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散文

方寸间

  • 定价: ¥49
  • ISBN:9787548238027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云南大学
  • 页数:216页
  • 作者:疏雨|责编:严永欢
  • 立即节省:
  • 2019-12-01 第1版
  • 2019-12-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这部作品,分为“方寸间”“路上”“缘起”三个专辑,归并入“方寸间”的文字,多是对生命、对物事的体察与抒写,见性情;“路上”一辑的文字,多是人在旅途的遇见与欢喜,见闲情;“缘起”一辑的文字,则多是对艺术、对戏剧的理解与思悟,见雅情。

内容提要

  

    作者以细腻笔触,从方寸间的舞台小世界出发,感叹戏如人生,人生如戏的交相辉映,有灯影,有戏梦,台上台下,戏里戏外,百味人生,悲喜交加。展示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思想感情。文字优美生动,有较强的审美价值,能给读者有益的感悟、启示。

作者简介

    疏雨:原名陈秋红,生于巍山古城,自幼与文字结缘,钟情于戏曲,在古城的明清巷陌中穿行,在戏曲和文字间游走。似水流年,看姹紫嫣红开遍。以文字为舟,光阴为楫,自渡彼岸。

目录

缘起
  缘起
  被时光雕刻的女子
  姿态
  刹那芳华
  老
  只问深情,无问西东
  质感
  刹那·山河
  烟花·风尘
  笨
  素色
  日常
  色
  花笺
  水袖
  梨花微雨
  戏缘
  戏相伴
  跑龙套
  台趣
  二胡情缘
  却原来
  心乡何处
  闲话梁祝
  荀派
  向晚
  戏子
  春秋亭
  青衣
  别样娇
  醉红颜
  自恋
  程门清韵
  燕歌行
  养就心中一段春
方寸间
  方寸间
  社火情思
  古城青衣
  老街
  礼堂·电影·旧光景
  那消散在民间里的“民间”
  曾经错过的那枝莲
  味,小城的记忆和乡愁
  老师
  那摇曳在时光流里的莲
  手工
  暖·凉
  烟火·清芬
  他们的生活
  温爱
  小巷深处
  小生活
  心在低处
  才气
  明月草
  独自
  女人花
  欢喜记
  生香
  画语
  小城的时光深处,我们同行
  以后
路上
  路上
  一路风景
  金风玉露一相逢
  一个人的洱海
  闲在大理
  微雨·翠湖·戏
  水韵周庄
  拙政园·惊梦
  姑苏·幽梦谁边
  烟雨评弹醉姑苏
  上海散记
  遇见北京
  普洱,那淡淡的甘苦
  随时光徐行

前言

  

