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心理学

天生疯狂

  • 定价: ¥45
  • ISBN:9787201160139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天津人民
  • 页数:204页
  • 作者:(日)中野信子|责...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为什么有些人睁眼说瞎话、踩踏别人、毫无同理心?
    为什么他们表面上精神健全,却有着假面下的扭曲心性?
    透过脑科学精准解析,揭开面具下令人意想不到的人格阴暗面!
    研究证明每100人就有1个是变态人格者!
    日本亚马逊畅销榜第1名年度话题书!销量突破280000册!

内容提要

  

    为什么有些人满嘴谎言,却毫无罪恶感?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上精神健全,却有着假面下的扭曲心性?
    他们甚至极富魅力、精于投人所好,能轻易吸引所有人的关注。他们可以沉着地犯下滔天罪行,即使谎言被揭穿,也会装成自己才是受害者的样子。
    一旦不小心与他们扯上关系,就很可能任其宰割、万劫不复……然而这一切很可能是他们的大脑出了问题!本书将为你用脑科学完全揭秘变态人格者的大脑之谜……

作者简介

    中野信子,脑科学专家,东京大学研究所医学系研究科脑神经医学博士,法国原子能署萨克雷研究所研究员。
    曾在电视台头脑决战节目中获胜,赢得“日本金头脑”的封号,并被媒体称作“天才脑科学家”。同时,她还是智商测试居前2%才有入会资格的知名高智商团体“门萨俱乐部”的成员。著有《脑内麻药》《活跃全球的人会做的事》等多部畅销书。

目录

第1章  变态人格者的心理与生理特征
  01 变态人格者事件簿
    国家负担高过抑郁症
    兰迪·克拉夫特Randy Kraft(1945—)——无视他人感受、“学习”自我满足的手段
    向“失败”学习,化身杀人魔
    简·托潘Jane Toppan(1857—1938)——活泼开朗、爱吹牛皮的快乐杀人犯
    通过杀人获得快感
    “怦然心动”地剁碎
    克里斯托夫·罗康库Christophe Rocquencourt(1967—)——骗局暴露仍面不改色的天生诈骗专家
    “要把剩下的纸箱也打开吗?”——日本江东区公寓碎尸案
  02 变态人格者的身心特征
    变态人格者的典型性格
    通过外表分辨变态人格的方法
    心率与变态人格的相关性
    忐忑不安是抑制力
    变态人格者的IQ很高?
    积极性高,所以感觉不到不安
    擅长读取对方眼神中流露的情感
    对煽动性话语的反应较小
    变态人格者所重视的道德和忽视的道德
    毫不关心与自己的得失无关的事物
    变态人格者的烦恼和痛苦
    与反社会行为相关的四个科学假设
第2章  变态人格者的大脑
  01 变态人格者的大脑知觉能力和学习能力
    没有“热共情”的大脑
    难以感知恐惧的大脑——杏仁核活动能力低下
    杏仁核同前额皮层的联结较弱
    没有“良心”帮忙“踩剎车”
    热衷于高风险、高回报
    腹内侧前额叶皮层(VMPFC)异常——对惨不忍睹的画面无动于衷
    海马体和后扣带回的机能障碍——感情记忆缺陷
    胼胝体的形状也与一般人有很大差别
  02 “成功”的变态人格者与“失败”的变态人格者
    “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区别在于前额皮层灰质体积的不同
    前额皮层被破坏的男人——菲尼斯·盖奇
    识别“成功”的变态人格者的方法
    社会地位高的人中变态人格者很多
    说谎者的前额皮层的灰质和白质
    变态人格者与测谎仪的斗争
第3章  变态人格是如何被发现的?
    存在已久的变态人格
    革命家之中的“成功”的变态人格者
    古希腊时代的变态人格
    “毫无谵妄的疯狂”
    “正常的假面”
    精神分析失信和脑科学兴起
    神经伦理学与神经犯罪学的登场和龙布罗梭再考察
    反社会行为能遗传吗?
    神经递质分解缓慢
    合并ADHD的变态人格
    变态人格与精神疾病的合并症
    大量释放多巴胺的基因
    随着环境改变的变态人格
    基因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完善社会制度,实施扫盲教育
第4章  变态人格与进化
    变态人格使人类进化
    何为“良心”的机能?
    “搭便车的人”与裁可
    变态人格者是“搭便车的人”吗?
    被大脑“扩建”的“良心”
    变态人格者容易生存的环境
    变态人格者受欢迎的原因
    女性在月经周期会被“渣男”吸引
    对变态人格者来说,日本是一个难以生存的社会吗?
第5章  你身边的变态人格者
    只有表达能力异常优越的人
    履历和头衔过于华丽的人
    妈妈团的首领和黑心企业的经营者
    被口诛笔伐的博主
    宅男团女神和社团粉碎机
    她是变态人格者,还是人格障碍?
    变态人格者与信徒的互补关系
    被“后妻业之女”玩弄于股掌之中的老人
    我们能和变态人格者恋爱吗?
第6章  写给可能是变态人格者的你
    变态人格者能够进行自我诊断吗?
    PCL-R的诊断方法
    DSM-5的诊断标准
    凯文·达顿的自评量表
    变态人格可以治疗吗?
    怎样才是有效的治疗方案?
    在城市中更容易生存
    寻找适合变态人格者的工作
后记
  关于变态人格的研究课题与瓶颈
  了解危险性并更进一步探讨
主要参考文献

