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经 济 > 财经管理 > 财政金融、保险证券

保险的起源与繁盛(精)

  • 定价: ¥90
  • ISBN:9787309148220
  • 开 本:16开 精装
  •  
  • 折扣:
  • 出版社:复旦大学
  • 页数:432页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本书是为保险行业写下一本从业者和学习者人人爱读,业内或业外人士人人可读的保险历史书。
    本书除了厘清保险的史实,还能吸收前人的记载与智慧并归纳和定位保险在人类社会中的功能与作用,增强价值观中向善、共享、趋吉的场量。

内容提要

  

    本书试图用讲故事的方式以及不失严谨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来叙述中国保险的历史。全书总体上用编年体的体例、以时间和年份为主要叙事轴,用素描笔画勾勒历史的框架线条,充实以事件、人物的场景描绘,以现有史料中有关保险的记载所涉及的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等境况为背景做横向延展,努力使保险历史呈现出透视立体成像,数码镜头扫描式记录和展显保险的历史过程。行文力求精准而通达易解,保险专业的读者可以作为正式的参考书,保险的从业者可以作为掌握了解行业历史的参考资料,业外读者可以作为具有故事性的历史读本在枕边或旅途中阅读,分享讲述者的历史解读和世界认知,在宽松的聊天式文字交流中,把严谨的历史认真地学了。

目录

引言:电影里的保险史
世界保险史概略
  古代保险萌芽
    人类大历史的坐标系
    追溯保险的萌芽
  近代保险起源
    近代保险源于海上保险
    1666年的伦敦大火与现代火灾保险的应运而生
    大航海时代的黑奴贸易商船上诞生的人身保险
    资本主义商业信用的普及和道德风险频发催生了信用保证保险
    英国工业革命浪潮中责任保险应运而生
    再保险成为“保险的保险”
    与汽车工业紧密相连的汽车保险发展史
    分红、投连、万能保险:被保险人与保险人共享经济成长红利的妥协产物
    劳合社与保险组织形式
    保险业早期的法律法规
1949年之前中国保险业的历史
  历史扫描
  中国保险元年(1 801)至清末
    他山之石·外商垄断中国保险业
    西风东渐·西方近代保险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群雄环伺·中国民族保险业蹒跚起步
    曲成未奏·清末保险法律法规
  民国初期至全面抗战前的保险业(1912—1937)
    觉醒图强·华商保险扩容与联合
    驿外花开·闽粤民间盛行简易保险
    掮客过市·保险经纪的兴起
    洋为中用·保险公估的引入
    道同者谋·华商同业公会
    行规渐起·保险业法律法规
    保险业税收征缴
    保险学术及知识普及
  全面抗战时期的中国保险业(1937—1945)
    全面抗战大后方的保险业·战时经济
    全面抗战时期上海的保险业-从“孤岛”到日军进驻
    全面抗战时期东北的保险业·伪满经营
  抗战胜利后保险业的表面繁荣(1945—1949)
    战后接收与清理
    百废待兴中的短时繁荣
    上海解放后保险业的变化
1949—2018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
  第一阶段:1949—1958年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PICC)筹建成立
    强制保险与自愿投保
    保险公私合营
    农村停办·城市整顿
    清偿历史遗留寿险契约
    保险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大跃进”中的保险业
    历史使命完成·奉令退场
    涉外业务调整中继续经营
  第二阶段:1959—1978年
    停办、清理及善后
    风雨飘摇的涉外业务
    “文革”期间保险业受到冲击
    困难中保险业的对外交往
  第三阶段:1979—1998年
    国内业务复业与PICC改革
    保险体制改革破冰:打破垄断与多家竞争
    1995年《保险法》颁布·产寿险分业体制确立
    各领风骚·大类保险蓬勃发展
    百舸争流·市场化格局形成
    依法循规·行业法律法规陆续颁布
  第四阶段:1999—2018年
    央行降息催生投连、分红、万能保险
    高储蓄低利率诱发银行保险异军突起
    加入WTO与保险市场扩大开放
    大型保险公司纷纷上市
    保险业“国十条”发布
    农业保险迎来发展春天
    保险中介推动市场繁荣
    互联网保险站上风口
    供给侧改革·保险费率市场化
    保险业“新国十条”出台
    保护保险消费者权益
    保险反欺诈
    鱼和熊掌·保险业资产负债同步扩张
    乘势而上·商业健康保险
    推动三支柱养老体系·商业养老保险
    举国之力·建立巨灾保险制度
    产业链延伸·保险资金布局养老社区
    Fintech赋能保险业转型升级
  中国保险业改革开放40年成绩瞩目
    中国保险业40年成绩巨大
    保险监管的重要功能及监管历程
    行业自律组织
    保险学术组织及专业刊物
    保险业专业组织
    薪火相传·保险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日臻完善·保险业法律法规
归纳小结
未来
附录
  附录一  中国保险业里程碑(1801—2018)
  附录二  保险行业术语123通解
巴黎圣母院的失火与重生(代跋)
参考文献

