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商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全部商品分类 > 文 学 > 外国文学 > 外国文学-各国文学

在笼中/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

  • 定价: ¥45
  • ISBN:9787020142477
  • 开 本:32开 平装
  •  
  • 折扣:
  • 出版社:人民文学
  • 页数:132页
  • 作者:(美)亨利·詹姆斯...
  • 立即节省:
  • 2020-09-01 第1版
  • 2020-09-01 第1次印刷
我要买:
点击放图片

导语

  

    《在笼中》是一篇构思奇崛的中篇小说,故事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不具姓名的英国姑娘,在伦敦闹市区的一家邮政分局担任报务员。她的工作地点虽为“囚笼”般的发报室,但她常常可以从顾客交给她发报的措辞隐晦的电文中破译出他们不可告人的隐私,窥看到上流社会各种鲜为人知的风流韵事。久而久之,这位聪慧机敏、感情细腻、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报务员终于发现了一些她本不该知道的秘密,并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别人的爱情风波。她最终同意嫁给她那个出身于平民阶层的未婚夫马奇先生,是她对自己亲身体验过的那些非同寻常的事件深刻反省的结果。

内容提要

  

    一位不具姓名的英国姑娘,在伦敦闹市区的一家邮政分局担任报务员。她的工作地点虽为“囚笼”般的发报室,但她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有一天,这位聪慧机敏、感情细腻、记忆力超强、想象力丰富的报务员从顾客交给她发报的隐晦电文中破译出了一些她本不该知道的秘密,这让她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一场上流社会的爱情风波……
    中篇小说《在笼中》首次出版于1898年,构思奇崛,与同年稍早发表的《螺丝在拧紧》同为亨利·詹姆斯写作生涯后期的代表性中篇作品,历来备受评论界重视。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加塔利曾在其合著的《千高原》一书中对这部小说进行过精妙分析。此次系本小说问世一百二十余年来首次在国内翻译出版。

媒体推荐

    小说终结于福楼拜和亨利·詹姆斯。
    ——T.S.艾略特
    亨利·詹姆斯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
    ——格林厄姆·格林
    亨利·詹姆斯,美国小说的伟大动力源,小说家的小说家,我们的普鲁斯特。
    ——菲利普·罗斯

作者简介

    亨利·詹姆斯(1843-1916),19世纪继霍桑、麦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美国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大文豪。著有长篇小说《一位女士的画像》、《鸽翼》、《使节》、《金碗》,中短篇小说《黛西·米勒》、《阿斯彭文稿》、《螺丝在拧紧》,评论集《法国诗人和小说集》、《一组不完整的画像》等,此外也写了许多文学评论、游记、传记和剧本。他的创作对20世纪崛起的现代派及后现代派文学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亨利·詹姆斯被认为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之一,是20世纪小说的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

目录

《在笼中/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无目录

前言

  

