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哲 学 > 哲 学 > 思维科学、逻辑学

终生不失业(应对剧变社会的不变法则)

  • 定价: ¥69
  • ISBN:9787121392245
  • 开 本:16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电子工业
  • 页数:341页
  • 作者:姚玮洁|责编:杨鸲
  • 立即节省:
  • 2020-08-01 第1版
  • 2020-08-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没人可以被时代所淘汰,只不过是换个方式赚钱。
    十年后,你在干什么?你的行业还存在吗?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是人类所长;“以大见大,见宏知趋”是机器所长。如何发挥人类所长,并使机器所长为我所用,是《终生不失业》这本书要告诉大家的。

内容提要

  

    人人喜欢追求确定性。但在世界剧烈变化的今天,职场充满风险和未知已成为职业生涯中的新常态。我们已经看到,新冠疫情影响下的全球贸易、海外旅行、运动健身等行业迅速凋零;在线办公、生鲜电商、网红直播等行业逆市上扬。而这只是短短几个月内发生的变化,你能确定十年后自己身处哪个行业、从事什么工作吗?
    当越来越多的职业不复存在,甚至工作成为一种只需要少数人参与的稀缺品,每个岗位的竞争都将空前激烈,你不仅要比其他竞争者优秀,还要比不断迭代的机器更加优秀。是跟在市场后面追逐变化、无休止地更新技能,还是沉下心来,打造一个永远不会被替代的自己?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本书致力于和大家探讨如何在未来二十年成为不可替代的人,因此不会提供给你短期的、详细的技巧套路——毕竟,不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一切所谓的普适方法,都是纸上谈兵。本书更希望帮助读者认识自我、掌握规律,从根本上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系统化思维模式,让身处职场的你可以在任何情况下控制风险、牢掌航向、稳健前行。

媒体推荐

    人工智能席卷全球,既创造了很多的工作机会,也带来了某些行业的衰退和工种的消亡,从业者很难在一个行业里“从一而终”。玮洁这本《终生不失业》给大家提供了思路:无论你当前从事什么行业,只要掌握了可迁移思维,就能成为那个适应未来的、不可被替代的人。
    ——科普畅销书作家  万维钢
    玮洁用非常生动的事例和浅显的语言,与读者讨论了促进个人职业生涯稳定发展需要哪些关键能力等问题。未来几年,每个人的职业都会面临巨大挑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在直面难题、分析难题的同时,还给读者带来了一幅如何决策、如何行动的清晰路线图。一本好书,真诚推荐。
    ——《封面》新闻副总编辑  卢荡
    人工智能,数字时代最具魅力的术语之一。本书的作者从有别于专业技术人员的视角思考它的本质,并经由这本书,传达她对人工智能的理解和对普通人应对之道的领悟。我推荐大家读一读这本书,无论你从事哪个行业、身处职业发展的哪个阶段,它都将引发你对未来十到二十年职业生涯谋篇布局的思考。
    ——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  陈曙东

作者简介

    姚玮洁,原新华社《瞪望东方周刊》资深记者,嘹望智库研究员;原《中国新闻周刊》资深记者;国家住建部培训讲师、中国科学院培训讲师;欧盟驻华代表团新闻学首批培训生。曾出版书籍《大国尊严》《女性主宰的世界》,于《北京文学》发表小说《秦瑶的选择》。研究方向包括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国际关系、文化教育等。

