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肮脏的边区(雷奴作品选)(精)

  • 定价: ¥118
  • ISBN:9787520206778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大百科
  • 页数:420页
  • 作者:(印)帕尼什瓦尔·...
  • 立即节省:
  • 2020-01-01 第1版
  • 2020-01-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肮脏的边区——雷努作品选》为“中印经典和当代作品互译出版项目”之一种。是印地语作家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努的小说作品选集。本书主要描写不发达的边远地区和居住在那里的居民(尤其是土著)的生活情况,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印度语文学“边区小说”的代表作。

内容提要

  

    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奴是现代印地语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在小说创作领域的成绩令人瞩目。雷奴是印地语文学中“边区小说”潮流的开创者之一,而他本人又是首次明确提出“边区小说”这一概念的作家,可以说是印地语文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肮脏的边区》讲述了一个偏远乡村的故事。不错,是整个村子的故事。在那片土地上,有上百个人物,男女主人公多达十余人。在印度独立之际,这大时代风雨交加的黎明,这些乡下人的爱恨情仇也尖锐激烈以至顶点。有隽永的爱恋,有盲目的仇杀,有愚昧的流言,有荒唐的裁判,也有萌动着的觉醒。这一切都弥漫着十足的乡土味道,使它成为“边区小说”流派的无愧代表。

目录

总序:印度经典的汉译
译者序
情人歌
红桃皇后
第一夜的气味
自证
光亮
肮脏的边区
译后记

前言

  

    一、引言
    雷奴(本名帕尼什瓦尔·那特·雷奴)是印度现代著名印地语小说家。他于1921年3月4日出生于印度东北比哈尔邦普尔尼亚县一偏远落后农村的中等农民家庭。少年时代在法尔比斯甘吉读中小学,青年时代在瓦拉纳西和巴加尔普尔读大学。他积极参加了印度1942年的民族独立运动,1944年开始从事写作活动;到1947年印度独立之前,已经创作出短篇小说10篇。1950年,雷奴去尼泊尔参加人民武装斗争;1951~1952年因患肺结核住巴特那医院治疗;1953年病愈,开始创作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小说于1954.年出版。此后他辛勤耕耘,陆续出版了长篇小说《荒土地的故事》(1957)《长期苦修》(1963)《游行》(1965)《歧路知多少》(1966),以及短篇小说集《民歌》(1959)《第一夜的气味》(1967)《食火者》(1973)等。1976年他患肾与胆病,因手术无效,于次年4月11日去世,终年56岁。他去世后,他的作品被整理出版的主要有报告文学《债水与财源》(1978)《尼泊尔革命故实》(1978)《野生圣草的气味》(1984)和短篇小说集《五月里一天正午的阳光》(1984)《好人》(1986)等。近年来,除了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荒土地的故事》及一些短篇小说选不断再版外,《雷奴全集》《雷奴选集》和《雷奴短篇小说全集》等也都陆续出版了。
    《肮脏的边区》是雷奴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他的代表作。此书最初自费发行,后由德里国莲出版社抢购到版权,很快又出了第二版。不久,俄文译本出现,继而又由印度国家图书托拉斯将它译为多种文字出版(至少有阿萨姆语、乌里雅语、卡纳尔语、马拉提语、孟加拉语、泰卢固语、泰米尔语、旁遮普语和乌尔都语等九种)。此书发表后,影响日大,早已走向全世界。1989年,它已被译为中文,199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当时的题目是《肮脏的裙裾①》。
    在这部小说问世30年之际,印度文学评论界有这样的评语:“雷奴的小说创作在印地语小说史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意义。不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艺术成就的角度,其意义都是重大的。雷奴通过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奠定了边区小说的基础,使边区小说成为印地语小说领域中新的潮流和转折点……《肮脏的边区》第一次多侧面地描绘了独立后的印度生活。它不仅是对农村生活的现实主义反映,而且具有新颖而有力的反映方式。它不仅提出了农村生活中的全部问题,而且在情节结构、人物设置、语言文体等方面都实现了革命性的转折。”②这段评语简明扼要地肯定了这部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印地语文学史上的地位,也是对这部小说发表30年来有关评论的总结。鉴于这部小说在印度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我们有必要对它做较为深入的研究。
    要想为此书写一个几百字的故事梗概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的“故事情节是与一个名叫玛丽村的村子相关联的,它不是某个人的故事,而是整个村子社会生活的描绘”①。小说中的人物多达上百个,着笔较多的有十来个,但没有一个贯穿全书的主人公。即是说,小说不以一两个人的生活遭遇和罗曼史为线索,而是以整个村子的社会生活为对象,以时间先后为序,做多侧面多重点的描写。不过,“土地问题是《肮脏的边区》的轴心问题”。这部小说描写的是一片乡村的土地,描写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爱。
    ……
    第三,这部小说记录了社会大变动时期的民俗事项,为研究印度独立前后民俗变迁提供了宝贵资料。民俗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同时它又是一面镜子,随着社会景观的变化而变化,社会动荡愈烈民俗演变也愈大。因此,这部小说提供的资料有助于分清当地民俗发展进程的历史层次。四、结语
    总之,《肮脏的边区》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点:一、小说展示了印度独立前后东北农村社会变革与民众生活的画卷,丰富多彩,有声有色。二、作者成功地运用了意识流的写作手法,使小说具有新颖独特的艺术魅力。三、语言生动活泼,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幽默感。四、小说具有很高的民俗学价值。五、它是普列姆昌德现实主义传统的继续,又为边区小说流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小说尚有若干不足之处:一、对同一人物或事件的叙述,前后文偶有不契合处,显得不够划一。二、由于多侧面多重点的描写,使某些主要人物个性不够突出。三、全书前半部分显得铺张和松散。四、结尾一章以理想代替现实,冲淡了悲剧气氛,且缺乏真实感。
    附记:本文最初发表于第3辑《南亚东南亚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此次作为译本序发表,做了少量修改:纠正了几个错误,增加了几句话。

