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综合性图书 > 综合性图书 > 百科全书类书

司空不见惯(剥开洋葱里的层层世界)

  • 定价: ¥55
  • ISBN:9787500874164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中国工人
  • 页数:214页
  • 作者:李峥嵘|责编:孟阳
  • 立即节省:
  • 2020-07-01 第1版
  • 2020-07-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精彩叙事和科学解答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揭示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而且还传扬了当今社会人们通常所欠缺的理性思维。
    有些文章不奢求面面俱到,但可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有些文章或许给不出答案,但应该有助于思路的拓宽;有些文章的观点未必是绝对正确,但希望能留下思考的空间。
    书中作者特意在每篇文章末尾附上阅读书目推荐,引导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继续深入探究。

内容提要

  

    这本书是作者过去思考与写作的精选,力图带大家发现生活里有趣的事、司空见惯的现象背后的科学道理。在书中,每一篇文章开头都会给读者提出一个问题,有的有答案,有的没有。比如,你会用莫尔斯电码发出SOS求救信号吗?仿生技术可以创造出多少隐形财富?为什么看起来不般配的人也能白头偕老?……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事情背后,总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存在,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真相让你或醍醐灌顶,或会心一笑,或陷入沉思。每篇文末还有相关主题的阅读推荐。可以说,你打开这本书,其实是同时打开了100多本书,打开了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作者简介

    李峥嵘,媒体人,《科普时报》专栏科普作家,新浪好书榜科学类图书特约撰稿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

目录

第一篇  社会维度:冷静思考,直面人生
  钓愚:为什么消费者容易受骗
  标签上的建议零售价是个伪命题
  手机购物的直觉感让钱包更瘪
  年终奖和荣誉,你会舍弃哪个
  日本女生校服的西洋化之路
  八卦背后的社交常识
  你有5000个微信好友?大脑说我只管150个
  从源头解决职场压力的两种情商
  压抑愤怒是处理情绪的偏见
  为什么你制订的计划老完不成
  密码传奇里的那些往事
第二篇  自然维度:唤起美好的心灵
  为什么哭过之后感觉很舒服
  在一杯雨水中,我们饮下了整个宇宙
  人类如何影响海洋中的爱与性
  关于引力波的严肃八卦
  “微”不足道的扬“尘”之旅
  隐藏的创新大师
  材料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
  别对你身上的微生物下手
  人类文明会因为末日而毁灭吗
  为飞行而生的生命
  有疫苗可以预防癌症吗
  玉米养活了清朝,又干垮了它吗
  与野生动物相遇的时刻
  吃鸡全球化
第三篇  情感维度:掌握自己的命运
  极简主义教你如何拆解焦虑
  当数学家掌握爱的终极公式时
  爱情不过是个主观塑造的故事
  大城市的婚恋市场,挑剔的女人很不幸
  如何破解越在乎越容易搞砸的怪圈
  棉花糖实验:抵抗诱惑的小游戏
  唯有孤独恒常如新
  好奇心的乐趣很美妙
  人生失意时,请来一次精神冒险的徒步
  丑到极致就成了美吗
第四篇  家庭维度:享受温暖的氛围
  以退为进的激励机制
  买衣服是女人一生的刚需
  当呼吸化为空气:一个医生的临终思考
  火葬场里的奇异人生
  快乐很简单,幸福很复杂
  家门口的自然惊奇
  基因厉害,还是教育厉害
  受宠的丰满,失宠的胖

前言

  

