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军 事 > 军 事 > 各国军事

赤焰孤岛(斯大林格勒巷战实录上下)

  • 定价: ¥199.8
  • ISBN:978751393015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民主与建设
  • 页数:727页
  • 作者:(澳)杰森·D.马克...
  • 立即节省:
  • 2020-06-01 第1版
  • 2020-06-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赤焰孤岛(斯大林格勒巷战实录上下)》以独特的视角、细致入微的笔触呈现了斯大林格勒巷战的真实面貌,是徒劳无谓、残酷无情和命运无常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象征。书中作者尽可能地考证了参战人员的履历,读者眼前浮现的不只是一个个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让人重新认识了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历史价值,是一本考证翔实的厚重之作。

内容提要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罕见的血腥战役之一,也是二战的重要转折点。在许多人心中,斯大林格勒更是惨烈巷战的代名词。1942年寒冬,苏联和德国军队在斯大林格勒市内的“街垒”火炮工厂中展开了残酷的争夺战,每天有不计其数的生命倒在这片焦土之上。当时,德军已经占领斯大林格勒90%以上的城区,苏军被压缩在伏尔加河畔的少数几处据点,防守“街垒”火炮工厂的苏军步兵第138师就这样被困于一座三面临敌、一面背水、战火环绕的“孤岛”之中。苏联官兵并没有放弃,他们以高昂的斗志、不屈的精神打退了德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迎来了胜利;陷入困境的德军官兵负隅顽抗,困兽犹斗至1943年2月2日战役落幕。本书作者通过大量德国和俄罗斯的资料,如战争日记、战斗报告、出版作品、目击者访谈、信件和照片等,从双方视角,用以日系月的方式,尽可能客观地为读者展示了当时的惨烈巷战。

目录

第一章  难解死结
  1942年11月2日
  1942年11月3日
第二章  精锐云集
  第45工兵营
  第50装甲工兵营
  第162工兵营
  第294工兵营
  第336工兵营
  第24突击骑兵连
  第44突击连
  33B型突击步兵炮
  1942年11月4日
  1942年11月5日
  1942年11月6日
  1942年11月7日
  1942年11月8日
第三章  蓄势待发
  1942年11月7日
  1942年11月8日
  1942年11月9日
  1942年11月10日
第四章  大举进攻
  1942年11月11日
  第576掷弹兵团会同第294工兵营和第305工兵营第2连实施的进攻
  第578掷弹兵团会同第50装甲工兵营、第305工兵营第1连和第44突击连
  一部实施的进攻
  第577掷弹兵团会同第336工兵营、第305工兵营第3连和第44突击连一部
  实施的进攻
  第389步兵师会同第45、162和389工兵营实施的进攻
  上午:攻击继续
  1942年11月12日
第五章  一次一楼
  1942年11月13日
  1942年11月14日
  1942年11月15日
  1942年11月16日
  1942年11月17日
第六章  最后一搏
  1942年11月18日
  1942年11月19日
  1942年11月20日
  1942年11月21日
  1942年11月22日
  1942年11月23日
  1942年11月24日
  1942年11月25日
第七章  僵持不下
  1942年11月26日
  1942年11月27日
  1942年11月28日
  1942年11月29日
  1942年11月30日
  1942年12月1日
  1942年12月2日
  1942年12月3日
  1942年12月4日
  1942年12月5日
  1942年12月6日
  1942年12月7日
  1942年12月8日
  1942年12月9日
  1942年12月10日
  1942年12月11日
  1942年12月12日
  1942年12月13日
  1942年12月14日
  1942年12月15日
  1942年12月16日
  1942年12月17日
  1942年12月18日
  1942年12月19日
  1942年12月20日
第八章  苏军复仇
  1942年12月21日
  1942年12月22日
  1942年12月23日
  1942年12月24日
  1942年12月25日
  1942年12月26日
  1942年12月27日
  1942年12月28日
  1942年12月29日
  1942年12月30日
  1942年12月31日
  1943年1月1日
  1943年1月2日
  1943年1月3日
  1943年1月4日
  1943年1月5日
  1943年1月6日
  1943年1月7日
  1943年1月8日
  1943年1月9日
  1943年1月10日
第九章  强虏末日
  1943年1月11日
  1943年1月12日
  1943年1月13日
  1943年1月14日
  1943年1月15日
  1943年1月16日
  1943年1月17日
  1943年1月18日
  1943年1月19日
  1943年1月20日
  1943年1月21日
  1943年1月22日
  1943年1月23日
  1943年1月24日
  1943年1月25日
  1943年1月26日
  1943年1月27日
  1943年1月28日
  1943年1月29日
  1943年1月30日
  1943年1月31日
  1943年2月1日
  1943年2月2日
尾声
资料出处说明
部分参考书目
译后记

