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沙棘林集

  • 定价: ¥52
  • ISBN:978750477154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财富
  • 页数:23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作者以自然清新的笔调和自己的方式,不仅生动形象地记录了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三叔等人的日常生活和点滴趣事,向读者讲述了这个为世人所不注意的世界角落的人和事,展现了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也反映了他们的欢乐、忧虑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作者对这些人物所具有的真、善、美的不厌其烦的描写,既表现了对他们的敬爱,和对他们高尚人品的仰慕,也体现了对当下世风人心的态度。

内容提要

  

    《沙棘林集》是作家王忠禄创作的散文集,收录了不同时期的散文作品三十余篇。其中许多篇目,原生态地再现了几十年间甘肃中部农村的发展变化。同时,形象地刻画了一批个性鲜明的人物,真实地记录了他们充满善良与温情的生活故事,是一部反映甘肃农村变迁的鲜活的史料性作品。这些生活故事,主要讲述的是爷爷、奶奶、母亲、三叔及其他亲人,种地、放羊、喂牛、喂驴、养蜂、榨油等充满艰辛而又具有尊严与乐趣的故事。生动地描写了土炕、窑洞、高房、油坊、石磨、旱烟等富有地域特色、但差不多为当下的人们所看不到的陇中风物。

媒体推荐

    

作者简介

    王忠禄,男,笔名沙棘子。1969年出生于甘肃通渭,文学博士。现任教于兰州城市学院。中国文学地理学会理事、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理事。著有长篇小说《山歌》、电影剧本《远行大吉》等。

目录

老黑牛
烟叶
桑葚
高房
爷爷是个蜂迷
奶奶的小花猫
办年货
遗像
水泉
酸刺沟沟里人
学会在山路上奔跑
放羊
五月
杏子
奶奶走路时一摇一晃的样子
腊月初六
回家
洋戏匣子
头一回在城里过年
父亲回家
我忽然发现父亲的头发花白了
儿女的心在石板上
养花
侄子来到了我家里
庄稼人
李老师
喝酒

前言

  

