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生活娱乐 > 生活用书 > 保健养生

你的抑郁90%可以靠食物改善

  • 定价: ¥49
  • ISBN:978757140583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科技
  • 页数:141页
  • 作者:(日)藤川德美|责...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改善质性营养失调,3~6个月重塑“抑郁免疫力”。
    36年经验的精神科医生亲自指导,5000余例患者实证有效。
    日本增印13次,系列累计销量超过110,000册!
    吃甜食真的能让人高兴起来吗?做个“肉食派”还是“草食派”?有没有“满分食物”?
    为了帮助这些抑郁症潜在患者,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引发抑郁症,本书会以饮食与营养补充剂双管齐下的方针来提出建议,帮助大家让自己心情更加舒畅。

内容提要

  

    你会抑郁,也许是因为吃错了!
    如果你总感到无力、郁结、焦躁、不安……
    可能不是因为身体虚弱,或者情绪敏感,而是你的大脑缺少了制造开心的材料——神经递质。
    补充对的营养、重造神经递质,就可以赶走抑郁。
    本书介绍了一套通过改变饮食来改善抑郁的营养疗法,这套方法通过改善“质性营养失调”帮助患者重塑自身“抑郁免疫力”。只要你搞清神经递质产生过程中的问题,知道缺乏特定元素的危害,了解需要增加摄入和控制摄入的食物种类,就能自己制订具体饮食方案。该方法适合家用,简单易操作,可避免患者对药物治疗的抵触情绪。书中还有真实治愈案例可作有效的治疗参考。

作者简介

    藤川德美,医学博士。从事精神医学工作已有36年,既精通精神医学又懂营养学。
    1960年出生,毕业于日本广岛大学医学部。曾就职于广岛大学医学部附属医院精神神经科、县立广岛医院精神神经科、国立医院机构贺茂精神医疗中心等机构。2008年开设藤川诊所,任所长。
    主要研究老年期抑郁症,在世界范围内首先发现老年期抑郁症多由轻度脑血栓引起。擅长采用多种疗法治疗心理障碍、焦虑症、睡眠障碍、压力性疾病和痴呆症等精神疾病。

目录

第1章  用食物驱散抑郁情绪
  1  所有人都有必要补充的营养
  2  女性尤其容易缺乏的一种元素
  3  如何通过日常饮食增加摄入
第2章  增加摄入的食物
  1  学会分辨和取舍
  2  满分食物
  3  如何让吃事半功倍
第3章  控制摄入的食物
  1  负分糖类
  2  负分脂肪
  3  负分蔬菜
第4章  用ATP激增组合提升效果
  1  什么是ATP激增组合
  2  ATP激增组合的效果
  3  大剂量维生素疗法的由来
第5章  营养疗法改善病例集
  1  病例意味着什么
  2  治愈之路
后记
参考资料

前言

  