前言

  

    科学已经证明“变态就在你身边”
    说着荒唐的谎话、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举动,但依旧面色平静。哪怕谎言被当众戳穿,也毫无羞耻之心,理直气壮地面对一切,一副冠冕堂皇的样子,甚至自己还表现得像是“受到不公指责的被害者”“悲剧旋涡中的女主角”似的。
    即使犯下了残忍的杀人案件或恶劣的诈骗案件,也完全看不出有反省之心。不仅如此,还用手写信的形式向社会公开自己“正当性”的主张。
    外貌看起来是十分富有魅力、社交能力极强的人,无论说话还是演讲,都能滔滔不绝,特别有幽默感。但是,他的私生活却十分奔放,桃色绯闻不断。
    爱编造一些自己从没有过的经历,能淡定地说出完全不同的过去,即便被人指出有矛盾,也能事不关己地表示:“我从来没说过那样的话。”
    如今,这样的人总能在社会上引起风波。
    让我们无法忽视的是,这样的人,也有不少拥护者。
    “他/她是受骗之后才变成这样的!”
    “他/她绝对不是坏人!而且他/她特别有魅力!”
    从电视上的评论员到普通人,都会发表不少这样善意的回应。有时,还会出现像“信徒”一样的崇拜者。
    他们肯定不知道吧,自己口中的那个“他/她”,有很大的概率有着“变态人格”。
    占美国总人口的4%
    原本“变态人格”(psychopathy)一词是一个医学概念,为了描述连续杀人犯等反社会人格而被创造出来的,在日本,会被翻译成“精神病人”。
    但是,仅从字面上,很难有把握地想象出“变态人格”具体是什么样子。对于“变态人格”,至今没有能够准确描述实际状态的翻译。而且,在今日精神医学界世界标准最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中,也没有“变态人格”的相应描述。精神医学也没有将“变态人格”设置为一个单独的分类,而是将其诊断基准和“反社会人格障碍”混为一谈。因此,人们对它产生误解、印象模糊,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变态人格”和“人格分裂”等精神疾病有什么区别呢?也许你会想起在托马斯·哈里斯的小说《沉默的羔羊》里面登场的汉尼拔·莱克特博士那样的人物,“在拥有高于常人的智商的同时,屡次残酷地犯下猎奇杀人案件”;又或者,嘲讽那些满口谎言的人“有病”。
    不过,随着近年来脑科学日新月异的发展,“变态人格”的面纱也慢慢被我们揭开。可以明确的是,“变态人格”者的大脑组织结构,在与他者产生共鸣和认知痛苦的部分,和常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另外,我们也明确了有“变态人格”的人不一定都是冷酷残暴的杀人犯。研究结果表明,很多从事需要大胆决策的职业的人也有着“变态人格”,例如,大企业的CEO、律师、外科医生等。
    流行病学的调查也在进行之中。因写作《变态人格》而闻名的加拿大犯罪心理学家罗伯特·海尔曾说这类人约占男性总人口的0.75%。而长年担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医学部心理学讲师的心理学家玛莎·斯托特则表示,“变态人格”病人约占美国全人口的4%。这个具体的数字取决于对“变态人格”的诊断标准。还有,在个人主义较发达的欧美国家,这类人的数量就很多,但是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东亚社会里,相对则会少一些。此外,研究还表明,男性患者的数量也要高过女性。
    对于“变态人格”,不能说是好还是坏。我们只是知道,这属于在人类群体中广泛分布的一个“灰色地带”,只是其症状的程度不同。用更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在情感面、人际关系面、行为面上,会表现出复合型谱系障碍。(注:本书中为了方便叙述,将“变态人格倾向表现较强的人”统称为“变态人格者”。)
    无论怎样,变态人格人群的比例可以说大概是“1%”的程度。按此计算,日本的人口(约1亿2700万人)中,就有约120万人。
    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变态人格,你和你的同事、朋友、家人都被包围了。