前言

  

    美国历史学家拉尔夫·H. 加布里埃尔(Ralph H. Gabriel)曾写道:“历史是经历史学家头脑过滤后的过去的影像,就好比经窗户透射的光线。窗玻璃也许很脏,很多时候模糊到令人痛苦不堪。”每个历史学家都会把自己的观点和偏见带到研究中,从而不可避免地按着自己的诠释涂抹历史。在此过程中,历史学家们会或有意或无意地选择与自己对真相的理解相符的事实。然而真正的真相无人知晓,因此两个怀着良好愿望的历史学家在记述同样的事件时可能作出截然相反的猜测,尽管这两人都遵循正确的研究方法。
    本书是四年苦心研究的成果,也是我呈现真相的尝试,它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被人忽视的片段:为争夺“街垒”火炮厂而爆发的殊死搏斗。这场鏖战规模虽小,却可作为充满徒劳无谓、残酷无情和命运无常的“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完美象征。对苏方而言,此战是震惊世界的胜利,是战争的转折点,时至今日都是民族自豪感的重要源泉。因此在过去60年里,有成百上千种关于这次战役的书被印刷出版,红军老兵也极其乐意用口述或笔录的方式记录他们的经历。外国学者只要克服语言障碍,就能掌握丰富的资料。此外,俄罗斯的军事档案也正在以缓慢但不可逆转的势头公之于众,其中包括了数量多得无法想像的战争日记和其他记录。
    对于德方而言,问题则要复杂得多。表面上看,从德国获取信息似乎应该比从不久前才接受资本主义制度的俄罗斯获取容易得多,但有几个因素导致事实刚好相反。首先,在斯大林格勒被歼灭的德军单位的战争日记要么在投降前被烧毁,要么落入红军之手(如今在波多利斯克的俄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里,这些德方档案在隐秘的“500号库房”被束之高阁、慢慢霉烂,使人难作深入调查)。大批德方军事记录(团和团以下级别)在1945年2月英国轰炸机将档案库夷为平地时永远消失。好在师和师以上级别的记录得以幸存,只是其中有许多疏漏。
    其次,不同的德国人对斯大林格勒和整场战争的感情有很大差异;有的人愿意回答任何问题,有的人只是沉默不语,还有的人会勃然大怒乃至高声叫骂。谈话中流泪者不在少数。“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会在许多德国家庭唤起痛苦的回忆:本书写作中许多受访者的父亲、兄弟或儿子至今仍在“失踪”人员之列。斯大林格勒与耻辱联系在一起,与其说它是污点,不如说它是稍一触摸就隐隐作痛的伤疤。老兵们,尤其是装甲部队的老兵们,乐于回忆他们驾驭铁骑取得的辉煌胜利(作为军人,他们为此倍感自豪),而不愿回想在欧洲边缘的一座城市里那场艰苦卓绝的厮杀。有个军官在战后连续50多年参加战友聚会,却从未把自己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之战的事实告诉最好的朋友——尽管那个朋友本人也到过斯大林格勒。
    因此,编纂德国一方对这场战役的描述需要付出突击连)的侄女、弗里德利希·温克勒(Friedrich Winkler,第577掷弹兵团第2营)的儿子、弗朗茨·温特(Franz Winter,第577掷弹兵团第6连)、格奥尔格·魏特曼(Georg Wittmann,第577掷弹兵团第3营)的儿子、多纳图斯·韦尔纳大夫(Dr. Donatus W?rner,第305工兵营营部)的女儿、瓦尔特·弗罗布莱夫斯基(Walter Wroblewski,第24突击骑兵连)的女儿、格奥尔格·策勒(Georg Zeller,第305工兵营营部)、伯恩哈德·齐施(Bernhard Ziesch,第336工兵营第3连的侄儿和弟弟)、赫尔穆特·齐默尔曼(Helmut Zimmermann,第577掷弹兵团第8连)、汉斯·措恩(Hans Zorn,第305工兵营第1连)的妹妹、约瑟夫·茨伦纳(Josef Zrenner,第305工兵营营部),还有两位德国老兵和一位军属要求隐去姓名。
    在2005年9至10月我和我妻子走访了克劳斯家、梅塞施密特家、莫斯曼家和雷滕迈尔家,他们的热情款待令我永生难忘。
    最后,我要把最真挚的感谢留给我的妻子贝林达。要不是她4年前提出的建议让我走上写作之路,这本书将永远不会面世。我最初的反应是“没有足够的信息”,但是心中的激情从此被点燃了。谢谢你的理解,也谢谢你激发了我的热情。
    虽然以上所有人都为本书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不需要为书中的任何错误负责,所有判断和解释都是我自己的观点。我一向非常欢迎读者提供评论、批评、更正或补充信息。请发邮件至info@leapinghorseman.com。
