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散文

艺术家的书信集(精)/焦点艺术丛书

  • 定价: ¥78
  • ISBN:9787559827531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广西师大
  • 页数:215页
  • 作者:编者:(英)迈克尔...
  • 立即节省:
  • 2020-06-01 第1版
  • 2020-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我们与爱的人交流时,唯一真实且感到满足的方式,是写信而不是面对面交谈,信件更能够真实地传达情感。——多萝西娅·坦宁
    本书甄选了90余封艺术家往来信件,时间跨越500余年,涉及著名艺术家数十人,信件内容有爱情,也有背叛;有真诚,也有敌意;有对资助者的顶礼膜拜,也有寻求支持时的小心翼翼;有热忱分享的工作规划,也有行近人生尽头的无声道别……以私密信件勾勒了历史大环境中的艺术家个体面貌,拨开历史的迷雾,窥见艺术家背后众说纷纭的旧事。高清影印原信件,字迹、纸张等细节纤毫毕现,还原写信人伏案落笔的时刻。

内容提要

  

    本书于浩瀚的艺术史烟云中精选出90余封艺术家往来书信,写信人从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大师达·芬奇到1990年代的现代女性艺术家辛迪·雪曼,涉及数十位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艺术家。以“家人和朋友”“资助人和支持者”“爱情”“礼物和问候”“工作事务”“旅行”“道别”等8个主题对所有信件进行分列编排。作者从全球各地博物馆、档案馆中取得授权后,对原信件做高清影印,并对每一封信的书写背景进行细致入微的探索,解读写信人、收信人彼时的关系和处境。书中采取对页的形式,将每一封信件的高清扫描图与信件中译文、作者撰写的短文并列呈现,读者可以在书信的字里行间一窥艺术家对于爱情、亲情、友情以及金钱的态度,也可以在私密的信件往来中了解艺术家之间的交往,甚或其所处时代的社会境况,以此构建一幅隐秘、别致的艺术史图景。

目录

引言
1“我看到了新的涂鸦”家人和朋友
  萨尔瓦多·达利致保罗·艾吕雅
  弗朗西斯科·声西恩特斯·戈雅致马丁·萨波特
  声西安·弗洛伊德致斯蒂芬·斯彭德
  凡妮莎·贝尔致邓肯·格兰特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致雷昂纳托·迪.博纳
  罗托·西蒙尼
  菲利普·加斯顿致伊莉丝·阿舍
  碧雅翠丝·波特致诺埃尔·摩尔
  皮特·蒙德里安致库尔特·塞利格曼
  吉斯塔夫·克林姆特致约瑟夫·列文斯基
  贾斯培·琼斯致罗莎蒙德·费尔森
  爱德华·伯恩-琼斯致达芙妮·加斯克尔
  威廉·布莱克致威廉·赫利
  亚历山大·考尔德致艾格尼丝·林奇·克拉夫林
  朱耷致方士琯
  卡米耶·毕沙罗致朱莉·毕沙罗
  马塞尔·杜尚致苏珊娜·杜尚
  多萝西娅-坦宁致约瑟夫·康奈尔
2“好似在梦游”艺术家信件往来
  保罗·高更致文森特·凡·高
  文森特·凡·高致保罗·高更
  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致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
  保罗·西涅克致克劳德·莫奈
  大卫·阿尔法罗·西凯罗斯致杰克逊·波洛克、
  桑德·波洛克及哈罗德·雷曼
  巴勃罗·毕加索致让·谷克多