    那时候,奶奶常常爱给我们讲一个有关牝牛的故事。这里的牝牛不是牛,而是人,是邻村的一个女人。故事发生在闹饥荒的年头儿,地点就在我家大门外的土窑里。
    那时候已经入冬了,天气变得很冷。这天早上,奶奶起来后,像往常一样,开了大门出去。奶奶准备去土窑里,抄些草叶碎末来填炕。当她来到土窑时,却发现草叶碎末旁边蜷缩着一个人。这人草叶碎末沾了一身。乱蓬蓬的头发下,是一张土灰如死人的脸。乍一看,有些吓人。
    “这是什么人呢?怎么在这儿?”
    奶奶心里这么嘀咕着,不敢往前走了。但就在奶奶将已经迈出去的步子收回时,只听这死人一样的脸上长着的那张嘴里发出了声音。尽管这声音极其微弱,奶奶还是能听出来这是一个女人的声音。只听那声音说:“你嫂子,行行好。”奶奶说,她听到这声口,知道又是要饭的。那年入秋以后,经常有要饭的人,在人不注意的时候,来到家门口等着。于是,奶奶便说:“我们家也没有吃的。我家大人孩子有好几个呢。”那女人哀求着说:“你就行行好吧,你嫂子。”奶奶说:“可是,我家里真的没有吃的。”那女人听了之后,还是蜷缩在那儿,没有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后,她从牙齿缝里挤出来几个字。那声音虽然还是有气无力,但是哀求的音调是可以听出来的。她说:“多少给点儿。”
    奶奶说,她不知道这人是谁,是什么时候来到这儿的。她也不知道该如何打发她。那时候,因为饥饿,我太爷和我爷爷都不在家。家里只有奶奶和我父亲。就在奶奶进退两难的时候,只见这沾满草叶碎末的身子又活动起来了。她努力挣扎着,显然,她是想坐起身来。奶奶想,她起来了也好,起来了可以早点儿离开这儿,这样奶奶他们母子俩不至于太害怕,毕竟在我们这个山湾里只有一户人家。于是,奶奶在她胳膊那儿扶了扶,这女人便坐起来了。
    但是,她起来后,并没有离开这儿的意思。相反,看她那样子,还是想在这儿吃点儿什么。奶奶对我们说:“我当时真不知道如何打发她好。”
    正当奶奶又要给她解释家里如何缺吃少喝的情况时,只见她摸索着从衣襟里面掏出了一个小布包。她手拿着那个小布包,一面颤巍巍地往奶奶跟前递,一面用微弱的声音说:“你嫂子,给我点儿吃的,我还有这个。”
    奶奶说,她一听说“这个”,便知道那个小布包里面装的是什么了。“是银圆。”奶奶说。
    那时候,奶奶见过有的要饭的人身上就装着这个。当时奶奶是真的没多少吃的。但是,当奶奶看见她干瘪如核桃一样的死人似的脸和说话时断断续续、奄奄一息的样子,心也就软了。于是,便转身进去,把自家的苦菜酸菜,盛了一碗给了她。另外,还给了她一小疙瘩用秕谷和树皮混合起来磨的细面做的馍馍。
    到底是酸菜和秕谷、树皮磨面做的馍馍有力量。不久,这女人说话时比先前有力气多了。于是,她给奶奶讲起她的故事。她说,她已经好几天没吃东西了。她去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有要上馍馍,拿银圆去换,也没有换来一口吃的。因而,她不住地对奶奶说着感激的话。临走的时候,非要把那个小布包和随身拿的那个洋瓷小碗送给奶奶。奶奶吓得连忙往后退,赶紧说:“我不要,我不要。”那女人说:“你嫂子,你就要了吧,不要嫌少。你救了我的命,这算是我的一点儿心意。”
    奶奶再三再四地推辞,那女人再三再四地要奶奶收下。奶奶没办法,只得把那个洋瓷小碗留下了。而那个小布包,奶奶死活都没要。
    每次听到这儿时,我们都说奶奶傻,“你为什么不收下呢?”我们说,“她拿这个东西,在别处连半碗酸菜、半块馍馍也换不到。”
    这女人就是牝牛,这故事就是牝牛的故事。那天,牝牛被奶奶救下了,遗憾的是,她离开我们这儿几天之后,有人发现她的尸体暴晒在罗家山的半山坡上。她身上的那个小布包,也被丢弃在不远处,但是里面已经是空空的了。
    小时候,奶奶给我们讲的她做过的这种傻事还不少,大多我都忘了。后来,我亲眼看见过一些,有些倒还记着。比如父子俩的故事。
    那一年,也是腊月。那时候,我在县城上中学。那天,当我从学校回来时,发现奶奶家里多了一老一少两个人。那老头儿正跟爷爷在上房里抽烟,说话。那个年轻人,与三叔、四叔在高房的热炕上,一边说话,一边搓草绳。我问母亲,这两个人是谁。母亲说:“那是要饭的,是父子俩。”
    我以前见过的要饭的,都是饭吃了,馍馍、洋芋要着装上就走了。而这父子俩,怎么踏踏实实地待着不走?母亲说:“都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我说:“他们怎么还不走?”母亲说:“父子俩都是光棍儿,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到处要饭吃。到了这儿后,你爷爷奶奶就把他们留下了。”
    我们那里有一种风俗,就是过年的时候,一根木柴棍儿都要归家。也许,这父子俩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他们在腊月二十几,快过年的时候便走了。记得他们走后的好几天时间里,奶奶还念叨着说:“冰凉的锅灶,冷冷的土炕,这么冷的天,不知他们父子俩去了怎么过。”
    还比如陆军的故事。那时候,我已经在兰州上班,也还是快过年的时候。那天我回家后,照例先去了爷爷住的上房里。当我和爷爷说话时,进来一个衣服旧旧的、戴着蓝布帽子的小伙子。我看着不认识,心里纳闷道:“这是谁呢?”
    爷爷看见他进来,倒是说了话。爷爷笑着说:“陆军,到炕上来,暖一暖。”他说:“我不冷。不上来了。”我听见爷爷这么亲热又熟悉地叫他,心想,这人一定离这儿不远。但是,又思忖道:“陆军是谁?”这时候,奶奶进来了,奶奶接口给我介绍说:“这是陆军,是襄南那边的一个娃娃。”奶奶说着,回头带笑对陆军说:“陆军,炕上暖着去。”
