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历史.地理 > 地理 > 中国地理、旅游

紫禁城六百年(东宫西宫)/故宫院长说故宫

  • 定价: ¥78
  • ISBN:978752171957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信
  • 页数:221页
  • 作者:李文儒|责编:牟璐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紫禁城诞辰600年、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值得收藏的国民故宫文化通识书,至伟的建筑,精妙的细节,尘封的历史,历久弥新的文化传承,交织六百年时光,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娓娓道出故宫凝聚的人文精神。
    故宫院长说故宫,从不一样的角度,看故宫前世今生!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原副院长李文儒先生,守护故宫十余载,本书收录百幅老院长亲自摄影故宫细节图,跟随院长视角,从皇宫到博物院,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

内容提要

  

    故宫院长说故宫,跟随老院长的文字与图片,用现代眼光重新审视故宫的前世今生。
    故宫紫禁城构建之初,极其讲究对称,后廷的东西六宫最为严整——或许是出于规范皇帝与后妃关系的考虑。
    但西太后慈禧打破了这种均衡:为了庆祝寿辰、听戏、“垂帘听政”,太极殿与长春宫、储秀宫与翊坤宫被两两打通,西六宫就这么变成了“西四宫”。东六宫倒是不曾大动,直到末代皇太后隆裕在延禧宫中尝试建造西式水宫殿“水晶宫”,总算让东六宫不至于“落后”太多。
    西六宫有一桩逸事属于一颗苹果。末代皇帝溥仪在储秀宫中吃餐后水果时,被匆忙前来的内务府大臣告知《清室优待条件》将被废除,这颗刚被咬了一口的苹果就从惊慌的溥仪手中滚落在地,被半年后前来清点文物的俞平伯看到、记录下来——其时早已干枯。
    紫禁城中的建筑或变或不变,历经六百年风霜刀兵的考验,它仍默然注视着世道的无常。

作者简介

    李文儒,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研究馆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艺术研究院、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文物报社社长、总编辑,国家文物局博物馆司司长。出版有专著《走进鲁迅世界》《文化遗产的青春问题》《博物馆的种种可能》《鲁迅画传》《故宫院长说故宫》《故宫院长说皇宫》《紫禁城六百年》《故宫学研究中的价值观问题》等。

目录

失衡的内廷
  失衡的内廷
  偏安养心殿
  养心殿里说“三希”
  前殿后寝缩小版
  东西六宫的生育任务
  西六宫里西太后
  传膳“仪式”
  长春宫里红楼梦
  景仁宫里景仁榜
  延禧宫里“水晶宫”
西区故事
  中路与东区、西区
  东文华西武英
  浴德堂:浴体?浴德?
  咸安门内宝蕴楼
  “内务”“造办”贪奢
  太后们的休养之地
东区故事
  文渊阁与《四库全书》
  文华文渊之后
  祭拜祖宗的奉先殿
  太上皇的宁寿宫
  皇帝的花园
  看戏与拜佛
  珍妃井与宫女井
寻找细节
  “人”形大屋顶
  脊兽大世界
  宫门重重
  庭院深深
  窗里窗外
  琉璃花开
  彩绘皇宫
后记
  作为图像的紫禁城

后记

  

