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白说(增订本)

  • 定价: ¥68
  • ISBN:9787570212644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长江文艺
  • 页数:317页
  • 作者:白岩松|责编:陈曦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于2015年出版随笔集《白说》,内容涉及社会、教育、传媒、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迄今已销售200万册,堪称现象级畅销书。
    值《白说》出版5年之际,推出《白说(增订本)》,在保留经典内容的基础上,新增25000字长文《保持冷静,继续前行》,首次完整公开发表。围绕“饥饿与温饱”“青春与机会”“缺陷与完美”“平静与焦虑”四个主题,阐述一个五十岁的男人对世界与生命的感悟。

内容提要

  

    《白说》是央视资深新闻人白岩松继《幸福了吗》《痛并快乐着》之后的全新作品。通过近年来于各个场合与公众的深入交流,以平等自由的态度,分享其世界观和价值观。时间跨度长达十五年,涵盖时政、教育、改革、音乐、阅读、人生等多个领域,温暖发声,理性执言。
    白岩松承认它“很像自传”,因为比纸上的履历更为真实地记录了心灵的履历。在书中,白岩松几乎是第一次公开谈到作为新闻评论员的路途艰难。但是显然,这些能够并且愿意说出口的难,其破坏力已经得到了内心的消解。至于消解的途径,白岩松自有他的智慧。
    在对峙与分裂的时代,白岩松选择站在中间,并且通过这本书,不遗余力地向人们传递“AB面”的价值观。成功与失败,有用与无用,短跑与长跑,知识与智慧,新闻与历史……这些看似对立的词汇,无不存在着内在的关联与相互转化的可能。同时,白岩松仍未忘记他的犀利本色。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不是他的追求。“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移动互联时代,新闻人白岩松以他的某种执守,传递出一种既融入时代、又出离时代的态度。又以“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这样的简单直白,表达着一种与年龄有关的洞见与达观。在有权保持沉默的年纪拒绝沉默,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们敲鼓拨弦。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白说》超级畅销五周年之际,2020增订版新装上市,第一次完整收入全新25000字长文《保持冷静,继续前行》,作为一位新闻业“长跑者”送给这个“不确定”时代的思想赠言。

作者简介

    白岩松,中央电视台《新闻1+1》《新闻周刊》主持人,曾主持《焦点访谈》《新闻会客厅》《感动中国》等节目,出版作品有《痛并快乐着》《幸福了吗》《白说》等。

目录

<心迹:没有大事唯有心事>
  2015代序 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
  2018再序 十年后,那可爱的老头儿是我
  2020新语 保持冷静,继续前行
<岁月:活着不是非赢即输>
  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
  做点无用的事儿
  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
  致青春:做一个和自己赛跑的人
<价值:得失不是非有即无>
  书读久了,总会信点儿什么
  文字停止之处,音乐开始了
  被念歪的《道德经》
<沟通:世界不是非黑即白>
  学会讲一个好故事
  智商很高,情商却低
  资讯爆炸时,别被忽悠了
  今天的新闻是明天怎样的历史?
<态度:进退不是非取即舍>
  中国人不缺德,可是缺啥?
  都在短跑,你试试长跑
  好医生一定会开“希望”这个药方
  “痛并快乐着”是我们的宿命
  将志愿的行动,变成志愿的心
<时代:真相不是非此即彼>
  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
  时间轴上的中国
  留住乡愁,而不是想起故乡就发愁
  打造一副让世界喜欢的面孔
  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代后记: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

前言

  

