只能叫思想家罢了。帕斯卡不是个哲学家,所以这不是一本哲学读物,而是散文集,所以它并不难读,有营养的不一定都难吃。
    帕斯卡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镇,母亲早逝,有一个姐姐。还有一个妹妹。父亲非常宠爱他们,父慈子孝。但他从小体弱多病。在短短三十九年的生命里,他在数学界、物理界、文学界和思想界中的非凡成就,对后世思潮影响非常深远。他发明了很多科学仪器,文字还很优美。
    仿佛觉得帕斯卡很陌生吧?不是的。其实你早就遇到过他了。从我们上中学起,他就和我们很亲近了。初一学几何,那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就是帕斯卡十三岁时发现的一条定理。他又离我们很远。帕斯卡三角形在中国叫作杨辉三角。他十六岁发表了一篇备受推崇的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立刻引起了笛卡儿的注意。笛卡儿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起先根本不相信这是一个少年写的,还以为是他父亲代为捉刀。帕斯卡还是近代数学的创始人,他创造的“极限”与“无穷小”的概念,为微积分开辟了道路。
    那你说,这个人是不是那种高智商理工男,天天搞研究,不懂得情趣?不是的,他身负经天纬地之才,游玩于山水田园之间,偶尔还赌一把——和自己的朋友费马。这一赌不要紧,发现了概率论。那概率论是啥?概率论是个入门容易、深钻难的科目,起源于赌博,应用于统计,而统计学是科学的基础。任何科学都要有数据,但不经过统计学的那些公式套一下,那就不叫科学数据。
    在一个领域做到引领风骚数百年就够了,但帕斯卡是个全才。我们初二学物理,大气压强(气压)的单位就是“帕斯卡”(简称帕,缩写Pa)。有个段子是讲牛顿变身帕斯卡的。一群伟人死后在天堂里玩藏猫猫,轮到爱因斯坦抓人,他数到100睁开眼睛,看到所有人都藏起来了,只有牛顿还站在那里。爱因斯坦走过去说:“牛顿,我抓住你了。”牛顿说:“不,你没有抓到牛顿。”爱因斯坦说:“你不是牛顿是谁?”牛顿说:“你看我脚下是什么?”爱因斯坦低头看到牛顿站在一块长宽都是一米的正方形地板砖上,不解。牛顿说:“我脚下是一平方米的方块,我站在上面就是牛顿/平方米,所以你抓住的不是牛顿,你抓住的是帕斯卡!”他还发现了“帕斯卡定理”,到底是做什么用的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千斤顶就是根据这个定理做的,没有帕斯卡,抛锚后就不好整了。
    ……
    国外思想和国内的不同,首先要讨论的就是上帝的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欧美人都只能拖延而无法回避的问题。所以本书有一部分神学论述,有神学就得引用《圣经》,而天主教和新教的《圣经》略有不同,比如背叛基督并被马提亚取代的“犹大”,在天主教中译作“犹达斯”。出现这种分歧时我们采用的是新教的译法。另外,《圣经》中的人名有时和通俗译法不同,比如十二门徒之一的多马(Thomas),在别的地方会译作托马斯。我们采用的是惯常译法,假如根据词典的话,内行人看到那个人名就会一愣,不知道在说谁,那就不好了。这件事还可以这样理解,“多马”特指耶稣的门徒,不是托马斯·爱迪生那个“托马斯”。
    帕斯卡的文字充满理性,既接地气又深刻,而且很美。诗一样的短句描述了他细腻的感触,字里行间透露出清晰的理性和炽热的心灵,连文学界也视其为瑰宝。不,我说错了,不是“诗一样的短句”,而是本来就是散文诗,翻译成英语后那种美依然没有褪色。举个例子来说,“All this world is lust of flesh.”这是个标准的四音步,而且还押了一个不太工整所以很妙的韵,所以它本来就是诗。伏尔泰称赞它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本诗集。”但是翻译成中文后,这种美就消失了,我查阅了1973年台湾孟祥森版和大陆最权威的何兆武版,它们都没能保留其美。我想这大概是东方语言和西方语言之间不可跨越的隔阂吧,因为1914年前田长太翻译的日文版、1921年加藤一夫版、1923年的柳田泉版,也都没有保留“美”这一特质。人们都把它当成哲学而不是散文诗了,这是个误会。
    编译者  郭向南

后记

  