  马克·罗斯科致李·克拉斯纳
  爱德华·马奈致尤金·毛斯
  大卫·霍克尼致肯尼斯·E.泰勒
  弗朗西斯·毕卡比亚致阿尔弗莱德·斯蒂格利茨
  罗伯特·史密森致恩诺·戴维林
  克劳德·莫奈致贝尔特·莫里索
  乌雷和玛丽娜·阿布拉奠维奇致迈克·帕尔
  迈克‘帕尔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
  本韦努托·切利尼致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
  约翰·康斯特布尔致约翰·托马斯·史密斯
3“你的魔法书”礼物和问候
  辛迪·雪曼致亚瑟·C.丹托
  约瑟夫·康奈尔致马塞尔·杜尚
  莱奥诺拉·卡林顿致库尔特·塞利格曼
  王樨登致友人
  草间弥生致唐纳德·贾德
  乔治·格罗兹致埃里希·S赫尔曼
  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致约瑟夫·康奈尔
  胡安·米罗致马塞尔·布劳耶
4“最好的作品”资助人和支持者
  圭尔奇诺和保罗·安东尼奥·巴比里致未知收件人
  南希·斯佩罗致露西·利帕德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致乔治·夏邦杰
  罗伊·利希滕斯坦致埃伦·赫尔达·约翰逊
  彼得·保罗·鲁本斯致巴尔塔萨·格比尔
  赛-托姆布雷致里奥·卡斯特里
  温斯洛-霍默致托马斯·B克拉克
  伊娃·海瑟致海伦·巴巴纳克
  玛丽·卡萨特致约翰·卫斯理·比提
  杰克逊·波洛克致路易斯·邦斯
  列奥纳多·达·芬奇致卢多维科-斯福尔扎
  埃贡·席勒致赫尔曼·恩格尔
  威廉·霍加斯致T.H
  约瑟夫·博伊斯致奥图·摩尔
  艾格尼丝·马丁致塞缪尔·J瓦格斯塔夫
  朱迪·芝加哥致露西·利帕德
5“嗨,帅哥”爱情
  弗里达·卡罗致迭戈·里维拉
  琼·米切尔致迈克尔·戈德堡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致玛丽-安妮-朱莉·福雷斯捷
  保罗·纳什致玛格利特·乌达
  艾德·莱因眙特致赛琳娜·特里夫
  朱尔斯·奥利茨基致琼·奥利茨基
  让·谷克多致未知收件人
  阿尔弗莱德·斯蒂格利茨致乔治亚·欧姬芙
  乔治亚·欧姬芙致阿尔弗莱德·斯蒂格利茨
  奥古斯特·罗丹致卡米耶·克洛岱尔
  卡米耶·克洛岱尔致奥古斯特·罗丹
  本·尼科尔森致芭芭拉·赫普沃斯
  艾琳·阿加尔致约瑟夫·巴德
6“支付1244金币”工作事务
  尼古拉斯·普桑致保罗·斯卡龙
  约翰·亨利希·菲斯利致未知收件人
  亨利·摩尔致约翰·罗森斯坦
  詹姆斯·麦克尼尔-惠斯勒致弗雷德里克·H.艾伦
  约书亚·雷诺兹致菲利普·约克
  安妮·亚伯斯致格洛里亚·s芬恩
  纳姆·嘉宝致马塞尔·布劳耶
  伦勃朗·凡·菜茵致康斯坦丁·惠更斯
  居斯塔夫·库尔贝致菲利普·德·切纳文斯
  奥伯利·比亚兹莱致弗雷德里克·埃文斯
  卡济米尔·马列维奇致阿那托利·卢那察尔斯基
  约翰-林内尔致詹姆斯·穆尔海德
  安迪·沃霍尔致罗素·林内斯
7“想去威尼斯”旅行
  爱德华-李尔致哈勒姆·丁尼生
  贝莱妮丝·阿伯特致约翰·亨利·布兰得利·斯托斯
  乔治·布拉克和马塞尔-布拉克致保罗·戴尔
  梅和卡罗琳娜·高德斯坦
  约翰·拉斯金致未知收件人
  海伦·弗兰肯特尔和罗伯特-马瑟韦尔致玛丽
  亚和汉斯·霍夫曼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致威利博尔德·皮尔克海默
  卡尔·安德烈致伊娃·海瑟
  弗朗西斯·培根致艾丽卡·布豪森
