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中国文学 > 中国文学- 小说

空岛信客(余秋雨定稿合集)

  • 定价: ¥52
  • ISBN:9787559640130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北京联合
  • 页数:251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余秋雨独家定稿版,直接授权,逐字修订,永远的经典。
    余秋雨历时数年逐一修订,二十余部代表作品亲力打造,焕然一新。从内容到装帧,每个细节均亲自把关。
    余秋雨写小说,看似跨界、客串,实则本色当行。
    以散文风靡几代读者,早年就谙熟戏剧理论、深受现代派文学影响,更奉海明威、迪伦马特为偶像——这样的余秋雨,当他开始写小说时,会出现怎样奇异的火花?《空岛·信客》就是答案。
    《空岛》:将悬疑、推理、武侠、历史、美学编织成电影感十足的故事。
    《四库全书》编撰期间,两位进士的争吵引出一段明末海盗遗宝秘闻,和珅派出黑衣人暗中追查……扬州赵府藏书楼海叶阁,新招收的年轻秀才岑乙,迷上了昆曲名角吴可闻……海叶阁、赵府,甚至整个扬州城,悄然卷入一场被巨大力量操控的风波……
    《信客》:入选中学语文课本,将淡淡的哀伤和对人生的信心蕴藏在平凡的命运之中。
    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城市崛起,男人去城里打工,女人在农村守着老小,两边需要牵线,于是有了“信客”。信客由乡人担任,凭信任维系,却被一条小小的红缎带改变,牵线人的步履应该何去何从?"

内容提要

  

    以散文风靡几代读者,早年就谙熟戏剧理论、深受现代派文学影响,更奉海明威、迪伦马特为偶像——这样的余秋雨,当他开始写小说时,会出现怎样奇异的火花?《空岛·信客》就是答案。
    《空岛》的故事发生在清朝,《四库全书》编撰期间,两位进士的争吵引出一段明末海盗遗宝的秘闻,和珅随即派出黑衣人暗中追查……扬州赵府的藏书楼海叶阁,新招收的年轻秀才岑乙,迷上了昆曲名角吴可闻……海叶阁、赵府,甚至整个扬州城,都悄然卷入一场被巨大力量操控的风波……赵府的巨额财源来自何处?来无影去无踪的吴可闻真实身份是什么?赵府老少如何逃出军机处的罗网?悬疑、推理、武侠、历史、美学,看余秋雨如何将这些元素编织成电影感十足的故事!
    《信客》的背景是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城市崛起,男人去城里打工,女人在农村守着老小,两边需要牵线,于是有了“信客”。信客由乡人担任,凭信任维系,他们肩上挑的不仅仅是书信、货品,更是家家户户的死生祸福。可是,当“信任”却被一条小小的红缎带意外改变,牵线人的步履应该何去何从?平凡人的渺小付出,如何勾连起更大时空的生存依据?余秋雨用典雅朴素的文字勾画出两位信客的命运,又将淡淡的哀伤和对人生的信心蕴藏其中,读来让人回味、深思。

媒体推荐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这个时代是大争议出大成就,我们有幸就遇到了一批大人物。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得风气,开生面。他的有关文化研究蹈大方,出新裁。他无疑拓展了当今文学的天空,贡献巨大。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贾平凹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的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变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与听众。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荣誉教授高希均
    余秋雨先生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功不可没。他三次来美国演讲,无论是在联合国的国际舞台,还是在华美人文学会、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纽约大学或国会图书馆的学术舞台,都为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搭建了新的桥梁。他当之无愧是引领读者泛舟世界文明长河的引路人。
    ——联合国中文教学组前组长何勇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自序
空岛
引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后话
信客
信客
余秋雨主要著作选目
余秋雨文化大事记

前言

  