    李维屏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1843—1916)是现代英美文坛巨匠,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这位出生在美国而长期生活在英国的小说家不仅是英美文学从十九世纪现实主义向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转折时期一位继往开来的关键人物,而且也是大西洋两岸文化的解释者。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詹姆斯的小说创作和批评理论引起了我国学者的高度关注,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他那形式完美、风格典雅的作品备受中国广大读者的青睐。近日得知吴建国教授与李和庆教授主编的《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即将由著名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便欣然命笔,为选集作序。
    亨利·詹姆斯是少数几位在英美两国文坛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文学大师之一。今天,国内外学者似乎获得了这样一个共识,即詹姆斯的小说创作代表了十九世纪末开始流行于欧美文坛的一种充满自信、高度自觉并以追求文学革新为宗旨的现代艺术观。如果我们今天仅仅将詹姆斯看作现代心理小说的杰出代表或现代小说理论的创始人,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我们将他的艺术主张放到宏观的西方文学革新的大背景中加以考量,将他的小说创作同一百多年前那场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互相联系,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詹姆斯的创作成就,现代小说理论体系以及他在早期现代主义运动中的引领作用完全奠定了他在现代世界文坛的重要地位。正如与他同时代的著名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所说:“凭借其作品和力量,詹姆斯是一位艺术的英雄。”著名诗人T. S.艾略特也曾感慨地说过:“随着福楼拜和詹姆斯的出现,(传统)小说已经宣告结束。”我以为,詹姆斯小说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也许是他的国际视野。他所追求的国际视野不仅体现了他早期现代主义思想的开拓性,而且也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批自我流放的现代主义者追踪国际文化和艺术前沿的风向标。君不见,詹姆斯创建的遐迩闻名的“国际主题”(the international theme)在大力倡导文化交流、文明互鉴、探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分别收录了詹姆斯的六部长篇小说、四部中篇小说和两部共由十八个高质量的故事组成的短篇小说集。《一位女士的画像》《华盛顿广场》《鸽翼》《金钵记》《专使》和《美国人》等长篇小说不仅代表了詹姆斯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且早已步入了世界经典英语小说的行列。《螺丝在拧紧》《黛西·米勒》《伦敦围城》和《在笼中》等中篇小说以精湛的技巧和敏锐的目光观察了那个时代的生活,而詹姆斯的短篇小说则像一个个小小的摄像头对准各种不同的场合,生动记录了欧美社会种种世态炎凉、文化冲突以及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毋庸置疑,这套詹姆斯小说选集的作品是经编选者认真思考后精心选取的。
    “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的出版为我国的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詹姆斯的创作实践、品味其小说艺术和领略其语言风格的契机。我相信,这套选集的问世不仅会进一步提升詹姆斯在我国广大读者中的知名度,而且会对国内詹姆斯研究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8年1月于上海外国语大学

后记

  