前言

  

    枕边,厕上,地铁,喝茶,度假,飞机,高铁,午间,咖啡,饭后,周末,寝室一随你选一个场景。
    扉页,第108页,倒数第50页,最后一页一随你翻到哪一页。
    看故事,找史料,查数字,打发时间,回忆往事一随你选一种态度。
    独坐,卧看,面对面,群聊,再看一遍,语音一随你选一种姿势。
    赠人,野炊点火,咸鱼,借出,束之高阁,淘宝一随你选一种心情离开。
    网购,图书馆,书店,开学,高阶培训,友人处,机场一在哪里见面都能“愉阅”。
    本书帮助你用一个星期的时间,掌握一个行业的历史。如果你只有一天时间,读一下序、归纳小结、跋;如杲你只有一小时,读一下归纳小结。

后记

  

    巴黎圣母院的失火与重生(代跋)
    2019年4月15日,世界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滚滚浓烟遮蔽了塞纳河畔的天空,教堂标志性的尖顶因大火高温熔断而倒下的动态画面在互联网上被秒速传播和海量转载。法国全国的惊愕和悲痛可以想象,每个法国人的内心都有一小部分被大火烧掉了。全世界更多的人则因为维克多.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而知晓这座始建于1163年的哥特式著名基督教教堂建筑。历史艺术珍宝被焚毁的遗憾、悲痛以及钟楼怪人卡西莫多的忠贞爱情意象一时间混杂着充满了人们的情绪和手机屏幕。
    作为保险从业人士,在震惊和心痛的情绪稳定后的第一反应是,它应该投保了火灾保险。大火烧去了物质有形的巴黎圣母院,但是精神无形的巴黎圣母院依然矗立在法国人的心目中,塑形并影固于雨果的传世小说中,运用保险补偿资金并借助教堂设计图纸和影像资料,费时几年之后,一座焕然一新的巴黎圣母院将重新成为法国首都的地标建筑。当然,一个杞人忧天的衍生问题是:重建后的巴黎圣母院还是原来那座大教堂吗?
    这个问题触发了对于保险功能和作用的深层叩问,进而引发了对于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思考。保险本身并不能防止灾难的发生,但是它可以在灾害和事故发生以后提供经济补偿,使人们获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的资源,这好比医生并不能阻止疾病的发生,但是医生通过诊疗和手术帮助病人解除了肉体或物理上的病症。人们在遭受灾难的痛苦情绪侵袭下容易降低甚至短时漠视物质的帮助,但事实是经济上的补偿和物质上的帮助是从灾难中恢复的基础。想一想:如果一所房子被火烧毁,利用保险赔偿金重建的房子显然已经不是原来那个家,甚至严格意义上也已不是原来那座房子,然而这座重建的房子让房屋主人可以重建生活和工作的新秩序,避免了寄人篱下或欠下贷款的境况,在这个基础上受灾的屋主才谈得上抚平精神上的伤痛并走出灾难的阴影。所以,保险是一种建立在底线思维基础上的互助共济制度,它作为上层建筑俯身服务于社会的经济基础,致力于社会底层架构的补漏与完善,是社会治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建设一个安全、繁荣的世界不可或缺、尤为重要。 保险能解决的是物质层面的问题,正如西方人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物质和精神的先后问题,可能是一个亘古以来就有的“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人们所观察到的朴素现象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的精神往往比较丰富,而在物质充盈的时期人们的精神状态则呈现相对惰性。这好像一个太极八卦图,物质与精神宛如阴阳双鱼共同构成了一个圆,阴阳双鱼对称均衡的时候这个圆显得协调饱满,阴阳鱼一大一小时这个圆就会显得结构失衡。在短缺经济时期,人们用理想和憧憬填满了物质不足的虚空;在物质极大发展而精神短暂失去领航地位时,人们普遍地存在着群体性的焦虑。这个圆有大有小,也会由小变大或由大变小,不同大小的圆以及同一个圆的不同大小时期没有可比性。在这个圆里,生命得以孕育和生长,物质与精神共同构成并滋养着这个越过无机有机边界的生命体,并且在与外界的能量和信息交互中不断成长。