  安娜·曼迪耶塔致朱迪斯·威尔逊
  李-克拉斯纳致杰克逊·波洛克
8“更清晰的理解”道别
  托马斯·盖恩斯巴勒致托马斯·哈维
  保罗·塞尚致埃米尔·伯纳德
时间表
图片索引

前言

  

    见字,如晤一W.H奥登
    1506年2月一天的凌晨时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正在威尼斯给家乡纽伦堡最亲密的朋友、一位极富名望的律师和人文主义者威利博尔德·皮尔克海默写信,并在信笺上落款、印上封蜡。几周前,丢勒刚独自完成了翻越阿尔卑斯山的壮举,整个行程600多千米,且可能大部分是徒步而行。丢勒得到一位家境富裕的朋友资助,在威尼斯停留一年,学习比例、透视等绘画原理,探索意大利艺术家们的绘画奥秘。事实证明,这个来自北方荒蛮之地的德国人,学有所成,在绘画造诣上已然远胜过意大利画家。这封信将会沿着冬日冰封的道路,穿越山间关隘,如果幸运的话,当月月底就会交到皮尔克海默手中。丢勒在信中写道,他的母亲时常督促他写信给皮尔克海默,担心他得罪这位经常提供帮助的朋友。丢勒前段时间因患有皮疹,没办法作画(很庆幸,写信时好一些了)。他还不失风度地调侃了朋友的感情生活。字里行间,时而淡淡地描述近况、诉说烦恼,时而就各种见闻侃侃而谈。这封信不仅让他的朋友,还让我们,接触到了如今艺术界所谓的一手资料。
    在这封信中,丢勒表示,自己已经成为艺术界的居民,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在整个社会总体受教育程度较低的情况下,他能够与作家、思想家、律师,以及其他社会上层人士平等地交流思想。他不无骄傲地说,  “学富五车的智者、技巧纯熟的鲁特琴和风笛演奏者、绘画鉴赏家,还有品德高尚的人”都希望与他结识。他最崇拜的威尼斯画家乔瓦尼·贝利尼对他的作品也非常感兴趣。虽然丢勒的父亲是一位顶级的金匠,可看作是该领域的艺术家,但丢勒却不愿与此类艺术家为伍。他偏爱相对新潮的欧洲艺术圈,欧洲艺术圈的生活中充满了书籍、音乐、鉴赏和异国旅行,并通过手书长信交流情感(比起意大利,北欧更为新潮)。
    米开朗琪罗·博纳罗蒂1550年12月给侄子雷昂纳托·迪·博纳罗托的信件虽然只谈及家庭琐事,如分配干酪礼品、选择妻子等,但与丢勒的信件表达相比,依然不分轩轾。米开朗琪罗的笔迹利落优雅,传达出了人文主义思想。这是自由知识分子的手迹,绝非出自职业匠人。无独有偶,乔瓦尼·贝利尼1559年给耄耋之年的米开朗琪罗的信中,也提及艺术家强烈的自尊心。信中,贝利尼仿佛在以王子之礼对待米开朗琪罗,然而,当时的贝利尼正在筹备自传,并在其中担任主创,无须听从任何人的指令(信中并未提及)。
    本书精选了90余封艺术家信件,跨越了整个艺术家通信史(各地的通信史起始时间各不相同,本书主要围绕西方艺术家通信史展开)。其中,最早的是1482年列奥纳多‘达·芬奇寄给米兰专制君主卢多维科·斯福尔扎的自荐信,最晚的是1995年辛迪·雪曼给艺术撰稿人亚瑟·C.丹托的感谢明信片符合规范、缺失的标点,最大限度地减少编辑修改的痕迹.注解部分标注在方括号中。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增加趣味性,我将信件的信头纳入译文中。我将所有书信分为八个主题,每个主题中的信件并未按时间顺序排列。时间表位于第212~213页。图片索引请参见第214~215页。。信件是真实存在的物品,有些用笔手写而成,有些经打字机敲击而成,有些则通过传真机传递。信件与其他物件无异,可以用手拿、阅读、折叠、打开、揉成一团、抚平展开、轻轻塞进信封或者夹克外套的口袋.可以当作书签,或许会沾上咖啡渍,或许会被老鼠啃食边缘,或许会被遗忘在鞋盒里。“手书的信札,”如玛丽·萨维格观察,“是纸上的演出……语言和艺术由此缠绕交织。”然而,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人们似乎逐渐冷落了“纸上的演出”,更青睐通过电子媒体来沟通交流。如果将来要出版1995~2495年的艺术家书信集。那么想必它会轻薄不少(当然这只是我的预测)。