    紫禁城北面的景山,虽说是营建紫禁城的时候专门为皇宫堆造出来的一座人工“靠山”,既不高,也不大,却是欣赏紫禁城的最佳位置。现在的人们从景山最高处的万春亭望下去,大概谁都会惊异于自己的突然发现:紫禁城原来是这么一幅大画卷啊!凝视着铺展在眼底的鲜艳夺目的紫禁城大图像,相信任何人的心中都会涌动特别的感受。是啊,当皇宫——紫禁城——作为帝制时代统治核心的功能终结之后,当故宫——紫禁城——转型为博物馆公共文化空间之后,当紫禁城——现在的故宫博物院——仅仅成为公众自由“观看”的对象之时,紫禁城便只留下了“图像”的意义。
    谁都知道,紫禁城是皇帝建造的,是为皇帝建造的。按照帝王的意志,按照为帝王服务的意志建造的紫禁城,如任何朝代任何地方的皇帝的宫殿一样,一定是当时当地最好的最辉煌的建筑。并且,由于紫禁城是中国的皇帝建造的最后的皇宫,由于至少有十几个世纪之久的可继承的传统和可吸取的经验,与以往的皇宫相比,紫禁城有可能建造得无比恢宏无比壮美无比艳丽,同时无比规范无比标准。
    紫禁城,这座中国最后的皇宫,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皇权文化在建筑形态上的集中呈现,是中国帝制文化的立体化、符号化、图像化,也是中国帝制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高度统一,甚至是最完美的统一。由此,把已经成为公众视野中的“图像”的紫禁城,置于图像学视域中观看欣赏解读时,紫禁城便具有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中的皇权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标本特性,从而为所有观看与解读者提供种种欣赏角度和解读方式。 2019年,走进紫禁城的人数创造了历史纪录:1 900多万!在全世界范围内,绝对没有哪一座皇宫遗址、哪一处公共文化空间,在一年之内能够容纳这么多人进进出出。正因如此,我不止一次地表达过我的担忧:当这么多人涌进昔日的皇家禁地,而今可以随意观看.,的博物馆的时候,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观照下理性地解读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有多少人是在现代理念观照下感性地领悟他们观看着的古老的紫禁城?又有多少人在思索、探寻理性解读与感性领悟之间的碰撞与纠结?包括它的保护者、管理者、传播者。因为紫禁城作为帝制统治核心功能的终结,是民主革命的结果;皇帝的旧宫殿转型为人民的博物馆,是民国时代的文化革新与文化建设的结果。在紫禁城这样一个空间不曾改动的图像中,随着时间的流动,演绎着和累积着皇朝与人民、君主与民主、集权与公权的对峙与交替。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我所指的理性解读,是指以民主的科学的价值观,还原、认识、评价紫禁城的历史,即透过紫禁城的显性图像,身临其境地认识紫禁城与帝制时代的体制制度、礼仪规范,认识紫禁城与皇帝的执政行政、皇家的宫廷生活,及紫禁城与历史发展、国家命运、民众生活的关系。我所指的感性领悟,是指在感受着紫禁城强烈的视觉冲击与心灵震撼时,仔细体味紫禁城建筑的美。 …… 紫禁城既是一个实体,也是一个象征体,更是一个成为图像之后能够激发无限想象的空间。紫禁城的建造理念,几百年来的实际使用,尤其是近百年的功能转换,使得这一形态未改的建筑实体,在图像意义上一直处于“生长”状态。紫禁城建造者的初衷,紫禁城“需要”的、“想要”的理解,与后人的理解,与今人的理解,与可能的解读,永远不可能对等。所以,理解的过程,解读的过程,即创造的过程。不断“生产”出来的图像可以通过“我”的解读不断地“再生产”。 参观紫禁城,把紫禁城作为图像首先是视觉行为。紫禁城是看的,不是读的。但看也是读。要把走马观花、浮光掠影的看,深化为认真解读。读属于帝王的紫禁城之图,读属于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心灵的紫禁城之图。当以自己的眼睛与心灵把紫禁城作为完整的或分解的图像来读的时候,事实上参观者已进入重构的创造状态。这样,参观者就可以进入读懂原本属于建造者的帝王之图和读懂属于自己的眼睛与心灵之图的境界了。 紫禁城是皇帝为皇帝建造的。然而,中国的帝制一去不复返了,建造紫禁城的实际目的与使用功能一去不复返了,谁也不会再做再建一座紫禁城的白目梦,紫禁城的原创意图就此终结。前面说过,紫禁城并不是在建筑美学指导下设计建构的,但由于文化,作为“主产品”的意义与作用虽然随风而逝,作为“附产品”的如紫禁城图像的美学价值、美学意义等反倒可能成为永恒。 紫禁城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皇权宗法礼教、中国古老哲学诗学的形体化、格式化、标准化、图像化,因而作为东方古代建筑的集大成之作,紫禁城建筑留给人们的是无与伦比的东方建筑之美。紫禁城之美体现在紫禁城的选址、规划、布局、结构、造型、着色中,体现在紫禁城的高低错落、疏密协调、宽窄相间、空间节奏、光影变幻中,体现在紫禁城整体的统一、完备、端庄和差异的对应、均衡、灵动中。紫禁城整体的浪漫想象与细节的灵感闪烁,镶嵌在高远、博大、深厚、精致的文化背景上。在这个意义上,紫禁城就这样凝结为经典图像。这样的经典图像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经得起历史的挑剔,经得起现在与未来的想象——不论是它的整体,还是它的局部,甚至那些最细枝末节之处,最不为人们注意的角角落落。 既凝固又变幻的紫禁城图像属于它的创造者,属于近600年来所有见到和想到它的人们,更属于今天和今后见到和想到它的每个人的眼睛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