    方寸之问,见情见趣
    ——李智红
    疏雨的散文随笔集《方寸间》就要付梓出版了,电话嘱我为其作序。尽管心里不免有些忐忑,但我还是高兴地应承了下来。我理解疏雨的心思,在名宿云集的大理,只有我是最早见证她一步步从“丑小鸭”蜕变成白天鹅的师友。从自娱自乐地在博客上写写博文,晒晒心情,到先后在《大理日报》等多家报刊开设个人专栏,我一直在凝视着她这一路的成长,也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关注着她。七八个年头了,我们的关系可谓亦师亦友。我虽然不是什么慧眼独具的伯乐,但在她的文字尚如花骨朵般悄然酝酿的时候,我就预见了她今日的璀璨绽放。因而,在她这枝清丽温婉的小荷即将冒出尖尖嫩角的时候,我不失时机地给予了一些指导、一些鼓励、一些帮助。我一直觉得,人与人之间的交集,一定是需要机缘的。我们的机缘,就源起于对文字的敬爱,对写作的钟爱,文缘渐深,见情见性。为了这份难能可贵的缘份,这个序,我无论如何都是应该写的。
    开启记忆,尚有袅袅余温萦回。记得大约是在八九年前吧,微信公众号尚未出现,但许多写作者除了传统的报刊,已经多了一个展示自己作品的平台,那就是博客。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写作者和文学爱好者,都依托互联网的兴起而在新浪、搜狐、凰凰等网站开设了自己的博客,我当然也不例外。那段时间,我刚刚从永平县文联主席的任上调任大理州文联担任秘书长。从一个摸爬滚打了20多年的小县城,突然来到苍山之麓、洱海之滨的自治州首府,人地两生,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可去、更多的朋友好找.所以大部分的业余时间,我几乎都耗在了写作和上网上面。那两年,我主要的兴趣,就是在广大的“博海”中漫无边际地遨游,把阅读朋友抑或陌生人的博文,当作是一件学习和消遣的乐事。尤其是每当我读到本地博主展示在博客上的一些好文章时,欣喜之情总是溢于言表,也总会想方设法地通过留言功能,与博主建立联系,相互探讨文章的得失,创作的甘苦。某天,也是机缘巧合,我无意间“闯”进了疏雨的博客,当我浏览了她在博客上展示的新博文《礼堂·电影·旧光景》时,突然被那种平实而不乏灵动的文字,随意而不乏意趣的叙述深深吸引了。
    “那些旧旧的记忆如一本泛黄的线装书,那淡淡的光阴黄,挑染着平俗的日子,固守着旧家具般的私密而执着的余香。”“散场的电影,散场的人.消逝的礼堂都成了那些过期的旧光景,散漫着成湿的旧的味道,让人颓然的迷恋着……”
    就是这般从容不迫而又灵气漫溢的文字,让我生出了一种久违的触动。博主简约的文风、温润的情怀、流畅的表达、氤氲的灵秀,让我这个沉浸于文字审改工作二十多年的资深编辑,眼前为之一亮,我于是迫不及待地留言对她的文字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时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疏雨很快便回复了我的留言并和我取得了联系。由于我们经常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我才进一步了解到,疏雨是南诏故地巍山县的一名文学爱好者,工作之余,偶然写点散文随笔之类的文字,但很少向报刊媒体投稿。她的日常,就是把自己完全沉浸在南诏古城那份古旧而凝重、闲适而宁静的氛围中,读书、喝茶、思考,笃定地享受着缓慢的小城时光,把一些有趣的所思、所想、所悟、所得,通过文字,展示在博客上,与博友分享。
    第二年的春节过后不久,我应邀到巍山参加县里举办的“祭祖节”和“小吃节”系列活动,在报到宾馆住下后,便专门给疏雨和另一位作者忆苏打了电话。她们相约着到下榻的宾馆看我,我也才有机会与她们见面并有了更深一层的交流。记得那天,我们闲聊了很多,关于时光里的古城。关于古城的文化,关于古城的人和事,关于文学创作的一些体会和想法。此后,我便一直看好她们二人的创作。当然,这已经是后话。
    从巍山古城回来后,我觉得像《礼堂·电影·旧光景》这样的好作品。仅仅只在博客上展示实在有些可惜,便把它推荐给我们文联主办的刊物《大理文化》,发表于2013年第9期的《散文空间》栏目。也就是从这篇作品开始,疏雨的创作便一直没有停歇。
    年底的时候,我因公干再到巍山,疏雨又邀我到古城的一家茶坊喝茶。这间名叫“方寸间”的茶坊,是疏雨的好朋友开的,男主人是台湾人,姓郑,夫妇俩一直在巍山从事茶叶种植和生产销售,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这爿临街的茶坊,显得有些逼仄,但简约而温馨,有种超凡脱俗的韵味。茶坊并不对外营业,就是朋友来了,有个喝茶闲聊的坐处。我觉得这个茶坊很有意思,便鼓动疏雨把它作为创作题材,写成一篇散文,于是便有了后来在我看来完全可以作为疏雨代表性作品的《方寸间》。
    我们且看在疏雨的笔下,这方寸的茶坊是如何的与众不同:“‘方寸间’,是友人在巍山古街上开的一个小茶坊。这样小而古的门面,在这条每扇轩窗都被故事浸淫的古街上很是寻常。两扇窄而老的古旧门扉,是福禄寿喜的细致的木刻,有着岁月沉静的那种低调的平实。两侧是木质的雕花窗棂,用两根朴拙的木棍撑着,老让人想起影视剧中那根打在西门庆头上的木棍。进到坊间,可见正对门的东面是一个精致的木架和南面的木架形成一个直角,铺陈着各种各样的茶饼。茶架前置一张不大的茶桌,围坐下来,也就容得下四五个人,真正是方寸间。我喜欢这样不突兀的、不隆重的姿态,让人亲近、自然。”“这个茶坊是不对外经营的,就新友故知聊天品茗,而我们一家是这里的常客。在这古街上,左邻右舍都把生意做得此起彼伏,风生水起,而方寸间却只为友人安静地漾起清清的茶香,彼此安然地享受这限量版的友情,想想就无限的幸福与奢侈。”“晴好的初春的清晨,地上一层薄湿,和煦的晨光透进坊间,暗雅的茶具泛着幽光,木头的气味、淡淡的茶香都是宜人的草木味,水已烧开,漾着袅袅的热气,沏上一壶紫鹃茶,《茶经》上说:‘紫为首,绿为次。’且‘紫鹃’两字古意缠绵,听着就荡漾。好像有化不开的淡紫的清愁在心头洇染,有着恰到好处的孤独的蚀骨的美。去街头买来紫米小糕,真是绝配,圆圆美美,一团和气,入口香糯,甜而不腻,这样暖暖的偎贴,和善地驱散了那份清愁,只是一味地欢喜和美了。茶香萦绕,温润入喉,真有风动桂花香的意味了。”
    五年之后,疏雨的散文随笔结集出版,疏雨又用它作了书名,足见她对这篇作品的满意和重视。
    疏雨把她的这部作品,分为“方寸间”“路上”“缘起”三个专辑,是有其深意的。归并入“方寸间”的文字,多是对生命、对物事的体察与抒写,见性情;“路上”一辑的文字,多是人在旅途的遇见与欢喜,见闲情;至于“缘起”一辑的文字,则多是对艺术、对戏剧的理解与思悟,见雅情。于疏雨而言,一丛花,一瓯茶,一炉香,一卷书,一幅画,一折戏……皆可入文。芥子粒中纳须弥,容膝之室见天地,纵使方寸之间,仍可自在遨游。生命里的寒,在前生滋长;生命里的暖,在此生栽种。用半壁清幽的江山,驱散冰凉浸泡的过往。在文字间行吟,在时光中盛开。只问时光明媚,不问岁月荒凉。
    古人说,宽窄系之寸心,意宽者,斗室广于大厦。方寸之间,自有天地。方寸之间,宽窄自如。方寸之间,见情见趣。经手一个暗夜,独自凋零;轻许一尺皎洁,清透湖光。精神明媚,低温淡定。可以说疏雨的文字,都得之于生命的方寸之间,生活的方寸之间,总在有意无意之间,彰显着她的细腻,她的心境,她的素养,她的性情。正如她在《后记》中所说:“以文字为舟,光阴为楫,自渡彼岸,和更好的自己相遇。因为有了文字的沉淀,即使低眉敛目,不动声色,灵魂也在泛着微微的光……”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大理州文联党组成员,四级调研员,当代知名彝族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