    我是一名精神科医生,也是一家诊所的所长。
    在面对那些心理亚健康的患者时,我深切地感受到医疗的一个误区:一直以来,医疗都轻视了营养的摄取。疲惫、倦怠、昏昏沉沉、痛苦不堪等亚健康状态,很多时候是由于营养摄取不足导致的。
    “难道不是吃得太多导致的吗?”
    “我平时吃得很饱啊,怎么还会有这种问题?”
    可能有些人会这样想。
    但是,吃得多并不代表获得了充分的营养。就算你认为自己的饭量正常,如果未能摄取足够的必需营养素,照样会引发营养失调。
    进食量不足导致的营养失调叫“量性营养失调”,这一症状常见于饭量较小的女性和老年人;而进食量充足却还是营养失调的叫“质性营养失调”。有不少心理亚健康的人就是受到这种质性营养失调的困扰。
    质性营养失调的人的饮食特点为糖过量+蛋白质不足+脂肪酸不足+维生素不足+矿物质不足。可以说,很多平时自以为膳食均衡的人其实都处于质性营养失调的状态。
    针对心理亚健康这一问题,大部分精神科医生会从现代社会的压力方面找原因,并注重传授患者调节心理的方法,像我这样从营养的角度强调蛋白质和铁的重要性,并从控制糖摄入方面着手治疗的医生还比较少见。
    也许有的读者不知道精神科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治疗方法,下面我来给大家进行简单介绍。
    精神科的治疗一般先由精神科医生诊断症状,然后对症下药,并在此基础上配合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疗法。治疗分门诊治疗和住院治疗两种,私人诊所提供的治疗是前者,主要为门诊患者提供治疗、建议和帮助。有的诊所还实施日间护理等特别项目。
    我的诊所在开设初期也采取了上述治疗模式,但大多数患者在接受这种治疗后,病情却没有改善。
    通常病好了叫作“治愈”,即停止用药之后症状不再反复。但抑郁症等精神疾病一般认为难以被治愈,所以医生会把“缓解”作为治疗的阶段性目标。为了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治疗时大多会使用药物。即使在病情缓解后,也还是要患者坚持用药才能控制病情。
    我对这种治疗方法持怀疑态度。我认为治疗不应该停留在缓解的阶段,而应该致力于治愈病症。而且患者在不断尝试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可能会频繁更换医院,除了形成药物依赖,还会对换医院这件事产生依赖性,导致病情得不到稳定的控制。
    为了治愈抑郁症,我在治疗方法中加入了营养疗法。营养疗法不是补充因素,而是首要基础。因为如果不重视营养的摄取,不打牢这个健康生活的基础的话,药物及其他疗法都不会有持久的效果。
    我之前写过一本书,叫《缺铁的危害——吃对铁远离忧郁症、恐慌症,精神科医学博士的临床实证及饮食疗法》,里面总结了营养疗法的理论与实践。这本书的读者对我说,他们从中学到很多营养知识,视野比以前开阔了,有的患者还因此专门到我的诊所来就诊。我的诊所在广岛,他们甚至从乌取、冈山等其他县赶来就诊。
    我的诊所提供的营养治疗以“大剂量维生素疗法”为中心,这种疗法基于分子营养学,使用蛋白粉及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在治疗时,我指导患者摄取最为必要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根据患者各自的症状配合其他营养补充剂(具体案例可参照我的《分子营养学治疗案例集》)。
    有的朋友通过社交软件找到我,告诉我他们的症状“也许没有严重到去医院看病的地步,但总觉得身体不适”。在读过我的书或看过我在Facebook上分享的内容后,他们服用了一些营养补充剂,并重新调整了自己的饮食。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自己的“症状减轻了很多”,也有人觉得“变得更有活力了”。当然,如果出现疲惫、倦怠、昏昏沉沉、痛苦不堪等较为严重的症状时,有可能是已经患上了某种疾病,需要及时就医。
    我的营养疗法的基石是蛋白粉和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但并不是说有了营养补充剂就万事大吉了,调节日常的饮食也是很重要的。想要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就得平衡好享受饮食和保证健康的关系。对于那些感受到身体不适的潜在患者,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先重新调整饮食结构,再服用合适的营养补充剂,这才是王道。
    经常有人问我:“具体要吃什么呢?”我为了保证蛋白质摄入量、控制糖摄入量,尝试过各种食物。有的患者不喜欢吃肉,有的做不到戒糖,还有的不喜欢营养补充剂,我一边听他们诉说自己的烦恼和生活方式,一边相应地给出建议。
    关于抑郁症,日本厚生劳动省官方网站主页上写着:“调查结果显示,在日本,每100人中就有3~7个人经历过抑郁症。”厚生劳动省还在其三年一度的患者调查中指出:近年,包括抑郁症在内的心理障碍患者数量迅速增多。由此调查不难想到,一定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抑郁症潜在患者。
    也许有的人因为一点小事心情就变差,有的人做什么都拿不出干劲,有的人焦躁不安、容易对身边人发火,也有的人早上醒来非常难受,还有的人因为压力大而暴饮暴食。也许有很多人感受到这种不是病但疲惫、倦怠、昏昏沉沉、痛苦不堪的感觉,为情绪低落而感到烦恼。
    为了帮助这些抑郁症潜在患者,避免症状进一步加重引发抑郁症,本书会以饮食与营养补充剂双管齐下的方针来提出建议,帮助大家让自己心情更加舒畅。另外,在到我们诊所就诊的患者中,越来越多的人表示自己“心情更明快了”“行动更敏捷了”,我也会在本书中介绍这些临床实例。
    饮食方法和营养摄取方法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远远超出你的想象。祛除抑郁如同祛暑,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心烦气躁,让我们充满活力。

后记

  

    “人要学会自主健康管理。”这是三石严先生留下的话。它指的是不依赖其他人,自己管好自己的健康,自己解决自身问题。
    分子矫正医学的研究者安德鲁·索尔(Andrew W.Saul)博士也说道:“Doctor yourself(你是自己的医生)”。他强调,健康管理不应该交给医生去做,你的主治医生就是你自己。
    几乎所有慢性疾病的原因都是质性营养失调,所以治疗方法都遵循同一个思路,即高蛋白质低糖饮食+大剂量维生素+适量的脂肪酸+适量的矿物质。本书中虽然介绍了推荐摄入量,但最佳摄入量因人而异,每个人要通过自身实践不断修正。
    对于那些不知为何感到身体不适的人而言,第1~3章介绍的饮食方式可以帮助你恢复健康。而那些因慢性疾病正在接受药物治疗的人则应该立即实践我在第4章介绍的大剂量维生素疗法。这样,你就能减少用药量直至停止用药了。
    关于营养疗法,我认为你即使去咨询医生也可能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在我的诊所里,有些患者来自日本其他县,来之前他们的医生告诉他们“营养疗法没有意义”,或是“我担心你这样做会摄入过量的铁”。这是因为,医学院教给学生的,都是“发达国家不存在营养失调”“慢性疾病的原因尚不明确”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医学院告诉学生的是,“没有治愈的方法,所以只能进行对症疗法”。
    基于这种现状,我建议你在不延误对症治疗的前提下,尝试自己进行健康管理。疾病的预防和改善理应从重审自身营养结构做起,然后付诸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