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报告文学

涧溪春晓

  • 定价: ¥46
  • ISBN:978702016367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23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涧溪春晓》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成风化人、由乱到治”主题,以高淑贞为主线,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讲述其事发、冲突、解决全过程,试图揭示当代农村的治理进程和发展规律,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供范本。

内容提要

  

    三涧溪村属于山东章丘管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已经脱贫致富,集体经济厚实。然而,到九十年代,该村却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2004年,乡村女教师高淑贞临危受命,敏锐把握时机,终于将三涧溪带成一个先进村。2019年底,三涧溪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高淑贞被评为“最美奋斗者”。该书紧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围绕“成风化人、由乱到治”主题,以高淑贞为主线,通过一个个接地气的具体案例,生动地描绘了基层治理工作的琐细和不易,凸显出当代农村基层工作者敢于担当的执政能力、吃苦肯干的奋斗历程、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和因地制宜的实践智慧。

媒体推荐

    《涧溪春晓》让我们领略中国乡村振兴的丰富景象,也让我们认清乡村脱贫小康之后的紧要课题:满足精神需求、提升文明素养、优化生态环境、提高治理能力,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在同类作品中突出显现“脑力”高度,无疑是扎实践行“四力”的创作结晶,是一部思力精深的书写新时代的作品。
    ——《人民文学》主编 施战军
    《涧溪春晓》通过三涧溪村这扇窗口,揭示当下乡村一个突出问题:如何通过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破解基层治理难题,带领百姓摆脱贫困、走向小康富足。作者熟悉当下农村生活状况,擅长刻画人物形象,叙事语言简洁明快,注重作品的可读性和带入感,是一部个性特色鲜明的脱贫题材报告文学佳作。
    ——中国作协创研部副主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李朝全

作者简介

    徐锦庚,1963年3月出生,浙江省开化县人。1981年10月入伍,1995年转业。历任宁波日报记者、光明日报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华东分社驻宁波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西藏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驻山东记者站站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社长。
    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作家》杂志等报刊发表新闻作品、报告文学、散文、短篇小说等400余万字,多篇作品入选各种年度选本。系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自序 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
引子 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第一章 初出茅庐
  一 回娘家
  二 释印把
  三 清路障
  四 拔穷根
第二章 招兵买马
  一 下马威
  二 烂摊子
  三 换班子
第三章 当家理财
  一 摸家底
  二 夺资产
  三 打官司
第四章 舒经活脉
  一 用歪苗
  二 砸硬壳
第五章 见招拆招
  一 拔树苗
  二 补牛蒡
  三 移寿坟
  四 法与情
第六章 针锋相对
  一 离间计
  二 查黑井
  三 亲友劫
第七章 借力使力
  一 建公寓
  二 迁祖坟
  三 盖澡堂
  四 三建校
第八章 筑巢引凤
  一 凤来栖
  二 关猪场
  三 扶猪倌
  四 荣誉贷
第九章 推心置腹
  一 平医闹
  二 接皮球
  三 姐妹花
第十章 冰释前嫌
  一 婆媳怼
  二 夫妻怨
  三 兄弟阋
尾声 布谷催播

前言

  