    杰森·D. 马克
    2006年10月于
    澳大利亚悉尼巨大努力。我从每一个能够想到的资料来源一点一滴地收集信息(我总是告诉自己,这是“又一块马赛克拼图”)。最重要的资料来源是老兵和家属,但寻找他们的困难超乎想象,这主要是因为德国严格的隐私保护法律。光是为了与可能提供线索者建立联系,就需要做充分发挥想象力的侦探工作。持续数周的搜寻往往只能收获失望,但偶尔也会打开一座富含信息的金矿。
    纵观本书可以发现双方信息的类型和质量有明显差异。对苏方行动的描述几乎全部来自详细的战争日记和战斗报告,而德方观点是从各种来源拼凑的。另一方面,个别德军士兵的丰富个人信息和私人照片可在本书中找到,而苏军士兵则不然。本书的意图是利用广泛的资料来源为这场战斗提供详细而不带偏见的记述。但愿我做到了这一点。
    如果没有阿格内斯·莫斯曼(Agnes Moosmann)不知疲倦的辛勤劳动,我根本不可能写出德方的观点。没有哪个作者有我这么好的福气。我经常把这位朝气蓬勃的耄耋老人视作我的“秘密武器”——很多在我反复恳求下仍顽固地保持沉默的人在阿格内斯一通电话后就开了口。凭借一台电脑、一部电话和多年著书立传的经验,她保证了新资料源源不断地流入我手中,并为我进行了大量访谈。许多德国人不愿把不可替代的家传照片和文件寄到地球另一头的澳大利亚(这也情有可原),因此他们选择了寄给阿格内斯。据保守估计,阿格内斯在过去3年里扫描了1500多件物品。这寥寥几行文字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充分表达我对阿格内斯的感激之情,因此我只希望本书能满足她对我的唯一请求:“好好干。”
    如果没有几位朋友的无私帮助,从世界各地多家档案馆寻找和收集档案的花费将令我望而却步:菲尔·洛根(Phil Logan)和蒂姆·惠斯勒(Tim Whistler)为了满足我的众多请求而无数次走访了NARA;乌特·冯·利沃尼乌斯-于伯沙伊尔(Ute von Livonius-Uebersch?r)在弗赖堡BA-MA档案馆做了出色的工作;米夏埃尔·施特鲁斯(Michael Struss)从DRK和WASt找来了文档;肖恩·麦金泰尔(Sean McIntyre)在胡佛研究所搜寻和复印了档案;马克西姆·塔鲁京(Maxim Tarutin)耐心地忍受了TsAMO的繁琐手续;最后还要感谢“AMVAS”和“兀鹰”(你们的身份只有你们自己知道)从TsAMO提供了无数页先前从未公开的文件。
    当然,这许多文件都是德文或俄文的,大大超过我那贫乏的翻译能力所能应付的程度。为此我经常求助于一些熟练掌握两门语言的天才人士:卡门·奈文京(Kamen Nevenkin)将手写的俄文文件输入电脑,伊安·曼(Yan Mann)翻译了许多页俄文,而米夏埃尔·冯·布拉施(Michael von Brasch)和霍华德·戴维斯(Howard Davies)翻译了德文资料。
    文字少了配图将大为失色,因此我非常感激提供照片的下列人士:尼克·奥尔洛夫(Nik Orlov)提供了很难找到的俄方图片,弗兰克·古林(Frank Gulin)帮忙在NAFUV找到了航拍照片,沃尔夫冈·基尔施泰因(Wolfgang Kirstein)、赖纳·莱曼(Rainer Lehmann)、拉尔夫·安东·舍费尔(Ralf Anton Sch?fer)和沃尔夫冈·魏森(Wolfgang Wiesen)允许我使用了多张重要照片,托马斯·安德森(Thomas Anderson)和泷口明(Akira Takiguchi)提供了sIG33B的照片,还有菲尔·柯姆(Phil Curme)、孔尼·德赖尔(Konni Dreier)、迈克尔·A. 哈瓦什(Michael A. Hawash)、京特·希尔斯(Günter Hils)、弗拉基米尔·卡尔基涅(Vladimir Kalgine)、叶甫盖尼·库里琴科(Evgeny Kulichenko)和卡门·奈文京。
    校对手稿是一项费时费力的任务,但蒂姆·惠斯勒、迈克尔·A·哈瓦什和罗伊·卡萨格兰达教授(Prof. Roy Casagranda)仍然伸出了援手。他们敏锐的眼光和精到的建议显著改善了最终定稿文字的质量。