    亲爱的读者,请别害怕,我分享的不是一本哲学书。首先,我能力欠佳,我不能说它是我可以驾驭的学科。
    也许这本书永远都不足以流行并畅销。畅销书拥有大批的拥趸,所以需要迎合,而不是启发。人们想要什么,它就给予什么。大家想要赞美,它就奉承他们;大众喜欢被骗,它就欺骗他们;大家憎恨真理,它就向他们隐瞒。迎合人人才能赢得人人的喜欢。而这本书并不迎合,不取悦感官,只取悦心智,所以想必只有少数人会翻开。
    帕斯卡的不迎合,首先是他不妄自尊大。大作家首先都有一个假设,也就是假定自己有资格说“我是大物理学家、大数学家或大统计学家,我是这样想的,所以你也要这样想”之类的话,但帕斯卡可没这么做,他只是邀请你仔细思考。因此,他没有引导谁,而是给出了一个有建设性的建议,让你能够在高贵中吐芽、成长、尽情地伸展。
    哲学之和等于0。
    哲学有三个永恒的主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而所有伟大的哲学家都没有找到答案,从柏拉图到尼采。因为找不到答案,所以这些问题才永恒存在。
    为什么找不到答案呢?首先,哲学家都需要偏执,如果不偏执,他就无法突出人性的一个侧面,并夸张为全部,所以无法引领一个流派。所以,任何一派都只是看到自己那扇窗口的天地。
    其次,哲学在于思辨。哲学只有逻辑这一个工具,所以往往会变成一种无休止的论证。这就像蒙田说的,我是“站在滑轮上”,轮子无止境地转啊转啊转。而真正的理性不应该老在自我的小圈圈里打转。科学家则不会陷进逻辑本身,而是弃用哲学理性,从数学、物理、统计学等理科视角进行观察。哲学和数学是两种不同的理性。理性的界限并非哲学家描绘出的轮廓,理性可不只是逻辑那么简单。帕斯卡蔑视的理性,便是哲学家的理性,因为只靠这种理性并不能寻得生命的真谛。而科学视角的确能让人拥有一种穿透性的眼光,于是拥有了尊重自己的能力。 再次,每个哲学主张都有对立的主张,就像酸碱中和,两者会互相抵消。举个例子来说,有人主张人性本善,就会有人主张人性本恶,1加-1变成了0。当这个A、B择一的选择题陷入困境时,就会有人站出来调和,说选C:“人性本自然,自然无善恶。”意思就是“你看,虽然它是个0,但这个0是有意义的”。然后就会有人站出来说其实还有D选项:“不是无善无恶,而是有善有恶,人是善恶兼备的。”到了这个地步,你就不知道该听孟子的、荀子的、老子的还是黑格尔的了,因为A、B、C、D所有选项都在互相抵消。 每一派都有充分的理由称其他流派的真理为伪命题,而每个命题在解构主义的强大逻辑面前都不堪一击,一下子就能推翻。所以哲学上只有流派、主义、学说、主张、假说,没有真理。 …… 空虚的经验是件好事,我们总是一层一层地被洗涤,不断遇到磨炼,才能渐渐达到赤裸无华的境界。完全的空虚是痛苦的,人赤裸的心灵将成为无底的深渊,但正是这时,真理才终于有了容身的空间。醒悟是苦涩的,却是必需的。 人生自兽,走向神,但怎么可能走得到呢?如果认清了这个事实,人便是人,既不是神也不是兽。所以,兽性就是自封为神的倾向,不管是以自己的感官为神、以利益为神还是以理性为神,甚至以禁欲为神、以道德为神,自封为神后,人才成了兽。到这里,帕斯卡的人学就讲完了。他还有一点儿神学论述,不多,归总起来有这么几条: 1.我们必须在“信”和“不信”之间择其一,因为只有不确定最使人痛苦。使人饱受折磨的不是信或不信,而是怀疑。 2.世界上不存在驳不倒的证据,证明神的存在。“把神请出来给我看,我就皈依。”这是违反宗教的。帕斯卡反复强调,《圣经》说,神是一个隐蔽的神。破门而入任何空间,都无法找到神的存在。提灯寻影,眼睛就是那盏灯。 3.哲学家不认识上帝。帕斯卡的神不是以电闪雷鸣来展现威力的宇宙之神,甚至不是人凭着自己的智慧就能发现的神。证明和否认上帝存在的哲学论证是很难打动人的。 4.人因为没有信仰而阻碍了自己的全面绽放。 5.在一个邪恶的世界上,上帝并未缺席。他不直接干预,不介入,只会在人身上通过人来做功。 6.神不会剥夺人的自由意志,信仰是自由的行为。 7.用理性推导不出神的存在,但用概率论可以推知信仰的必要性。 编译者  郭向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