    在我的小说、剧作选集前面,要抄录一段自己的文章——
    一个人心底的文化潜藏,往往与他的日常工作有很大不同。
    我的基本身份,是一个传播中国文化的学者,平日又习惯于用行书和草书记述阅读心得,创作古体诗词,难道,心底还有别样潜藏?
    果然如此。
    我在内心无法割舍的,是二十世纪的西方现代派文学,从贝克特、尤奈斯库、萨特,到卡夫卡、奥尼尔。对我自己的创作影响最大的,是海明威和迪伦马特。
    此事说来话长。
    我本来早已对很多以往的世界名著产生厌倦,没想到现代派文学干脆利落地把它们全然搁置,只探寻人类整体的生态悖论。这一来,文学一下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却又与普天下每个人有关,这实在让我心旷神怡、百脉俱开。
    但是,这么大的人类课题,如何才能表现在一部部作品中?那就只能依靠寓言式的象征了。因此,所谓现代派文学,也就是一个“象征的森林”。
    这个“象征的森林”深幽无比,然而对一般读者来说,障碍太多,雾霾太重,容易晕厥,容易迷路,因此时间一长,人们也就不太愿意进入了。现代派渐渐由热闹走向寂寥、分化、式微。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海明威和迪伦马特。他们克服了那些同行的毛病,讲述故事津津有味,描写古今生动有趣,乍一看很像写实主义作家,但稍加体味就能发现字里行间另有宏大意涵,仍然指向人类整体的生存悖论。这就是“不像象征的象征意义”、“很像历史纪实的历史嘲讽主义”。
    我的创作,受他们的影响较深。
    在《冰河》初次出版时,我写了这样一则“题记”——
    我让一个象征结构披上了通俗情节的外套。而且,随手取用了中国古代的衣料。
    斯特林堡(J_A.Strindberg)说,好作品是成人的童话,因此未必要有凶杀和毒药。成人为什么还要有童话?莱因哈特(Max Reinhardt)回答道,为了唤醒复生的奇妙。在《空岛》初次出版时,我又写了一则“题记”——
    我用历史纪实的笔调,写了一部悬疑推理小说。但是,聪明的读者很快就看出来了,纪实和悬疑都不是目的,而是指向着一个“意义的彼岸”。那彼岸,有关一种美丽的生命哲学,尽管这种美丽总是会毁灭或遗失。
    也有可能找回,那就必须用艺术,而且是象征的艺术。
    这两则“题记”,大体已说明我的创作追求。
    从作品看,我的“现代派”非常东方。本来“现代派”是不受地域限制的,我在《布莱希特之后》一文中曾经列举西方现代派大师们对于东方美学的深深痴迷。我是东方人,在这方面自然就更加当仁不让了。
    接下来的问题是,广大读者和观众,是否接受这种创作追求?
    要验证,最敏感、最尖锐、最无情的地方,莫过于剧场。那就必须以《冰河》为例了。
    《冰河》和它的前身《秋千架》、《长河》曾经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上海大剧院演出,皆称盛一时,创造了票房纪录。更惊人的是在台北“国家剧院”,演出时正逢“大选”,剧院外的广场天天有几十万人参加“选举造势”。海内外没有一个剧团敢于在这样的时间和地点演出,因为每一个观众要看戏就必须披荆斩棘地穿过密密麻麻的人群才能到达剧场大门,太艰难了。但是,奇迹般地,我妻子马兰还是坚持在那里主演这部戏,居然天天爆满,而且延续了很长时间。
    在那些难忘的夜晚,我一次次在剧场的门厅里长时间站立,一边看着场内座无虚席,一边看着场外人潮汹涌,充分感受到一个戏剧创作者的满足。同时我也明白,我们的艺术追求达到了。
    不管是古典象征主义,还是悬疑象征主义,我只企盼把人类整体的生存悖论引向彼岸净土的诗化境界。这本是一种幻想,没想到居然有那么多观众和读者热情趋近,并诚意投入。我把这件事看得很重,甚至把它看成“此生不枉人世一道”的证据。
    二○一九年八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