目录

部·一  此身未老,危机已来
  章·一  确定性消失了
    平台不是避风港
    花无百日红
    借势的时代已经过去
    从AlphaGo,到Alpha Zero,到……
    学了编程,你就不会被替代了
  章·二  你的战略定力
    痛点何来
变量和常量
    变幻莫测的时代,还能坚持初心吗
    学什么才会让你受用一生
    本书能为你提供何种帮助
部·二  职场基础——适应智能时代的工具性思维
  章·三  人工智能思维
    未来之王降生
    AI家族谱系
    机器如何“学习”
    超级学霸的碾压
    深度学习的疆界
  章·四  大数据思维
    大数据的世界观
    用数字描述一切
    统计思维依然关键
    不看因果,看相关
    可以量化“一个男人到底有多爱你”吗
  章·五  人工智能取代人类
    围棋碾压人类?敢不敢打一把麻将
    我们离被AI代替还有多远
    未来职业的三个问题
部·三  认知自我——发挥人类天赋的思维能力
  章·六  预测行动的生物基础
    预测无处不在
    我们“看”世界的方式
    AI无偏好
    相同信息,不同判断
  章·七  意义认知思维
    智能还是智慧
    AI思维:复制与成功相关的表象性联系
    人类:利用意义性认知预测世界
    AI思维的弊端
    置于死地,谁能后生
  章·八  共情思维
    一家没有服务员的餐厅倒闭了
    因为痛着你的痛
    人心不可测
    基于情感的决策
    不讲道理,讲情理
    如何“蛊惑人心”
    你不知道,我知道
    激发你的共情力
  章·九  不会被机器取代的五类行业
    自动回复能代替人工客服吗
    生病了,信医生还是信机器
    灵魂艺术家VS普通艺术家
    为谁而写
    大企业需要什么人才
部·四  提升训练——成为智能时代卓越者的思维模式
  章·十  关键思维
    董事长的三个关键
    捡起西瓜、丢掉芝麻
    抓关键的基础在于看清本质
  章·十一  准确定义
    一句话定义《王者荣耀》
    重新学习定义
    精准定义的两个技巧
    写的东西没人读?来学学巴菲特
    苏格拉底助产术
  章·十二  洞察本质
    从源头思考
    你好意思说自己懂调研吗
    核心信息改变命运
    站在更高一层看问题
  章·十三  可迁移思维
    从零售经理到互联网产品设计
    为什么拒绝有5年工作经验的姑娘
    当我们说迁移时我们在说些什么
    为什么我们不善于迁移
  章·十四  迁移与跨界
    回转寿司的诞生
    不要捆住你自己
    换个视角看世界
    不要关掉机会的“警报器”
部·五  巩固内化——建立适合自身的认知体系
  章·十五  构建认知体系
    我的“最近发展区”
    可迁移的认知路径
    “为何”与“如何”
    可迁移的自主训练模式
    没有普适的成功法,你必须结合自身实际
  章·十六  几个核心原则
    共识原则——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
    需求导向原则——看清他人的真实利益
    信任原则——诛人者死,诛心者生
    分层原则——有针对性地制定策略
    舍得原则——何时舍,何时得?哪些舍,哪些得?谁来舍,谁来得
    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前言

  