    我还要特别感谢下列人士提供的各式各样的帮助:曼弗雷德·奥尔登堡博士(Dr. Manfred Oldenburg)发来了三位德国老兵的长篇访谈录;汤姆·霍利汉(Tom Houlihan)绘制了多张地图;弗拉基米尔·卡尔基涅提供了苏联老兵的宝贵报告;叶甫盖尼·库里琴科回答了我许多关于战场的问题,还找到了多种罕见的图书;迈克·琼斯允许我摘录他采访苏联老兵的记录;麦琴根市档案馆的罗宾·迪茨(Robin Diez)向我披露了第305步兵师官兵的信件和档案;海科·克拉特(Heiko Klatt)提供了他研究奥托·克吕格少校生平的成果;乌尔姆工兵战友会的会长孔尼·德赖尔提供了关于第45工兵营的信息,还为我牵线搭桥,联系上了该部的老兵;格哈德·鲁登克劳(Gerhard Ruddenklau)发来了关于第50工兵营的资料;卡尔海因茨·明希(Karlheinz Münch)和马库斯·尧吉茨(Markus Jaugitz)热心地提供了鲜为人知的sIG33B的相关信息;此外还有迪特尔·舍费尔(Dieter Sch?fer)。
    我的致谢名单中也不能缺少下列机构的工作人员:伏尔加格勒的“街垒”博物馆,索非亚的保加利亚国家档案馆,科布伦茨的联邦档案馆图片档案部,弗赖堡的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部(BA-MA),亚琛的联邦档案馆中央调查部(BA-ZNS),柏林的二战德军阵亡记录档案馆(DD/WASt),慕尼黑的德国红十字会(DRK),波多利斯克的俄联邦国防部中央档案馆(TsAMO),华盛顿特区的美国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USHMM),最后还有德国和奥地利各地回应了我的寻人请求的户籍登记处、城市档案馆和居民报到处。需要感谢的机构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
    对下列老兵和军属我永远欠一份情,他们慷慨地为我提供了照片、文件、战地信件、信息、轶闻和编纂本书所需的不计其数的其他资料(按姓氏字母顺序排列):
    路德维希·阿普曼(Ludwig Apmann,第50装甲工兵营第2连)的妻子、库尔特·巴尔特(Kurt Barth,第162工兵营第1连)的儿子、埃里希·鲍赫施皮斯(Erich Bauchspiess,第336工兵营营部)的儿子、路德维希·拜格尔(Ludwig Beigel,第305工兵营第3连)的女儿、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埃伯哈德·拜尔斯多夫(Eberhard Beyersdorff,第26装甲掷弹兵团第6连)的儿子、卡尔·宾德尔(Karl Binder,第305师军需处长)的女婿、安德烈亚斯·布莱施泰因(Andreas Bleistein,第577掷弹兵团第2营)的儿子、约翰·博内茨米勒(Johann Bonetsmüller,第305工兵营第2连)的儿子、赫伯特·博尔科夫斯基(Herbert Borkowski,第336工兵营第1连)的女儿、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威廉·布劳恩(Wilhelm Braun,第576掷弹兵团第2营)的妻妹、艾特尔·布洛克(Eitel Brock,第44突击连)的侄儿、卡尔·布洛克曼(Karl Brockmann,第336工兵营第2连)的儿子、路德维希·比希(Dr. Ludwig Büch,第45工兵营营部)的儿子们、恩斯特·邦特(Ernst Bunte,第50装甲工兵营第3连)的家人、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汉斯-路德维希·埃伯哈德(Hans-Ludwig Eberhard,第389工兵营第2连)的女儿、欧根·弗施内(Eugen F?rschner,第576掷弹兵团第2营)的女儿、埃尔温·加斯特(Erwin Gast,第50装甲工兵营营部)的妻子和侄女、克里斯蒂安·戈伊尼希(Christian Geuenich,第50装甲工兵营)的儿子、威廉·吉贝勒(Wilhelm Giebeler,第336工兵营)的女儿、乌多·朱利尼(Udo Giulini,第305自行车连)的儿子、保罗·格内尔(Paul G?hner,第305步兵师师部)的妻弟、里夏德·格林(Richard Grimm,第305工兵营第2连)的女儿、弗里德利希·冯·格罗尔曼(Friedrich von Grolman,第578掷弹兵团团部)的女儿、恩斯特-埃伯哈德·冯·哈伦(Ernst-Eberhard von Haaren,第245突击炮营第4连)的弟弟、汉斯·霍伊斯勒(Hans H?ussler,第305卫生连)的女儿、奥托-威廉·海因策(Otto-Wilhelm Heinze,第294工兵营营部)的妻子、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欧根·黑林(Eugen