    说话不是件好玩儿的事
    白岩松/文
    我姓白,所以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该叫《白说》。
    一
    我没开过微博,也至今未上微信,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署名“白岩松”的言论越来越多。曾经有好玩的媒体拿出一些让我验真伪,竟有一半以上与我完全无关。
    有人问:如此多的“不真”,为何不打假?我总是马上想起梁文道在一次饭局上,讲他亲身经历过的故事——
    内地图书腰封上多有“梁文道推荐”的字眼,终有一天,一本完全不知晓的书也如此,文道兄忍不下去,拿起电话打向该书出版社:
    “我是香港的梁文道。”
    “啊,梁先生您好,我们很喜欢您,您有什么事儿吗?”
    “你们出的书上有我的推荐,可我连这本书都不知道,如何推荐?”
    “梁先生,不好意思,您可能不知道,内地叫梁文道的人很多。”
    一个完全出乎意料的回答,让梁文道像自己做了错事一样,只记得喃喃说了声“对不起”后就挂了电话,以后再也不敢这样打假。
    我怎能确定内地没有很多人叫“白岩松”?更何况,完全不是我说的还好办,可有些“语录”头两句是我说的,后几句才彻底不是,让我自己都看着犹豫。
    二
    越完全不是我说的,越可能生猛刺激。于是,前些年,本台台长突然给我打电话:
    “小白,那个微博是你发的吗?”
    “台长,对不起,不是,而且我从没开过微博。”
    “啊,那好那好。”
    电话挂了,留下我在那里琢磨:如果这话是我说的,接下来的对话如何进行呢?
    又一日,监察室来电话:“××那条微博是你说的吗?××部门来向台里问……”毫无疑问,正是在该微博中被讽刺的那个部门。
    我回话:“不是,我没开过微博。”
    又过一些日子,监察室又来电话,内容近似,我终于急了:“不是!麻烦让他们直接报警!”
    可警察会接这样的报警吗?
    三
    二十年前,采访启功先生。
    当时,琉璃厂多有署名“启功”的书法作品在卖,二三十块钱一幅。
    我逗老爷子:“您常去琉璃厂吗?感觉怎样?”
    老爷子门儿清,知道我卖的什么药:“真有写得好的,可惜,怎么不署自己的名儿啊?”
    “怎么判断哪些真是您写的,哪些不是啊?”我问。
    启功先生回答:“写得好的不是我的;写得不好的,可能还真是我的!”
    老爷子走了有些年了,还真是时常想他,这样智慧又幽默的老先生,不多了。
    书画造假,古已有之,老先生回应得漂亮。可言论“不真”,过去虽也有,但大张旗鼓公开传播,却还真是近些年的事儿。如启功先生活着,不知又会怎样乐呵呵地回应。
    四
    很多话不是我说的,可我总是要说很多话,因为这是我的职业。
    不是我说的话,安到我头上,有麻烦也得替人担着;而真是我说的,常常麻烦也不少。
    2008年,不能不与时俱进,台里终于开设新闻评论栏目《新闻1+1》,我成了被拿出来做实验的“小白鼠”,所谓“CCTV第一个新闻评论员”。当时,我预感到前路的坎坷,因此对媒体坦白:得罪人的时代正式开始了!
    的确,做主持人风险小,各方点赞的多;而当了评论员,就不是喜鹊而是啄木鸟,今天说东明天说西,你动的都是别人的利益,说的都是让好多人不高兴的话,不得罪人不可能。但当时我豪迈:一个不得罪人的新闻人合格吗?
    话说大了,路途有多艰难,自己和身边的人知道。连一位老领导都劝我:别当评论员了,回来做主持人吧!
    我知道,这是对我好。但这条路不是我选择的,总有人要蹚着水向前走,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可问题是,这水怎么越来越深?常常连石头都摸不着,而岸,又在哪儿?
    在屏幕上,这一说就是七年。不过我也真没想到,我还在说,《新闻1+1》,还在,活着。
    五
    《新闻1+1》刚开播不久,新闻中心内部刊物采访我,问:“做一个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要有思想?”
    我回答:“不是。做一个称职的新闻评论员,最重要的是勇气、敏锐和方向感。”我至今信奉它们,并用来约束自己。
    说话,不是每天都有用,但每天都要用你在那儿说。直播,没有什么成型的稿子,只有框架,很多语言和提问总是要随时改变。这就是我的工作。某一年新闻中心内部颁奖,问到我的感受,我答:“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听到这句不太“高大上”甚至显得有些灰色的答谢词,年轻的同事有些不解。我解释:身在这里,还没走,守土有责;到点儿就撞钟,守时,可谓敬业;更重要的是,还得把日常的工作撞成自己与别人的信仰。这话不灰色,应当重新评估价值了!