    甚至,说不定正在看这本书的你,就是变态人格呢。
    如何辨别变态人格
    那么,到底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有变态人格呢?
    下面列出几个变态人格的特征。
    ·外表和言辞都表现得太富有魅力,非常自恋。
    ·很难感觉到恐惧、不安或紧张,站在大舞台上也心静如水。
    ·可以淡定地去做大多数人出于道德原因而感到危险的事情,看起来很有挑战的勇气。
    ·能说会道,会拉拢有权势者,也会有不少追随者。
    ·习惯性撒谎,话多;特别爱表现自己,反复无常。
    ·眼高手低,做事没有常性,总不能做到有始有终。
    ·经常换交往的对象,分手后又会说对方的坏话。
    ·能与人相处,但缺少对他人的共鸣。
    我想大家此刻都能回想起好几个人吧,虽然不至于完全符合,但还是会符合其中的几条。
    这类人往往都很妄自尊大,在人际关系中充满了自恋与欺瞒,缺少与他人共鸣的情感,易冲动,属于反社会的存在,而且更愿意选择毫无责任感的生活方式。
    当然,没有变态人格倾向的人也不都是好人,所以也不能说所有的变态人格者都是潜在的罪犯。“将变态人格者等同于罪犯”这种贴标签的做法是很危险的。
    但是,如果不了解这类人的心理状态的话,恐怕有时就会被怀揣恶意的对方所利用。所以,现在才会有那么多人无知地拥护这些变态人格者。
    他们都能说会道,又无所畏惧地果断行动。这种行为,常常被视为非常有魅力,有很多人就是因为不了解其本质,而成了其拥趸。特别是在闭塞的社会中,这些人的所作所为好像捅开了一个窟窿,给人们带来爽快感,容易积攒人气。他们就是这样吸引周围的人,从而能够利用他人。
    富有魅力的研究对象
    我自己之所以会对“变态人格者”这么关注,就是因为这些人本身是“令人感兴趣的一种存在”。他们过着超越既定规则的生活,这让我作为大脑研究者特别感兴趣。
    我曾经是门萨俱乐部(聚集了人类前2%高智商者的团体)的会员。
    这个组织里聚集了一堆喜欢从各种现象中寻找规律的人。例如,发现字谜或游戏的攻略、了解社会规律,或者通过做实验了解规律,感叹“原来是这样”“其实,也可以是这样”的人。他们会像玩游戏一样享受其中—“大家认为是常识的道德或‘规定’,实际上只是最近才形成的,对个人来说只是一种参照系”。
    当发现了隐藏的游戏规则或社会秩序后,有的人就会将其用于歪门邪道。利用漏洞来侵害他人,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不遵守游戏规则,干出道貌岸然的行径。借用互联网上的说法,这就是“规则黑客”。
    普通人是不会做出这种反道德的行为的。因为,触犯道德底线会让自己没有安全感。但这并非出于一般人所认为的寻求安全的意识,而是源自一种自发的“愧疚感”,所以大多数人才会对反道德的行为“踩刹车”。利用未被他人注意到的获胜方式,会让老老实实做事的人感到反感,被排斥出集体的风险也很高。因此,人们都会很自然地选择不去做这种行为,大脑中就好像有一个会“自动踩刹车”的机制。
    但是,变态人格者却并不会意识到这种规则限制,这是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的一件事。他们为何“不会踩刹车”呢?
    还有,之前我们说过每100个人里就有1个这样的人,这么说来,人类在进化的过程中,为何一直没有将变态人格者淘汰掉呢?竟然能让其一直生存到了现在?
    也就是说,变态人格者的生活方式(生存策略),虽然看起来与普通人大不相同,但是作为一种生存策略却可能意外地很有效。
    进一步来说,变态人格者在人群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可能是为了留存人类的火种。人类社会,也许正是因为有了变态人格的存在,才能得到发展。
    不过话虽这么说,变态人格确实也是一种麻烦的存在,这一点毋庸置疑。我们为了保护好自己,有必要对变态人格有正确的认知,注意学会与其相处的正确方式。
    首先我将结合典型的变态人格案例来进行介绍,在第1章主要讲解其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征,第2章则从脑科学的角度来总结其表现出的特点。