    李和庆
    经过四年多的努力,这套《亨利·詹姆斯小说系列》终于付梓出版,与读者朋友们见面了。借此后记,一是想感谢读者朋友的厚爱,二是希望读者朋友了解和理解译事的艰辛。
    二○一五年初,我向九久读书人交付拙译《美妙的新世界》稿件后,跟著名翻译家、上海海事大学教授吴建国先生和九久读书人副总编邱小群女士喝下午茶时,邱女士说九久读书人有意组织翻译亨利·詹姆斯的作品,问我有没有兴趣和勇气做这件事。说心里话,我当时眼睛一亮,一方面是因为长期以来她给予我的信任着实让我感动,另一方面是为自己能得到一次攀译事高峰的机会感到高兴,但同时,我心里也有些忐忑。众所周知,詹姆斯的作品难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如此重任?我虽然此前曾囫囵吞枣地看过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和《黛西·米勒》,但对他和他的作品一直缺少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回家后,我便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拼命补课,结果发现,国内乃至整个华人世界对亨利·詹姆斯作品的译介让人大失所望,中文读者几乎没有机会去全面领略詹姆斯在小说创作领域的艺术成就。三个月后,在吴教授和邱女士的“怂恿”下,我横下心来决定要去啃一啃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公认的 “硬骨头”。
    无可否认,亨利·詹姆斯是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美国继霍桑、梅尔维尔之后最伟大的小说家,也是美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大师,被誉为西方心理现代主义小说的先驱,“在小说史上的地位,便如同莎士比亚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一般独一无二”(格雷厄姆·格林语)。詹姆斯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二十二部、中短篇小说一百一十二篇、剧本十二部。此外,他还写了近十部游记、文学评论和传记等非文学创作类作品。面对这样一位艺术成就如此之高、作品如此庞杂而又内涵丰富的作家,要想完整呈现他的艺术成就,无疑是一项浩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将这样一位作家呈献给中文读者,选题便成了相当棘手的问题。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经过与吴教授和邱女士反复讨论,后经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领导审批立项,选题最终由我们最初准备推出的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全集,逐渐浓缩为亨利·詹姆斯小说作品精选集。 说到确定选题的艰难历程,有必要先梳理一下詹姆斯小说作品在我国的译介情况。国内(包括港台地区)对詹姆斯的译介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现今我们看到的詹姆斯作品的译本以中篇小说居多,其中包括《黛西·米勒》(赵萝蕤,1981;聂振雄,1983;张霞,1998;高兴、邹海仑,1999;张启渊,2000;贺爱军、杜明业,2010)、《螺丝在拧紧》(袁德成,2001;高兴、邹海仑,2004;刘勃、彭萍,2004;黄昱宁,2014;戴光年,2014)、《阿斯彭文稿》(主万,1983)、《德莫福夫人》(聂华苓,1980)、《地毯上的图案》(巫宁坤,1985)和《丛林猛兽》(赵萝蕤,1981);长篇小说有《华盛顿广场》(侯维瑞,1982)、《一位女士的画像》(项星耀,1984;唐楷,1991;洪增流、尚晓进,1996;吴可,2001)、《使节》(袁德成、敖凡、曾令富,1998)、《金钵记》(姚小虹,2014)、《波士顿人》(代显梅,2016)和《鸽翼》(萧绪津,2018)。此外,新华出版社于一九八三年出版过一部《亨利·詹姆斯小说选》(陈健译),其中包括《国际风波》《黛西·米勒》和《阿斯帕恩的信》 三个中篇小说;湖南文艺出版社于一九九八年出版过一部《詹姆斯短篇小说选》(戴茵、杨红波译),其中包括《四次会面》《黛西·米拉》 《学生》《格瑞维尔·芬》《真品》《螺丝一拧》 和《丛林怪兽》七个中短篇小说 。纵观上述译本,我们发现,国内翻译界对詹姆斯中长篇小说的译介基本是零散的,缺少系统性,短篇作品则大多无人问津。 鉴于此,选题组在反复研究詹姆斯国内译介作品的基础上,决定首先精选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最终确定了首批詹姆斯译介的精选书目,共涵盖了六部长篇小说:《美国人》(1877)、《华盛顿广场》(1880)、《一位女士的画像》(1881)、《鸽翼》(1902)、《专使》(1903)和《金钵记》(1904),四部中篇小说:《黛西·米勒》(1878)、《伦敦围城》(1883)、《螺丝在拧紧》(1898)和《在笼中》(1898),以及各个时期的短篇小说十八篇。读者朋友从选题书目上可以看出,此次选题虽然覆盖了詹姆斯各个时期的作品,但主要还是将目光放在了詹姆斯创作前期和后期的作品上,尤其是他赖以入选一九九八年美国“现代文库”“二十世纪百部最佳英语小说”榜单、代表其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长篇小说《鸽翼》《专使》和《金钵记》。詹姆斯的其他重要作品此次虽然没有收入,但我们相信,这套选集应该足以展示詹姆斯各创作时期的写作风格。此外,这套选集中的长篇小说《美国人》、中篇小说《在笼中》《伦敦围城》以及绝大多数短篇小说均属国内首译,以期弥补此前国内詹姆斯作品译介的空白,让中文读者能更好地认识这位与莎士比亚比肩的文学大师。 选题确定后,接下来的任务便是组建译者队伍。我们首先确定了组建译者队伍的基本原则:译者必须是语言功力深厚、贯通中西文化、治学严谨、勇于挑战的“攻坚派”。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诚邀两岸三地颇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最后组建了现在的译者队伍,其中既有大名鼎鼎的职业翻译家,也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海事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国内高校的专家、教授。他们不仅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治学严谨、成绩斐然,而且在翻译实践领域也是秉节持重、著作颇丰,在广大读者中都有自己忠实的拥趸。 说起亨利·詹姆斯,外国文学界和翻译界有一种不言自明的共识,那就是:詹姆斯的作品“难译”。究其原因,詹姆斯作品的艺术风格与酷爱乡土口语的马克·吐温截然不同。