    守土有责,就是偶尔有机会,用新闻的力量让世界变得更好。而更多的时候,得像守夜人一样,努力让世界不变得更坏。后者,常被人忽略。
    六
    我用嘴活着,也自然活在别人嘴里。互联网时代更强化了这种概念,说话的风险明显加大。今天为你点赞,明天对你点杀,落差大到可以发电,你无处可躲。
    话说错了,自然在劫难逃;话没错,也有相关的群体带着不满冲你过来。没办法,这个时代,误解传遍天下,理解寂静无声。即便你的整体节目本是为他们说话,但其中的一两句话没按他们期待的说,责难照样送上。后面跟过来责骂的人,大多连节目都没看过,看一两个网上的标题或一两条情绪化的微博就开始攻击。
    想想也正常,谣言常常传遍天下,而辟谣也时常寂静无声。见多了也就想通了。有时误解扑面而来,是一小部分人要解气,而又有相当大一部分人在围观解闷。可不管前者还是后者,当你认真解释时,没人细听,所以,解决就总是遥遥无期。
    我还是选择理解。目前的中国,人群中的对立与撕裂愈演愈烈,作为一个新闻人,不能加重它,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所以,面对误解甚至有时是曲解,也总得努力去理解。我很少辩解,原因是:你以为是理性沟通,可常常被当成娱乐新闻,又让大家解一回闷。而这,还真不是我的职能。
    可不管怎样,还是要有底线,新闻有自身的规律,我必须去遵守捍卫它。另外,几年前我就说过,为说对的话认错、写检讨或停播节目,就是我辞职的时候。只不过,到现在,还没遇到这样荒唐的事情。
    面对现实说话,你的困扰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你唯一能做出的选择是:无论风怎样动,树静。
    七
    理性,是目前中国舆论场上最缺乏的东西,有理性,常识就不会缺席,但现在,理性还是奢侈品。也因此,中国舆论场上总是在争斗、抢夺、站队并解气解闷不解决。邓小平说过的“不争论”与胡锦涛讲话中首次提出的“不折腾”,我极为认同。可想不争论与不折腾,都需要理性到位。
    谁也跨越不了阶段,非理性是当下中国的现状,不是谁振臂一呼就可以一夜改变。可总要有人率先理性,我认为三部分人必须带头,那就是政府、媒体与知识分子。
    政府与公众如果都非理性,很多群体性事件就无法避免,政府必须用公开、透明、民主、协商来率先理性。
    知识分子在目前的中国,大多只是“公知”,很公共,却常常不够“知识分子”。其中很多人,与“理性”无法靠边,而这些人,又怎能列入到知识分子的群落中呢?真正的知识分子,不仅要有当下,更要有责任与远方。
    当期待中的理性还不是现实的时候,媒体的理性就十分重要。但做一个理性的媒体人,也许就更有不过瘾的感觉。这边的人觉得你保守,那边的人觉得你激进,连你自己都时常感到克制得不易。可我们该清楚:如果追求的是过把瘾,之后呢?
    八
    人到中年,已有权保持沉默。不得罪人,少引发根本躲不开的争议,静静地说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话语,做一个守法的既得利益者,不挺好?
    可总觉得哪块儿不太对劲儿。
    面对青年学子或公众讲堂,又或者是机关单位,长篇大论的风险当然不小。更何况,这样的沟通,一来我从无稿子,总是信马由缰,自由多了,再加上水平不高,又习惯说说现实,就容易留下把柄;二来大多带公益性质,没什么回报还风险不小,图什么?
    然而沉默,是件更有风险的事儿吧?这个开放的时代,谁的话也不能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自己的声音不过是万千声音中的一种,希望能汇入推动与建设的力量中,为别的人生和我们的社会,起一点哪怕小小的作用。想想自己的成长,很多顿悟,常常来自坐在台下的聆听,今天有机会走到台上,也该是对当年台上人说“谢谢”的一种方式。
    九
    当年胡适在喧哗的时代,把范仲淹的八个字拿来给自己也给青年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很多年后读到它,认同。今天,我们依然不知道未来,可如果不多说说期待中的未来,就更不会知道。思考可能无用,话语也许无知,就当为依然热血有梦的人敲一两下鼓,拨三两声弦。更何况,说了也白说,但不说,白不说。
    2015年8月 北京

