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独自绽放(精)/北欧文学译丛

  • 定价: ¥56
  • ISBN:9787507846898
  • 开 本:32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国际广播
  • 页数:272页
  • 作者:(瑞典)奥萨·林德...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独自绽放(精)/北欧文学译丛》不动声色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和最脆弱的角落。这是一部拨动心弦的小说,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真实,真实到书中描写的欢乐和痛苦有着触手可及的质感。这种真实感让这本异国风情的小说在时隔多年后在被中国读者捧起,仍然能从字里行间的描述中找到深切的共鸣。畅销程度曾一度超过侦探小说,对近半世纪以来瑞典社会变迁的传记性叙述,被拍成电影。从瑞典原文进行翻译,让读者品味原汁原味的瑞典文学经典。好的文学作品邂逅好的译者,让我们能更顺畅、更深刻地体会原著的意境和行文之美。

内容提要

  

    《独自绽放(精)/北欧文学译丛》是瑞典作家奥萨·林德堡的代表作,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本书是一本自传体小说,描述了奥萨和单亲爸爸在一起的成长经历。奥萨的爸爸是韦斯特罗斯的一名炼钢工人,在独自抚养女儿成长的过程中,他必须直面各种问题:社会阶层、性别障碍、贫困、孤苦、歧视,生活的不如意让他越来越依赖酒精的麻痹。对酒精的依赖,让他的生活更加窘迫。他的才华和对生活的执念在这样的窘迫下,越发显得可笑和微不足道。而作为女儿,奥萨在经历了依赖、嫌弃、怀念后,开始慢慢理解父亲,理解那些星点的独自绽放的瞬间。

媒体推荐

    作者以温柔的笔触描写了一个父亲,同时也是一个男人追求自我、蜕变和成长的历程。女儿对父亲的爱复杂而深沉,尽管经历过怨恨和回避,但最终释然和宽容,令人动容。
    ——资深书评人约瑟夫·斯维克
    我们总是在结束时才缅怀童年时光。林德堡记忆中的童年或许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幸福单纯的概念,其中掺杂了太多的复杂因素:离异、酗酒、拮据、孤独……在林德堡性格的塑造过程中,父母双方迥然不同的家庭背景和价值观同样产生了很大影响,母亲代表了热衷于政治的知识分子群体,而父亲则是拥有理想主义的保守工人阶级。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部讲述亲情的自传体小说,更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的微缩家族史。
    ——《哥德堡邮报》

作者简介

    王梦达,知名童书译者,北京外国语大学瑞典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译有《平安小猪》《最后一瓶越橘酱》《托芙·扬松姆咪故事原作绘本》等百余部儿童文学作品,译文简约浅白、童趣盎然、意境悠远。

目录

《独自绽放(精)/北欧文学译丛》无目录

前言

  

    据说每位作家的第一本书都会取材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奥萨·林德堡显然也不例外。她的处女作——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小说——《独自绽放》(Miɡ ?ɡer inɡen)完全是她前半生的真实写照。
    如果放在某些热门的书评网站,要给这本小说贴一个标签的话,大概有不少吸引眼球的选择:单亲家庭、工人阶级、北欧生活……可以说,这既是一部典型的瑞典文学,又是一部非典型的瑞典文学。说它典型,因为其中涉及不少瑞典本土风格强烈的概念,包括瑞典著名的连锁超市伊卡(ICA)和康苏姆(Konsum),风靡全球的瑞典乐队ABBA 和 Hoola Bandoola。
    瑞典杰出的政治人物奥洛夫·帕尔梅、贡纳尔·斯坦恩,以及大家耳熟能详的瑞典作家阿斯特丽德·林格伦、伊瓦尔·鲁- 约翰松。而所谓非典型,因为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瑞典以“从摇篮到坟墓”的高福利著称,几乎难以见到在贫困线上苦苦挣扎,甚至因为缴不起房租而险遭驱逐的不幸国民。一如作者本人在撰写博士论文时表示,有社会调查研究表明,瑞典不存在真正的工人阶级,当然也就谈不上贫富悬殊和阶层差异。
    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正是建立在种种矛盾和落差的基础之上。它以20世纪70年代的瑞典工业城市韦斯特洛斯作为背景,从女儿的视角讲述了自己从童年、青少年直至结婚成家近三十年成长经历的点点滴滴。其中既有她和家庭成员关系的微妙情感变化——包括父亲、母亲、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继父,等等,也有她在所处时代和成长背景的推动下的反思、挣扎和蜕变。
    在《独自绽放》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并在北欧公映后,不少观众将注意力聚焦于父女间的亲情、误会和理解,并且深深为之打动。然而在接受瑞典电视台的访问时,奥萨·林德堡却巧妙地回应道,自己和父亲之间的爱一直存在,从未减弱或消失。这种感情并不因为单亲家庭的标签而有所不同。而他们之后产生的冲突和矛盾,甚至表面上的疏离,也是自己在进入青春期后渴望独立的一种体现。她说,代沟存在于每个家庭中,我们都是在从对父母的不解到理解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在访谈中,主持人曾抛出一个较为尖锐的问题:因为不少读者和观众对小说中父亲的形象颇有微词。他的身上有着太多遭人诟病的缺点,其中一些甚至影响正常生活,让他忽略了女儿的感受和需求。但奥萨·林德堡表示,自己眼中的父亲是一个鲜活而富有人格魅力的存在。诚然,他并不完美,绝对称不上模范或榜样,但他细腻、敏感,对生活充满激情,从不吝于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且最为关键的是,他对女儿始终报以宽容而慈爱的态度,这份爱或许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在女儿的成长经历中从未缺席。
    讲述亲情和成长的现代小说数不胜数,《独自绽放》一经问世,所引起的轰动程度未免有些出人意料。在瑞典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它甚至一度超越了热门的侦探小说。有书评认为,
    它“不动声色地触动了读者内心最柔软和最脆弱的角落”“一幅栩栩如生的众生相”,也有评论家表示,这是“一封写给七十年代韦斯特洛斯的情书”“对近半个世纪以来瑞典社会变迁的传记性叙述”,更有网站将其推崇为“值得为之潸然泪下的小说”“一部充满力量和爱的经典之作”。无论每个人的关注点和切入点为何,大家对这部小说的一致共识都是:真实。真实到书中描写的欢乐和痛苦有着触手可及的质感。这种真实感来自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也归功于她多年记者生涯所培养的职业敏感性。奥萨·林德堡曾先后担任瑞典《晚报》的记者和文化版负责人,并且发表过数篇笔锋犀利、观点独特的社会调查。但由于母亲在政坛小有名气,她对自己的私生活向来保持低调态度,直到自传体小说《独自绽放》出版后,大家才略知一二。
    《独自绽放》中,主人公的生活既有普遍性,也不乏其独特性。普遍性在于,主人公感受过来自长辈的关爱和温暖,见证过家人的分离和死亡,也拥有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经历;而独特性则在于父母一方的移民背景以及单亲抚养的成长氛围。因此,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大概很难产生代入感。但奇怪的是,尽管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很多人却表示在细枝末节处深有共鸣。至于共鸣究竟为何,还有待中国读者去体会。
    王梦达
    2020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