    友情和爱情是信件永恒的主题。丢勒对皮尔克海默说:“多么希望你在威尼斯。”1931年,本·尼科尔森匆匆写了张字条给芭芭拉·赫普沃斯:“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而此时,他的身旁是“正在开心作画”的妻子威妮弗蕾德·尼科尔森。1956年,李‘克拉斯纳在巴黎写信给丈夫杰克逊·波洛克:“我想你,多么希望你能在我身边。”但是她此次出行实际上是为了暂时离开喜怒无常的丈夫。信中寄托的强烈情感是电子媒体无法传达的,收信人手中捧着的是饱含象征意义的实体,既诉说着形单影只,又幽怨着天涯分离。如同恐龙化石或古代陶器的碎片,历史烟云中留下的书信(见证了每个人早年的人生经历)包含了大量宝贵的线索,如字体、纸张,以及内容中的蛛丝马迹(地点、时间、收信人,历史典故和参照资料,遣词造句),这些线索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的历史大环境。从这个层面而言,通过书信还原写信人伏案落笔的时刻.无论是艺术家的手札,或是其他类别的信函,都能给人带来真实动人的感受。
    五个世纪以来,朋友、爱人之间的通信内容始终不变。唯一变化的,是信件透过私人情感透露出的艺术史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化日积月累。你可以从克拉斯纳给丈夫波洛克的信中发现婚姻中常有的情景:妻子离开了酗酒但事业成功的白人丈夫。前往大西洋彼岸,却又再次回心转意。丈夫向妻子居住的酒店送去深红色玫瑰。妻子在信中表示想要亲吻丈夫,重归于好,但仍会像条件反射般忍不住询问丈夫的行为和精神状态,问道:“你过得好吗?波洛克?”换一个视角来看,如果你循着每条线索,查看克拉斯纳空邮给丈夫的书信中提及的地点、人物及其之间的联系,就可以解密整个战后的欧美绘画艺术史,这些细节足够写本书了。每篇信函抄本旁。我都附上了注解。列出相应的线索。信件本不应用这种方式进行解读,根据传统,信笺会被印上封蜡,或者像礼物一般包装好,只有指定的收信人才有权撕开封蜡或拆开信封。但有一点很奇妙,即使这些信件没有写给我们,从历史长河来看,其隐私也已荡然无存。
    19世纪法国雕塑家卡米耶·克洛岱尔和奥古斯特·罗丹之间的书信,是本书中口吻最私密的一封信,也是与艺术历史大环境联系最清晰的一封信。这是一段吸引世人目光的恋情。著名的中年雕塑家与年轻貌美、天资卓越的助手坠人情网,谁料她与以往的情人不同,一再拒绝了罗丹的示好。罗丹显然不是天生的语言大师,却在给克洛岱尔的信中绞尽脑汁,想通过文字引诱对方与自己欢好。他在信中诉说,自己就像《永恒的偶像》(The  Eterhal Ido1)雕塑中的男子虔诚地跪在她面前,当时这组雕像已经动工。几年后,当克洛岱尔给罗丹写信时,两人正处在这段关系的蜜月期,他们尽可能避开公众视线。在卢瓦尔河畔的一座小城堡内约会。罗丹在信中完全只是诉说自我,好像始终沉浸在个人的情感中,却从未主动探知克洛岱尔的内心;相反,克洛岱尔却温柔而饱含深情地诉说自己对罗丹的理解。她说,想要在卢瓦尔河里游泳,不愿去公共浴池。她问罗丹是否能在巴黎为她买一件深蓝色带有白色饰边的泳衣。罗丹感知事物的方式是触摸,买泳衣(中号)能让他从重要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或者说能让他暂时离开他的长期情人罗斯·伯雷,真实地感受克洛岱尔的身体。