    知趣、智趣、理趣和情趣
    尹传红(《科普时报》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20年前初识峥嵘,当时她还是一个刚刚进入科学阅读报道领域的青年记者,我们时常在一些科学读物的研讨会上见面。犹记得,2004年我们一起赴湖南长沙,参加科学出版研讨活动,火车上一路畅聊科学阅读和科学人物,甚为愉快。会后同往岳麓书院观览,我还用书院门口的一副对联“为楚有才,于斯为盛”跟她开玩笑。她也笑我自夸,因为她是土生土长的湖南人,而我祖籍湖南。
    同游鬼斧神工的张家界,我们为之陶醉,间或摆开龙门阵,从当地风土民情、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说到景致特异的喀斯特熔岩地貌,又不约而同地回味起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对自然的赞叹:星空、落日这等梦幻般的自然奇观,都有着诗意的魔力。这亦让我们震撼,并颇有同感:科学其实也有着这样的魔力,等待我们去发掘,去探究。我们都有心用自己的文字来描摹科学的奇观,传递科学的精神。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漫长的合作。
    最初的契机,是峥嵘所供职的北京晚报社要加强科学报道力度,受她邀约,我在晚报副刊开设了每周一出的“身边的科学,,专栏。作为版面编辑的峥嵘,为此特别用心地帮我进行了设计,我们通过电话、邮件反复商讨并形成共识:专栏文章虽然谈的是科学,一般有个科学的主线,但又不应局限于仅仅谈科学。应尽可能地多一些人文的色彩、思想的内涵:既有前沿的知识和看点,又有思辨精神及启迪意义。
    在合作中,我真切感受到了峥嵘思想的敏锐、学养的厚实,还有对工作的热忱。那一时期,她隔三岔五给我发信息,为我提供选题线索,希望我能从某个突发的、公众关切的新闻事件中找到一个科学视点,铺展开来进行解读。即是从科学与人文的视角切入思考问题,并探索一种通俗化、趣味性的表达方式。这些文章经由峥嵘巧手编排,显出了十分浓郁的科学人文味道,从她精心修改、制作的标题便可窥见一斑:《末日情结》《仰望星空》《病了何·t罪,,之有?》《“脱胎换骨”之后》《羞答答的性教育》。文章刊出后反响不错。
    令我甚感欣慰的是,与峥嵘的缘分一直能够延续下来,并且还生发了一个“反向”合作。这契机,说来依旧是因由文字的牵引。
    峥嵘在晚报社做了20年的读书版编辑,一直致力于推进科学阅读。她经常深入学校、社区、书店开展阅读讲座,跟孩子和家长一起品味书香。近两年来,她又开始做线上的科学阅读推广,与朋友开设微信阅读社群,作为主讲人和主持人每周都要进行一次阅读分享,迄今已做了近140场。她既是个科学阅读的好推手,同时也是个科学阅读的好写手。在版面编辑、选题策划和稿件邀约等工作之外,她自己也经常围绕科学类图书撰写评论和采访文章。
    这些年来,我与峥嵘其实一直是在同一个“战壕”里战斗。自负责《科普时报》的采编工作起,我就力邀峥嵘在报纸上开设专栏,以聊科学方面的话题为主。她欣然应允,并且取了一个很谦虚的栏目名字——“门外窥趣”,意即她并非学理工科出身,作为一名文学学士、教育专业硕士撰写科学随笔,只是表达一个门外汉探索科学的乐趣而已。可在我看来,她的这些作品文理交融,她真是一心一意地沉进去了,方才有这样的收获。
    翻阅本书文稿,尤为亲切,不禁想起林语堂先生说过的一句话:最好的建筑是这样的,我们居住其中,却感觉不到自然在哪里终了,艺术从哪里开始。这里我想说的是,读峥嵘写的科学文章,我已经看不到文科生的影子。特别是她在《科普时报》上新开设的“学有道”专栏,致力于“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起点更高,内涵更深,也更为跨界,她的文字简直可以说游刃有余了。
    有幸见证峥嵘“出道”、发展并取得丰硕的创作成果,很为她高兴。我以为,这本书鲜明地呈现了峥嵘写作风格的某些特质。
    比如,从小切口导入,渐次铺展开话题,从而增强了与受众的亲和力。置身于大众传媒中的耳濡目染,早已让峥嵘练就特殊的新闻敏感力。她在创作每一篇文章时,都特别注意结合时令季节起笔。比如年末时考虑如何制订一个有效的新年计划,“3·15”到来之际会教大家如何准确识别商家的欺诈行为,世界海事日来临时会介绍一下有趣的海洋生物……她的文章读来总是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生活气息,也别具参考意义和价值。比如买衣服是女人一生的刚需,为什么消费者容易受骗,八卦背后的社交常识,等等。
    再有就是,其写作思路,大多着眼于隐藏在生活中诸多新奇问题的提炼,更容易激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比如为什么哭过之后感觉很舒服,有疫苗可以预防癌症吗,材料如何塑造我们这个世界,等等。她的精彩叙事和科学解答不仅展现了自然万物的奇妙,揭示了其中的科学原理,而且还传扬了当今社会人们通常所欠缺的理性思维。有些文章不奢求面面俱到,但可能有一个独特的视角;有些文章或许给不出答案,但应该有助于思路的拓宽;有些文章的观点未必是绝对正确,但希望能留下思考的空间。我觉得,这就够了。
    一本科学读物,做到常读常新是不太容易的。书中作者特意在每篇文章末尾附上阅读书目推荐,引导对相关话题感兴趣的读者继续深入探究。这也是为读者考虑的一个暖心之举。
    相信大家在阅读峥嵘的作品时,一定能够获得知趣、智趣、理趣和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