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教体育 > 教 育 > 教育总论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揭秘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第一读本钻石版)

  • 定价: ¥59
  • ISBN:9787515359922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青年
  • 页数:312页
  • 作者:陈之华|责编:周红
  • 立即节省:
  • 2020-06-01 第4版
  • 2020-06-01 第30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呈现一个完整的芬兰教育剪影,一套更开放多元的教育思维。
    珍视每个孩子的芬兰教育,不让孩子输给世界!
    超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哈佛女孩刘亦婷》诠释别样的精英教育!
    《经济学人》强烈建议欧美各国领导人“回芬兰学校上课”!
    教育不是赢在起跑线的百米赛,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学习不是为了争冠军,而是为了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内容提要

  

    芬兰的教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思路,在课程的三级设置、多种选修、轻松高考、可选式高考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榜样,不愧让世界教育界冠以“芬兰模式”的美誉。本书分析东西方教育差异,读出一份反璞归真的求本精神,一个社会自我成长、自我负责的价值观。最亲切、最人性化,最好看的一本书!全书没有深奥的教育论述,没有教条式的文字,有的是发自内心的认同、感动及震撼。本书是解密芬兰基础教育成功第一读本;零距离体验世界一流教育模式。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行行都能出状元;正在改变全球教育的典范,全世界父母和教育者都在效仿她。

媒体推荐

    给孩子好的教育,就是给他美好的人生。
    ——阿赫  芬兰前总理
    “不要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并非教育的要诀。将人生看成一场与自己比赛的“马拉松”,不急不躁,不争不抢。对孩子的教育,你或许会有全新的体验。
    ——《中国教育报》
    芬兰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是世界公认的教育体制完善的国家之一。教育是芬兰保持卓越的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注重教育公平、国民喜爱阅读、师资优良,都是芬兰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
    ——刘海峰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首席专家,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
    芬兰的义务教育是一个奇迹。
    ——梁文道  凤凰卫视知名评论人
    芬兰的教育课程改革打破了传统思路,在课程的三级设置、多种选修、轻松高考、可选式高考方面颇有建树,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教育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榜样,不愧让世界教育界冠以“芬兰模式”的美誉。
    ——靳忠良  国家级骨干教师、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

作者简介

    陈之华,英国曼彻斯特都会大学视觉传播硕士。旅居英国、美国、尼日利亚、芬兰、法国、澳大利亚等国二十余年,目前不定期短居与造访澳大利亚。曾任职外商设计公司、美商广告公司。曾在美国开设个人工作室,担任西非洲卡拉巴大学艺术系讲师、芬兰赫尔辛基国际妇女会理事等。
    现为自由作家与专栏作者,近年来专职于书写与演讲分享,致力于关注社会与人文艺术的发展、跨文化趋势、亲子教养、国际教育观察与研究等。著有《世界最好的教育给父母和教师的45堂必修课》《美力芬兰,从教育建立美感大国》《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等书,其中多本图书荣登各大书店好书榜和年度畅销榜的Top畅销榜,或被地方教委评选为年度推荐好书。多部作品被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引进出版。

目录

自序  人生是场马拉松
Chapter 1  初到芬兰的新生活
  芬兰?Oh,my God!
  不为人知的芬兰
  初到芬兰
  “安居”难不难?
  安家是大事
  全副武装,玩雪去
  芬兰学校没有制服
  女儿转入芬兰学校
  转学,小小年纪的挑战
Chapter 2  芬兰教育特质
  芬兰教育:见树又见林
  芬兰教育:先见林,再见树
  重视教育,百年如一日
  扎实教改,成就了今天的芬兰教育
  全世界落差最小的教育体制
  芬兰教育最可贵之处
  工作时数少,上课时数也少
  芬兰式的自我管理
  老师一样好:不用评比
  教师,芬兰高中生的首选职业
  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学生
  混龄教学在芬兰
  没有后进班,只有引导班
  芬兰,为什么要讲“不让一人落后”
  零年级,不需要“赢在起跑点”
Chapter 3  芬兰的基础教育
  通识教育的开端
  尊重多元的开始
  开阔与内外兼具的视野
  精彩、平衡的人生路
  真枪实弹的生活教育
  下课之后
  英文是怎么教的
  多语言的芬兰人
  家长会一窝蜂去选学校吗
  教育,为了吸引人才回流与国际人力资源146
  阅读是终生资产
  每日至少半小时的阅读
  阅读环境的引导
  图书馆,芬兰的人文地标
  深入各地的流动图书馆
  与芬兰教科书的渊源
  好作品,才有出头日
  用心的出版商与编著者
  芬兰真像是面镜子
  基础教育之后:高中与职校
Chapter 4  走访各地的感动
  “出租车”接送上下学
  乡镇学校的孩子,英语真不错
  15位学生的迷你小学
  获现代建筑奖的学校
  创造温馨的学习环境
  淑女左手臂上的小镇
  极圈镇上的中小学
  我们有全世界最好的水质
  莱维山边的基提莱镇
  北极圈里的温情
  一代更比一代好
  竞争力,来自何方
  拉普兰首府的惊喜
  特殊教育的深层感动
  为弱势量身定做的教育
  俄罗斯边界的芬兰城镇
  移民孩子的教育
  俄罗斯与芬兰的历史课
  你说,芬兰教育为什么成功
  为了教育,回到芬兰
  美丽的雪城
Chapter 5  教育的未来
  自重自爱的芬兰人
  未来教师需要的能力
  教育系学生的全新评选法
  要平等还是“精英”
  教育,芬兰的新品牌
  教育,让世界前来取经
  来芬兰念书,好吗
  适合做CEO的民族
  芬兰,你的前途似锦
后记  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前言