Hering,第576掷弹兵团第6连)的弟弟、埃贡·希尔曼(Egon Hillmann,第50装甲工兵营营部)的妹妹、约瑟夫·胡夫施米德(Josef Hufschmid,第576掷弹兵团第6连)的孙子、汉斯·肯普特(Hans Kempter,第576掷弹兵团团部)的女儿、马克斯·凯普勒(Max Keppler,第305工兵营营部)的儿子、里夏德·克莱因(Richard Klein,第305自行车连)、汉斯·克劳斯(Hans Krauss,第162工兵营营部)的妻子、卡尔·克劳斯(Karl Krauss,第45工兵营第2连)、克劳斯·孔策(Klaus Kunze,第50装甲工兵营营部)的妹妹和侄女、埃尔温·克雷茨(Erwin Kretz,第578掷弹兵团第2营)的妻妹、卡尔-海因茨·克吕德(Karl-Heinz Krüder,第576掷弹兵团团部)的儿媳、安东·洛赫雷尔(Anton Locherer,第45工兵营第2连)、彼得·勒夫勒(Peter L?ffler,已故,第577掷弹兵团团部)、赫尔曼·隆特(Hermann Lundt,第336工兵营营部)的儿媳、弗朗茨·梅德(Franz M?der,第336工兵营第1连)的孙女、弗朗茨·迈尔(Franz Maier,第44突击连)、汉斯-约阿希姆·马蒂乌斯(Hans-Joachim Martius,第26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的弟弟、汉斯·梅塞施密特(Hans Messerschmidt,第24装甲团第4连)、保罗·纳格勒(Paul Nagler,第305步兵师战友会)、骑士十字勋章获得者库尔特·尼佩斯(Kurt Nippes,第244突击炮营)的家人、亚当·保利(Adam Pauli,第305工兵营第2连)的侄儿、格哈德·皮尔茨(Gerhard Piltz,第336工兵营第2连)的女儿、阿尔班·普劳姆(Alban Plaum,第578掷弹兵团第2营)、马里亚诺·普希亚沃(Mariano Puschiavo,第248载重卡车连)的儿子和儿媳、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威廉·皮特曼(Wilhelm Püttmann,第578掷弹兵团第3营)的儿子、保罗·莱纳(Paul Reiner,第578掷弹兵团第3连)、欧根·雷滕迈尔(Eugen Rettenmaier,第578掷弹兵团第1营)的女儿、汉斯·林克(Hans Rinck,第305工兵营第2连和第3连)的妻子、卡尔-奥古斯特·罗姆巴赫(Karl-August Rombach,第305炮兵团第2营)、海因茨·沙特(Heinz Schaate,第305工兵营第1连)的妻子和孙子、汉斯·舍尔曼大夫(Dr. Hans Schellmann,第578掷弹兵团第3营)、京特·申德尔(Günther Schendel,第53火箭炮团)、金质德意志十字勋章获得者阿尔方斯·申克(Alfons Schinke,第162工兵营第3连)的侄儿、保罗·施密特(Paul Schmidt,第578掷弹兵团第12连)的孙子、卡尔·舍普夫大夫(Dr. Karl Sch?pf,第305炮兵团第2营)、保罗·舒博特(Paul Schuboth,第576掷弹兵团)的女儿、马丁·许斯尔鲍尔(Martin Schüsslbauer,第577掷弹兵团第6连)的儿子和孙子、埃里希·斯库达茨(Erich Skudartz,第45工兵营第3连)的妻子、贝特霍尔德·施泰格(Berthold Staiger,已故,第305工兵营第3连)、库尔特·施泰因伦(Kurt Steinlen,第576掷弹兵团第2营)、伊万·伊里奇·斯维德洛夫(Ivan Ilyich Svidrov,步兵第650团)、阿尔方斯·塔尼史(Alfons Thanisch,第305工兵营第2连)的儿子、威廉·特劳布(Wilhelm Traub,第305工兵营营部)的儿子、约瑟夫·特罗伊贝尔(Josef Troiber,第577掷弹兵团第5连)的女儿、奥古斯特·乌伦道夫(August Uhlendorf,第50装甲工兵营营部)的妻妹、保罗·费特尔(Paul Vetter,第305自行车连)、卡尔·弗格勒(Karl V?gele,第45工兵营第3连)的妻子、洛塔尔·瓦尔特(Lothar Walter,第45工兵营第2连)的侄女、维利·瓦尔特(Willi Walter,第45工兵营第2连)的妻子、赫尔穆特·瓦尔茨(Helmut Walz,第577掷弹兵团第7连)、汉斯·冯·瓦尔特堡(Hans von Wartburg,第131掷弹兵团第11连)、瓦尔特·魏因布莱希特(第577掷弹兵团第5连)、威廉·魏尔米策(Wilhelm Willmitzer,第44