    自序 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
    三涧溪,山东章丘的一个村庄。一听名字,就很有诗意。
    一个村庄,居然也有“八大景”:北岭西望火车烟,南涧卧牛石万千。马蹄浣衣多少妇,月牙弈棋赛神仙。赵家垂柳千条线,石岗避暑月更天。砚窝留名奇石古,胡岑枝荆到顶园。景入诗,诗如画。
    诗意的村名,画般的村貌,这个中国北方的村庄,表面看去,小桥流水,波澜不惊。其实,真正走进去才发现,村庄并不宁静。几乎每天,都有矛盾冲突,都有暗流涌动。
    这个看似宁静、实则充满“斗争”故事的村庄,就是主人公高淑贞“唱念做打”的施政舞台。在这个舞台上,她由生涩到成熟,从“蹒跚学步”到长袖善舞。十多年,三涧溪,由穷到富,由乱到治。
    三涧溪是中国乡村的缩影。《涧溪春晓》展示的,既是一位村官的奋斗历程,也是一个村庄的治理故事。
    一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在国务院扶贫办支持下,2019年9月,中国作协启动“脱贫攻坚题材报告文学创作工程”,选派25位优秀作家,深入脱贫攻坚一线,积累创作素材。我领受的任务,就是采写三涧溪。
    对三涧溪,我不陌生。我在人民日报社山东分社工作12年,一直关注这个“老典型”,多次安排记者去采写,还率分社党员骨干去参观学习。2011年11月,我曾陪同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米博华先生,深入三涧溪村,调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发表《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2019年下半年,我又特地回访,后来在头版头条发表《村里的变化可大了》。
    一个普通村庄,能够两度荣登《人民日报》头版头条(如果加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的报道,可以说是3次),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罕见。这足以说明,三涧溪可圈可点。
    基于这些因缘,接到中国作家协会的采写指令后,我欣然领命。
    最初,我的打算是,挖掘扶贫脱贫素材,讲好勤劳致富故事。然而,当我融人三涧溪,触摸其灵魂深处时,渐渐有了新的感知。
    同其他脱贫村不同,三涧溪曾经“阔”过。老铁匠马世昆,人称“劈铁大王”,在改革开放初期,组建钢铁冷断加工队,带领乡亲走南闯北,1979年,为集体创收18万元,这在当时,是个天文数字。以后年年上台阶,到1987年前后,断钢队每年为村里创收120万元,年交税25万元。多年间,三涧溪的水电、提留、摊派、日常运转等费用,均来自断钢队。在马世昆带领下,村里办起多家企业,还建有幼儿园,集体经济厚实,村民生活富裕,是远近闻名的先进村。
    然而,到20世纪90年代,马世昆却受人排挤,气出脑溢血,黯然辞去村支书,最后郁郁而终。三涧溪陷人混乱,班子软弱涣散,人心一盘散沙,违法乱纪不断,村庄脏乱不堪。村支书像走马灯,6年换了6任,最短的仅干7天。村集体欠债80万元,重新堕回穷村,成了烂摊子。
    2004年,在苦无良将的情况下,乡村女教师高淑贞I临危受命,回到婆家村,担任村支书。15年来,她强班子,治村容,勇担当,敢亮剑,励精图治,奋发有为,敏锐把握机遇,顺势而为发展。三涧溪走出泥淖,再次脱贫致富,村集体净资产上亿元,人均收入2.8万元,还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荣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平安家庭创建先进单位”“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等殊荣。2019年底,就在我采访时,三涧溪又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三涧溪贫富交替,有迹可寻:过去贫穷,是因普遍贫困、苦无出路。脱贫致富,靠的是苦干苦熬、勤劳致富;后来返贫,乃因人心涣散、勾心斗角。脱贫攻坚,受益于国家扶持、区域优势。国家扶持显而易见:自2003年以来,连续17年,中央1号文件皆为“三农”。近年更是倾力扶持,多方力量叠加,乡村躬逢甚盛。区域优势在于,作为章丘的城郊村,三涧溪被征土地多、就业机会多,脱贫水到渠成。
    所以,三涧溪的脱贫攻坚,有其鲜明特点:不仅由“穷”到“富”,更是由“乱”到“治”。换言之,其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不再是寻找致富门路,而是如何提高治理能力、提升文明素养。与全国的其他乡村相比,三涧溪的脱贫进程已在前列,已开始为“后脱贫时代”探索道路。
    鉴于此,我改变创作初衷,围绕8个字着墨:成风化人,由乱到治。
    ……
    高淑贞不仅勇于担当,还善于担当。脱贫攻坚中,她政治站位高,机遇意识强,不逞匹夫之勇,巧妙借力使力,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做到事半功倍。
    她是春天里的早行人,自从当了村支书,她特别喜欢春天。春天,是播撒希望的季节。在她眼里,还有一层特别含义:每年的中央1号文件,就是希望的种子。她盼春天,盼着1号文件,就像农民盼报春鸟。每年1号文件一出来,她学深悟透,活学活用,从字里行间寻找村庄发展新机遇。
    比如,三涧溪因地处城郊,受城市发展规划限制,20年没获批新宅基地。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高淑贞马上动念,向街道领导汇报,但遭到否定。领导说,三涧溪太乱,也没钱,干不了;她的任务是确保稳定,守住摊子,别出事就行,不要折腾。这年,街道18个村中,有4个村被列入新农村建设试点。高淑贞不甘心,主动请缨,得到上级支持,三涧溪被追加为试点村。村里没有钱,她“空手套白狼”,让施工单位垫资,建起4幢楼房。当村民乔迁新居时,另4个试点村的项目还没影呢!
    按照中央政策,凡被列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公益事业都能享受“以奖代补”,政府扶持六成,村里自筹四成。三涧溪被列为示范村后,高淑贞一气列了十多项新建、改造项目,共需600多万元。街道领导担心她贪多嚼不烂,劝她少报些。但她觉得机会难得,要把优惠政策用足。最终,项目全部获上级批复,并一一建成。这么多项目,单凭一村之力,财力不逮。正是高淑贞抢抓机遇,尽心尽责,做事靠谱,谋事有基,成事有道,得到上级鼎力支持,才使村庄“一步跨十年”。
    可以说,三涧溪的脱贫致富,受益于历年中央1号文件,赶上改革开放好时代,可谓“最是一年春好处”。三涧溪的跨越式发展,受益于三涧溪人抢抓机遇,搭上国家政策的顺风车,“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在脱贫攻坚中,三涧溪注重提升村民素养,从“富口袋”转向“富脑袋”,走在其他脱贫村的前列。鉴于此,我把书名定为“涧溪春晓”。
    一位朋友看了书稿,直率提出:三涧溪获得那么多荣誉,为什么你不多写些成绩,却净揭些问题?其实,他曲解了我的本意。我写三涧溪,是想顺着高淑贞这条主线,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抽丝剥茧,理清成绩背后的脉络,探寻事物发展的规律,破译乡村治理的“密码”,为基层治理提供一份鲜活“样本”。
    是为序。
    2020年4月于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