克洛岱尔在信的末尾描述了罗丹脑海中的场景,希望借此抓住他的心:“我全身赤裸着入睡,这样就可以假装您在这里。”克洛岱尔与罗丹的夏日之恋并未得到完美的结局,这段恋情最终还是毁掉了她。这个结果虽不难预料,却为这封饱含快乐、活力,张扬个性和赤裸情欲的信件增添了一分悲情的讽刺。罗丹早前写信引诱她时,故作姿态、顾影自怜的语气,也许早已暗示了这样的结局。克洛岱尔最后写下:“无论如何,不要再欺骗我了。”看到这里,你我作为读者,已能明显感到夹在中间的尴尬。
    无论信件表达的是爱、金钱、友谊、敌意,还是只是对突如其来的问候予以回应,信件总能表现出写信人和收信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原本,信件归属于收件人或其继承人,不过一旦信件的潜在历史价值被发现,所属权往往会变成博物馆和档案馆,许多收件人的姓名会因此出现在艺术年刊上。其中一些是早已成名的历史人物,如17世纪诗人、作曲家、外交官兼王子的艺术顾问康斯坦丁·惠更斯和苏联教育人民委员会委员阿纳托利·卢那察尔斯基。此外。还有皮埃尔一奥古斯特·雷诺阿的资助人乔治·夏邦杰、纽约画商里奥·卡斯特里、评论家兼策展人露西·利帕德,他们收集展品、策划展览、宣传营销,塑造了所在时代的文化经济,不经意间改变了艺术风向。
    有时,艺术家是为了资助和创作而不得不写信。伦勃朗·凡·莱茵与惠更斯的通信,让读者真实地了解到,如何在合理表达不耐烦的同时,增加一份自尊自持。  “我的钱在哪里呢?”是16世纪至今艺术家书信中最常见的主题。居斯塔夫·库尔贝唐突地写信给切纳文斯侯爵,措辞谨慎,将自己大部分的世俗功名归功于他一直以来鄙视的人。朱迪·芝加哥以20世纪70年代活动家、女性艺术运动拥趸的身份,给露西·利帕德写信。对资助人而言,为艺术家提供支持是一种使命。与艺术家约瑟夫·博伊斯、亨利.摩尔、艾格尼丝·马丁、弗朗西斯-培根相比,他们的资助人奥图·摩尔、约翰·罗森斯坦、山姆·瓦格斯塔夫、艾丽卡·布豪森显得无籍籍名。不过至少在信件中,我们能看到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大家所想,艺术家之间的信札是最能充分表达写信人思想的,其中不乏艺术家对自己作品的描述。塞巴斯蒂亚诺·德·皮翁博向人生挚友米开朗琪罗吐露:“我已经身无分文了”,希望他能帮助自己获得报酬。多萝西娅·坦宁在给约瑟夫·康奈尔的信件中写道:“我们与爱的人交流时,唯一真实且感到满足的方式,是写信而不是面对面交谈……比起我们在纽约时的密集交谈,信件更能够真实地传达情感。”澳大利亚艺术家迈克·帕尔在一次欧洲艺术节中,与乌雷、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相遇。两人请求帕尔寄给他们十个回力镖,帕尔在信中描述了自己在昆士兰州的奇幻旅行,“典型的澳大利亚疯狂列车行驶上百万米”,冲向“地平线的边缘,让你好似置身梦中”。有时候,写信的过程使得“语言与艺术交织起来”,成为创作构思的一种方式。文森特·凡·高在信中向保罗·高更描述自己画作的配色。这幅如今举世闻名的画作以凡·高在阿尔勒的卧室为主题,“墙壁是浅莲灰色,地板是锈红色,椅子和床是铬黄色……窗户是绿色”,他“希望用这些截然不同的色调,表达出一种绝对的宁静”。一战期间,马塞尔·杜尚从纽约写信给在巴黎的艺术家妹妹苏珊娜·杜尚,法语“unesculpture toute faite”(已制成的雕塑)在下一页被写为英文“Readymade”(现成品).这是该术语首次出现,体现了杜尚对概念艺术发展的贡献。