詹姆斯开创了心理分析小说的先河,是二十世纪小说意识流写作技巧的先驱。他的小说大多以普通人迷宫般的心理活动为主,语句冗长晦涩,用词歧义频生,比喻俯拾皆是,人物对话过分精雕,意思往往含混不清。正因如此,他在世时钟情于他的美国读者为数不多,他的作品一度饱受争议,直到两次世界大战前美国出现“第二次文艺复兴”时,作为小说家和批评家的詹姆斯才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这样一位作家和他业已历经百年的作品,该如何向生活在一个世纪之后的现代读者再现詹姆斯的艺术成就,便成了译者队伍共同面对的问题。翻译任务派发后,各位译者先是阅读和研究原著,之后又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多次探讨译著该如何再现原著风格的问题。虽然译者队伍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术造诣不同,对原著文本的把握也有差异,但大家最后取得的共识是:恪守原著风格的原则不能变。我曾在一次读者见面会上见到翻译界的老前辈章祖德先生,并就翻译詹姆斯作品的种种困难以及如何克服等问题虔心向章老请教。章老表示,虽然詹姆斯的作品晦涩难懂、歧义频现,现代读者可能很难静下心来去阅读,但翻译的任务就是要再现原作的风采,不然,詹姆斯就成了通俗小说家欧文·华莱士和丹·布朗了。在翻译詹姆斯作品的过程中,章老的教诲我时刻铭记在心,丝毫不敢苟且。 说起做翻译,胡适先生曾说过:“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求不致自欺欺人。”胡适先生的观点,也是此次参与詹姆斯小说作品译介项目的译者们的共识。 翻译詹姆斯的作品,能做到胡适先生提出的前两重责任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了。胡适先生提出的“求不失原意”,其实就是严复的“信”和鲁迅先生的“忠实”。对译者来说,恪守这一点是译者理应秉持的态度,但问题是译者应该如何克服与作者间存在的巨大时空差距,做到“对原作者负责”。詹姆斯的作品大都语句烦琐冗长,用词模棱两可,语义晦暗不明,译者要想厘清“原意”,需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在很多时候,为了准确理解一句话,译者需要前后反复映衬,甚至通篇关照。为了“不失原意”,译者必须走进作品,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既做“导演”又做“演员”,根据作品的文本语境和时空语境,去深入体味作品中每个人物角色的心理活动,根据角色的性别、性格、年龄、身份、地位和受教育水平,去梳理作家通过这些角色意欲向读者传达的意图和意义。 胡适先生提出的“对读者负责”,其实就是严复的“达”和鲁迅先生的“通顺”的要求,用当代学术语言说,就是译文的接受性问题。詹姆斯的作品创作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其小说当然是以那个时代欧美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为背景的,小说的语言风格也是维多利亚时代的文风。一百多年过去了,在物质生活已经极其丰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质变、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均已大异其趣的今天去翻译他的作品,该如何吸引生活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读者去读詹姆斯的作品,而且让读者“能懂”作者的意图,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对此,译者们的态度是,在“不失原意”、恪守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在文本处理上,适当关照当代读者的阅读感受。比如,詹姆斯的作品中往往大量使用人称代词和替代,在很多情况下,为了厘清原著中的指代关系,读者往往需要返回上文,但更多的则是要到下文中很远的地方去寻找,这种“上蹿下跳”式的阅读方式无疑会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体验。为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上下文所指,采取明晰化补充的处理方式,目的就是照顾中文读者的阅读感受,省却“上蹿下跳”的阅读努力。本质上说,这种处理方式也是恪守译文必须“达”和“通顺”的要求,而“达即所以为信”。 就翻译而言,译者如能恪守前两重责任,似乎已经足够了,可胡适先生为什么还要提出第三重责任呢?这一点胡适先生没有详述,但对一个久事翻译的人来说,无论是从事文学翻译,还是非文学翻译,都必须具有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对译事必须“不忘初心”,始终如一地怀有敬畏之心。换句话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自始至终都要用心、动情,不可苟且。只有“用心”,译者拿出来的译文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用心”是译者“对原作者负责”和“对读者负责”的前提,也是当下物欲蔽心、人事浮躁的大环境下,对一个优秀译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最根本的要求。 培根说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詹姆斯的作品概属“须咀嚼”方能“消化”的,对译者而言如此,对读者朋友来说何尝不是这样呢?培根还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王佐良译)。“怡情”也好,“博彩”“长才”也罢,相信读者朋友读詹姆斯的作品自会各有心得。 在结束这篇后记之前,我要借此机会感谢以各种方式为这套选集翻译出版做出重大贡献的同志们。首先,感谢九久读书人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领导,是他们慧眼识金,使得这套选集能呈现在读者朋友面前。其次,感谢吴建国教授和邱小群副总编,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使得这套译著有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精选”。再次,感谢这套译著的所有编辑和译审,对他们一丝不苟、“吹毛求疵”的敬业精神和“为人做嫁衣”的无私奉献,我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还要感谢所有译者几年来夜以继日、不避艰难的笔耕,以及他们的家人所给予的莫大支持。最后,要衷心感谢作为读者的您,如蒙不啻辛劳、不避讳言地批评指正,译者会备感荣幸。 2020年6月于滴水湖畔