后记

  

    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一来
    白岩松/文
    这是一本演讲集吗?可能很多人问。我要回答:不是。
    因为,我一不会手舞足蹈地演,二不会义正辞严地讲。我只会说话或者与你聊天。
    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
    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接下来,这样的聊天可能还少不了,那么,还想说一些什么?
    前几天,又翻开“东西联大”二期毕业生给我的留言册,其中一页上有这样几行字:老白,您还欠我一次课。有次我们的展示是“一个字概括你的未来”,我选的字是“公”,讲了“天下为公”和“公务员”。您说,应该加上一个“公民”,找时间讲讲“公民”这一课,我可一直期待着呢……
    我想起来了,是说过,可能后来又忘了。其实,又没忘。带学生的过程中,每堂课都会或多或少地讲到这个内容,只不过,没专门用到“公民课”这个题目而已。这么想,是欠了同学的,那就欠一个人的还给一群人吧!在未来的每一个时间,与“公民”有关的沟通不会过时,我们都该试着讲一讲,认真地听一听。
    我还想好好说说中国的AB面。
    当下的中国,希望在A面,失望在B面;东部在A面,西部在B面……这样的AB面中国还有很多。 为什么一个民族,一方面说着“好死不如赖活”,另一方面又说“士为知己者死”:这边“大公无私”“天下为公”,那边又“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为何如此分裂? 在信仰上,一方面,过年时让庙里香火缭绕;另一方面,却又是临时抱佛脚,人与佛成了互惠互利的商业关系。我们到底是信还是不信? 在公开的场合,我们常常主义、真理、礼义廉耻;可下了台家门一关,又是另一套语言逻辑。哪些是真话?哪些叉是假话? 好事来了,人群中你争我夺,互黑互害互抢;可灾难来了,却又马上牺牲小我同呼吸共命运。一会儿让人瞧不起,一会儿又让人肃然起敬。 哪一面才是我们的面孔?我们是继续AB面分裂着,还是慢慢会有清晰的面容? 我们一起想,有空聊聊。 还想说说自由,这是一个总与我的职业连在一起的词语。如果说新闻的绝对自由,我没有;但人格与心灵上的自由,我有。 自由,不该只是字面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深处。没有内心真正的自由,就不会有独立而大写的中国人。因此,自由,并不仅仅是个被“政治化”的词汇,还该有它更可爱的面目。 当然,不都是这些大而空的选题,还有更多有趣的。比如,我很想讲一次古典音乐,我自己选出交响乐中最喜爱的第一乐章、第二、三、四乐章,它们各有魔力,有着不同的情感冲击。选出它们,不是为了构成一个新的交响曲,而是一个让人开心的游戏。通过这样的游戏,让更多人走进音乐的世界,滋养过我的,也该属于你。 在我带学生的课堂上,有一堂课,是讲“达明一派与香港问题的由来”,这是校园里不会有的课。哪一天,又可以讲回到校园里? 还有很多很多…… 这个时候,可能有人会问了:题目千差万别,你其实是在说一些什么?在即将合上这本书时,我知道,无论说的是什么,都不过是在说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现实也许还有很多的无奈与失望,能支撑我们前行的依然是明天。说的时候,总觉得那更好的未来能靠我们更近一些。 在一个众声喧哗的时代里,或许可以篡改一下鲁迅先生的名言: 世上本没有路,说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2015年8月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