    也许,他因不认识我,不好意思上来,搭讪了两句便出去了。他出去后,奶奶笑着说:“这孩子可怜得很。家里是哥哥嫂子。开春挣钱的时候,他们就打发他去挣钱。年底了,没处挣钱了,家里就不要他了。”
    听说,他刚来的时候,是在张村。住了几天后,村子里便没人要他了,爷爷奶奶这才把他收留下来。我听了以后,笑着说:“你们老两口儿,经常做的就是这种事儿。”
    如此等等。
    爷爷奶奶老两口儿,一辈子做过的这样的事情,要说起来就多了。不过,话说回来,对于老一辈的农村人来说,做点儿这样的事情是没什么了不起的。或者可以说是很正常的。我觉得了不起或者不正常,那只是因为我总是以自己为中心,太自私自利罢了。
    好在爷爷奶奶的这种做事风格,我们的乡邻及亲戚们都看在眼里。因而,奶奶去世后,许多人都很怀念她。直到现在,乡邻和亲戚们每每说起她老人家的善良和仁爱时,也还是一片赞誉之声。
    奶奶去世时,当时正上初中的儿子对我说:“爸爸,我太太(太奶奶)太善良了,也太可怜了,你应当好好写写她。”
    我这孩子真有意思,还把我当作家来看待。不过,我也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但是遗憾的是,我没有那么大的能耐。因而,有关奶奶的事情,我一直没有写。
    奶奶永远离开我们了。四年之后的九月初九的上午,我母亲突发脑出血。因医治无效,三天后也离开了我们。这让我们十分悲痛。但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母亲一辈子虽说没有爷爷奶奶那么善良,那么肯帮助人,但是,母亲许多方面的做法还是很大气的,是我这个自私自利、处处为自己精打细算的人望尘莫及的。
    三年之后,三叔也因病去世了。三叔去世,我们谁都没有料想到。三叔仅仅比我大三岁,我们是一块儿长大的。他不仅是我的叔叔,更是我的朋友,我的知己。小时候,我干什么他都让着我。长大了之后,在许多方面都是他帮助我。不仅仅是我,对于其他人,甚至对于一些与他毫不相干的人,或者一点儿不认识的人,三叔往往也会这样。要说脾气和个性,三叔有些地方,我是不大赞成的。但是,就善良和助人来说,他也有着爷爷奶奶的风格。他做过的许多事儿,我觉得都值得一写。
    我的这三位亲人已经离开人世好几年了。他们的德行善举,不时萦绕在我的脑际,使我不能忘怀。于是,我便在教学之余,抽空将我能记起来的有关他们的生活点滴写了下来。整理出来三十余篇文章。这便是此书的主要内容。
    关于此书的书名,我曾经想过很多,也起了不少。我先是叫它《我爷爷我奶奶》。因为那时候,书中的主要篇目写的都是关于爷爷和奶奶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又加了一些叙写母亲和三叔的篇目。如此一来,这样的书名显然是不能涵盖此书所有内容的。
    我的这几位亲人走了。我在这儿絮絮叨叨,怀念他们。乍看起来,好像我很孝敬他们似的。但实际他们在世的时候,我远远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不仅不孝敬,有时甚至脸红脖子粗地跟他们对着干。如今,我在这儿写文字纪念他们。我感觉,我这一行为十分别扭。就像蚊子一样,虽然嗡嗡不止,但是终究没什么意义。我因此打算将此书命名为《嗡嗡集》。但回头一想,觉得这个名字太俗气,用它来表达我对三位亲人的敬意,不适合。
    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常常爱说这样一句话:父母的心在儿女上,儿女的心在石板上。我觉得奶奶这句话,此时用在我身上太贴切了。于是我想将我的书命名为《石板上的心灵》。但转念一想,这个名字意思又不大明晰。
    家乡有一种灌木,我们叫它“酸刺”,它的学名叫沙棘。沙棘树不像松柏那样常青,也不像白杨那样挺拔,它的树干低矮,晒干后却是很好的燃料。烧火做饭,比田禾秆子快许多。它的叶子细小,是牛、羊、驴等牲口的好食物。它也开花,它的花极小,黄色。它也结果,它结出的果实小小的,扁豆粒一样大,呈椭圆形,橙黄色,味道酸酸的。用沙棘果做的饮料,就是大家一度十分喜欢的沙棘汁。沙棘含有极高的维生素,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据现代医学研究,它可以降低胆固醇含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还有防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作用。  在我们那个山湾里,沙棘树随处可见。在沟壑山涧,在石头缝里,在悬崖间,在山坡上,在树荫下,在田边地头,都可以看到它苍劲的枝干。我们那个山湾,因此也叫酸刺湾。沙棘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耐干旱,耐严寒。年年砍伐,它年年生长。
    我的奶奶、母亲和三叔,就像我们这个山湾里随处可见的、顽强又实用的沙棘树一样,默默无闻一辈子,辛勤奉献几十年。他们在世的时候,我没有好好孝敬他们。这一点,我这辈子再也无法做到了。他们去世之后,作为孙子、儿子、侄子,我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他们的事情写下来。为他们,也为我自己。至于艺术的高低,我没想那么多。我因之便将此书命名为《沙棘林集》。
    王忠禄
    2019年6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