  

    人生是场马拉松
    芬兰,对我而言,是一本写不完的书。
    她开启了我内心世界中,一扇又一扇的生命视角,让我学会了对自我探索的坚持与反刍,让我看到了人生的不同意义与价值,更让我真正去领略一帧帧不同的社会、人文、教育、艺术、创作价值观,以及生命历程里的得与失。
    1993年,我和新婚不久的先生,到了非洲西部大国的一座超迷你小城,自此之后的二十多年跨国搬迁,就像是忘了踩紧刹车的北极哈士奇犬雪橇,被一群活蹦乱跳的极地犬,拉着不停向前奔驰,拖往不同的文化与国度。我的视野、心灵触角与思维层面,也在不同的人文、国度、社会游移之中,渐次开阔。
    我的两个女儿都是我身怀六甲之际,漂洋过海,环绕了地球一大圈之后孕育出生的。这些年来,女儿一路跟我们从非洲到美国夏威夷,再回到台北,之后再到北欧;从美国的托儿所、台北的学前教育与小学一年级、芬兰的英式国际幼儿园、美式赫尔辛基国际学校,再到后来她们两位一起经历了近四年的芬兰教育体系。
    我因为两个孩子与搬迁生活,在因缘际会下开启了自己对于不同文化、社会与教育的反思与心灵视野。
    住在北国六年期间,我不断地四处走访、对谈,原本期待的是一个全球推崇的巨人身影,却发现芬兰不过是众多平凡民族之一,她的子民和你我一样,都会出现大小不同的错误。但她们却能平实恳切地从错误中学习不断修改与更正,再想尽办法稳妥地走好下一步。
    她的教育方针历经多次转型,教改、论辩是常态,但教育模式是从严格管控到自由开放,从百般规定到充分授权与信任:对老师和学生都一样。
    过往的芬兰教育,老师是权威,学生最好沉默是金;老师说,学生听。
    过往的芬兰英文课,曾经是大家跟着老师念:This is a book. That is……
    过往的芬兰教育,是10岁分流,学生小学还没毕业,就要决定是继续念书,还是走向职训。但今天,却扎实地将所有孩子都纳入基础教育体制里。
    芬兰的教改,不是一帆风顺,也并非一蹴可就地达到今天举世艳羡的高水平成就。但这个国家,有很强健、深厚、具公信力的研发机制,提供了很多实在、确切的统计与分析,让师长和其他教育人员从中不断去检视、了解、讨论,再凭借着他们总是“先有计划再做事”的民族性格,以及不贪求快也不急着立竿见影的安稳心态,一步步踏实执行出来。
    最重要的是她们的信念中,多了一份实事求是,以及重视真正的“平等”:城乡无差距的教育资源平等;绝不强调“精英”的受教育权利平等。这个“苦寒”的北极圈小国所做到的“众生平等”,让我多次在走访之中动容落泪……
    北欧的孩子,和你我的小孩相同,毫无差异地拥有所有人性中的各个方面;而所有从儿童到青少年的青涩成长历程,也都一样。
    唯一存在差别的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制对于人的关怀、对于人的信任、对于人的尊重,以及对于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要赢在起跑线的竞赛的想法,以更健康、更人文的深度,去厘定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教育“概念”的不同,造就出不同社会与文化的真正区别。
    当然,芬兰人对于自己的社会与教育,也多有抱怨与批判。所有的争议,总是希望能找出未来更好的道路,稳健迈向美好的未来。
    我知道,教育是进行时,所有的数据与统计都会随时代的演进而不断更新,所有的细微之处,也总会随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修正。但这一项进行时就如同个人的生命一样,必须在变与不变之中,找到最重要、最值得珍视的精神与价值;而唯有回归根本,才能检验价值与精神的可贵之处。
    芬兰的教育成就,就是把所有的“根本”与“偶然”,一步一个脚印落实之后,所产生的种种“必然”。
    芬兰教育体制真心把每个别人家的孩子,都珍视为自己的宝贝,去扶助抚育、用心灌溉,给予时间、空间,找到人性中善良的一面,协助鼓励养成学习动力,从不刻意强调精英、先进、竞争、比较,从不要求学生和老师具备超人能耐,从不奖励全勤与整齐划一,而将人人视为有着喜怒哀乐的平凡人性,然后从人性的根本上,去寻思如何陪伴他们健康、正常地走完成长中的教育。如此而已。
    这本书涵盖的内容,以7至16岁间学生的芬兰基础教育为主。毕竟,一切教育的基础,与社会观念的建立,来自人们小时候习惯与思维的养成、塑造。基础教育绝对是个关键。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提醒自己不能只以赫尔辛基看芬兰,也不能只以自己两个孩子在芬兰的受教、成长经验来谈,而是描述芬兰各地给我的多元感受与真实体会。
    借着在真正走到、听到、看到、谈到之时,真挚触动了自己内在的心灵,才将记述、观察与观点写下。
    期盼借由这本书,与您一起分享这些年来我对于芬兰教育的现场观察。
    希望透过我与芬兰教育的对谈,来与您对话。
    我相信,你我必然能激起不同角度思考的火花。而每个四处迸射的火花与思辩,都会是一种对你我人生、对身处社会、对教育本质的新认识与新希望。
    谢谢您鉴阅这本书。