世上万物,物质与精神之中能有助于解决一个问题,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保险用底线思维和上层建筑技术服务于社会的底层架构,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加强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特定时空阈值范围内具象落地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由此,中国保险业也找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乃至未来安身立命的法门。保险是建立在止损制度基础上的财富追求,只有以有效止损为前提,才能实现财富的保值和增值。保险是建立在底线思维基础上的繁荣追求,只有建牢底层架构,上层建筑的繁荣才有可持续性。保险是建立在公平机制基础上的效率追求,商业化的运行机制确保的是效率和竞争力,然而它追求的终极目标是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保险是建立在均富思想基础上的共富追求,以人性的方式让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从财务上帮助那些受到灾害和意外损失的人,它并不赞赏和追求平均主义,但它力图推动建立一个共富的世界。 重建后的巴黎圣母院会是什么样子呢? 鸟儿倏忽飞过天空,扰动过的空间流体中不曾留下痕迹。或许你的脑海中会突然呈现万能引力发现者牛顿被苹果砸中的脑袋,也可能会想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时空弯曲,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如光波一样在你的想象空间中荡漾开来,而达·芬奇的名字很有可能牵出一连串代表欧洲文艺哲学的巨匠符号:但丁、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笛卡尔、莱布尼兹、休谟、卢梭、孟德斯鸠、尼采、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达尔文、伽利略、薛定谔……他们就像深空中闪亮的相距遥远的星星,你看到的仅是它们似水流年后的历史映像。 然而不管你的脑中流溢过多少个欧洲文哲符号和意象,甚至你在读完本书后还想到了医生出身的现代保险之父尼古拉斯·巴蓬,最终你还是要直面现实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回到你现时所在的时间与空间,在世界为你画定的坐标系中定义自我的意义并持续丰富其内涵。虽然你很恍惚也可能无法确信,你在电脑和微信中写过又擦除的内容是否可以算在这个时空里存在过,如果说物质不灭、思想不灭、意识不灭,宇宙膨胀了又塌缩了又爆炸了,那么那些曾经写过又擦除的内容去了哪一个维度的时空?那些你曾经一起经历的过往的人和事都去了哪里?当你有一天知道看上去空若无物的虚空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气体、射线、尘埃的时候,你或许会突然意识到你我是不是被某种秩序所定义和规范的存在呢?你看到了一朵玫瑰从花蕾初生到含苞待放到艳丽盛开到凋谢枯萎再到入地为泥,也看到了一份爱情从萌生到发展到热恋再到融合到归于平淡。当一个可以观测到的过程和一个可以感知的过程在你以时间矢量为度量的生命中经过而逝去的时候,它们对于你的意义是否已经定格存在于过去而定义了过去的你?而那已随风逝去、定格于过去时空中的物质与非物质存在,对于今天已然移步换景的世界究竟有何意义?它们是用怎样的方式与现在实现连接以及信息交互?佛教开示人们万事万物都有因果关系,以此阐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基督教告诉人们人人皆有原罪,以此说明昨天、今天和明天的逻辑。尤其是过去500年西方科学昌明,通过几何、代数、物理、化学、天文等工具解释宇宙万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工具化、技术化而应用于现实世界的改造,获得了三维时空结构中人类文明整体巡航进程中阶段性的前锋位置。 