后记

  

    雷奴长篇小说《肮脏的边区》最初由先师刘国楠先生选题并开始翻译。1987年8月,刘老师去印度贝拿勒斯印度大学讲学前,已经翻译出上卷的前十七章,并请北大东语系张光磷先生润色过。但不幸的是,刘老师于1987年11月29日突然仙逝于从鹿野苑返回大学的途中。师母山蕴先生一个多月后赶到印度处理后事,在刘老师的遗物中就有这部未译完的书稿。当时刘老师已经翻译到上卷的第二十五章前半部分。山蕴先生指着刘老师的手稿让我看,说:“他正好翻译到这里,‘我要这样的身体有什么用?为了印度母亲,我把它献给甘地先生算了!’好像是命中注定……”也就是说,刘老师翻译了全书的五分之二。从他的遗稿可知,当时帮助他解决问题的人中有一位摩海什·纳拉扬博士。面对刘老师的残稿,遵师母之托,我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余下的工作。
    当时我正在阿格拉印地语教研中心进修,参加完刘老师的葬礼,从瓦拉纳西返回阿格拉,我便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部小说的翻译当中。由于小说的语言复杂,既有当地土语、英文的变音,又有中世纪的俗语,还时常夹杂着孟加拉语、阿萨姆语以及当地少数民族桑塔尔族的语汇,而且,还有很多民歌民谣。连土生土长的印度人读起来也觉得吃力,我则更加困难重重。为解决小说中的疑难,我向印度指导老师塔库尔达斯先生求助,他非常支持,特地从图书馆借出这部小说,和我同步阅读。每读完一章,便为我讲解一次。有些问题他也解决不了,就特地找来雷奴的同乡帮忙。在他们的帮助下,我用三个月的时间通读了全书,并解决了书中后半部分的全部疑难。1988年5月回国后,我的主要精力也放在翻译这部小说上。到1989年,译稿全部完成,并写出一篇评论文章,在当年的《南亚东南亚评论》上发表。译稿几经周折,终于在1994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肮脏的裙裾》为题出版。 此次出版前,我又对全文做了一些轻微的改动,修正了几处错误。 书中前面的五篇短篇小说,均为雷奴先生的中期创作,每篇后面都注有作者的写作年代。是印度学界公认的优秀篇章。其翻译难度不亚于《肮脏的边区》,因此,曾向印度友人卡马尔·希尔先生请教,并得到及时而准确的答复,特此致谢! 译文中的所有脚注都是译者加的。 由于水平有限,书中必有错误,敬请指正。 薛克翘 2015年7月于京东太阳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