后记

  

    芬兰做到了,我们也行
    《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出版至今即将十二年,曾登上各网上书店和实体书店畅销榜及好书推荐之列,也曾被众多地方和媒体评选为年度好书,以及许多高中、大学的推荐书籍。
    这十多年间,大众从对芬兰的不熟识,到掀起一股股急切了解芬兰的热潮,许许多多教育工作者、学者专家、中小学教师及校长等等,陆续前往芬兰考察研究、旅行、学习,许多人对这个北欧国度充满着高度好奇,也对其所施行的教育理念与体系产生浓郁兴致,纷纷想一探究竟。
    2008年,当这本书快要印制完成出版时,当时出版社总编辑若兰曾来信提及,书里的内容让她大开眼界。当下,我明了她所指的“大开眼界”,应该和我在北欧六年间不断跨越进步与成长的心境相似。眼界,有时必须超越过往成长与学习环境,去遇见、看到截然不同的观念与想法,再经由思考、咀嚼而获得。
    过往的观念与想法,若没有机会受到其他思维的启发,甚至冲撞与重新盘整认知,就很难有机缘去打破原本固有的思想与观念。
    原先的思想与观念,不必然就是陈旧,也不应为了打破而打破,而是因为遇见了更美好、更理想并实证可行的事物,自然而然吸引人们去追求与向往。而所谓美好、理想的事物,对我而言,永远是回到事物的本质,去探求事物的初衷。教育,正应当如此。
    当时这本书一路写来的挑战,就是我该以何种方式呈现,该怎么写下脑子里塞满的六年芬兰生活、女儿在芬兰的学习、自己曾经和数百位芬兰教育等各界人士的对话、超过五十所学校与机构的参访,以及参与国际教育人士群聚研讨的丰富见闻。 我深怕有遗漏,又总是经常出现新的想法与书写角度,于是一直苦思着。我知道,在人生不同阶段写这本书,文字、笔触和内容,必然不同。就如同教育界的国际研讨会中,任何一位芬兰专家来谈教育,都会出现不同的着力点、专业背景与个人经验值。同一主题,遇上不同时间点、不同讲者,诠释就会不同。 但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必然要对整体社会人文环境都有所认识。毕竟,所有知识与学问是相通的,而教育议题,牵涉到的绝对是社会的各个层面,唯有社会普遍接受、建立起来的观念与想法,才是驱动任何改革的动力。 听到亚洲许多国家的教育学者说“不可能、不适合,我们国情不同……”,我总试着跟他们说:“有可能、会适合,因为这个教育体制,很人性、很务本……”他们仍是一脸狐疑地追问我:“为什么芬兰的教师,能有如此高的社会地位?”想不到,我在国际研讨会的现场,也能以在地人与外来人的双重身份,成为协助短期走访芬兰的外人,去诠释他们难以理解的芬兰现象的“代言人。 这本书,是我试着为芬兰基础教育所作的第一个诠释,书里有许多我曾经实地走访芬兰的深刻记录,即便这么多年后再阅读,依旧让我动容。 2016年8月,芬兰最新课纲正式上线,我购买了新出炉的在线版课纲,更新了原书里的数据,但当我再次阅读出版于2008年的这本书时,我发现,芬兰对教育的本质与概念,并没有改变,反而更加深化。 芬兰新课纲中,强调了跨科目学习的重要性,也强调教育是为了应对未来与变动的社会,学生必须具备七种核心能力,其中包括“思考和学习能力”、“文化素养、互动和表达能力”、“照顾自己、管理日常生活及自我安全的能力”、“多语文能力”、“信息科技能力”、“职场技能和创业能力”、“参与、自我增能和负责任的能力”。 芬兰教育的变,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趋势所必须做的调整,而改变与调整,是每个国家教育体系与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所有的变,来自于适应大环境与未来的变化,但所有的不变,则永远是来自于追求一个国家人民与社会的最大福祉,以及对于教育与学习“所为何来”的坚持与信仰。 在近十年的芬兰热后,芬兰终于能为自己正名,亲友们也总算知道我曾经去了何方,不会再将“芬兰”当成“丹麦”或“俄罗斯”,更不会再将“赫尔辛基”视为“斯德哥尔摩”了! 陈之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