在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矢量分区中,重视现在、珍惜做好当下,着眼将来、憧憬和规划未来,能够有更大概率体会到目标达成后的成功获得感。然而,那些熟悉历史、掌握规律、知晓兴替、腹有经验的人,在拥有同样的资源和运气的族群中,对事物的理解、参悟和把握将会体现出更深刻通透的认知与高瞻远瞩的图景设计能力,并且在马拉松式的生命旅程中呈现更豁达的态度和持久的耐力,从而在成功者中取得更大的成功体验,获得站在楼上看桥上、山外青山更几重的体验和情怀。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司马光说:“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鲁迅先生说:“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修昔底德说:“历史会重演。”西赛罗说:“一个不懂自己出生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莎士比亚说:“历史就在每一个人的生活中。”歌德说:“历史给我们最好的东西就是它激起的热情。”雨果说:“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是将来对过去的反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恩格斯又说:“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英国的阿克顿讲:“历史是彷徨者的老师。”雅斯贝尔斯在《人的历史》中说:“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 历史,是有物质对照的精神,是有空间映照的时间。按照人类当前的认知和理解,世界正沿着时间矢量的方向前行。我们能够观测和感知到的一切正在以不可回撤的姿态一分一秒地快速逝去。以人类认知的能力看不到他自身所在坐标系的位置在时间矢量上后一秒的世界,即便那未来的轨道和路径或者已经规定,个体轨迹的随机性和整体演变的趋势性以及系统外部力量造成的偶然性,以不确定性迷惑着人们的双眼和脑力。于是,人们通过天文地理的观测,运用几何、代数、逻辑、概率论、经典力学、化学、混沌学、相对论、量子理论来理解、诠释和探索客观世界,并发明各种不同的工具用于改变周围的客观存在,其中有抱负者以改造世界为己任,致力于引导甚或主导世界前进的方向。 然而,正是在这样一种主观改变客观的努力过程中,人们通过个体的感悟和群体的信息交互发现物质的快速增长与精神的丰富、幸福感的提升并未形成期望中的线性关系。于是,很多人以移情于物的方式在物质创造和享用中耗费时光,甚至有人寄情迷恋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实现即时的快感和时间的打发。物质与精神,始终是生命存在这一个命题的纸牌的两面,如果人工智能果然最终覆盖了人的智能的所有区间,人类或许完成了新能级上的更高阶的历史性进化。 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对不确定性的排斥偏好,驱使人们试图从当下现象的观察和过往事物的研究中竭力发现未来规律的蛛丝马迹。科技的进步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知晓历史,并且将历史数据和信息变为资源进行应用。近年来流行的大数据分析是基于过去海量数据加上算法用计算机实现分类、聚类、比对、类比、拟合等而形成是非判断、价值判断或趋势预判,它是一种历史应用。人工智能是基于大数据加上逻辑和行动指令而成为强大的智能驱动力,它也是一种历史应用。云计算通过将大量经验数据和历史信息聚集于云端实现数据的网络化储存并供无数个终端进行共享,更是一种历史应用。过往已逝,将来未来,经验与教训累积成的智慧在历史的云端兀自闪耀,经由介质连接与交互,将赋能站在当下时空点上的人们。 历史能不能照亮未来无可定论,但是透过历史的重重幕帘窥见哪怕是生命法门的惊鸿一现,或许我们将因此能更好地安身立命于自己被定义和置放的时空。看到《干与千寻》中的一句经典台词,很适合作为本书的结语:我只能送你到这里了,剩下的路要你自己走,不要回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