    在真实的艺术界里充斥着流言蜚语,以及艺术家们对个人职业生涯的洞察(保罗·塞尚在老年,也就是创作的巅峰时期,曾倾诉:“我的进步似乎很小”),如果艺术界脱离了现实,其实就是一档才艺表演节目。克洛岱尔列给罗丹的商品清单中。提到了卢浮宫百货公司和乐蓬马歇百货公司,体现了当时新开的两家百货公司掀起的民主化时尚风潮,为我们了解那个美好时代的文化现象打开了一扇窗。通过艺术家们的书信,我们还可以看到凡妮莎·贝尔的房屋改造计划(“我可能要把墙刷成白色或其他颜色”)、米开朗琪罗侄子送给他的干酪、皮特·蒙德里安的牙齿问题、朱耷便秘、卡米耶‘毕沙罗在“顺势疗法”方面的建议、大卫·霍克尼的新传真机、乔治.格罗兹的生日宴会、伊娃·海瑟的用药情况,还有朱尔斯·奥利茨基对保鲜膜的需求。弗朗西斯·培根对罗德西亚警察“笔挺短裤和超光滑紧身裤”表示喜爱,称其“性感得无以言表”。约翰·康斯特布尔向导师约翰·托马斯·史密斯解释,自己让村子的鞋匠帮忙送信,而鞋匠“可能从未离家超过两千米”。
    本书中,有些艺术家同时也身为作家,米开朗琪罗和威廉·布莱克是诗人,丢勒和约书亚·雷诺兹是理论家。对朱耷、王樨登等中国艺术家而言,诗书画三绝是身为艺术家必须兼具的能力。约翰·拉斯金和爱德华·李尔在著书立说方面的成就,远高于艺术创作。然而,他们的书信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强烈的视觉观感,伴随着文字语言的展开,常配有一幅幅图画。弗朗西斯科·卢西恩特斯·戈雅在信中为儿时同伴马丁·萨波特绘制了自画像,这种风格被他运用在随后风格灵异的“狂想曲”系列版画中,并且发扬光大。碧雅翠丝·波特在给患病孩子的信中,配上了多幅插图,希望孩子能够振作起来,之后,她便开始收集动物形象作为自己著名儿童丛书的角色。保罗·西涅克给克劳德·莫奈的信中,配上了一幅描绘法国拉罗切利旧港口的小画,只是为了展示,与温泉相比,“水彩画疗法”更有益于健康。
    也许“书信疗法”将成为或已经成为数字脱瘾的可靠途径,但实体文件也有其缺陷,传递需要时间,并且要在特定的时间到达特定的地点。如果无法在网络上搜索到这些高画质扫描件的电子档案,我就不可能完成这本书信集。一些机构投入大量人力进行书信数字化,让脆弱的实体书信在数字时代能够极大地延长寿命(特别鸣谢拜内克图书馆、大英博物馆、考陶尔德学院、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和史密森尼博物院)。通过屏幕展示(拍照或保存),可以极大限度地保留书信的完整性,我们能看到写信人随手写上的一闪而过的想法和偶然的见闻,如果用钉子钉在墙上陈列,我们必然会遗漏部分信息。本书以两封风烛残年的艺术家书信收尾,即塞尚给埃米尔·伯纳德的书信,以及托马斯·盖恩斯巴勒给收藏家托马斯·哈维的书信。盖恩斯巴勒身患癌症,似乎知道自己行将就木。他说正在经历一轮复杂而剧烈的身体疼痛,并且很奇怪,“在缠绵病榻之际,儿时的热情竟然历历在目,当时我第一次发现自己非常喜欢临摹荷兰风景画,于是每天画画一两个小时……我十分顽皮,常常制作风筝、捉金翅雀或造小船”。这封信让人感受到,写信和交流思想能让艺术家短暂地放松。盖恩斯巴勒想起了儿时临摹荷兰风景画的经历,想起自己双手捧起金翅雀的样子,想起做风筝和玩具船的场景。观察、绘画、汇集生活点滴、感知色彩,共同构成了他作为艺术家的一生。文本注释
    本书以对页的形式呈现书信原件,以及评注和译文。一些信的原件长达数页,因此本书仅截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在译文中,我用方括号加省略号的方式标记省略部分,并保留了大部分拼写错误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