    亲爱的读者,当你能看到封面,并读到这一页,于我来说,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谢谢你们!在这里,我想介绍一下写这本书的初衷,以及它到底是一本关于什么的书。
    我是在2018年年初开始筹备这本书的。作为一名到过世界各地的记者,在过去工作的十年间,我曾经采访、接触各种各样的聪明人,他们中有科学家、院士、商人、官员、教育家……尽管出身不同、背景各异,他们对事物的见解却常常使我叹服:为什么他们看问题总是眼光独到、一针见血?为什么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如此新颖又极富创意?除了智商,有没有别的因素发挥作用?
    后来,我与其中一些人成为朋友。通过长期深入地接触、沟通,我发现,虽然他们处于不同的领域,对待同一个问题往往也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但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相通的,也就是说,他们有着相似的看待问题的角度、方式和方法。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如果你把他们换到别的领域去,不出意外,他们同样可以十分杰出。正是这样的智识,决定了他们最终可以达到不一般的高度。与此同时,我开始反思自己,为何自己不能像他们一样睿智?
    说说自己的经历。和你们中的很多人一样,我出生在一个小县城,学习成绩总体还不错,长大后也通过努力来到香港求学,后来回到北京,从事心仪的媒体工作。但回想我的学习经历,实在没什么可骄傲的,我很偏科,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数、理、化,语文、英语这些需要熟记的科目成绩倒是不错;很多人会逼我努力学习,但实在没有人引导我如何学习、怎样思考。怎么说呢,我所取得的成绩一直建立在艰苦的重复和努力上,一旦被“输入”了目标,我会竭尽全力,就像一个被输入了既有程序的机器人。这种一以贯之的执行者思维,虽然可以让我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督促我完成目标任务,却也限制了我的发展空间。
    幸好,十年记者生涯,让我见识到更广大的世界。忽然有一天,我停了下来,反思自己的问题。我忽然觉得,经验人人都有,只要做得日子够久就可以获取,然而思维方式并非人人都有,它需要一次次打磨、推翻、重启、实践、论证、优化……所以睿智的人看问题总是能切中要害。我设想,如果我能将认识的那些“聪明人”共通的思维方式总结出来,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就可能帮助自己迅速提升,说不定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于是,在我已经30多岁的时候,开始了这本书的写作。但我自认为并不算晚。我开始与“聪明”的采访对象们聊天,不断反刍它们的经验,将它们分类、归总,同时与我自己的回忆和经历进行对比、整合。有时候我处于混沌的状态,百思不得其解,但很多时候在他们的点拨下,我的思路变得无比清晰,我试着实践这些原则时,发现大多数还蛮好用的。我意识到自己在做一件比之前的工作更有意义的事情。我曾经从事的新闻工作,是让人了解、发现、学习这个世界的知识和真相,但是,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思维方式,比学习本身更加重要。知识、真相都可能会被忘记,但沁入人心的精神品质、思维方式却能长久留存。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前,我所吸收的关于人际交往中的最大经验,便是谦恭有礼、结交朋友,我从来没有想过可以把自己的朋友关系与工作关系集聚起来,做一件叫作“盘活资源、信息共享”的事情。别人送我一件什么东西,我一定要迅速还给人家,看上去公平公正、互不拖欠,却忽略了来日方长、后会有期。
    再比如,由于自己在甲方单位待得太久,写文章也好、做生意也罢,总是想当然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就事论事,却从来没有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思考对方关键人物的重点关注,最终导致事情不成还一脸懵懂。
    而我从那些成功人士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思维模式,是他们身上那种极强的目标性,他们永远知道“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我要做什么”,任何纷繁芜杂的表象和琐事都不能让他们分心,而普通人如果能更少地受到自身情绪和外界的影响,从中学到百分之一,都会受益良多。
    这些具体的思维方式,在本书中都会有所呈现。然而,这个世界不断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昨天的原则未必适用于今天,更不一定适合明天。本书付梓出版时,正值新冠肺炎肆虐神州大地。一场疫情,让多少新兴职业崛起,又让多少职业消亡。疫情过后,世界秩序将发生巨大的变革,对比之前的世界,有什么一定之规吗?显然没有。因此,本书的写作目的,并不是要阐释这些思维方式到底是什么,而是让你知道如何得到这样的思维方式。
    2018年,在撰写完本书后不久,我就怀上一对双胞胎。收获巨大惊喜的同时,我开始从母亲的角度重新审视这本书的议题:30年后,我的儿女们还用工作吗?他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与现在相同?当他们面对的是基因工程改造的身体、操控人们情绪的计算机、无人驾驶车、智能道路系统和基于虚拟感受的艺术形式等技术,并且这些技术也会很快过时,我写的书、总结出来的内容对他们有没有帮助?如果生活的不确定性已经不是例外,而成为常态,他们应该如何应对?
    至此,我开始重新修正本书的架构,加入了如何应对现在最让人恐慌的智能时代的思维方式的内容。我开始采访更多的人,包括国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参考国外的期刊文献,对于写什么、不写什么,我开始有了更加清晰的价值判断,并意识到:这个世界上,知识何其多,如果继续秉承过去我的老师的那种方式——不停地给我的孩子们灌输知识,比如天上的星星叫什么名字、清朝是如何建立的、如何给机器编程、如何把句子翻译成英文或者流利地背诵《唐诗三百首》等内容。这当然更加容易,但这根本无法使他们在未来社会上很好地立足。
    我应该教给他们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发展,都可以让他们终身受用的内容,也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思维方式。
    而这些思维方式,也不仅仅关乎工作,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相信一个人将更会谈判、更会与人相处、更会恋爱、更会生活。
    很高兴这本小书可以这么快出版,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在我的设想中,它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完善,但我也意识到,不停地完善下去可能永远不能完成,因此我加快了出版的进度。书中不免有错漏之处,还请读者海涵,并可与我交流,使我的思路得以修正。
    按照当前的进度,在我孩子半岁时,他们就可以抚触这本书,但读懂它可能至少还需要18年,也许真正读懂还得25年。我想真诚地告诉大家,市面上也许已经有很多思维方式、认知升级等诸如此类的书籍,但这本书不是“鸡汤”,不是暂时缓和你内心惶恐的安慰剂,也不会是充满陈词滥调的老生常谈。我不是一个未来学家,也绝不是什么成功学大师,我只是一个曾经的记者、一个有机会接触很多“聪明人”的人、一个职场人士、一个对孩子寄予殷切期待的母亲,如此而已。写这本书,并将其推荐给你,是因为我确信这本书确实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地适应在未来社会生存的方式、方法。
    无论你从事哪种职业,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相信它一定能解决你人生中的某些困惑,为你的未来人生指明方向。这也是我作为一个作者的最大的心愿。
    2020年3月4日夜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