后记

  

    关于变态人格的研究课题与瓶颈
    虽说随着脑科学的发展,我们对变态人格的了解越来越多,但是在研究中依然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课题。
    首先,因为变态人格是与社会性相关的疾病,所以我们无法进行动物实验。在所有的动物中,人的社会性是最发达的,所以我们无法人为制造出变态人格的猴子或黑猩猩来进行实验。当然,我们也不能人为地排列一串与变态人格相关的DNA来创造出一个变态人格进行比较研究,这有悖伦理。
    即使我们想要研究环境对变态人格的影响作用,对变态人格进行长期的比较研究也非常困难。像佩里学前计划这样的调查研究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资金。调查变态人格者的家族,锁定几百名变态人格倾向很高的儿童,进行对照研究探讨家庭环境和教育的差别会带来多大的不同,进行长达数十年的追踪调查——单是想一下都会让人望而却步。
    只是,虽然进展缓慢,人们也开始渐渐了解变态人格的本质。
    比如,虽然与变态人格并没有直接联系,但是人们在遗传学上有了新的发现。21世纪前5年有多篇论文显示,在调查有语言障碍者的家族的过程中,人们发现他们体内FOXP2这一转录因子(与基因转录起始和转录调节相关的蛋白质的总称)存在异常。只是出现一些微小的异常,人就会无法正确使用语言。可是,我们只知道它存在异常,究竟是哪个部分出现何种异常引起了语言障碍,我们还不知道其详细的原因。如果我们使用这种形式,找到愿意协助的变态人格家族的话,我们的研究可能会有极大的进展。 而且,对于我们一直提到的眶额皮层和杏仁核的联结异常,也有许多未解之谜。 比如关于“为什么联结会变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个体”等问题,我们虽然可以设想出几种可能性,但是没有明确的答案。虽然我们指出这与遗传因素相关,但是究竟哪个基因的哪一部分才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还有很多尚不明确的地方。 在我们揭开变态人格的全貌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吧。 了解危险性并更进一步探讨 不只是对学术界,对于在社会中生存的每个人来说,变态人格都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课题。 从普通人的角度来看,变态人格者具有难以理解的特征,有时甚至会成为危险的存在。即使你自己是一个变态人格者,你也有可能会成为其他变态人格者的目标。 可是与此同时,变态人格者所占比例也是100人中就有1人的,绝对算不上是少数派的社会成员之一。 美国路易斯安那州I立大学法学研究院的教授肯·利维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让变态人格者承担刑事责任。从理性上来讲,变态人格者能区分善恶;可是从情绪层面上来说,他们不知道犯罪行为在道德上是错误的。如果罚金和坐牢等刑罚不能起到防范恶行和过激行为的作用,那么我们有必要重新思考实施处罚的意义。 人们往往很难意识到这一事实,“有的人并不会反省”“有些人不怕处罚”。但是,这就是事实。而且,在不怕处罚的人看来,为了抑制反社会行为而制定的社会制度和规则几乎没有意义。我们必须转换思维,使用其他手段来预防、抑制变态人格者的反社会行为。 如果变态人格者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很难通过他本人的意志和努力进行后天改变,那么整个社会应该如何应对呢?我们应该给他们指出怎样一条道路呢?很遗憾,争论还远没有尽头。如果我们不进行争论,只是因为“从遗传上来讲,他是个危险人物”,就机械地将他排除在社会之外,这种风潮一旦形成,那么社会本身就是极端危险的了。 我认为,与我们的好恶无关,探寻与变态人格者共存的道路对我们来说才是最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