后记

  

    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即使对不怎么熟悉二战的人来说也是如雷贯耳,对我这样的军迷就更不用说了。我在少年时代就喜欢阅读有关那场史诗大战的书籍,成年后随着外语水平和经济实力的提高,许多外文原版书也进入了我的视野。近年来关于这场战役最重要的著作,当然得数美国史学巨壁戴维·格兰获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而我在啃完这部全景式巨著的前两卷后,产生了进一步了解巷战细节的想法,也注意到了格兰茨提及相关战斗时经常引用的一本书—这就是我与本书结缘的开始。
    本书作者的视角与格兰茨完全相反,他放弃了宏大叙事,聚焦于战场一隅,仔细研究了各种历史资料,把一个“孤岛”上的战事掰开揉碎,细致地重现给读者,开创了一种战争史的另类写法。通过这种显微镜式的写法,当年在那片热土上浴血奋战的苏联红军群体被具象化为一个个有名有姓的普通人。在穷凶极恶的德国法西斯的猛烈进攻面前,这些普通士兵以坚韧不拔的战斗意志赢得了战斗的胜利,也最终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胜利。正是这些普通红军土兵的牺牲才换来反法西斯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带来了持久的和平。这种兼顾双方视角的细节描写对我们全面了解那场战争无疑具有重大价值的,同时也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战争的无比残酷,倍感和平生活的来之不易。
    去年,指文图书主动联系到我翻译本书的中文版,一年的翻译中,苏联红军奋力抵御德国法西斯入侵的英勇壮举又一幕一幕地浮现在了我眼前,让我深感战争并未远去,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守卫和平。巧的是,这次出版恰逢一场特殊战争,全世界人民正在对抗又一个凶残程度不亚于法西斯的敌人一新冠病毒。在我写下这篇后记时,英勇的武汉人民已经在全国人民支援下基本控制住了当地疫情,可以说是赢得了抗疫战争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世界各地爆发的疫情也在提醒我们,通向最后胜利的道路依然漫长艰险,就让我们以先烈为榜样,继续与疫魔斗争吧! 胡毅秉 2020年3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